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机器变成“超级人类”,我们该如何杀死它

当机器变成“超级人类”,我们该如何杀死它_第1张图片

人工智能恐慌论并不是个新鲜的话题。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应用,人类期盼着科技在未来时代的另一番巨大作为,另一方面,关于人类是否会被先进机器所取代的讨论愈演愈烈。2016年,硅谷人工智能初创企业CEO斯科特·菲尼克斯(Scott Phoenix)就曾宣称:“在15年内,最快的计算机每秒的运算速度将超过所有在世的人类大脑的神经元总和。”

可怕吗?当然!

综艺节目《最强大脑》的人机对战环节中,人工智能完美地演绎了人类和机器的PK赛。即使是那些拥有平常人无法企及的、在记忆力、识别能力等方面极为出色的“人类超级大脑选手”,在面对机器对手时,也一度表现出“必输无疑”的慌张。在最擅长的领域被打败,他们的坦然中透露着对机器的恐惧。

当机器变成“超级人类”,我们该如何杀死它_第2张图片

恐慌、不安、焦躁,这样的负面情绪绝非个例。面对人工智能,我们究竟在恐惧些什么?


当机器和人类一样聪明时,

它会不会变成人类?

互联网是全人类的头脑风暴。过去,一个概念从传播需要漂洋过海,比如牛顿的几大定律传至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经历了洋务运动,最终成为新中国的现代科学知识,这一过程可能要上百年。但到今天,AlphaGo的爆红,一夜之间就可聚焦世界各地专家学者的目光。

当机器变成“超级人类”,我们该如何杀死它_第3张图片

于是,“机器取代人类”的危机感再一次涌来。比较常见的一个说法是:人工智能时代,人类47%的工作岗位会被智能机器人取代,比如律师、译者、记者、客服、保安、会计、司机、销售、医生、交易员、助理等,机器人将在生活中扮演各式各样的角色。本以为只是低薪岗位的在劫难逃,现在看来,这更像是一场针对白领人士的末日浩劫。

当然,这样耸人听闻的消息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了。早在人类发明机器的那一刻起,“机器人替代人工”的预警报告就引发过争议。据好奇心日报统计,近60年来,有关“机器/机器人/自动化/人工智能取代人工”的论文、报告和媒体报道中,有 30 多种职业已经被宣判过至少一次死刑,包括行政文员、财务、手艺人、客服、中介……

当机器变成“超级人类”,我们该如何杀死它_第4张图片

但事实上,这些职业现在大多还都完好存在着。机器也许可以胜任简单格式化的新闻写作,但它无法取代撰写深度评论和时评的记者;机器也许可以简化那些每天在律所查阅法律文书、寻找案例的基层职员,但它无法取代在法庭上口吐莲花的辩护律师。

机器终究是为人服务的,它可以基于人类的兴趣、爱好、生活方式作出系统判断,但它远远没有人类更了解自身。更多时候,我们恐惧的不是人工智能,而是自己的无能。


并不是机器智能的提高,

而是人类智力的下降


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的发展速度之快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期,我们为之兴奋,并对此产生依赖。我们总是非常依赖自己发明的工具,这是人类发展过程的通病。

我们发明了智能输入法,就忘记了文字的书写笔划;我们发明了社交软件,就减弱了语言交流的能力;我们发明了搜索引擎,就不愿意再去背诵那些繁琐的篇章……我们收获了一项项的新技能,却丧失了记忆能力,依赖着大量弥补羸弱记忆力的工具而生存。

当机器变成“超级人类”,我们该如何杀死它_第5张图片

越来越多的产品凭借着“帮你读书”“帮你整理清单”“帮你学知识”的方式吸引流量,我们越来越习惯了被这种整合后的知识所喂养,丧失了自我求知的本能。

这是整个人类社会都在经历的“变笨”过程。


最可怕的不是机器,

而是在它背后操纵的人类


猎豹移动CEO傅盛的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到,认知是人类前进的唯一武器。人类从相信过去的先贤,相信孔子,相信穆罕默德,相信释迦牟尼,变成了相信科技。相信科技改变生活。尤其,过去20年,中国坚信了互联网。

当机器变成“超级人类”,我们该如何杀死它_第6张图片

但是,在互联网成为聚焦大众流量出口的同时,它也成为了小部分人群盈利的入口。娱乐、八卦、段子,这俨然成为一个被潮流捆绑的时代。网红、明星、企业家,成了我们最容易羡慕的对象。

这样的互联网,看似广博,实际局限。


2018年伊始,袁立撕逼“演员的诞生节目组”、李小璐与PGONE出轨门等话题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讨论热点,我们的朋友圈轻松的被“跳一跳”、“旅行青蛙”等小游戏长期霸屏。

当机器变成“超级人类”,我们该如何杀死它_第7张图片


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娱乐,但当我们日复一日地刷着手机,页面上的热搜信息多数围绕着“爱豆”“唯粉”“偶像”时,作为信息接收方的我们也许并不会去过多思考,而是将这变成一种习惯。毕竟,娱乐也是一种刚需。

当我们沉浸在这个泛娱乐的时代,便不愿再过多关注枯燥的社会化信息。大数据是智能时代的利器,但决定了你每天接受何种信息的,则是大数据背后的工程师和为这场商业化变革掏腰包的广告主。

当机器变成“超级人类”,我们该如何杀死它_第8张图片

2018年的第一个月,多家互联网公司先后被有关部门约谈整改。年初,今日头条、凤凰新闻因持续传播色情低俗信息被北京网信办约谈。月中,工信部又因手机软件存在侵犯用户个人隐私的问题,约谈了百度、支付宝和今日头条三家公司。本周,新浪微博热搜榜下线整改,原因是持续传播炒作导向错误、低俗色情、民族歧视等有害信息。

当机器变成“超级人类”,我们该如何杀死它_第9张图片

互联网行业持续曝出问题,“买热搜”早已是众所周知的“潜规则”,很多公司为博取公众吸引力,不断用高价去影响大V的观点价值输出,这是行业的惯用伎俩。


很多KOL(关键意见领袖)的广告报价早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前段时间,一张淘布斯富豪榜(淘宝主播收入排名)更是让电商行业目瞪口呆:

当机器变成“超级人类”,我们该如何杀死它_第10张图片


慢慢地,这些杂质信息像慢性毒药般侵蚀我们的体内。我们看不到任何病痛的发作,只是偶尔地郁郁寡欢,却单纯地以为这只是科技时代所谓的亚健康。


以爱之名的儿童蓝海背后,

是商业机器的魔爪


商业面前,娱乐至上。

但这样地行为恰恰忽略了,他的受众还有一批认知并不成熟的孩童。在往期推文上万家长共同呼吁:如果看到这些视频,请点一下举报,为了孩子们!中,我们细数了众多视频网站对儿童实行的恶劣行为,但那些尚未发掘的潜在危机还有很多。

当机器变成“超级人类”,我们该如何杀死它_第11张图片

孩子还不具备在纷繁芜杂的信息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他们会被花花绿绿的色彩吸引,却错失了成长关键期的价值输入。

乔布斯生前在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中曾提到,他是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们用iPad的。无独有偶,在硅谷,很多高科技公司的高管和工程师,也并不鼓励孩子接触智能科技产品。他们甚至会将孩子们送到传统的,完全没有智能和科技产品的Waldorf学校。

当机器变成“超级人类”,我们该如何杀死它_第12张图片

但更多的家长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仍然庆幸有电子产品这样一个“智能保姆”替他们看守孩子。熟不知,利益面前,儿童背后的这片商业蓝海不断地被剖析,甚至有文章直接以“商业怎样才能吸引00后”为研究点,我们的孩子成为了他们的盈利筹码。


所有的恐惧都源于未知。

科技的发展速度太快,以至于我们无法想象人工智能在未来还能有怎样的突变。


我们迎来了仅用少量人力就能创造巨大财富的时代。新技术确实可以摧毁一些岗位,但也催生了新的职业,它的本质是消灭简单机械的重复性劳动,用更多自主分析和判断,与人类的脑力与技术并行。这些精妙的算法结果应该被人脑更好的利用,而非反超。

人工智能要发展到真正威胁人类的过程,是缓慢而坚定的,不会在一夕之间发生。甚至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对智能技术的过度渲染,也许这一天根本不会到来。 

也许此刻的我们继续高枕无忧,但如果这一天真的来临,这场竞争的主角正是我们的下一代。在真正的比拼到来前,我们的孩子要做好充分准备,他们必须在那些人工智能所不擅长的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

机器的效率比人高,质量比人可靠,犯错率比人低,它们没有疲劳,没有情感。这是的优势,也恰恰是它的软肋。因此,这样一场对抗中,人类的唯一突破点就是文化和内容。

人工智能非常理智,记忆超群,但它不懂为什么毕加索是伟大的艺术家,它不懂为什么迈克尔乔丹被称为传奇篮球之神,它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美,而这恰恰是人类可以发挥实力的地方。

让机器帮我们做重复性的工作,人类才会有时间和精力,去创造更多伟大的事情。

Ad

过去的一百年,人类过度重视理工、商学,而忽略了人文艺术等感性工作,特别是中国。凭借着扎实的知识掌握,社会才可以如此快速的发展,但当这种发展到达某一个顶点时,势必会暴露弊端。

此刻,我们的知识储备需要扩张,我们的感性类软技能需要加强,我们的孩子需要在创造力、领导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有所超越。这样才能在未来去争取一个和机器比拼的机会。

牛牛成长的正式运动课程中,我们将为每一节课配备“Athlete*Now 超级小牛人任务卡”,孩子们需要在课后按要求完成这些专属小任务。每做完一项,他的隐形技能点也就相应提升了一次,坚韧、抗挫折、沟通表达……未来的路上,这些将是他们战胜“超级人类”的终极武器。

当机器变成“超级人类”,我们该如何杀死它_第13张图片

变身超级小牛人

不仅是身体牛,更是头脑牛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机器变成“超级人类”,我们该如何杀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