UML培训总结

[转自http://www.uml.org.cn]

这两天参加了公司组织的UML培训,培训者是火龙果软件公司的老师。通过两天课程的学习,对UML的使用有了更系统,深刻的认识。

之前对UML的使用,仅限于画图,写文档,而且很多时候都是代码完成了再反向工程得到类图,根据类图画出顺序图,最后把UseCase补上,就完工了。和标准的使用顺序刚好相反,呵呵。

1.业务建模

在系统UseCase图之前,应该有业务UseCase图,主要是对业务需求的描述,它的 Actor称为Business Actor(业务Actor),Business Actor可能最终并不是我们系统中的使用者,但是,从用户的角度,从提出业务需求者的角度,Business Actor是最直接能想到的,也是最重要的。例如,保险公司理赔系统中,Business Actor就是投保人,而实际上投保人并不会操作我们的管理系统,理赔专员,审核员,复核员等才是是系统Actor,但是在与业内人士确定需求时,肯定是以投保人为中心,投保人投保时需要提供什么信息,理赔时需要提供什么信息等。

有了业务UseCase图,就可以开始画活动图,也成泳道图,要尽可能详细,全面的描述客户的需求,此时并不用考虑哪些部分是系统实现的部分,关键在于能够把业务逻辑完整的表述出来。就是什么人(Actor),做了什么事(业务事件),产生了什么结果(业务实体,单据等)。注意,跨泳道的交互必须要有业务实体,即交互的数据。

2.需求建模

对活动图进行分析,得到系统UseCase图。就是要确定活动图中哪些业务事件是我们系统需要实现的,哪些部分是用户自己去做的。把系统需要做的业务事件归纳合并整理,得到UseCase,并对UseCase进行归纳整理。主要有三种归纳方法:include,extend和泛化。include是把重复的提出来;extend是备选流,对主业务流的补充,例如超市管理系统中,收银员收银这个UseCase,扫描仪无法扫描条形码,收银员手工输入就是备选流,查询不到商品信息的处理也是备选流;泛化是对过程类似的UseCase进行提炼,例如武松打虎,李逵杀虎,孙悟空打老虎三个UseCase,可以归纳出一个即打虎,只是行为人,实用工具,结果,方式不一样而已。

3.领域分析

从UseCase和活动图中找出类,主要有UI类,控制类,实体类,边界类(outerface),画顺序图。顺序图是对象之间的交互,对象一定要包含实体类,与实体类的连线以后就是该实体的方法了,注意尽量把对实体中数据的操作作为该实体的方法。

顺序图完成后,就从中抽象,提炼出类。并不是我之前的操作过程,先设计类,再画顺序图,对于简单的业务逻辑,是可以这么做的,一旦业务逻辑过于繁琐,之前也没有接触过,也不理解时,就可见从顺序图提炼类图是多么的关键了。因为顺序图是从活动图来的,活动图直接对应的就是业务需求。

提炼类是注意分配职责给类,而不仅仅是数据,把职责和数据绑定到一起。GRASP职责分配模式:信息专家模式,创建者模式,高内聚模式,低耦合模式,控制器(协调者)模式,中介者。

类之间的关系有4种:依赖关系,关联关系,继承关系和实现接口。

依赖关系用虚线箭头表示,是方法级别的,类A在某个方法中使用了自定义类B,那么A依赖B;

继承关系是实现和三角形表示,实现接口用虚线和三角形表示,都是类级别的;

关联关系是属性级别的,类A的某个属性是自定义类B,那么类A和B就是关联关系,分为组合和聚合两种,如果B的实例必须在A中创建,不能单独存在,随着A的消亡和消亡,那么就是聚合关系,用实心菱形和实线箭头表示,如人和眼睛,就是这种关系。另一种,B的实例也可以独立存在,和A只是一种组合,生命周期没有必然的联系,是组合关系,用空心菱形和实线箭头表示,例如电脑和鼠标。

如果行为逻辑比较复杂,设计多次循环,多方协调,事件驱动,用流程图可能不好描述,或者业务规则比较负责包含多个维度,就需要使用状态图。

状态图有三种:基本,复合,并发。

如果某个类的多个属性都含有状态,即有多个维度的状态,就需要用到复合或者并发了。

原则: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的业务逻辑,很容易理解的,完全可以不画,但是对于负责的逻辑,尤其是涉及到算法的业务,必须要画出,只用分析设计,画图了,才能理清业务规则和关系,再进行提炼,合并和重构,就能化繁为简,也能方便日后的维护。

4.面向对象设计

先划分子系统,因为需要从用户的角度建立功能划分,再设计层,每个子系统可能有自己的层次结构,最后设计类和包。

组件图,部署图就在这一步完成。

你可能感兴趣的:(设计模式,算法,活动,UseCase,U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