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写在前面 ---- 我的人生感言:
每个人都应该想的一个问题是,我活着是为什么?人只能活一次,我们活着不是为了等死。我认为人活着最重要的是要自己开心,开心并不是说要有多少钱,要有房,要有车,要有老婆才能开心,或者说我要等有了这些以后我就会开心。这样的思想是错误的,烦恼是人人都有的,但其实都是没什么大不了的。问你自己,你怕死吗?怕死是目前动物的本性,因为不怕死的动物根据达尔文的理论早就死光了。但是,人和动物不同,人能够思考,不是只能靠着习性生活的。自己想想,死有何惧呢?人总归有一死嘛,死了不过是代表在这世界上偶然产生的一个你这样个体的终结而已,不过是对于没有好好把握住这次机会的遗憾而已,但是绝不能说上怕。在面临死亡的时候,你怕,正常,这是动物的本性。但是现在,你不应该怕你百年之后自己必须死的现实。如果你死都不怕了,你还怕什么呢?所有的烦恼,不就是小事吗?如果你现在不快乐,因为你什么都没有,那么告诉你,当你有的时候你也同样不快乐,因为你是一个不懂得快乐的人。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要能够享受这个生活给予你的经历。人在这世界上走一次,有经历,人生才是没有遗憾的。
《遗愿清单》这部电影给我的触动很大。普通人碌碌无为为何?当你快要死的时候,想想自己干的事情,有任何意义吗?做自己想做的时期,让自己不会为自己的人生后悔,让自己在将死之死能够闭眼,能够安心地说,我的一生够了。这才是应该做的。
读书总结:
读完了《苏菲的世界》,这是一本哲学的入门书籍。
我想尽量多读多个不同的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的书。我并不是想都成为怎么多学科的专家,而是浅尝辄止就够了。因为多学科的杂糅对个人是很有好处的,而且一个学科粗略地了解一些,还是比较快的,但是却能拓宽我的思想。《苏菲的世界》是我选择的第一本书。
现在书也看完了,要写一篇总结。但是因为平时太懒了,没有写读书笔记,所以这篇文章我要多费点功夫了。废话不说了,进入正题。
《苏菲的世界》基本介绍了哲学的发展,介绍了一些代表哲学家的思想,发展是按时间顺序的。
我的总结顺序是:
古雅典 ---> 中世纪 ---> 文艺复兴 ---> 启蒙 ---> 现代
古代人的想法,在现在看来,或许看出不对的地方,但是人类就是在前人不完善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自己的。
一.古雅典
古雅典在轴心时代这个文化繁荣的时期,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几位著名的哲学家。
苏格拉底:
他是雅典的智者,多数时间在广场上于别人谈论问题。他谈话的方式是倾听,然后反问,最聪明的人是能够发现自己无知的人。苏格拉底认为人有一个标准,一个道德标准,行为标准......这是人天生就有的。后来出现了经验主义等哲学家反对这个说法。现在看来,这个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柏拉图:
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认为我们这个世界是另一个完美世界的不完美复制。就像面包师用模型做面包,模型是完美的,但是做出来的面包的形状是这个模型的不完美的复制。如果看多了这个模型做出来的面包,多个面包完整的部分相互补充,我们就能够想象完美模型的样子。他认为我们人都是完美人型的复制,虽然不完美,但是我们能够辨认出人形,所以不会把人认为是马。从达尔文的观点来看,世界显然不是这样的。
亚里士多德:
他是柏拉图的学生,关于他的观点,书中也写了很多,其中有我同意的,也有不同意的,我大多是记不清了。他有一个观点是人的概念不是天生的,而是来到这个世界以后,感官获得各种信息以后,我们的脑中才形成了各种概念。这个观点我是赞同的。
轴心时代世界各地都出现了文化繁荣的情况,中国的老子,孔子,印度的释迦摩尼等等。
二.中世纪
中世纪主要是宗教的发展,特别是基督教。我不信教,但是我对圣经中的故事满感兴趣的,我当做神话故事来读。其实本来就是神话故事。
基督教是在耶稣降生以前就有的。耶稣当时后,宣传自己是上帝之子,四处布道。后来耶稣在十字架上被钉死,几天后有人传言耶稣复活了,因此证明他真的是“上帝之子”。数年后,保罗开始在各地传教,使基督教义传遍了全世界。
中世纪的神权至高无上,基督教会的权利很大。因为信仰,人性被压迫。
三.文艺复兴
上面说过在中世纪的时候,人性被压迫。直到十四世纪,人文主义开始苏醒。文艺复兴开始。文艺复兴反对神权,鼓吹人性解放。
人文主义开始以人为中心,不再是神。崇尚艺术。在科技方面,伽利略,牛顿等人,也促进了科学的迅速发展。马丁路德宣扬宗教改革,他认为要取得上帝的赦免不需要教会或教土居中才能获得,也不是靠购买教会所售的“赎罪券”。巴洛克时期的口头禅之一是拉丁谚语carpediem,也就是“把握今天”的意思。这然我想起了《死亡诗社》这部电影中,老师教给学生的也是这句话。
笛卡尔:
笛卡尔被称为现代的哲学之父。笛卡尔并没有用前人的思想,他希望建立一个新的哲学体系。他想像建立数学体系那样,从最基本的问题出发,进而得到更复杂的方法。当笛卡尔开始哲学的思考而怀疑一切的存在的时候,他认为一切都可能是虚假的,但是我在怀疑一切,也就是说一定有一个思考者(我)存在。这就是“我思故我在”。我认为笛卡尔这点论证的很好,但是接下来他认为我心中有一个完美体存在,而这个概念不可能来自本身,所以上帝就必然存在。他的基础是空虚的,因为他并不能说明人的心中是否有完美的概念。就像我们看女孩子,大众的审美观虽然大致相同,但是仍然各有区别,完美的概念是对于各个人都不一样的,而且不是生来就有的。另外,笛卡尔信奉的是“二元论”,即世界上有物质和灵魂两种东西。而这两种东西之间又有某种联系。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怀有这样思想的人应该是绝大多数的。
斯宾若沙:
和笛卡尔不同,斯宾若沙信奉的是“一元论”。他认为宇宙只有一种实体。既存在的每样事物都可以被分解、简化成一个他认为“实体”的真实事物。他认为上帝既自然。
上述的理想主义思想是十七世纪哲学的特征,这种思想早在中世纪就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但在十八世纪时,理想主义的思想搜到批评。有些哲学家认为,如果不透过感官,我们的心中将一无所有,这种观点被称为“经验主义”。
洛克:
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他提出了两个问题:
1.我们的概念从何而来?
2.我们是否可以信赖感官的经验?
他认为我们的感官查知任何事物前,我们的心灵是空白的。也就是说他认为我们
的概念是通过感官接受信息以后,我们的思维处理后得到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洛克把物质的性质分为“主要”和“次要”两种。这方面他受了笛卡尔的影响。所谓的“主要性质”指的是扩延世界(物质)的特质,如重量、运动和数量等。我们可以客观的判断。而“次要性质”如颜色,气息,味道等感觉并不能真正反映事物本身的固有性质,而只是外在实体在我们的感官上所产生的作用。洛克的思想对比前人又进步了。我们的主观的感觉是因人而异的,但是客观的东西是大家所公认的。
休姆:
休姆断定人有两种知觉,一种是印象(直接感受),一种是观念(对印象的回忆)。他认为我们的某些概念是复合概念,比如天使,就是人和鸟翅膀的复合概念,是虚幻的,我们并没有见过他,所以这个概念应该搜到批评。我们要审查好每一个概念,以理清自己的思路。
文艺复兴就到这吧,还有其他的就不写了。
四.启蒙运动
康德:
康德是一位哲学教授,他不是理性主义者也不是经验主义者,他认为过去的理性和经验主义者的观点都只对了一部分。所以他认为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观念是我们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而得到的,理性和经验共同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他还认为我们对于世界的观念会受到人类心灵中某些状况的影响,并且理性中有诺干倾向会左右我们获得的经验。这点我们应该能够有所体会,当心情差的时候,看什么东西都不舒服。心灵(感官)影响了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从感官得到的,然而世界真正的样子是怎样的,没有人可以知道。我们的感官感知的事物很明显有其限制,当我们感冒鼻塞的时候,我们闻到的味道就和从前不一样了。我们感知的世界并不是真正世界的样子。
值得一提的是康德的信仰,他是一个新教徒,但是他却不坚信上帝存在,他说:“为了道德的缘故,我们必要假定上帝存在。”这种信仰并不是为了自己死后能够升入天堂,而是在心中常念上帝,而让自己的行为无愧于良心。在每个人的心中应该也要有这样一个假设的上帝。
哲学史上的一个纪元随康德结束。“浪漫主义”开始发展。
浪漫主义:
它从十八世纪末开始,一直持续到十九世纪中期。人们在这个时期批评过于偏重理性。它和文艺复兴一样强调艺术对人类认知的重要性。其特征之一就是向往大自然和大自然的神秘。
黑格尔:
前人一直在寻找真理,黑格尔认为真理是主观的,因此他不承认在人类的理性之外有任何‘真理’存在。他说,所有的知识都是人类的知识。我认为他说的不完全正确。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主观的,我们对是非对错,对真善美等等的判断都是主观的,但是物理上的一些定则是客观的,比如地球绕着太阳转。或许在未来,有研究说其实是太阳绕着太阳转,并不能说明真正的客观真理不存在,我相信宇宙一定有一些规则,就像数学公式那样,继而导致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世界。所以不能说所有的知识都是人类主观的,有客观的真理,但或许人类到目前并没有掌握它。
黑格尔的一大贡献就是辩证法,他说:“每一种新思想通常都是以前人的旧思想为基础,而一旦有一种新思想被提出来,马上就会出现另一种和他地处的思想,于是两种对立的思想之间就会产生一种紧张状态,但是这种状态又会因为有人提出另一种融合两种思想长处的思想而消失。”辩证法告诉我们,往往有些观点并不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要注意对不同的思想都进行思考。
其他的就不写了。
五.现代
现在我们就说我最认同,感触最深的思想了。我就写三个人,让人类了解自己。
一个物质我 --- 达尔文:
达尔文的思想我想我就不必写了。他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回答了许多问题。他让我认识到一个物质的我是怎样来的。
一个精神的我 --- 佛洛依德:
先列出一些他的观点:
1.人和他的环境之间不断有一种紧张关系存在。这种紧张关系(也就是冲突)尤其存在于他的驱策力,需要和社会的要求之间。
2.他把人性分为“本我”和“超我”两种。在婴儿时期,人几乎只是一个“本我”。成长过程中,我们发展出一个具有“调节功能”的自我。我们似乎让这个世界的道德规范成为我们的一部分,这部分便为“超我”。良心是“超我”的一部分。
3.人类的意识只是心灵中的一小部分,在意识之外,还有潜意识的存在。
4.我们自己不愿承认,也不愿意告诉别人我们做某一件事的真正动机,因为这个动机让人无法接受,我们可能会找一些其他的动机来使这个行为“合理化”。
5.人们内心试图压抑的特点转移到别人身上叫“投射”。譬如说一个很吝啬的人会说比人斤斤计较。
......
具体的还是要看书。佛洛依德解释了我们的很多行为。
一个社会的我们 --- 马克思:
马克思把社会的基础分为三个阶层:
1.生产条件(如资源)
2.生产工具(如设备)
3.生产关系(人们分工的方式和财产分配)
具体就不多说了,看书吧。达尔文,佛洛依德,马克思这三个人的思想我都非常
赞同。所以多看几遍吧。
写的好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