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个好久好久前的内部分享笔录,无逻辑无责任扯一扯互联网医疗行业

首先明确,这个行业用户,不管是健康和病患人群还是医务人群,他们所需要的和看重的是什么,资源。阻碍他们的是什么,制度。

对前者来说,是有质量保证的医疗保健资源,所以会有挂号难看病难问题,实际是挂好医生号难看好医生难问题;对后者,现在的医院都是自负盈亏,医院科室和医生都需要病人。

目前互联网健康医疗在宏观上我的分类:

专业领域,如基因测序,协同医疗,远程会诊,医医交流,医疗辅助工具

硬件领域,如医护设备,智能耗材,健康医疗穿戴周边(含 AR/VR)

服务领域,如在线问答,挂号缴费,寻医导诊,诊疗跟踪,医患交流,患患交流,体检服务,健康管理,云医院系统

鸡汤领域,如健康鸡汤,心理鸡汤,疾病鸡汤,心理测试,针对开发者的集成输出

活动运营,如周边活动,健康商城,代理运营

服务领域,由于招揽用户需要,绝大多数项目除了自建会员功能之外都会启用平台寄生策略,并会植入口碑和人脉维度推广宣传。

先说鸡汤。健康鸡汤没啥好说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寄生平台的粉丝数量,也会使用让用户看起来自以为可以占到大便宜的活动报名或抽奖活动来发展新粉丝,赚眼球,混脸熟,给后面要做的项目打品牌铺路,也在此基础上做带动健康相关商品或绿色农作物产品销售业务。

鸡汤领域主要说说集成输出。

现在有大量的穿戴设备,基础功能中都有生命体征,他们让用户初始化一些基本个人信息,然后按照设备自身的工作能力和功能就开始给用户推送所谓的个人定制方案了。但他们并不都能拥有十几几十人的资讯编辑团队,即便成立了将来资讯基础构建完,这一大群人也不好处置。所以,他们会选择以合作或者购买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而我们号称百万千万的资讯内容,也是他们的意向目标之一。那么问题来了,现在互联网模式下,传统树状结构的内容逻辑已经逐渐落伍,他们需要的是网状的逻辑结构,也能恰合目前这些穿戴设备的所谓个性化资讯推送。这个用人话说就是给资打标签,按照多个标签匹配准备推送到目标人群。

再说在线问答。除了看鸡汤,用户还关注健康咨询,比于生理期,避孕怀孕,孕期,预产期,儿童发育,日常饮食,天气变化,这块的回头率很低,甚至心中已有期望答案,想借医生之口明确。这些平常状态下属于弱需求,在做咨询的全过程中都可以考虑植入。

医疗咨询,比如皮肤性病,四季感冒,肠胃不适,口舌生疮,生殖病症,一般是初阶病症患者,但由于现代医学的确诊因素和所谓职业道德影响,医生大部分不会直接在回复咨询过程中明确给出诊断和医疗方案。这类人的实际需求是了解确认病情,短期内可能会回头。

在我早先开发的微信公众号平台的约 50 万的咨询数据中,我发现在健康生活方面的咨询较多,用户往往多次重复咨询同一问题,并且这部分的用户粘性相对较高,会多次咨询不同内容;在医疗诊断方面,用户往往是咨询用药,确定分诊,也包含重大疾病寻找医疗资源的情形。

我们可以模拟一下自己遇到问题,到处 Google,用户也会到处问,对国内已经泛滥的在线问诊平台最初没有忠诚度,一旦使用某个平台获得了自认为有价值的回答后,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忠诚度。

我们能做的是在用户使用的第一步,给用户快速准确的回答,第二步在用户存在忠诚度时培养黏性。培养方法,常规手段利用人的贪利和惧失心理。高一级的方法,对用户做好服务,给用户提供随叫随到,招之即来的工具,严格注意不要刷存在感。

因为涉及到的是真正与病症有关的问诊了,我们要做的是满足用户寻找医疗资源的期望。

挂号缴费,挂号网主要就是做这个,后来改微医之后在这个基础上做就基于诊资源的增值服务。挂号收费虽说国家明令禁止第三方做预约挂号代收费,但不妨碍利用寄生平台进入第三方来做就医收费。目前几乎所有的微信支付宝中公众号或服务窗口都是由第三方开发的。

这些第三方看到的是服务目标人群的 IP,先做出用户量数据。但在这些用户完成就诊过程之后怎么盘活,我认为会寄期望于进一步诱导或从医疗机构拿到用户病历资料,分析深挖发掘增值业务点。但面临着如下情形。

1,能够在短时间内痊愈出院的,看完病,很少人会再继续关注,直接流失。

2,确诊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监护,定期复查的,这部分新确诊患者有很强的意愿来和医生或者医院保持沟通,来学习认识自己所患疾病,来多方寻找别人痊愈战胜病魔或与病魔缠斗过程中的经验,寻求认可和鼓励,这部分用户可能成为优质活跃用户,使用中会慢慢养成习惯,成为种子用户。

这里还可能有另一种情况,长期慢性病人群,就是早已罹患此症久病成医的。这些人早已熟知并已有了一套自己的与病魔做斗争的经验或者说生活方式,这些第三方要解决的是让这些人活跃起来,创造新话题,带动增值价值,这块正是目前大量新创公司首选的领域。

3,健康人群,但有长期欲达成目标的,有极强欲望要获取他人同样经验用来做自己经历参考的。这里最常见的就是儿女养育,妇产和备孕,包不孕不育人群。由于这群用户长久持续流量,消费和内容产出价值,母婴领域现在一片红海。

如果这些第三方平台考虑得足够深远,那么还能利用手上掌握的数据做概率学分析,出分析数据赚眼球,搞名牌冠名活动,甚至允医疗机构或者医生来分析自己病患资料,设计随访调查问卷,生成统计结果,对其职称职级评定有非常好的帮助作用,不管是求名还是逐利,都能满足。

说到这,其实已经能看到在国内医疗关系中,医是核心,或者准确点说,医疗资源是核心。因为对医生的忠诚度或者说信任度不够,任何人在遇到情况时都会想找到最好的医疗机构,最好的医生,然而即便倾全国之能,好的医疗机构和医生的资源毕竟十分有限,这是现今倍受关注的看病难就医难的问题的本质。

国外在医疗资源分配问题上有个非常好的经验,表面上是大家都能看到的私人医生制。实际上,私人医生制在内在更精妙的是,通过连续的健康诊疗记录,确立了医生和患者间的忠诚信任和依赖关系。所以,即使在患者在顶级医疗机构由顶尖医生操刀手术时,也会征询私人医生的意见,并尽可能要求私人医在场。说起来,这个和国内重症转诊时的情形差不多。

这个关系反应到互联网上,国内叫嚷了好久的统一病历和病历数字化与共享工程,到现在连医院内部都还没能全面实现,有个由前面问题衍生出来的原因就是这东西看起来要耗费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又还没个统一的执行标准,做出来基本就是损己不利人,在已经自负盈亏的情况下,医疗机构自身就更没有动力去执行了;相反,由于统一的健康诊疗记录概念的影响,微软推出的 HealthVault 现在已经得到了众多医疗器械和耗材生产制造商,医疗机构,健康穿戴设备生产厂家,保险机构,科研学术机构,私人诊所和部分政府部门的参与,实际使用起来,只要患者授权,非私人医生就可以查阅,并也能将新的记录添加进去,多方得益,在使用价值上,可以维护家庭健康资料,随时随地调用,并允许将其共享,还能在既有健康资料基础上跟踪实现训练目标并利用社交人脉予以分享。二者推进本质区别就在这。

现在在国家进行医改,将医院医生取消编制的情形下,很多医疗行业企业开始做云医院服务。他们所操作的云医院本质上是一个开放的统一的 HIS,比如丁香园的云管家。

体检服务是现在健管公司正在做的。这块主要分为团体体检和个人体检部分,前者基本以企事业单位的员工福利为主,后者以高端定制消费为主。主要价值在于体检套餐制定分配,员工在线预约或加项与确认,到后面的集合送检,针对体检报告的解读处理和后面财务资金回收。目前我们给健管公司定制了一套包含多体检机构多套餐,允许团体体检企业自有分派员工和套餐关系,允许员工自行选择体检套餐与体检时间,然后体检机构、企事业单位、企业员工和健管公司员工都可以查看输出的体检计划安排,以及在体检过程后完成体检状态变更和体检报告解读的汇入处理。

健康管理,主要业务有送诊陪诊、代取药送药、全科医生上门、集团健康宣讲等业务,面向人群为高端消费者和中大规模的企业客户。处理常规的客服日常操作功能与客户基础信息、健康档案、服务记录、回访记录之外,还包括合作机构医生的基本资料,出诊排班安排,配合态度资料,并可以在系统内指派通知客服处理服务单资料;以及现在医生流行的飞刀走穴,这点可是多方共赢的。

国内互联网医疗虽说起步已经有几年了,但都还是在探索,能见的盈利主要还是把握医疗资源上,怎么利用、转化和达成。包括现在春雨医生、丁香园、百度健康、阿里健康和图胜旗下的一摞产品等新兴的健康互联网企业都在遭遇这方面的问题。

春雨开始涉足健康医疗保险,丁香园开始落地线下实体医院,阿里明着做电商售药暗着通过支付宝做医疗第三方服务,百度拿别人的内容和想法自己干完把别人踢一边去,图胜在做医患,患患社区。

你可能感兴趣的:(发个好久好久前的内部分享笔录,无逻辑无责任扯一扯互联网医疗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