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70 小控班 067—知识使人自由(一)—造纸术到底是不是蔡伦发明的

今天我们聊一个被讨论很久的话题,知识带来什么?流传很久的那句“读了那么多书有什么用”,站在今天这个知识传播便捷的时代看,除了带有一种酸腐的味道外不知道这句话的原创者要表达什么。即使站在古代看这句话都让人觉得有些无知和势利。那么知识到底带给我们什么,吴军老师在书中用一句话总结-知识使人自由。

我们知道知识的传播要有载体,原始社会那种口口相传和结绳记事的方法显然效率太低,说到这里我们都很容易作为知识的重要载体-纸张和书籍。大家应该可以想到两种对世界文明有重大贡献的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对于造纸术,没人会质疑是东汉一位叫做蔡伦的宦官发明的。当然,近期有些学者对于这个结论还有怀疑,我借助吴军老师的分析来和大家简单的判断一下这个结论。

首先学者们争议的焦点在于蔡伦是不是发明纸的第一人,并且还根据考古的发现找到了西汉年间的纸。于是简单的得出结论-蔡伦不是发明纸的人。这里学者们置换了一个概念,那就是把纸张的发明和造纸术的发明混为一谈。蔡伦发明的是一整套采用便宜原料大量制作纸张的工艺而没有说在他之前没有纸。其次,能造出一张纸和能形成一个造纸产业是两回事。最后,蔡伦之前确实有用来垫着油灯的纸,作用相当于抹布,这和我们今天用来承载文字的纸相去甚远。所以发明总是以最后一个发明者的名字命名的。因为最后的人完成了从1到N的优化,使得最初的发明越来越好用。所以尽管第一个人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但是没有从1到N的优化,也就谈不上得到对大众有用的产品。所以说到这里,蔡伦作为第一个发明造纸术的人当之无愧,因为在他之前没有出现能大规模生产纸的工艺,而有了蔡伦的改进和优化才使得作为承载知识的廉价载体-纸,得到广泛应用(西方同期的纸莎草纸和羊皮纸都很昂贵)。

中国的造纸术在8世纪被阿拉伯人学会(他们打败唐军,俘获了一批工匠),造纸术传到了大马士革和巴格达,然后进去摩洛哥,在11世纪和12世纪经过西班牙和意大利传进欧洲。可以说造纸术每到一处就为当地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就使得世界各国的文明和历史可以世代相传,造纸术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确实影响了全世界。

有了纸张之后下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大量生产知识的问题。古代的人记录知识基本靠抄写,一来很费人力,二来出错的概率很大不利于知识流传的完整和正确性。我们马上会想到印刷术,不过很遗憾的是印刷术不能说是我们中国的毕升(活字印刷术的最初实现者)。如果你认同了对于蔡伦的贡献,那么毕升所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胶泥活字印刷术)没有能发展出一套对应的产业,相反这种印刷术在很多方面和当时中国的雕版印刷术相比存在不少缺点,而毕升没能继续解决对应的问题,比如用胶泥或者木刻的活字很容易损坏,制作出的活字大小不一等问题,从而活字印刷术没有在中国普及。而今天公认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德国的古腾堡,因为他发明的是一整套完整的印刷工艺和技术,使得大量生产书籍变得高效便捷。古腾堡所发明的是铅字活字印刷术,关于他如何发明出这种印刷术,至今是一个谜。不过他发明的一整套印刷设备和“铅字”模具还有一整套印刷标准和排版流程让他也当之无愧的是印刷术的发明者。具体细节大家可以看看书,我明天再继续讲述知识在有了纸和印刷术的两大利器之后如何改变世界的。通过今天简单的介绍,希望大家对发明的含义有深入的认识(我也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分析),祝顺利!

你可能感兴趣的:(61/70 小控班 067—知识使人自由(一)—造纸术到底是不是蔡伦发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