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调”全解读

“二调”是什么?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简称“二调”,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目前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二调”为什么?       一是国家的需要       土地是重要的资源和资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国家对土地问题十分重视,将土地作为参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曾培炎副总理曾明 确指示,土地数据口径要统一,要尽快建立起权威的土地调查数据规范体系。温家宝总理也明确批示,要求国土资源部门要用土地调查数据核查生态退耕政策执行情 况。国家对土地数据的要求和领导的批示精神,是开展二次调查的根本动力。
二是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准确的土地调查资料是国土资源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对全国范围内的每一块土地进行一次全面的土地调查,查清土地利用现状,获取到 基础数据和图件,是科学修编土地利用规划,有效实施土地用途管制,严格落实各项耕地保护措施,促进城镇存量土地开发和内部挖潜,确保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的根本依据。       三是基础工作现实状况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变化也愈加频繁。当前我国土地调查仍采用传统的技术手段,信息化程度不高,图件更新不及时,调查内容和指标不全 面等,如缺少基本农田信息资料,不能全面满足管理的需要。根据土地调查的现状以及各项管理工作的需求,考虑新技术的发展,决定在全国统一开展一次全新的土 地调查。

“二调”主要任务       一是农村土地调查       农村土地调查是二次调查的核心和主要工作。以1:1万比例尺为主,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位,按照统一的土地调查技术标准,以正射影像图为调查底图,逐地块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和面积等利用状况;查清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       二是城镇土地调查       即以前的城镇地籍调查。对城镇范围以内的土地开展大比例尺调查。充分利用已有地籍调查成果,调查城市、建制镇内部每宗土地的界址、范围、界线、地类和面积等利用状况,以及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主要完成城市市区以及县城所在地的建制镇的城镇地籍调查。       三是基本农田调查       在农村土地调查基础上,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基本农田保护区(块)划定和调整资料,将基本农田保护地块(区块)落实至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汇总统计基 本农田的分布、面积、地类等状况,并登记上证、造册。国务院领导对这项工作十分关注,要求将“红线”和“高压线”落实在图上。       四是专项用地统计调查       在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基础上,收集利用有关资料,统计工业、基础设施、金融商业服务、开发园区和房地产等用地的利用状况。       五是建立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在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基础上,建立国家、省、市(地)、县四级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和权属于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六是统一时点变更       通过土地变更调查,将成果统一到规定的同一时点,逐级汇总土地调查成果。       完善土地变更调查制度,“尽快建立起权威的土地调查数据规范体系,保证调查的质量”。

“二调”怎分工?       原则:“国家整体控制、地方细化调查、各级优势互补、分级负责实施”。       国家负责的工作:       一是负责全国性的组织实施工作       国家级培训、舆论宣传、业务检查指导、质量抽查、省级成果验收、数据确认和全国成果汇总等工作,组织建设国家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等。       二是制定统一的标准       包括调查技术规程、土地分类标准、图件制作标准、数据库标准、检查验收办法等。       三是负责完成关键环节工作       统一购置遥感影像,集中制作调查基础底图,为地方调查提供基础图件,以保证调查资料的统一性。       对地方调查成果进行全面的内业检查,对重点地区重点地类开展外业核查,对调查数据核查确认。       地方负责的工作:       主要包括:实地开展农村土地调查、城镇土地调查和基本农田状况调查,开展集体土地权属调查和国有土地使用权调查,建立各级土地数据库。
“二调”技术特点         一是调查采用“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       二是基于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法       三是统一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标准       四是实现土地信息传输、交换的自动化

“二调”之目标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目标:       采用先进技术,在现有土地调查的基础上,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全面查清全国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建立和完善我国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和土地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具体工作目标:       一是国家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直接掌握全国每一块土地的权属及利用状况的真实情况,并详细记录在案,实现国家及各级政府直接监管每一块土地的目标。       二是查清全国基本农田状况,直接掌握基本农田数量和分布,明确和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高压线”的位置,促进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的落实。       三是充分依靠高新技术手段,建立全国每一块土地的影像库和数据库,以此为基础,及时发现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实现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及时掌控全国各地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趋势的目标。       四是实现调查成果的社会化服务。调查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提高国土资源的管理水平。调查成果应成为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平台,成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 地审批、土地开发整理等工作的基础。通过成果应用以及社会化服务,使地籍工作成为国土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提高地籍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二调”之成果
      通过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全面获取覆盖全国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信息,形成一系列不同尺度的土地调查成果。具体成果主要包括:数据成果、图件成果、相关文字成果和土地数据库成果等。
      (一)数据成果
      1、各级行政区各类土地面积数据;
      2、各级行政区基本农田面积数据;
      3、不同坡度等级的耕地面积数据;
      4、各级行政区城镇土地利用分类面积数据;
      5、各级行政区各类土地的权属信息数据。
      (二)图件成果
      1、各级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2、各级基本农田分布图件;
      3、市县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4、土地权属界线图件;
      5、第二次土地调查图集。
      (三)文字成果
      1、综合报告
      (1)各级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2)各级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3)各级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2、专题报告
      (1)各级基本农田状况分析报告;
      (2)各市县城镇土地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四)数据库成果
      形成集土地调查数据成果、图件成果和文字成果等内容为一体的各级土地调查数据库。主要包括:
      1、各级土地利用数据库;
      2、各级土地权属数据库;
      3、各级多源、多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库;
      4、各级基本农田数据库;
      5、市(县)级城镇地籍信息系统。

--------------------------------------------------------------------------------------------------------

                           土地调查简介   

        1996年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完成以来(不是所有省市都是1996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土地信息已难以满足新形势下节约集约用地的需要。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是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迫切需要,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任务,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具有重要意义。要通过新一轮土地调查,查清城乡每一块土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具体情况,建立和完善我国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和土地登记制度,实现土地的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开展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土地调查的目的    土地调查的目的是全面查清土地资源和利用状况,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    土地调查基础数据,为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土地调查的内容    土地调查包括下列内容:     (一)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包括地类、位置、面积、分布等状况;    (二)土地权属及变化情况,包括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    (三)土地条件,包括土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状况。     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调查时,应当重点调查基本农田现状及变化情况,包括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和保护状况。   编辑本段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  时间    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将于2007年7月1日全面启动,计划于2009年完成。   主要任务    调查的主要任务包括,农村土地调查,查清每块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分布和权属等情况;城镇土地调查,掌握每宗土地的界址、范围、界线、数量和用途;基本农田调查,将基本农田保护地块(区块)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并登记上证、造册;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和地籍信息系统,实现调查信息的互联共享。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统计、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   全国土地日    每年6月25日是全国土地日。1986年6月2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并颁布我国第一部专门调整土地关系的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为纪念这一天,1991年5月24日国务院第83次常务会议决定,从1991年起,把每年的6月25日,即《土地管理法》颁布的日期确定为全国土地日。“土地日”是国务院确定的第一个全国纪念宣传日。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为保护土地而设立专门纪念日的国家。   编辑本段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手段  3S技术的应用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这对于全面查清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宏观调查和国土资源的管理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相对于第一次土地调查,本次调查采用RS、GPS、GIS等高新技术手段,为提高这次土地调查的质量和效率奠定了基础。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遥感(Rs)为GIS系统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源,卫星定位系统(GPs)在外业调查中获取更新数据,而地理信息系统(GIS)则对GPS获取的数据和Rs提供的数据源进行了详细的信息分析与应用。   项目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采用先进技术方法,在现有的土地调查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统一的技术标准,查清武汉市东西湖区柏泉农场土地利用状况掌握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总结经验,为全面铺开武汉市农村及城镇土地二次调查奠定基础。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土地登记等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宏观调控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技术路线和方法    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调查成果,利用无争议的土地权属资料,运用航天航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和数据库及网络通讯等技术,采用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形成集信息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分析和应用服务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技术流程,获取调查地区每一块土地的类型、面积、权属和分布信息,建立与国家、省互联互通的武汉市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   土地调查正射影像图(DOM)制作    武汉市农村土地二次调查正射影像图制作主要以1:12000比例尺DMC数码航空摄影影像为基础,其摄影时间为2005年、2006年、2007年,其中,东西湖区柏泉农场试点调查采用的是2006年上半年摄影的航空影像,制作一套1:10000比例尺DOM。为保证成图精度,提高作业效率,DOM的制作采用武汉市连续运行的卫星定位服务系统(WHCORS)和大地水准面精化等高新技术手段,采用GPS网络RTK技术施测像控点,内业进行空三加密制作正射影像图,并按要求进行整饰和元数据填写。    正射影像图(DOM)既是制作外业工作底图的基础,又是内业建库的基础,所以,DOM的精度对外业调查和内业建库有很大程度的影响,DOM的精度直接影响整个数据库的精度。   内业判读 以MAPGIS6.7为工作平台,利用检查合格的1:10000比例尺DOM数据,按标准1:10000比例尺图幅进行分幅,与原有土地利用数据库套合配准,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的要求,对原有土地利用数据库中的地类进行转换,并运用遥感图像解译标志,结合专业知识对影像进行矢量化,勾绘地类界线,初步判定地类、线状地物的走向及零星地物的位置,并对疑问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物进行编号,以便进行野外调查、量测线状地物的宽度和零星地物的面积。工作流程如下页图1所示。   外业调查    1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采用制作的影像工作底图为基础进行外业实地调查,对内业预先判读的地类界逐一进行核实、校正,并量测线状地物的宽度及零星地物的面积,对影像上没有的新增地物进行补测,附近容易找到明显地物点的,可采用距离交会法、直角坐标法、截距法等进行补测;对新修建的道路和桥梁等大型建筑物,可直接用RTK补测,最后将核实、补测的内容及属性标绘在调查底图上或记录在《农村土地调查记录手簿》中,以此作为内业数据库建设的依据。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2权属调查     权属调查阶段主要工作内容是将权属界线调绘在调查底图上,处理和调处土地权属争议,签订《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或《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以第一次土地调查中的《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及原有权属界线为基础,采用有关权利人现场指界确认,签订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的方法,已经签署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的,经核实无误,可不再重新指界和签订协议书,在工作底图上调绘,转绘权属界线及界址点。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3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的技术流程及方法     根据外业调查成果对内业预判数据进行修改,通过自动剪断线]→[清除微短线]→[清除线重叠坐标]→[自动线结点平差]→[线转弧段]→[装入转换后的弧段文件]等一系列步骤进行拓扑错误检查,构建图形拓扑结构,形成全覆盖和不重不漏的土地利用图斑层,建立空间图形数据库,同时录入外业调查的各种信息,如零星地物的地类、面积,线状地物的宽度等,建立属性数据库,并建立图形与属性的关联,进行面积统计,最后建立图幅索引、数据字典,同已经处理好行政界线、权属界线、地类界、线状地物等各层数据文件加入到库文件中,完成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设。   内外业综合调查中所遇问题及解决方法 1、内业判读时线状地物遗漏。    线状地物是指宽度大于1米的河流、铁路、公路、林带,固定的农村道路、沟、渠、田坎和管道用地等。它构成整幅图的基本框架,根据DOM的纹理差异及生活常识合理画出线状地物,尤其是耕地中的田坎、水渠等要重点核查,因为计算图斑地类面积时要用系数扣除田坎面积,否则将扩大耕地的面积,造成调查数据不准确。  

2、地类界线走线不准确。    走线要尽量圆滑、准确,用F12捕捉线头线尾,使图斑封闭,可以减少以后的拓扑错误修改的工作量,与耕地有关的地类界限要画到耕地是边界,不要随意扩大或缩小耕地面积。   3、零星地物漏判或判断不准确。    严格把握零星地物的概念,零星地物是指耕地中小于最小上图图斑面积的非耕地或非耕地中小于最小上图图斑面积的耕地,此次调查只对实地大于100平方米的零星地物进行调查。   4、数据所放文件相混淆。    可随时打开单文件,看是否只有所需要的数据,例如,零星地物放到地类码文件中,注意正确使用图例板,保证同一地类参数的一致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