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说说我们的过去- 7小人书

7小人书 

看着你读课本上的《窃读记》,我想起了小时候四处找书看的日子。中国的八十年代是个贫穷而灰色的时代,百姓连基本的生活物资都非常的匮乏,至于书本这种不能填肚子的东西就更少了。小人是书城市里孩子才有的奢侈品,在农村识字的大人都没几个,更别提读书写字。我到是曾经在一个同学的家里看到过一本《毛主席语录》,红色的塑料封皮,崭新而略显发黄的纸张,一看就是没人翻阅过。

我的父亲在解放前上过学,算是村里仅有的文化人,所以小时候,我家里还是能够找到几本书的,可惜文言文的居多,才上小学的我自然是看不懂。那时的我和现在的你一样,喜欢看童话故事,喜欢看小人书,最好还能带插图,如果彩色的插图,那就更好了。八十年代的中国农村,电视机是黑白的;连环画、小人书是黑白的;连人们的衣服也是沉沉的灰色、青色、白色;目及之处,连一点鲜艳的颜色都没有,所以我才说那是个灰色的年代。

我第一次去新华书店是父亲和村里的人用船去桐乡市里交粮,(就是把田里种的粮食交到国家的供销社,以抵扣国家所分配的田地使用费,可能那时叫农业税吧。)我和姐姐一起跟着去了。从供销社出来,父亲带我俩去了新华书店。到现在我都清晰地记得,在梧桐大街和鱼行街的交汇处,一间约四十来平方的店面就是全市唯一的一个书店。那个时候,新华书店是不允许只看不卖的,你拿着一本书翻得时间长一点,营业员便会过来变着相提醒你,要小心别弄脏了,书要买了才能看。父亲同意我和姐姐可以每人买一本书,我选择的是一本讲述鲁迅小时候的连环画。3.4元的价格对当时的家庭收入来讲可能已经挺高了吧,所以那一年,我就只有这么一本书。父亲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字太少,画太多,当时他要我换一本,可我怎么都不愿意。我想可能是因为那时的我从心底里渴望有一些灰色以外的东西,哪怕只是封面上一页的彩色画也行。

新书太贵没钱卖,农村又找不到书,我们的小学根本没有图书馆(那个时候的我甚至不知道书还可以去图书馆借)。一年多后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跟着父亲去了桐乡一个废品回收站(父亲会打铁,我们小时候,他经常利用晚上或者中午很热的时候,打一些铁钉之类的卖钱贴补家用,父亲去找废旧的钢材,我在一边发现在很多小人书、作文书、故事会等旧书。父亲挑好废铁叫我离开时,过称的工作人员看到我里拿着一本旧书,示意我放上去一起称,小小的一本旧书放在一个大大的磅称上过重,几乎没有增加什么重量,从废品站出来,我开心极了,几乎没有花什么钱,我便得到了一本有趣的故事书。虽然书本的颜色早已不再鲜艳,里面的纸张也泛黄了,可这些一点都不影响我阅读。然后,我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从那个废品站买过很多次书。

那时我家对岸有户人家是开船的,每天往近桐乡市里运输一些东西。早上七点出发,下午一点半回来,船靠岸的地方离废品收购站不远,我便搭船去过好几次。旧书一毛五一斤,一块钱可以买到十多本,运气好的时候,可以找到很多我喜欢的故事书。虽然那些故事书,作文书都过期了,可一点也不影响它们向我展示了一个完全陌生而好奇的世界。

在我快上五年级的时候,废品收购站关门了,当然也可能它搬迁了,后来我便再也没有找到。五年级,我们搬进了新的校舍,学校来了新老师。一次偶然去老师办公室的机会,我第一次看到了学校的藏书。教导主任用钥匙打开柜子最下层的门,里面差不多二十多本书就是整个学校的全部课外书了,不知道是学校买的,还是教育局拨给我们,又或者是什么好心人捐赠的。老师让我们选,我毫不犹豫地挑了一本《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因为这本书最厚。这是我第一次从学校里借到课外书,我拿着书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后来去还书想换一本再借时,教导主任告诉我已经不能再借了。全校近两百个师生,二十来本书,确实不够看,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从小学借到书。

我有时看着你满满当当的书柜,觉得你既幸福又不幸福。幸福是因为你有这么多的书可以随意选择,不幸是因为现在社会对你们的要求真的比我们小时候要高得多。我们小时候只需要知道唐宋元明清就可以了,可对你们的要求却已经到了罗贯中为什么要写《水浒传》?在他的那个时代,欧洲又在经历些什么,有哪些文人政客登上历史的舞台,他们的主要贡献又是什么?老实说,我打心里认同学习很辛苦,这需要太多的知识来回答这个问题。以前的我们和现在的你相比,真的就象井底之蛙了。我希望你慢慢读完柜子里的书,因为我不想你长大以后,做一个井底之蛙那样的人,我想至少你总要知道,当我们的祖先在官逼民反的水深火热中煎熬时,欧洲也在同样经历着十字军远征的战乱。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动荡的年代其实比和平的年代甚至更多一些。

你可能感兴趣的:(和孩子说说我们的过去- 7小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