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 一文读完书本内容 | 《断舍离》[日]山下英子,吴倩译


读书笔记 | 一文读完书本内容 | 《断舍离》[日]山下英子,吴倩译_第1张图片

说明:文章内容算是内容的浓缩,基本是采用摘抄核心语句的方式归纳得出的书本每个章节标题所讲述的内容,部分内容的归纳有转化和组织语言,只有序和后记稍微指出其作用。这是最基本的阅读,是对书本内容的简单复述,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做更精简的提炼,制作思维导图,经典语句摘抄,写读后感等。

推荐序

推荐序是非作者序言,是由本书译本出版社或译者邀请张德芬所写的序言,内容为推荐作品,介绍书本内容,对作品进行评价。

本篇推荐序的标题为「想幸福,先放下对幸福的执念」,第一段就给出具体方法,断、舍、离三步,然后作者围绕断舍离结合自身的经历、经验和感悟对追求幸福进行阐述和讲解。

前言

此前言是作者序,是本书的概述,说明写该书的意图,主要内容,适用范围,对读者阅读的建议等。

本篇前言的标题是「什么是断舍离」,作者引出的定义是「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或者「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家里的破烂儿,也整理内心中的破烂儿,让人生变得开心的方法」,「总而言之,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自己居住的空间,让自己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而断舍离就是其要采取的行动:「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通过不断重复断和舍,达到状态:「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对于理解断舍离的概念或机制,最重要的是要理解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主语永远是自己,而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只选择必要的物品,现在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就必须放手,通过这个过程,从行为的改变到意识的改变,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最终实现对自己的深刻、彻底的了解,并接纳最真实的自己。

跟流行的整理术、收纳术在做生活的加法相比,断舍离是从加法生活走向减法生活。作者以断舍离为大家提供整理的指南,整理房间的同时也是在整理自己,通过行动带来心灵的变化。只要有所行动,心灵就会跟上变化。断舍离的过程做的也是将被掩埋的自己重新拯救出来的工作。可以说,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

第1章 只要了解个中奥妙,就能激发干劲——断舍离的机制

断舍离是不收拾的收拾法

想把房间整理干净,想到的往往会是整理、整顿、扫除(扫、擦、刷)等词。需要注意一点,断舍离里的收拾,和「整理、整顿」有一种微妙的差异。在断舍离里,收拾是最重要的,断舍离里收拾的定义是「收拾,是一种筛选必要物品的工作。其筛选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我与物品的关系这条关系轴,另一个是当下这条时间轴。换句话说,收拾就是要扪心自问某件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是不是确实有关系,进而对物品进行取舍、筛选的过程。」

从关系轴和时间轴看物品

总体而言,在施行断舍离的过程中,要做的大部分事情就是基于关系轴和时间轴的收拾工作。结果是——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有用的东西,才会留在自己的空间里。断舍离的含义就是,(机制)选择和当下的自己相称的物品,在「断」与「舍」的交替里,脱离对物品的执念,达到轻松自在(离)的状态。

为了保持好心情而收拾

当身边没有任何多余的物品时,自然会有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

读书笔记 | 一文读完书本内容 | 《断舍离》[日]山下英子,吴倩译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与整理术、收纳术有什么不一样

断舍离与一般的整理收纳术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断舍离并非绝对要以把房间弄干净为目的,而是要通过收拾的过程了解并喜欢上真实的自己,实现自我肯定感。其次,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考虑的是「我自己」还需不需要它。此外,断舍离是从瑜伽的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中得来,更有一种自我修行的印象。

读书笔记 | 一文读完书本内容 | 《断舍离》[日]山下英子,吴倩译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筛选物品带来的自我察觉

通过以自我为核心、着眼于当下的取舍物品的工作,通过看得见的世界里的行动会令看不见的世界也发生变化,其改变的机制是:要得到「这种东西与当下的我很相称,对当下的我来说是必需品」的判断,人就必须要清楚了解自己,通过不断地筛选物品的训练,当下的自我就会越来越鲜明地呈现在自己眼前,人也就能以此判断出准确的自我形象。

一个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自己的真实想法,可以通过物品反映出来。然后对当下的物品的替换,看东西的视角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发变化,通过自己会和使用的物品逐渐相称的机制的运转,看待自己的方式就从过去减分法变成加分法。了解自己,放下过去的自己,就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把物品这一次元收拾干净了,以往那些阻碍视听的东西没有了,就能看得更清楚,就能开启通往更深次元的通道。

夺回被占据的空间和能量

物品杂乱的现状,堆积的垃圾和废物,会浪费人无数的时间、空间和管理维护的能量。断舍离的任务就是,取回遗忘所有被浪费掉的这一切。先诊断出物品从自己身上掠去了多少能量,然后通过筛选物品的行动,实现自我完善,这就是断舍离的精髓

从衣柜开始,来一场自我改革吧

要说断舍离是从哪里开始入手的,其实就是从住所、职场等近距离的环境开始,让自己变得快活。

在感觉做收纳有困难的时候,光是有舍的勇气还不够,还要有断的意识。

从不穿的衣服着手,去除自己的执念

「要去除精神上的执念还很难,可要是从衣柜开始的话,我没准能做到!」就是把收拾日常物品作为断舍离的一部分,在生活中加以运用的开端。通过收拾衣柜,破掉那种「说是有可却没有,说没有可是却有」的奇怪状态。

筛选物品的同时,也改变了人际关系

把关注的焦点放到物品与自己的关系上,就能看到通过物品所投射出的自我形象。通过断舍离提升自我形象,也就具有改变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力量。

动手实践,意识也能获得转变

断舍离最初的阶段是「舍」,要彻底地筛选物品。通过不断的练习,判断物品是否必需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到达果断下判断与下狠心的阶段,能够快速果断地做出明确的选择,达到「自己能够掌控」感觉的量,就是中级阶段。如此反复下去,身边只留下适量的物品,然后才是实施收纳术的时候。

和物品成为好朋友

断舍离更高的目标——和物品交朋友,也就是精挑细选的工作,是达到了「断」,是真正的高级、大师级的水平阶段。

读书笔记 | 一文读完书本内容 | 《断舍离》[日]山下英子,吴倩译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让身边的物品保持优胜劣汰的自然循环,既留下适度的量,又确保留下的都是精挑细选过的,那么就会将物品的丢弃程度降到最低。此时身边留下的、适量的物品,性能又高,又美观,如此,居住的空间里放着的,都是自己最重要的东西了,就是不收拾的收拾法的最终形态。这其实是一个连收纳物都不需要的空间,是连收纳术都没有用武之地的世界,住所可以改叫自在空间,是对每个人来说最为舒适自在的空间,就是断舍离的最终目的。

磨砺内在的感应力

并非物品不好,而是因为自己判断失误才导致物品冗余堆积,导致自己行动困难。一切的错误都源于自己的感应能力出了问题。断舍离正是一种磨砺感应力的技术。过多的物品令自己心烦不已,内在智慧就会变得迟钝,所以必须通过行动让内在智慧(感应力)重回生机。扔掉家里的一件垃圾,这个简单的动作就能磨砺你的内在智慧。不管是食物还是居住环境,我们都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行动,保证它们是正确的、让我们觉得舒适的,就能同时也在磨砺我们的内在智慧。

东西要用才有价值

物品会因为所在场合的不同而变得无用或是有用,断舍离的目标,就是让整个社会上的物品都能各得其所。通过有意识的选择让物品自然而然地回归到它应该在的地方,回归到需要它的地方,这就是断舍离要做的。

第二章  我们为什么没办法收拾——无法丢弃的理由

物质过度泛滥的社会

不需要的东西在生活中到处泛滥起码有社会、家庭和自我三个原因。对于物品的流动,入口是「断」的闸门,出口是「舍」的闸门,「断」的闸门承受着物质的压力(不请自来地送上门,觉得很便宜,没有就会感到不安……),「舍」的闸门上布满「扔不掉」的铁锈(好可惜啊,垃圾分类太麻烦了,而且这个很贵……)。

捡便宜心理和折扣的陷阱

折扣的陷阱通过捡便宜的心理发挥作用,使得买入的东西越来越多。

入口是「断」的闸门,出口是「舍」的闸门

社会因素令物质不断地涌进来,而由于个人和社会的某些原因,这些涌进来的东西却出不去,永远就堆在自己的空间里,造成物品的泛滥。

香鱼变成鲶鱼了吗

我们生活在「不断涌进来,但却只进不出的水池」里,家里堆满了物品,把本来悠闲的空间全都堵死了,我们因此而不能自在活动,就像鲶鱼一样,活在全是淤泥的环境里动弹不得。

读书笔记 | 一文读完书本内容 | 《断舍离》[日]山下英子,吴倩译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

那些把家里到处都堆满破烂儿的人,可以分成三种类型:逃避现实型、执着过去型、担忧未来型。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完全符合其中某一种类型,有些人会是几种类型的混合。

总之我就是不想呆在家里——逃避现实型

收拾家里最低限度的必要条件就是——在家。

那些回不去的幸福时光——执着没过去型

没有了就会很不安——担忧未来型

担忧未来型通过确保物资充足的方式保证自己的未来不陷入困境,所以到处都躺着总也使不完的存货。

对现在的界定因人而异

对「现在」的时间长度的认知,多少会收到年龄的影响,同时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相对而言,小孩子总是活在当下,是因为他们的身体还在成长,自己总是在变化着,所以他们对环境变化的知觉也比上了年纪的人更敏锐。

觉得多长一段时间属于「现在」都可以,但是一定要有对自己而言最合适的「现在」存在。

扔不掉就是不想扔

扔不掉的背后所隐藏着的真相,是自己把感情转移到了物品上面,因此触发了自己「扔不掉=不想扔」的机制。

认清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

没有收拾的屋子就像便秘

那些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丢不掉的东西堆积起来,堆得越来越多,却只进不出,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下去,就会渐渐习惯了房间里堆满物品的状态,就类似于便秘而导致的感觉麻痹。只是,房间里满是破烂儿,就会释放出影响心情分废气,让你不知不觉间陷入慢性中毒的状态。对于一个总是把家里堆满破烂儿的人来说,如果不改变生活习惯,家就没办法彻底干干净净。

代表停滞运河腐朽运的灰尘与杂物

一些研究命理的人认为,一个家庭的运气,可以从物理上看出来。也就是说,可以从屋里的灰尘的数量上看出任何家庭的整体运势。

在断舍离里,那些「虽然还能用,但是一点儿也不想用」的东西会不停地释放出停滞运,而完全没什么用的垃圾和灰尘所释放出来的,就是腐朽运。断舍离认为,只要能除掉那些破烂儿、垃圾、灰尘,就能消除停滞运和腐朽运。也就是说,通过断舍离,能够提升自己的运势。

破烂儿还可以分三类

破烂儿可以细分为不用的东西、还在用的东西和充满回忆的东西三类。

当杂物占据了空间

说到底,堆积着的破烂儿代表着「良心不安的聚集」、「担忧的聚集」。在断舍离里,要把时间放在当下,而良心不安与担忧,其实是把时间轴错位到了过去与未来。

时间轴要锁定在现在

在断舍离当中,比起凌乱,堆积了聚焦于过去和未来的物品才是问题。可能的情况是,家里放着的东西,有八成都是时间轴错位到了过去或未来上的。

聚焦于现在的物品也可以分为几类,粗略地可以分为日常和非日常两类。

不要把重点放在非日常上

为一年一次,甚至是几年一次的事情花钱,说到底不过是虚荣罢了。

找回对自己的信任

能够收拾好一件东西,就等于遵守了与自己的约定,这件事就成了换取值得信任的自己的信用资金。

由减分法变成加分法

不值得信任的自己,是一直处在减分状态的;要转向替自己加分的角度,转成加分法评价自己,可以通过把想法付诸行动一点点地增加自己的信用资金来达到。而信用资金的积累,可以从收拾物品上逐渐增加。

由忽视和否定而来的能量

被忽视和否定会制造怨念,在断舍离里,我们认为被忽视的物品也是这样,堆满了被忽视与否定的怨念会干扰人的状态。

让厨房变乱的心理

房间乱七八糟,粗暴地随便乱堆东西,就相当于赋予了自己被否定、自卑的能量,多数有自我惩罚的倾向,时间长了,还会让大脑回路变得麻痹,分不清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相互关系的状态。

重新思考住所的意义

断舍离以「住育」为目标

我们所居住的地方会投射出我们自身的状况。

关于住所存在的意义,断舍离认为,住所的大前提是确保健康与安全。

日本有「食育」这个词,指的是培养一些了解食物的知识、掌握选择食物的能力、实践健康饮食生活的人。就像这个词所说的,我们很在意吃进嘴里的东西,可对住所、物品目前还没有那么在意,而断舍离的目标,就是要「住育」。

提升对居住环境的意识

与场所相关、近处、靠自己的力量能够改变的环境就是可以立刻改变,并且容易改变的,就是居住环境。要想改变居住环境,首先就必须得进行判断,就是要能用他人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家,这也是断舍离克服施行到一半就施行不下去的艰难时期。

让家成为最棒的放松地

断舍离认为,让家成为最棒的放松地,就是要打造让家里能成为好好招待自己的空间。

第三章  先从整理头脑开始——断舍离的思考法则

以自我为轴心,把时间轴放在当下

断舍离在行为上,先学会「舍」,至于「舍」的秘诀,就是完全地以自己为中心,并且以当下为时间轴。这也是实践断舍离时必不可少的思考上的窍门。

「自我轴心」的窍门——注意提问时的主语

收纳术对物品的能用是拿物品当了主语,断舍离要求「我用」要自己作为主语,否则收纳不过是在做垃圾分类,如果大量堆积类似的东西,就说明自己进入了对物品的品质和数量毫无知觉的状态,置身其间,几乎等于是住在一个垃圾暂放室,做一个「垃圾屋的住民」。

所以,在考虑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思考的主语是「我」,而不是物品。

将与物品的关系比作人际关系,了解当下的含义

把关系置换成人际关系来看,只是为了更容易理解自己与物品之间关系的变化。如果以物品为主语,其关系就是陌生人;稍微提高一点,让主角从可以用的物品挪到自己身上,就是从四周都是陌生人上升到四周都是认识的人的阶段;往前发展一步,就到了需要确认能不能把对方叫做朋友的阶段,就是发现对当下的自己什么是必要的什么是不必要的阶段;如果再进一步,达到更高的级别——只选择死党,也就是只选择真正必需,而且自己又喜欢的东西的阶段。

清理扫除的整体概念

在断舍离里,「扫除」明确地分为筛选出必需的物品的收拾,需要用到收纳术的整理,以及表现为扫、擦、刷的打扫。需要注意的一点,断舍离里关于扫除的收拾、整理、打扫是有一定的顺序的。

读书笔记 | 一文读完书本内容 | 《断舍离》[日]山下英子,吴倩译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关注不扔东西造成的损失

具有实际价值并且仍在发挥作用的物品,其实只占所有物品的两成,那些占了八成的东西虽然几乎没有出场的机会,但却会时不时让我们觉得不安,花大量的时间收拾,又很难收拾完,导致物品四处泛滥的状态,结果反而更伤脑经,令人徒生困扰,不扔掉,反而会吃亏。

别人的东西都是垃圾吗

断舍离是一种通过物品来完成自我发现、自我肯定的手段。非独居的时候,做断舍离,先从自己做起,最好不要想着去控制别人,高高兴兴地收拾自己的东西就行。

将周围人卷入断舍离的漩涡

在施行断舍离的过程中,自己的转变,也会带动周围人一起发生变化。

从信息过多到知行合一

「相」,就是通过看得见的世界中的信息,判断藏于表象里面的那个看不见的世界的状况。更多地了解看得见的世界,以让自己变得更好,也是断舍离的宗旨。

「相」的世界与意识世界

一般的,在人的意识中,只有4%到15%属于外显意识。看得见的世界和看不见的世界大致也有这样的关系。在断舍离中,首先要了解房间的「相」,然后通过「舍」和「断」这样的行为,使房间发生巨大的变化。换句话说,通过仅占4%到15%的「看得见的世界」的变动,让「看不见的世界」一起发生变化。

勤做练习,做到知行合一

了解「相」后,「知」和「行」之间还存在着天壤之别。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要让认知与行为相一致。因此,要扔掉那些多余的信息,只选择自己能够付诸行动的信息,就能尽早从头脑的「便秘」中解脱出来。

「可惜」的两种含义

通常,「可惜」其实是「珍惜物品」的代名词,对应「舍」闸门时产生的感情,是在考虑某件东西要不要扔掉时,处于负债感而不把东西扔掉的赦免令。实际上,「可惜」还有另一种含义,是相对于「断」闸门而言,是爱惜物品的心情。

从宏观的角度看待「可惜」,让它成为物品循环的原动力,也是断舍离的重要技巧。

活着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

断舍离是一个不断地选择,选择,再选择的过程,而选择所依据的标尺会根据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不过,标尺应该尽可能地简单,因此,分类也应该是最小限度地分类。所以,断舍离的分类情况经常是三分法,分成三类、分成三种等等。这样做,也能更好地避免「回避决定原则」,不至于因为选择项太多以至于无从选择,这是阻碍我们行动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给还是觉得「扔不掉」、「没法送人」的你

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实自己的镜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实的自己。「扔不掉」、「没法送人」所映照出来的是那个你想当作不存在、不愿意承认的自己。

第四章 身体开始行动——断舍离的实践方法

提高收拾动机的方法

不管是扔东西还是整理、收纳,都有一些了解了绝不会吃亏的技巧。不过要强调的是,在断舍离里,减少物品=只要彻底地收拾,就根本不需要整理、收纳了。断舍离是对整理、收纳非常质疑的。

只集中于一点,把它搞完美,以此提高动机

断舍离的思考法则——在头脑里进行整理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与物品的关系,然后就是当下这一时间轴。

接下来的实践中,最有效的方法是聚焦于某一个场所。而要选择场所,就得意识到时间。从能用多少时间出发,找出今天想要进行断舍离的场所,效率更高。要选择的场所,即便只是一个抽屉也是可以的,更夸张一点,即使只是一个钱包也无所谓。

如果能以一小块整齐的地方为突破口,得到激励,更愿意努力行动起来,就是完美的。这就是提升动机的技巧。

根据目的选择不同的场所

考虑自己想通过断舍离得到什么,比如重视健康及安全、希望能作用于心理深层、重视运气等。

通过有多少时间而选择出来的场所,再加上自己的目的,就能得出推导,选定自己想要进行断舍离的场所。

一切从扔东西开始

断舍离的过程就是「减少、分类、收纳」,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彻底的「减少」。

从「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开始下手

大体决定「要从哪开始扔」之后,接下来就要考虑「要从什么开始扔」。最开始的标准一定要简单,就只需要问这东西还要不要就行了。

垃圾分类这道墙

垃圾分类二三十类,也让人头疼。

垃圾的三大类

使用三分法,把垃圾分成一般垃圾、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粗略地把垃圾分成三类。

扔的时候要说「对不起」和「谢谢」

试着带着抱歉和感谢的心情把东西及时处理掉,心情多少变得好一些。做个告别,表达感谢,能更快地整理心情。更深入地思考送东西和收东西的事。这也是「断」的一种。

把东西送给别人时,要说「请收下」

断舍离是要有效地利用资源回收,断舍离的目标是「必要的时间、必要的低点、必要的限度」,所以,转送就是处理物品的重要方式。资源回收系统能够比现在更先进,让物品循环到需要它们的地方去,这也是断舍离的目标之一。

读书笔记 | 一文读完书本内容 | 《断舍离》[日]山下英子,吴倩译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将大中小三分法用到整理收纳上

在整理和收纳上,不断地进行三分法,就能把东西整理得井然有序。

厨房里的三分法

粗略地环视一圈,可以大体把厨房里的东西分成食材、烹调器具和餐具三大类。对「烹调器具」进行中等分类,可以先粗略地分成水槽周边器具、炉子周边器具和电器三类,依次类推,就可以很好地分类厨房里的东西。

为什么分成三类刚刚好

太少的分类不够,太多的分类可能记不住,把行动搞乱,最后令自己疲惫不堪。使用三分法逐渐细分,分类工作容易顺利进行下去。不断地重复三分法,可以避免整理物品时所造成的混乱。

使用七、五、一的总量限制原则,打造充裕的空间

从空间里限制物品数量

在断舍离里,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如抽屉)只能放满七成。空出来的三成空间成为物品的出入通道,也更有让人把它收拾整齐的欲望和心情。

看得见的空间(如碗柜)放东西的限量是五成。

装饰性的收纳空间只能放一成。能够自然而然地营造出高品位的感觉,如美术馆画展。

伴随总量限制原则的替换原则

在总量限制的情况下,新的进入就要旧的出去,那么也会谨慎买入,精挑细选,也就是说,通过限制总量,更加严格地筛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品味。

打造物品外观形态的两大原则

尽可能不让自己感到压力,因为即便是一点点压力,都会让人觉得好麻烦,结果放弃取出物品和回收物品。

只需一个动作原则

无论是取出物品还是收回物品,我们都希望能够尽可能快地完成。我们追求的是靠一个动作就能完成,所以要尽可能地减少过度封闭捆绑之类的动作。

自立、自由、自在法则

物品「自立」,就是有意识地让收纳工具里的东西不管任何时候都能「立起来」。

自由,指选择的自由。就是物品的摆放要便于选择。

所谓自在,是指听话,是尽可能不会散开。那些立不起来、不能竖着放的东西要卷起来,自在地放,比如内裤、T恤卷起来放,就不会散开。

前面写过,断舍离会使用「相」的概念,自立、自由、自在可以说是物品表现出来的形象。

「每次主义」就挺好

家里堆积的东西越多,「舍」的工作越辛苦。如果能超越这种辛苦,就可以顺利进入到「断」的阶段。

了解了断舍离的运行机制,对物品的看法也会发生改变,舍会促进断的思考。断舍离会遏制人类只靠本能与物品打交道的行为,遏制囤积东西的行为,追求做到「每次主义」就好。如果只靠本能与物品打交道,物品就只会有增无减。关键词是「每次」,拥有「知足」的观点。

第五章 前所未有的畅快和解放感——看不见的世界在变化

自动法则:启动自动整理的机制

居住环境可以通过断舍离,靠自己的力量和意识做出有效的改变。

自动整理的机制

人体机能有自律神经系统,不需要意识作用就能自动调节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呼吸、代谢、消化、循环等等的机能,这种人体的机能又可以叫做体内自动平衡(即恒常性,指的是生物在面临外界条件变化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身体的正常状态与机能),这就是自动化的状态。

我们在无意识当中就将自己的生命交给自动化的机制,所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人类对这种机制是绝对信赖的。

断舍离与自动化

自问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筛选物品的过程,是完全以自己为中心,重新打造自己,让自己周围只剩下当下最需要的物品的过程。然后,维护住所与生活的舒适有序就会成为理所当然、自动化的事。所谓断舍离,就是训练自己成为能够信赖自己,最终彻底脱离「没法收拾的自己」!

利用物品不断提升自己

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足够强大。能够放开执念,人才能更有自信。在最初的阶段,觉悟和勇气是必需的。这也是一种自我探索。

存留下的物品是自观的途径

断舍离是维持生活状态的工作,也是自我探索的工具。通过反复的扔掉破烂儿的行动,头脑和心情也能变得清爽起来,与此同时,还能整顿好客观环境的气场。等到内心世界和外在环境都恢复清爽后,才算完成「场的净化」。如此一来,人往往能够发现自己的自我形象。

不断地进行断舍离之后,剩下来的东西就可以分成两种:从一开始就很珍惜的东西,以及回过神来才发现留下来的东西。后者往往会给我们传递非常深刻的信息。一个人的自我形象并非是想当然就能决定的,而通过这种排除法,能够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

试着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

使用精挑细选的自己喜爱的东西,这样就能够挖掘出全新的自己,也就是说,物品不只是用来使用的,而是要进入更高的阶段,最大限度地利用物品的力量。

每天都在用的东西非常容易作用于潜意识,试着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日常随便用不再感到别扭的时候,潜意识的自我形象也就跟着提高了。

为了成为自己想成为的自己,可以先从日常使用的容器开始,进行意识上的革命。

断舍离并非提倡清简的生活

因为断舍离一直都在强调要减少再减少物品,所以很容易造成误解。虽然就结果来说,生活有可能会因为断舍离而变得简单、节约,但断舍离所追求的并非这些本身。

断舍离最重要的概念是当下。不管是食物还是其他东西,都只买最当季的。

物品是自身的投影。既然如此,物品既棒又新鲜就是最重要的。

更多看不见的变化会发生

从自力到外力的加速变化

有一种观点,认为打扫与运气相关。断舍离同样持此观点。不少人也有过那种通过打扫,连心灵及人际关系都一并整理了的经验。

对于断舍离,首先出现的是断与舍这种自我肯定、恢复自信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人的观念会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在这种过程中,通过物品,确定自己本身真实的价值观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之后会进化到下一阶段。会慢慢开始肯定、相信自己,然后连整个世界都变得可信。

必要的东西出现在必要的时候,并且只得到必要的数量,这样,就相当于从自力的世界进阶到了外力的世界。

前面描写过「相」的世界与意识的世界,伴随着收拾破烂儿的行为,也能够处理掉潜意识的阻塞,最终也能够引起集体无意识水平的深刻领悟。占百分之四到百分之十五的看得见的世界与看不见的世界的形态是相似的,因此,只要在看得见的世界行动起来,就会对看不见的世界以及更加看不见的世界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关于「碍事」这个词

我们的直觉可以分成阴性直觉和阳性直觉两种。阴性直觉就是异样感。「碍事」,往往是对着不需要的东西的时候,意识有种被堵塞的感觉。生活中细微的异样感往往会通过思维把直觉敷衍了过去。其实,根本没必要消除这种异样感,最好的是能够意识到让自己感到异样的原因,因此而卸下包袱,或是对此有所领悟,而不只是感觉徒增多余的压力。应该直接清除掉那个「碍事」的东西,从否定式思维方式转变成为正向的思维方式,从而阴性直觉转变为阳性直觉。

接收来自未知世界的支援

碍事的东西堵在家里,造成潜意识的堵塞,因为每拿掉一样东西,潜意识的堵塞物也就被清走一个。通过行动作用于意识会更加完善自己,更加信赖自己,从而提升自己的运势,反过来,更加看不见的世界也会支援看得见的世界。

断舍离并不是要不着边际地宣扬「通过扫除来开运」。不过,成功者有一个特点,在贯彻这种生活方式的过程中,超越自己,达到「成事在天」的心境。这也是断舍离追求的状态——通过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五的看得见的世界的行动,达到心怀觉悟和勇气的乐天派。

从「拥有」这种观念中解放出来

有一点感悟,物品其实是物与感情的综合体。所以在做物品的取舍和选择的时候,经常包含对感情的抉择,也是舍很艰难的一个原因。因该指出,重要的是,要察觉自己心底深处的真正的想法。这是神奇的一点,通过对物品的拷问,可以进入心灵的深处。

进一步做深入思考,也是断舍离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要打破固有已久的对物品的「拥有」的观念。如果能够认为一切物品都是向地球借来的,就能自然而然地涌出感谢与敬畏之情。断舍离追求尽情地享受与物品难能可贵的短暂相遇的缘分,当缘尽了,就潇洒地放手。

不仅对物品,对一起的一切都能做到这样,这就是断舍离的愿望。

后记

主要是作者对书本主题的说明及强调。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是为断。要意识到物品的数量和质量,要斩断用不完的物品、多余物品的流通。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该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是为舍。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是为离。不断地重复拷问物品,也拷问自己的「断」与「舍」,挑选出与当下的自己最相称的物品。

通过整理肉眼看得见的环境,同时也整理自己,这就是人生该有的状态。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 | 一文读完书本内容 | 《断舍离》[日]山下英子,吴倩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