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小结

写在入职基本十年后的现在,给自己的过去做个小结

其实想起来,我一直都还挺顺利的。虽然我不喜欢我妈用运气好来总结我这一路,但是其中多少是由于运气,多少是由于自己的努力,多少是由于朋友/贵人的提携我也说不清楚。零四年研究生毕业,零五年初回国,年中开始人生第一份正式工作,在当时最大的那家软件公司M做技术支持,虽然是以外派类似合同工的身份。一年后蒙混进最知名的那家咨询公司M,虽然不是直接做咨询而是做研究员。两年后自己办了签证(回)来英国找工作,在唱片店耍了近一年后找到英国的第一份正式工作,在一家专注科技业界的研究咨询公司G做头衔还算光鲜实则只是客服的工作。再一年后机缘巧合跳入投行的大火坑,在J公司一干就是三年,直到今年初拿到永居果断辞职。过去的大半年回国休息度假读书睡觉找工作,夏去冬来,明年一月继续上路,新行业新起点。

从我开始正式工作的第一天(零五年的儿童节)算起的114个月份里,我有18%(21个月)的时间是没有从事正式工作的,10%(12个月)的时间是完全没在工作。Stefan Sagmeister每工作7年休息1年的模式,从比例来看和我差不多,当然我没他那么大的觉悟,大把的时间都被我吃吃睡睡浪费掉了。可以说比起很多人来,我的确是很幸运,能有这么多时间哪怕只是吃吃睡睡什么也不想。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年纪这么一大把了没房没车没什么存款事业也要从头来也算是我付出的代价吧。

十年来,除了移民签证是我真正做过长期规划的,工作上要么是赶紧找个糊口要么是试试看的随便心态,没什么大理想,也没明确的定位,虽然做的时候也都还算敬业爱岗,事后总觉得不大合适,下次换个不同的工作。脑子里思考的人生好像只有工作八小时之外的部分,从来没想过要怎样力争上游,升职加薪。大约是从很早以前就认定工作和兴趣是两码事,放弃了从工作中寻找乐趣的念头,所以这么多年来做的都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只能怪自己没花时间精力去规划努力了。虽说走了很多弯路,我并不认为过去的经历毫无价值可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重要的在于过程和体验,做过的事情接触过的人群收获的经验教训,相信对未来某个时刻必然有益处。人生虽短也长,多见识一些不同的风景总是好事,我阿Q的一面是这么想的。


第一份工作

记得零五年过完春节,我就怀揣上学时候打工剩下来的一点钱去上海找工作。在交大旁边的某新村里租了10平米不到的一小间,投了几百封简历,三个月后终于找到了一份工作。记得当时为了庆祝请朋友吃饭一得意花多了钱,导致在拿到第一笔工资前的最后一个礼拜只剩1块2的现金,连公交车都不够坐。好在公司在步行范围内,又用信用卡买了基本的口粮勉强熬了过去。拿到第一笔正式工资后,我跑去菜场买了20个炸鸡翅来庆祝,吃了10个之后也就腻了。那个时候也没觉得多辛苦,对整个世界,甚至上海都仍是满满的新鲜感。

说到工作本身,是给M的合作伙伴做技术支持,不是面向最终用户,也不用即时相应,而是允许24小时响应时间的基于论坛的支持,所以要求上相对来说低些。波澜不惊的过了一年,除了对M公司的产品有了深入的了解外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长进,开始工作的激情有点退却,但最终促使我决定换工作还是因为对大环境的不满,作为外派员工同工不同酬也就算了,还处处歧视恨不得在你脑门上贴个v的标签(vendor)。这时我偶然在某招聘网站的一个角落里看到咨询公司M的广告,职位描述并不长我也没看懂到底是要做什么的,但出于对公司的敬仰就申请了,然后就狗屎运的竟然拿到了这份工作。

现在回想起这第一份正式工作,虽然工资不太高又没有正式的名分,也还算不错了。刚毕业那时候的自己对于想要做什么完全没头绪,甚至对自己的能力有多少也没信心,所以随便谁给我一份什么工作我都愿意做。经理即便没给我太大的帮助也没找过我麻烦,同事们个个都是好人,没什么严重的办公室政治,还有免费的小零食吃(那一年吃了不少徐福记的凤梨酥啊)。说到这一年的收获,工作内容上学到的东西对以后基本没什么用,唯一的就是稍稍建立了点自己作为社会人的信心,好歹自己不是笨蛋,给机会还是能上手的。遗憾的是入错了行,做了技术支持这种服务性的工作,和我的性格完全不吻合(超级没耐心啊!)。虽然接下来的工作稍微扭转了点局势,但是还是在自己的简历上留下了“污点”,对未来还是有不良影响。

女,也是怕入错行的!


第二份工作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第二份工作才是我职业生涯的起点。在咨询公司M的两年多里,我完成了从初出茅庐的愣头青到老油条的过渡,接触到了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世界和人物,有了很多新的体验。M的名头还是很响亮的,响亮到我接下来的两份工作都或多或少是凭着它的光环拿到手的。抛开我对整个咨询行业到底有没有信念这个问题,以我短短的近距离体验来说,M也是家很好的公司。公司结构的确挺扁平,没什么闲人,而且最关键的是没什么笨蛋,这是我经历过的员工素质最高的一家公司,当时哪会想到其实笨蛋在职场上是几乎摆脱不了的存在。办公环境公司福利都没的说,对员工的发展也是真的尽心,除了有自己专门的培训项目,还有专员辅助做职业规划,与HR是分开的,总的气氛也相当自由宽松,有心人应该可以争取到很多机会,可惜我当时没什么心。

我在这里也遇到了迄今为止最喜欢的团队。我们组人不多,始终也就5,6个人。虽然大家经历背景各不相同,却总能和和气气的像个温暖小家庭,没人有太大的野心,没有处心积虑勾心斗角。忘了是外人的评论还是自封的“古墓派”,我们组自成一片小天地与世无争,这当然也是因为我们隶属全球范围的另一部门而不做本地业务的特殊身份。总之我后来经历的团队合作中口是心非,偷懒拖后腿,争抢风头,顽固不化等等各种问题,那时候完全都没碰到过。我最喜欢这一群人的地方就在于大家都聪明能干却不好出风头,有的人需要惊天动力连连加班,他们却不动声色的就能把事情办好,还能多出点时间吃两小时的午餐。经理远在印度,几个月来一次请我们吃印度菜。天高皇帝远的,本地组里的领头人也和大家一个脾气,只要活儿干完了别的都随意。

我一直以来的体会是好公司和好团队比工作内容要重要。公司的好坏决定了长期的发展,对我来说好的公司从事我所认同的事业,有积极开放灵活的文化,能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而团队和经理直接决定了我每天工作是否开心。这两个条件如果都能满足,当下的具体工作内容我倒不是那么计较。说到我在M做的工作是从事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研究,其实从我的兴趣和性格来讲是份不错的工作。要做好也不难,只要英文不差,公司有订阅多个数据信息库,从不同家利用不同关键字组合多试几次就好了,当然也需要能快速提炼的能力,在对主题一窍不通的情况下也能大概抓住要点的能力。这都是最基本的,进步青年们可以争取做项目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多学点东西,还能出差(刚毕业那会儿出差都觉得是好事)加上扩大公司内部的交际圈子。我当时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对上项目避之唯恐不及,现在想来也挺可惜的。

这份工作带给我最大的收获,算是让我开了眼界。即便不上项目,也有频繁出国的机会。部门会议,部门培训,正式的非正式的,好像很容易就可以申请到经费,还都不是我自己争取的。出门基本都住五星酒店,时不时的部门聚餐,把大中国区全体员工及家属飞到四川都安住五星酒店开年会种种,对于一个来自三四线小城市中等收入家庭的我来说,是以前想也想像不了的。在惊叹之余,我的屌丝心理让我很难对自己享受的种种待遇心安理得。在印度阿格拉坐在只收我们几个卢比的人力三轮车夫的车上,我实在很难说服自己我做的工作真的重要到能比他多赚那么多钱。我对当时工作最大的怀疑,来自于我对自己知识与能力的不自信。虽然绝大部分时间我都能顺利完成工作,甚至得到表扬,可是也有几乎90%的时候我对经手的信息是一窍不通的。比如虽然我能找到银行IT系统的架构图,也能列出各个部分的领先厂家,可是我对这些术语完全没概念,什么是支付结算,什么是CRM,我是可以找到定义,但是这都不来于我的第一手经验。做咨询,做领域专家,难道不是应该自己先积累相关知识经验吗?即便是公司里的底层小员工,头上也顶着不合比例的光环,也因为公司的慷慨政策得以享受很多福利。作为M员工的我,得到了太多我不认为应得的东西,我第一次体验到了身份危机。与此同时移民的时机也基本成熟,我就把重心放在准备申请签证上了。

现在回头来看,浪费的不仅仅是上项目学习的机会,M的员工素质的确是很高,那时应该多结交些狐朋狗友的。公司内部的资源也非常丰富,完全可以趁机多学习些,如果有合适的行业会议也可以申请参加,这些那个时候都没想过。同期的同事大多都专心考CFA,我对金融没兴趣就完全没参与,这些上进青年们后来很多都去了风投和私募,事业一片大好。因为我一门心思要移民,死心眼的直接辞了职,几年后我在印度的同事同样原职成功调到伦敦来工作,据说我走了没多久内部调转的政策就松动了。甚至我提前大半年就告知了经理我的移民计划,导致原本安排法国和美国的出差培训都被取消了。

世事难料嘛,后悔也没用。总的来说这段经历还是对我起到了很大的影响,除了简历上的光环外,也给了我从全局看问题的视角,并且让我这个小地方出身的在大场面多少不再那么怯场。


第二份与第三份工作之间

2008年9月份,我终于拿到了英国的高技术移民签证,算是“移民”长征顺利完成了前一半。收拾善后过完年,2009年2月再次踏上英国的土地,开始长征后半段。

之前提到,我认真做过长期规划的只有签证移民这件事。早在04年研究生毕业后没有顺利找到工作的时候,就已经琢磨着要慢慢朝高技术移民这条路的要求靠拢。说是移民,其实是不受限制的工作签证,如果未来真要移民,还是要经过各种审核的。我还没有认真考虑过移民这件事,只是冲着工作签证,希望能先在英国工作生活几年看看。抱定这个打算去的上海,所以在上海的四年一直活得像个过客,同事们关心的结婚买房买车,我一件也没操心过,倒是各种工资单银行对账单税单等等各种申请签证需要的材料,都早早准备好,时刻留心着政策的变化。08年的确也有个比较重大的政策变化,虽然对我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是由此导致的申请人数突增却让我扎扎实实的等了半年才拿到申请结果,眼看着次贷危机从小到达演变成全球经济危机,各地失业率节节攀升,前途未卜也没办法。

好在我事先把期望值放的很低,这次来英国是抱着从头开始的心态,看看自己究竟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生计方面,一面在以前上学时打过工的唱片店继续打工,一面靠带来的一点积蓄贴补,也足足撑了近一年。说到这家唱片店,其实是没有门店的一家网店,黑胶为主,也卖CD唱机各种周边,在业界也还挺有名气。我一直都认为如果不是因为工资实在太低了,唱片店的这份工作是我做过的最开心的工作。工资低到四年后仍然是我上学时的每小时6镑5,一周4到5天做下来收入甚至都达不到交税的最低标准。当时有个中学好友顺道路过伦敦请我吃了顿火锅,对我的狼吞虎咽装大为不解,可我那时候刨去房租交通手机最基本的食物,每月收入只剩50镑左右要用来维持各种家用杂物兼社交,真的是没有半点奢侈的余力。有次甚至因为交通卡充值操作失误损失了3块钱而当场默默的留下了悔恨的眼泪(我知道自己不是琼瑶女主角啦!)。这和几个月前在国内跟着公司吃香喝辣的,反差真的好明显,好在我向来情感方面反应迟钝,那时候也没心理上太接受不了想不开之类的。说到开心之处,在唱片店工作的好处除了可以随便拿来想听的唱片拆开试听,不用控制饮食不用去健身房也让我的体重降到人生最低点外,接触到的也是完全不同的人群。这里固然有LSE研究毒品犯罪的博士生勤工俭学,但也有身世坎坷来伦敦开辟人生新天地的匈牙利美女,几乎没人听说过咨询公司M,也不会有人好奇我为什么抛开国内的高薪工作跑来伦敦的唱片店挣这么可怜的几块钱,人家根本都不鸟什么咨询什么M好嘛。作为一个外国人,伦敦对我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可以完全抛弃过去,重新书画人生的可能性,而且不管你怎么折腾,怎么离谱,都没人大惊小怪苦口婆心。于是我过着简单规律的生活,不打工的日子除了看书就找工作,顺便幻想未来的无限可能。在还没迈出英国的第一步之前,我真的有种一切皆有可能的幻觉,人生第一次觉得充满了力量与希望,甚至还有过去意大利的什么手工作坊做学徒之类的想法。我现在还能回想起当时住在伦敦西北的一间房子里,晚上只留一个超大的绿色球形纸灯罩落地灯,躺在床上看绘本小说的悠闲时光,那样单纯的日子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了。其实那时候的确是一切皆有可能的,只不过我无形中还是有给自己的条条框框,没敢闯。

这样的日子过了半年后,我慢慢的有点坐不住了。天马行空的点子好像的确都太天马行空了点,当务之急是要开始正式的工作,我怕离开职场太久松散惯了就回不去了,同时也有一些签证上的限制使得我有必要尽快找到份正式的工作。这个时候M的光环救了我,在LinkedIn上随手申请的一份工作拿到了面试通知,虽然公司远在离家一个多小时之外的隔壁城市,面试当天又因为大雪阻碍交通花了近三个小时才赶到,最后还是顺利的拿到这份工作。经理看上的除了我还算机灵外,应该主要就是M的这段经历吧,我在M的时候很频繁的使用这家公司的产品,所以卖弄了一下作为用户的视角观点。就这样在2009年圣诞节前终于找到了在英国的第一份正式工作,虽然工资很低,可是那个时候看来比唱片店拿到的最低工资还是要高出不少,我已经很满足了!

回想起这近一年的时光,那个时候的自己真的是很傻很单纯,好像倒退到刚毕业时候的模样。虽然有点可惜自己没有更大的勇气去挑战更大的梦想,但这就是自己最真实的模样,就算要改也一口吃不了个胖子。按照自己的步调慢慢提高英文的能力,慢慢熟悉伦敦的生活,慢慢站稳脚,我觉得已经不错了。现在还时不时的想念那时候的单纯生活,买到减价大虾喜滋滋的改善一下伙食,为了借本书跑几个图书馆,为了省交通费抱本书坐两个小时公交去朋友家做客,后来几年工资翻了几番也再难有那么简单的快乐。

这一年也使我成功克服了第一次的身份危机,剥离M公司职员身份的自己果然也没剩下什么东西,老老实实从头做起。


第三份工作

第三份工作和第一份工作的相似处不仅在于都只延续了一年,还体现在其缓冲与承上启下的作用。陌生的环境,人生的新篇章,尚不清楚自己的能力有多少,底线在哪里,姑且先跳下水试试看。

这次的东家是专门从事信息技术研究与咨询的公司G,虽然普罗大众大概不熟悉,不过在行业内也是老大哥的地位。英国是其欧洲的总部,人数也不算少,可惜办公室并不在伦敦,下了火车还有步行半小时的距离。这个硬伤导致了我在短短一年内搬了三次家,从伦敦搬出去,两个月后又搬了回来。工作的内容其实非常的简单,除了接听热线电话外,还要回复客户的邮件,安排他们与G公司专家的电话会议。由于不需要自己做任何一手二手的研究,没什么技术难度,除了我这样循规蹈矩的正式员工外,也有红发皮衣皮裙高筒皮靴嘴唇穿环哥特打扮来上班的临时工做和我们差不多的工作。甚至她们做起来也许要比我得心应手的多,因为在此之前我一直都对用英文打电话有深深的恐惧。生平第一次打英文电话是从国内打来这边的学校问申请的进展,竟然紧张到中途因为不知道说什么好突然挂了线,从此就烙下了这个毛病。每次打电话之前我都要把要说的大概写下来,然后就深呼吸拨号开始默默祈祷,如果不幸是苏格兰人或事什么操着奇怪口音的人,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除此之外就是要适应在英国上班这件事。一开始自然是本分行事,每天乖乖7点半起床不迟到,虽然也是因为如果迟到误了班车要自己叫出租车。此外还有许多问题,比如早餐吃什么,午餐吃什么,是要和同事一起吃还是自己吃,是否要加入小团体,怎么和大家保持合适距离,和同事下班去喝酒的时候要点什么喝,要聊些什么,要怎么和经理相处,虽然现在已经习以为常知道如何应对,那时候却经常为这些问题头疼窘迫。G公司的这个欧洲总部,也因为不在伦敦而有其独特的氛围,大约可以分为与聘来与欧洲客户打交道的欧洲各国人,和公司附近聘来的本地人。我们组也不例外,虽然当时的两个经理都是欧洲大陆人,平时共事的同事却是本地人为主,我作为既不是来自欧洲大陆也不是英语母语算是属于奇怪的存在。欧洲同事普遍都住在伦敦,和我一样每天火车加班车的通勤;本地同事普遍都住公司附近,每天开车甚至步行上班。欧洲同事普遍都和自己国家的人打成一片,本地同事也经常开着只有英国人才听得懂的笑话。其实作为公司里唯一的中国人,大家对我还是很照顾的,组里的三个本地女同事还把我吸收进了她们的组织每天一起吃饭喝茶听她们讲各种八卦。

这样的生活过了一年,工作上无趣之极,其他部门也没有我感兴趣的职位。更让我感到压抑的是文化氛围上的死气沉沉,虽然表面上装的乖巧文静,但我实在对EastEnders,时尚杂志,同事间的陈芝麻烂谷子和闲言碎语没有热情,只能把兴趣缺缺掩饰成文化差异。要到后来我才明白,这个文化差异并不是国家之间,而是伦敦与英国其余地区的差异,虽然稍微有点笼统,但是Little Britain是的确存在于伦敦之外这片广阔的英国境内的。在体验了两个月住在Little Britain的生活后,我搬回了伦敦,虽然通勤的火车票很贵,房租也贵了不少,起码不上班的时间里我能过上正常的生活。

就像先前说的,这份工作最大的意义在于新生活开始的缓冲。一年的时间里我慢慢建立起了在这个国家工作的自信,基本克服了对电话的恐惧。托工作的福去戛纳参加了公司举办的客户大会,虽然早出晚归的在展场工作,给我安排的是面朝大海带阳台的好房间。私下里也有闲钱可以去欧洲玩儿,还在Glastonbury结识了不少新朋友。慢慢的,生活朝着我希望中的方向前进。


第四份工作

这份我做的最久,强度最大,挑战最多,最富有戏剧性,对我影响最大的工作,同时也让我第一次体验到了纯粹的工作的乐趣,也初尝了点排除万难历经磨练后站在高处俯视全局的喜悦。

故事的开头也是有点戏剧性的。某个周六约见很久不见的中学校友p,得知她组里在招人,听了大概的年薪后有点动心,加上对在G的工作已心生厌倦,周日就发了简历给她。周一接到电话安排面试,周二下班后赶去与当时的经理n和s面谈了一个小时左右,还没到家就接到p的电话说他们决定给我这份工作,剩下的就等着走流程。四天的时间内迅速完成这一转变,我自己也没缓过神,不知道接下来等着自己的会是什么。工作的内容是为J的投行部门里某一风险管理系统提供技术支持。说实话我既没有金融业的经验,对风险管理一窍不通,就连涉及的具体技术也不懂。可以说如果我自己申请这份工作,HR绝对第一轮就会我把筛除掉,是万万不可能有面试的机会的,据说大经理n之所以愿意给我这个机会,除了校友p的推荐和我面试当天的表现外,最重要的是因为相信咨询公司M的品牌,他觉得能被M录取的人,应该笨不到哪里去。我虽然很愿意把这描述成一个伯乐相马的故事,事实上我的确也没有辜负他对我的信任,只不过后来我发现他的招聘策略一向都有点随性,并不是只针对我,而“不拘一格”招来的人,有不少都成了日后令人头疼的麻烦根源。此外在这件事中p的作用至关重大,我后来也意识到在这个行业内关系人脉的重要性,在这个相对封闭的圈子里,进去出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先来插说一下我对金融业的看法。毕业后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看到不知谁的理论,大约是说外企好过国企,四大好过普通500强,咨询好过四大,最顶尖的就是投行。虽然也知道这样太笼统,不过既然混过了咨询,如果有机会去投行见识一下自然很好。我猜想中金融圈的人士都是聪明绝顶的,能与他们共事定能学到很多。总之我就是抱着这样浪漫不切实际的想法跳入这个火坑的,并不完全是为了钱,也不是出于对金融专业的热爱。用不了多久我就发现自己大错特错,正如不是所有在银行工作的人都可以自称银行家一般,虽然位居要职的大都聪明绝顶,绝大多数的还是普通人,毕竟J在伦敦就有一万多人。甚至由于行业的特殊性,普通员工也都自视甚高,脑容量有限却自我爆棚,在高压的状态下和这样的人共事简直要命。总之,我对金融业不是真爱,自然经受不了现实的考验。不过即便最终因为理念不同分了手,我也还是感谢这份经历的。

再来说一下J这家公司,因为历史悠久,涵盖银行的各类业务,简直是个庞然大物,也经常被视为万恶的资本主义代表。虽然在这儿工作了三年,我却对公司没任何感情,除了工作不顺心外,也是因为实在太大了。从招聘过程中就开始体会到HR之类的公司部门只是用来走流程而已,起不到任何实质性作用。基本没有正规的入职培训与职业规划,平时接触的都是业务相关部门的这片小天地,甚至年底聚餐也是各部门自己筹划,从来没有公司规模的活动。感觉的确就像传说中赤裸裸的资本主义的剥削,埋头工作工作再工作,与生产无关的一切闲杂事务都剔除掉。虽然没有朋友公司的种种品酒会文艺讲座之类的福利,但是相对的也有不少小小的自由,就算天天穿牛仔裤上班也没人干涉,甚至迟到早退,只要和经理搞好关系加上自己拿捏好分寸,都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

在这里有必要声明的是,我只是谈论自己在金融行业里一家银行的一个部门内短短三年的感受。虽然我相信有些地方是有行业普遍性,但是我的经历不具有代表性,只能说明这样的情况是存在的。不同的公司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业务甚至不同的经理都可以造成千差万别的体验,比如有的部门只有特定的日子能穿牛仔裤还要先慈善捐款,有的部门周末加班还有现金补贴,我也只能管中窥豹而已。

(本来是抱着给自己总结的心态开始写的,口气却渐渐像在给旁人讲故事。加上越是最近发生的事情,越难客观的看待,难免浮躁的心态。)

公司虽然很大,三年来接触到的基本还都是小天地这拨人。同一栋楼里有近百名的前台和中台属于核心用户,散布在印度及其他亚洲和中东地区的中后台也有近百名使用我们的系统;开发人员,负责硬件网络底层设施的团队,与我们系统有交互的上下游系统的技术人员加起来也差不多百人吧。

在这样一个生态系统里,前台自然是老大。这倒也不完全是他们位高钱重,做为服务的最终用户,他们对系统的要求绝大多数都是出于实际业务需要。不过我们和前台直接打交道并不多,最常遇到的是诸如登陆系统之类的问题。

本地的中台虽然是实际的使用者,但除了个别很少有人能客观看待自己在整个生态系统里的地位,或者是不愿意正视,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要求里不切实际或胡搅蛮缠的比例更高。比如有一个部门迁移到我们的系统后中台团队满腹牢骚,系统里也经常可以看到他们泄愤的“涂鸦”,但是迁移系统的决定是前台老板出于我们系统功能更强更灵活决定的,摔键盘的时间还不如花点时间学习适应对他们自己更有利。我们耐了性子详细解释来龙去脉的邮件,又有多少人认真看了呢。不过中台和我们这类技术支持的确都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他们还更悲催的直接面对来自前台的压力,大多数人大概也都抱着当作跳板的心态来干一两年就走。人员的频繁流动导致了知识的断层,两年时间差不多上了手就走人,换来新人要重新培训,而我们也陷在重复教育的噩梦里。

比起本地的这些用户,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其他用户简直就像是后娘的孩子,尤其是印度的后台部门,为了吸引你的注意力邮件标题里永远充满了“紧急!”“十万紧急!”以及全大写和*!&@%的各种组合,除此之外他们还在实时通讯软件上对你紧咬不放,时不时越洋电话打过来,或者擅自召集一个涉及十数人的电话会议。我对他们又是厌烦又觉得可怜,要怎样才可以委婉的表达你所谓的十万紧急其实是眼下最不紧急的事件,你所要求的新功能因为需要开发人员和我们投入的时间成本远远高于帮你节省的时间成本而永远不可能实现,很多时候要我们帮忙还不如自己手动来的快。倒不是说这些人的工作完全不重要,只不过如果大家都能有点全局观,认清自己在公司的位置,多些基于理解的协作,省些扯皮的时间,公司的运作会有效率的多。可惜在这样规模的大公司里这是很难实现的,而我对于浪费大把时间精力情感在毫无意义的扯皮上也实在难以忍受。

每天都像在战场,中后台的用户是敌方,那么开发团队就是我们的友方。刚进去的时候老板n就提点我说开发人员的要求都要尽量尽快满足,毕竟很多时候我们都要依赖他们的帮助。太复杂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他们的协助,值夜班的时候也是和他们临时组队共同应付各种突发情况。不过友方不代表利益完全一致,我们每天大量的工作都是修补开发人员引入的系统故障,一两个马虎大意的程序员轻易就可以让系统几近瘫痪全体人员忙的四脚朝天。作为技术支持的第一线,我们自然承担了用户的所有怨言和责难,修补的99%不是自己造成的故障,开发人员偶尔出面解决了最后的技术难题却作为英雄受到尊敬和信赖。虽说有这样的纠葛,开发团队还是我三年来最亲近也最喜欢的同伴,除了时不时的一起对某些用户发个牢骚,他们中有的人愿意喝酒喝到一半回来帮你解决难题,有的在和家人去电影院的路上接到电话折回家帮忙,虽然有些的确是出于他们的职责必需,但也有不少善意的支持。另一边的前中后台的商业世界里,这种情况就少见的多。

至于有业务交往的其他系统的技术人员,大都处于和我们差不多的受气筒的可怜境地,卡在用户和开发人员之间,至少我们系统的灵活环境使我可以自己调试程序查错甚至准备补丁,编写执行脚本尽量做到自力更生少求人,其他团队除了能更改一些有限的设置外,只能作为传话人坐等别人解救自己。

这是一个每天你都能看到可以改进之处,却因为没时间或者牵涉的利益关系下不了手的地方。我脑袋里的两个小人一个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另一个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虽然理论上的确有扭转现状的可能性,可现实里高层对这个计划五年内就要被新系统代替的有二十年历史的老系统懒得管,不仅不扶持还不断减少人员编制。这就是艘沉船,乘客都暗暗另有打算,只可怜了我们这些船上的水手,只要船还没完全沉没就得天天奋战到底。

接下来说我那些可爱可恨的同事们。从我刚进去时候的9人组,到走时的5人阵容,中间历经的十多人大都是鲜明的角色,每日除了和敌方奋战还有各种戏码上演,绝对不无聊。

首先当然是领我入行的校友p,是个虽然身材娇小但气场强大又仗义的大姐头般的人物。对待工作完全不马虎,看到有人需要帮助自愿加班是常事,我们组工作时间的记录也是她创下的,通宵工作到凌晨7点回家连出租车也没法叫,公司没想到有人晚班会上到凌晨7点吧。p当时也给我了很多帮助,传授给我各种她自己研究出来的小技巧,棘手的问题也会帮我扛下来。有p在的时候,我一直安于躲在她身后,话说力争中游是我这些年来的行事原则,没什么野心,也不愿意垫底丢人,不声不响的安于中间的位置。刚开始我对p的霸气和某些行为还不是很理解,觉得没必要,谁想到后来我自己也走上了同样的道路,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责任和压力是结伴而行的啊。刚开始的半年还挺开心,非常享受上班时间可以和p忙里偷闲讲中文聊八卦,不过没多久p就突然宣布她要辞职回国,我事先完全不知情,和大家一样惊愕。p走了之后没人罩我了,风雨来了只能自己挡。

波兰女生d是早我加入的毕业生,聪明漂亮身材好又喜欢带各种波兰甜点给大家吃,人见人爱。工作上也一丝不苟,不耍小聪明也不任性,是非常可靠的伙伴。那个时候我们三个女生是主力,承担了绝大部分工作量,但是在d一年后结束毕业生培训项目转入别组的时候,并没有得到与她的努力相符的年终奖。我猜测经理是因为手头的预算有限不得已放弃了她这颗反正要走的棋子,而优先奖赏了剩下来的人。好在她后来在别的部门做的风生水起,我也替她开心。d很值得学习的是留心做别人懒得做的事情,她会定期把自己的工作成果记录下来发给经理甚至是全组,积极参加公司各种活动由其是毕业生相关的活动,也因此作为优秀毕业生的代表上了J的官网,有视频采访还有自己的博客,还被英国的某媒体评为年度毕业生之星。上次见面的时候d告诉我她准备做现在部门的新闻报,当然这也不是上面交代下来的任务而是她自己的主意。

最早的两个印度人p和r。r是性格温厚的好人,经常会主动帮我。他也是组里为数不多的和我有点共同兴趣爱好的人,他在圣马丁上过家具设计的业余培训班,我当时也还在上木工课,所以时不时的我们会聊点儿家具之类的话题。不过对于有老婆孩子的r来说,这份工作强度实在太大,一年后r就借着家里要整修需要他时刻盯着的缘由辞了职,可谁又料到再一年半后r又回来加入了别的部门。相比起r,p就是另外一个极端。虽然技术很过硬,可是好吃懒做到没朋友。刚开始的时候我没少和他吵架,不过和后来遇到的更加极品的人比起来他简直是小儿科。p一年多后也找了个机会跳到别的部门做清闲无比的工作,时不时的还晃过来蹭我们的零食吃。

越南人c的简历应该是挺风光的,帝国理工毕业,在投行干过,自己创过业,还有心理咨询的执照。如果我不认识他,绝对会被这份简历给唬住。脾气超好,属于永远不会拒绝人的老好人。可是他的致命伤是缺乏魄力,说难听点就是胆小怕事。我们的系统非常灵活,对于熟悉的人自然是好事,有无数种可能的方法解决问题,但同时这也是潜在的危险,考虑不周或者稍一失误就可以造成严重的后果。而c的应对法就是稍有风险就远远避开,永远只挑做过无数次闭着眼睛也不会出错的事情来做。不去尝试就永远不会做,这也是为什么虽然他年资比我高经验比我丰富入职比我早却一直止步不前,甚至到了当时的经理想要把他踢走的境地。但是c最终还是熬了过来,虽然无功也无大过。我对他经常有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有时候也专门丢些事情给他强迫他做不熟悉的东西。有时我也会因为他万事都敷衍过去的态度而生气,c一边慢悠悠的说it’s okay, it’s okay,我则是大声反驳it’s NOT okay! 最令我哭笑不得的是中台的用户眼里c反而是大侠,因为他什么事都应承下来,又累积了几百页的应付各种问题的对策,他们当然不知道这都是我们教给他的。

尼日利亚人d也是校友p介绍来的,在我之后。有p的推荐加上他之前做开发的背景,他来之前我们大家都对他报了很高的期望。刚开始的半年多其实也还好,基本上也算无功无过吧,后来就慢慢的像变了个人似的偷懒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和他搭档值班基本上和自己单干无异。如果明确要求他做什么事,他倒是会答应下来,可是永远都没下文,就算盯着天花板发呆也不愿干活儿。经理如果坐在他旁边盯着点儿能有点作用,可惜我们组的经理永远都忙的东奔西走团团转,没法儿一直盯着他。由其是后来的经理不是强硬派,更是拿他没办法。除了不干活儿,更可恨的是他给所有不明就里的外人造成了我们工作很轻松的印象,他对大老板说我们周末值班时的工作量也就两三个小时,而我就算三年后以组里最强技术的身份周末也得花上七八个小时,第一次做周末更是干了足足24小时还要多。他当然是不管不顾随便瞎混两个小时,周一的各种烂摊子还不是我们替他收拾,因为他的不负责任出的差错导致全组被责难甚至被要求做额外的工作也不是一两次。可就是这么一个工作上的烂人,平时倒是挺好相处,也使得我们很难对他发起火来。d和我差不多时间办了永居,也差不多时间离开了这个团队。我是彻底的脱离了这个世界,他是内部转去了别的部门,也不知道他现在是不是还上班时候偷懒发呆给自己的肌肉拍照发到脸书上显摆。

大姐头p和波兰女生d走了后一度只剩下我一个女生,没多久从别的部门转来一个伊朗女生f。f完全没有任何技术背景,所以我当初对老板表达了我不能理解她希望来我们组的动机,可是最后她还是来了。f是个非常神奇的角色,年龄和我相仿,但是和我完全是世界的两极,妩媚迷人,举手投足充满自信。我是喜欢自己动手的实干派,不喜欢浪费时间在聊天和培养感情上;而f则是万人迷,在把众人招徕在她的石榴裙下后只需挥挥手就有人来帮她解决问题。起初我其实对f没什么好感,很早就生硬的让她明白我是不会甘愿被她牵着鼻子走的。她的非逻辑性也常常让我抓狂,没有动手调查,没有事实根据,经常就只是靠她的直觉编织出一套理论作为给用户的回复,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实在让我受不了啊。但f就是能靠她的魅力把大部分人都搞定,虽然的确有些人对她的所作所为看不过眼,包括c就对她滥用女性优势很不满,我也听到过一些关于她的风言风语,但最终从我的角度来说,她的确是善意热心的希望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只要最后的结果是好的,解决了问题没给我造成更多麻烦,至于她用了什么手段是不是亲力亲为都不重要。f私下也是热心人,对我也很好,我之前给她看脸色她也不记仇,只不过我们的性格喜好相差太多实在不是一个圈子的人。

后期还有一个印度人n2(加2以示和经理n的区别)从开发团队转来我们组,马上就担负起了戏剧女王的角色。他大约认为自己已经做了5年这个系统的开发工作,资历能力上比我们都高出一等,一来就端起架子。问题是如果他真的技术高超能力出众,我是无所谓的。可事实上他不仅技术上乏善可陈,又缺乏一线工作的敏锐性。做支持和做开发是完全不同的,支持要求你面面具到,就算不精通也得什么都知道点,但开发人员通常只对自己负责的小部分熟悉,支持也要求你有高度响应性,能对问题的重要性有清晰的认识并依此调整优先级别,而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慢悠悠的按照自己的步调走。除了这些致命伤外,n2也是我见过的最固执己见,思想保守而且喜欢没事找事又爱打小报告的人。这就没办法了,不仅是我,所有人后来都对他讨厌之极,只是没人直接和他针锋相对,只有我这个反正不打算久留的人完全不给他留情面,也让他对我大概恨之入骨吧。记得有次在开小组会的时候n2紧咬一个完全不重要的问题不放,准备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改进一个一个月都不见的需要做一次的流程,而且要把本来是中台用户的职责揽过来我们做。我实在见不得放着眼前堆积如山的重要问题不管,偏要浪费时间在这种小事上的做法,就明确指出这个问题不重要,不值得花时间。n2恼羞成怒,对我嚷嚷着我又不是他的经理,没资格对他指手划脚,然后就愤然离席了,只留下我们其他人和经理面面相觑,又有点哭笑不得。n2不仅和我当面冲突,还喜欢和我在邮件里打口水仗,顺带抄送全组人,还经常背地里向经理举报我的种种“不恰当言行”,只可惜经理一直都是站在我这边的,他自己都对n2厌烦无比总向我吐苦水,打小报告这种行为只能让他更令人厌而已。n2让我看不起的另外一点是他经常以开发人员自居浪费时间写些没用的小脚本,放着眼前的实际问题不解决,但是在被追究起为什么不先尝试自己解决就直接把问题丢给开发团队去的时候,就完全忘了自己的前开发人员身份装做什么都不懂。

戏剧女王还有个打下手的角色是同为印度人的m。m也是通过毕业生培训计划加入J的,被我老板“不拘一格”的给招到了我们组。m就像是个滑稽无比的丑角,精瘦无比,每天正装笔挺头发抹的晶亮哼着宝莱坞小曲雀跃的来上班,精力无限充沛,时常开怀大笑震的坐在另一头的人都一激灵,每分钟都在打响指,不打响指的时候就欢快的敲打桌面。一开口就机关枪样停不下来但没逻辑也没重点,说的是不知哪里学来的书面气又奇怪的英语,对男士都称Sir,女生则是Miss或Madame,接电话第一句是How may I help you Sir,谦恭的程度Siri都不及他。热心又好学,态度也很诚恳,可惜你对他说的话几乎永远都到达不了他的脑子不知道消失到什么地方去了。他刚来的时候我交代他写一个非常简单的小脚本作为练习,一个月都没写出来,我每次问他他都说明天一定,明天当然什么也没发生,也没个主动的交代解释,我也说了有不懂的问我,没时间或干脆不想写也行,但是人家当面永远是诚恳的,结果永远是屁都出不来的。我最后还是自己写了交给用户了事。有阵子我们座位比较混乱,一天m先用了我的电脑,我来上班后表示希望他换个位子坐,因为我在本地硬盘存了很多文档。m当时虽然不满但也没说什么就让了位子给我,随后就跑去向经理告状。那个时期的经理是奇渣无比的b,后面会讲到,我和他也是三天两头大吵小吵。b也竟然因此找我谈话,我当然没好气就质问b是不是m的保姆,竟然连这种芝麻小事都要管。m其实是没什么坏心眼的,但简直就是个外星人没法沟通。非常努力但是永远搞不清方向也抓不住重点,对于时局也完全不了解,天天跟在万人厌n2的屁股后面把他的话当圣旨。我对m的态度是非常不客气的,虽然没到辱骂脏话的地方也直接见解的损了他无数次,甚至f开玩笑说我把m教训哭了,真假不知道,我没看到,但我相信就算被教训哭m也不会有任何长进,我对他已经完全不抱希望了。m激发了我性格中最暴躁的一部分,猪一样的队友大家都恨,可是m这样的人已经超出了我的理解范围,你对他的任何努力反馈都消失到异次元,完全不起作用,还眼看着他每天活力充沛哼着宝莱坞小曲来上班,活活要把我逼疯。我一度怀疑m是不是甲亢患者,后来又觉得他是停留在初中男生的亢奋状态没成人,可是m其实也27,8岁了,幼稚的程度实在说不过去。经理们虽然也都觉得他有点扶不上墙,好歹人还是积极主动追求上进的,比n2强太多。

之前提到过对我来说好公司和好团队比好工作重要,而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好老板。好老板能对你有充分的信任,放手让你去做,时不时的推你一把给你鼓励,外界的干扰有他来处理,有问题时不是把责任推到你头上而是作为坚强后盾力挺你,帮你解决问题而不是给你制造问题。好老板也充满个人魅力,能让你对他的远景蓝图心服口服,死心塌地跟着他干到底。好老板可遇不可求,和公司好坏没有必然联系。我这方面运气不错,遇到的都是很不错的老板,即便其中有个特例,也只是让我更加珍惜后来遇到的好老板。

招我进去的n就是个充满个人魅力的老板。他和我一样也是靠自己的努力拿到签证来英国工作,奋斗了几年才有机会来J工作,一做就是七八年,目睹这个系统从小到大,自己也从最底层升到技术支持全球经理的职位。n也完全不符合我对印度人的刻板印象,虽然多少还是有点口音但言谈风趣,衣着挺时髦也爱去健身房,周五的时候经常和我们讲他和老婆的趣事,抱怨老婆不让他看板球比赛。虽然身为全球经理有许多事务缠身,但n很神奇的能同时兼顾日常发生的大小事件,我们组每天收到上千封邮件,加上热线电话和在线聊天室,真的是分分钟都有事情发生,n让我钦佩不已的就是时不时会给我们一些指示某件事情该怎么做,有用户胡搅蛮缠的时候不等我们求助就主动涉入解决问题(该强硬的时候强硬,该教育的时候教育,从来没有不合理的示弱),看到我卡在一个很难缠的事情时主动把事情揽过去做,值班排不过来或有人临时有事的时候他也都非常乐意顶替。在大姐头p走了后有阵子非常的忙,我脸皮薄看不得工作没人做就揽了过来越做越多,忙到快要崩溃。n休假回来从同事r那里听说我的状态不太好,就把我叫出去喝咖啡,我至今仍记得他对我说别给自己太大压力,有什么困难都告诉他不要自己硬扛,他就是我的老大哥可以随时依靠。在那个我的神经紧绷到极限的时刻,听到这样的话忍不住眼泪就开始流。n还一直鼓励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解决问题,他常说我们就是这个系统的主人,不用畏首畏脚,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还有一点让我收益良多,在我天天忙到四脚朝天觉得情况永远不会好转的时候,他启发我说要想办法提高效率,哪怕原本一天只能做10件事,还是有可能提高到能做30件事的,关键是不能被淹没在见招拆招的细节里,而是要时刻寻找机会改进系统和流程,寻找更优更有效的办法来解决的问题。虽然是说起来很简单的道理,真正实现这一观念上的转变对我来说却是至今为止职业生涯上最大的收获。之前的工作中虽然我也一直算是优秀员工,却从来都只满足于完成自己份内的事情,像是躲在一个无形的框架里,从来不会想要去挑战或改变现有的任何模式。而n鼓励教导我要成为工作的主人,自己掌握工作的方法,只要是对大方向有益的都可以尝试。两年后n离开了工作8年的J去了别的银行,听到他的这个决定的时候我受到了入职以来的第二次严重打击,没法想象没有了他我们要怎么活下去。但事实证明虽然很艰难我们还是熬了过来,n走后的前半年也是我成长最快的半年,没了这个活字典许多事都要花费以前两倍甚至三倍的时间来完成,但也强迫我们去直面很多以前有他打理不用我们操心的麻烦。说了他这么多好话,但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n的行事方式,我也承认他不是什么完美的老板有时也会满嘴跑跑火车,但对我来说能感受到他真心的关心帮助和信任,看到他的亲力亲为,我就愿意更加努力把事情做好尽量不让他操心。我离职的那天约他出来喝咖啡,除了一番鼓励之外他还是说了那句有什么困难尽管找他。

n还在的时候担任的是全球经理的职位,另有一个人s算是本地的经理。s是从我们在美国的团队调转来的,当初的面试就是他和n一起进行的。s是除了n之外对系统最熟悉的人,平时总一副不紧不慢的样子轻松把让我头大的问题搞定。虽然有经理的头衔,s对管理却兴趣缺缺,好在有亲力亲为的n在,s也乐得专心钻研技术问题,一年多后转去了开发团队。s虽然总是乐呵呵的,但却无形中有种距离感,要慢慢的才能真的和他熟络起来。记得第一次周末值班,我一个人在空旷的办公室,巨大的压力感让我一坐一整天连吃饭的念头都没有,突然接到s的短信说是他碰巧在公司附近问我要不要帮忙,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碰巧,不过吃着他买来的三明治我感到了莫大的安慰,意识到还是有靠山的存在并不真的只有我一人。

n走之后的一片混乱中,上面任命了原本是n手下的另外一个团队的经理b兼管我们组。走之前,n含糊的说要我们和b好好相处,并没有直接正面的评价,他还私下和我说要我不要担心,年底的升职他已经全部安排打点好,谁也没法改变这个结果。过了没多久我就明白到这是什么意思。b刚开始的时候还是很和气的,请我喝咖啡说希望我以资深员工的身份协助他工作,但我们之间的和睦根本没维持多久。我已经不记得第一次争端是因什么而起,总之我很快的发现b对我们完全没兴趣,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且非常愚蠢的把这种态度明显的表现了出来。和n正相反,与外部发生争执时b会不分青红皂白的就指责我们,不仅不帮我们减轻压力还会反过来把所有的责任都倾倒我们身上,当我们捍卫自己的立场解释给他事情的原委时他会明说他对这些没兴趣,为了向上面秀业绩要求我们无论如何也要把所有的工作都做完,至于我们要怎么做他不管,必要的时候甚至周末加班。只可惜我向来吃软不吃硬,那几年的辛苦工作又把我的脾气变得火爆无比,我们就开始三天两头大吵小吵,私下单独的争执(比如之前m向他告状我强迫他还位子那次),开小组会议时当着所有人也丝毫不留情面的指出他的不合理之处。他大概对我恨之入骨,但面子上还得对所有人说他很重视我在团队里的重要地位,年终的时候表现的很大度的样子说尽管我们之间有很多误解,他还是不计前嫌的(才怪!)给我升了职。到了后来我基本对他视而不见,除非他有事来找我谈我决不主动和他讲话。有次忘记因为什么事情在会议室里和他大吵一番后我又不争气的掉了眼泪,倒不是因为委屈,只是情绪太激动控制不住,虽然托他的福我的英文吵架能力大幅提高,但是还是有很多情绪想法没法及时很好的表达出来。不少开发团队的人都目睹了我脸上挂着泪从会议室出来的一幕,伊朗女生f见状也愤愤不平,去向开发团队的老大投诉b的不良事迹,不只为我,她对b的管理也很不满。事实上当时几乎所有人都不喜欢b,我们组,用户们,开发团队们,大家都不喜欢这个对我们的系统一窍不通又没有任何意愿要了解的人。这样的状态大概维持了半年后管理我们的高层有了变动,新来的大头惊诧于每个人都向他投诉b的管理不当,终于让b不再插手我们的事情而是提升组里的h做了经理。记得有次找我谈话的时候b要给我职业上的建议,要我不要那么冲。我的回复是不需要他的职业建议,我不是职场新人,好歹在不同的国家做过各个行业不同的几份工作,我充分明白我的行为的意义,而且也准备好承担可能造成的任何后果。事情最后的发展让我很开心,总算还是“恶有恶报”的吧:)

后来被升为经理的h是从开始就和我们一起共事的同事,n走的时候有心提拔他继任,只不过h没什么管理经验就变成b作为名义经理h从旁辅助的局面,没多久两人的分歧越来越明显,h也后悔起初没有足够的魄力直接挑起这个担子。在最后的一年里,面临着n走后的巨大空洞,组里的各色极品以及b的麻烦,我和h建立起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可是好笑的是最初的一两年里我是完全不看好这个人的。h之前在组里一直是个异类般的存在,虽然在组里时间最久技术却一般般,对什么事情都不很积极和大家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我对他最大的不满大约是每周三他都以要准备部门会议的理由逃避工作。准备什么会议能需要一整天的时间啊,不管我们忙得多么水深火热他也都不管不问。可是自从接下了这个烂摊子后h简直变了一个人,真的是尽他最大的努力想要解决所有的问题,加班到十一点是常态,常常忙的没时间吃饭,反倒是我经常劝他不要什么事情都自己做,多分给手下人做。那个时候真的是有什么问题他都找我来商量,也不全因为我们俩是仅存的脑子正常的人,还因为据说我总能毫无顾忌的给出真实想法囧 有些奔着他来的问题能替他拦下来的我都尽量拦过来自己做,需要他出头的时候我也会提醒他,我们俩休假一定错开,他不在的时候我就负责总览全局保重不出什么大差错。虽然h那个时候已经不自己值周末班,但是因为除了轮到我当值其他时间他都得替别人收拾残局完全休息不了,他也一门心思想改革周末值班的制度。我亲眼看着他有很多好的想法,却因为内要招架极品员工频繁的找茬,外又得不到上层有力的支持,只靠我们两个人实在是撑不起这艘沉船。我很早就告诉了他要走的决定,虽然他极力挽留也毫不动心,倒是一直劝他也早点走。我只见h喝醉过两次,第一次是他升职请我们喝酒,他拉着我对他老婆说我帮了他多大的忙,第二次是我的离别酒会,h微微晃晃的拿出钱包说要替我付账。和n对我的信任不同,h和我之间是共患难的那种革命友谊,是任何人如果不超越他能忍耐的极限没有在绝望的时候奋起反击就体会不到的。我对他最大的祝福,就是早日脱离苦海,换份工作。

这些好老板带给我的好处是我可以专心做好自己的工作。我不善于经营和上级的关系,也不像波兰女生那样会宣传自己,有点内向又有点倔强的我喜欢默默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在我看来聊天闲扯玩把戏不如多做点实事。换在别的环境我这样的员工大概是不会受重视的,但在这里我做的事情都被老板们看在眼里,我早早就知道自己在J不会长久呆下去做事只求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也没想过要求升职加薪,但是老板们每次都主动替我争取应得的福利,我对此也一直心存感激。不断上演的各种戏码,老板们也都没有为难我,在这个团队里耍小聪明玩政治是没用的,真才实干最重要。

在那三年里,我就是一边和无穷无尽的工作搏斗,一边和这些人上演不同的戏码。到现在回想起来胸口还会闷,可是太多事情已经记不清了,就只捡几件印象深刻的记录一下。

说起来有点不好意思,我在那几年实在哭了很多次鼻子,都在办公室里,每次也都有人目睹。第一次是在我第一次值夜班的那晚,不像后来的同事那么好运,开始的时候值夜班都是一个人,虽然也有开发人员当值,但毕竟主要的责任和压力在我们。这份工作本来就很忙,但最忙的时候还要属下午六到晚上七点的这一个小时,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白天里某些蠢蛋做的蠢事的影响这个时候开始显露出来,近十个不同中台部门的二三十个用户都要求绝对专属的服务,他们都想早做完早回家,一个接一个的电话响不停。这些事情都要我一个人应付,而那个时候做这份工作也就三个月不到,一大半的时间我连他们在讲什么都不懂。我一个人坐在位子上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不知道怎么才能尽早完成自己的工作不拖累大家,眼泪就自己流了下来。这晚当值的开发人员b是个超级温柔和蔼的人,看到我这副傻样子也没惊讶,只是安慰我一定没问题的,有什么事情他还可以来帮我。那个晚上究竟最后几点下班我已经不记得了,反正最晚的记录是后来某次做到凌晨4点,12点之前能下班都要庆幸。

还有一阵子整个系统都在上台一个时间紧迫的大项目,基本每天都要更新版本,开发团队没时间进行充分的测试也就导致问题层出不穷。有天我突然发现就我一个人在工作,有几个同事休假,还有人临时有事不能来,上晚班的同事也还没到。我被逼成打了几针鸡血后的亢奋状态,要接听所有的电话,回复聊天室里的问题,还要对付源源不断的邮件。一个用户笑着问怎么电话都是我接的,我却完全笑不出来,没好气的说其他人都死了。那天精神高度紧张高度亢奋,一边忙一边掉眼泪,好在没人看到。那阵子发生的另外一件事情是我被人指着鼻子骂。当天我一个人早班,一个中台用户接连打了几次电话,我除了接他的电话外完全没时间干活,当再次接到他的电话后我没好气的说了句又怎么了,彻底激怒了这位老兄,他放下电话冲到我们楼层指着我的鼻子喊你tm的有什么问题,并扬言要向我经理投诉。当下我还很镇定的说随便你投诉,但投诉的时候别忘了说你指着鼻子骂我这事儿。他人走后我迟钝的神经才缓过劲儿来,边掉眼泪边气鼓鼓的研究怎么向人力资源投诉他。这件事情最后以两方经理协商后他向我书面道歉收场。那位老兄和我后来成长为各自团队的中坚,一直都以职业态度合作相安无事。这事发生在我入职不到一年的时候,不了解这种程度的辱骂在这个行业内简直小儿科到不值一提。日后我的抗压力也大增,谁和我来硬的我绝对奉陪。

在后期我还闹过一次乌龙事件,那时候极品经理b正当权,一股上面不知道具体哪里来的压力逼我们接手另外一个系统的技术支持。我们组本来就比最初少了几个人,不说给我们加人手反而给我们加任务,我当然不乐意,我也不相信b会替我们反抗,这对他当然是增加业绩的好机会。于是在错过一次小组会,听同事转述了他的决定后,我写了一封邮件给他。首先要说的是,我一直以来都很不满意他两面派的作风,对我们说一套对别人又是一套,而且向来都是口头传达不留证据死无对证,出了问题就都把责任推卸到我们身上。这次也是,他在小组会上说上面要我们开始接手新系统,但我们起初只要把邮件转发给这个系统的开发团队就好,不需要自己解决问题。这个方案在我看来问题百出,于是我以错过会议希望他能澄清我听来的消息为由写了这封邮件。在信里,我希望他能明确回答我们从具体哪天开始执行,这个“假装我们在支持”的过渡阶段要维持到哪天,出了问题要向谁汇报,谁来承担责任。这封信我抄送了全组,旨在留下证据日后出了问题好有对证,可没想到发出去没多久突然收到负责该系统的大头目质问b的邮件,他标出我信里一些故意用来讽刺b的词句,比如那个“假装我们在支持”,并要求b对此做出解释。紧接着b就涨红了脸气冲冲的走了过来,说他接到了无数该系统的高层的电话,问我为什么要密件抄送这些人。我的第一反应是我们组的什么人转发了我的邮件,但没多久我就意识到是自己搞了这个乌龙。我习惯随手在抄送或者密件抄送栏里测试邮件地址是否正确,这次碰巧在密送栏里验证完邮件地址后忘记删除就直接把邮件发松了出去。虽然对造成的风波感到有点抱歉,但我也验证了最初的猜测,b的确两头都在糊弄。

最初是抱着试试看的草率心态开始的这份工作,半年后我就滋生了辞职的念头。表面上我还能应付的了工作上的压力,但我所惧怕的是自己就像被一直拉扯到极限的弹簧,时间久了就再也回不去了。眼看着自己身上慢慢越来越多负面东西的出现,开始把咒骂当成工作的常态,自己也开始f字不断,越来越少同理心。我也知道大家能纵容我的坏脾气完全是因为我的业务能力,可一方面却克制不住自己的越发“艺高人胆大”,态度越来越强硬。尤其是同事m的出现,加速消耗我仅存无几的耐心,虽然事后总会对自己的态度感到抱歉,事发当下却总忍不住对他发作不留情面。起初也许还能意识到对事不对人,在这个所有人都背负巨大压力的场所,很多事情无可奈何。和身边许多同事不同的是,我并不是一直在金融业工作,知道这不是世界的全部,很多人都做着不同的工作过着不同的生活。可我怕日复一日继续下去,总有一天我的大脑会把这当成默认事实,万事本该如此,世界就是这么无情。所以虽然一方面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也在老板的信任下可以对系统和业务流程做各种或大或小的改进,享受着充分掌握一门技能后的乐趣与成就感,我的内心却一直想着要早日跳脱这个火坑。中间零零散散投过一些简历,也面试过几次,但因为对下一步没有明确的想法,加上不想折腾签证,最后决定还是熬过这最后的时刻,拿到永居后直接辞职休息一阵子再做打算。我就是一直靠着这个信念撑下来。

除了心理上的影响,这三年间我的健康也差了不少。长时间重负荷的工作,忙的时候别说吃饭,就算喝水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生活极其不规律,到了后来每周都要调整作息时间,每三个礼拜里只有一个礼拜能过的像正常人一样。下了夜班后常常失眠,脑袋里翻江倒海各种意识像野马一般奔腾,像是一台坏掉的机器停不下来。得了一次带状疱疹,嘴唇上的疱疹也是接连不断。早先我妈还怀疑我这么经常电话里哭哭啼啼歇斯底里的是不是得了抑郁症,也不是完全没可能。

J就是个庞大无比的企业机器,在这个环境里只要你能撑下去不耽误机器的运转,上面是不会在意你付出了多大的心血忍受了多少委屈。除非闹出了什么事故才有可能引起重视,不然对上面来说永远就是正常营业。我后来时常觉得我和h的努力付出完全就是打水漂,解决的了一时的小问题扭转不了一世的大走向,而且我们越能干,我们就越不受重视。既然大环境是这样,消极怠工也是一种斗争。如果能聪明的引导不大不小足够引起重视的事故发生,不致产生不可挽回的不良影响让自己负责,却能借机改革现有制度重新洗牌,这是我能想到的唯一扭转时局的方法,但这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远远超出我的智力范围。还有最根本的一点是我对金融实在毫无热情,进来的时候一窍不通,走的时候也没多懂多少,只停留在不影响工作的阶段。想学的话机会肯定是有,可我就是固执的不学,这些年的不愉快经历足够让我对这个行业印象越来越差,没心思在这里久留。如果我多少有点兴趣,工作起来应该会更开心吧,而且也可以像旁人劝的那般在公司内部寻找其它部门的机会而不是冲动的辞职了事。可我到最后实在是破罐子破摔到碎成渣,完全不给自己留后路。

不留后路的体现是我的离职信。在熬到年初拿到永居后,我终于如负释重正式递交了辞呈。在最后一天例行的发给大家的离职信里,我刻意漏掉我们的用户而只发送给技术部门的同事们,除了简短但诚实的表述了过去三年的心情外,我还特意点了前经理b的名,虽然这封信没发给他,但据说现任经理h的老板看到后急忙给h打电话,因为我是密件抄送所有人,他们也搞不清我到底都发给了谁。其实我自己觉得已经很含蓄了,过去无数次在脑海里构想的版本各个都比这犀利的多,可这封信还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开发团队的同事纷纷表示没想到我们的工作那么辛苦,有人说这是他读过的最精彩的离职信,有人甚至表示要标记起来时不时再读一遍,而和我们同样从事技术支持的其他部门同事则表示我实在道出了他们的心声。尤其是我们亚洲团队的一个女生,之前听闻过她非常不好打交道(竟然比我脾气还差!),看到这封信后很诚恳的回复我说她的经历非常的相似,而且作为团队里唯一的女生她的压力更大。好在她那时也在筹划调换部门,希望她现在的境况好了点。

It’s been a pleasure to work with you for the past three years. Being in this awkward position as L1, things could have been a lot worse without all the help that I’ve got from you guys. I know I must have appeared rude/aggressive/non-cooperative to some of you before, and I’m really sorry about it!

Looking back when X and X were interviewing me, I said I plan to stay with this job for at least three years as I didn’t want to be a job hopper. It’s a miracle that I’m able to keep my words but maybe I shouldn’t have said that long :) I’ve experienced and learnt so much from this job (maybe not so much on Smalltalk but definitely a lot of handling pressure although I’m still not very good at it), I’ve been shouted F word to my face and I’ve cried so many times in the office (I cried the first time when I was on EOD by myself and must have scared X:)), I wasn’t even able to argue with people in my native tongue but now I’ve had so many arguments/fights especially with the previous manager, all the sleepless nights after EOD shift, and for a while my mum was even suspicious I might have depression. These are all valuable life experience in a sense but I’m also very happy that it’s all history to me now. There’s probably nothing about the job itself that I’ll miss, but I’ll definitely miss the time working with you all.

I’ll go back to China for a break, and then think about what I want to do next. X and I are having a drink at Rum & Rugar tonight so I hope to see you there. For those of you who can’t make it, thank you again for your help in the past and good luck to you all in the future.

最后还有几点我希望自己以后能引以为戒,比如艺高很好,但不能因此就狂傲起来,与人为善总是最好也最容易的。在大公司里没有人是无可取代的,如果因为自己工作做的不错翘了尾巴就太傻太天真了。在做好工作的同时也要适当的营建自己的名声与形象,虽然我还是希望脚踏实地的工作,但也没必要总躲在角落里默默无闻,在替我争取合理权益的时候经理们总是需要案例来支持的。此外还尽量不要拿自己的想法来影响旁人,说起来虽然最后全员都讨厌事逼n2和极品经理b两个人,但我也许是最早开始对他们有态度也最早明显表露出来的,不知道我的态度是不是有影响到旁人。

总之,这是一份需要超凡能力与素养却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我自认应付不来,所以三年后终于离开后心情无比轻松,就算没觉得天格外的蓝,也觉得所有人都格外的友好,这和之前那个不停有人惹我生气的环境实在是差别太大啦!


重新开始

离开J之后,稍微处理了点琐事,然后我就回国了。在家的时间主要是想调理身体,恢复正常的作息和饮食习惯,两个月的时间里除了看书,去上海四川转了一圈也没做什么特别的事情。下一步的构想被我留在回伦敦之后再考虑。

在J的经历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以完全不相关的背景超越其他人成为团队骨干也就短短一年的时间(当然也是因为比我厉害的人都走了),加上没有了签证的限制,我又重回5年前刚来伦敦求职那阵子的状态,满怀激情觉得一切皆有可能,要做就做自己喜欢的事。辞职前的半年左右时间里我接触到了大数据和智慧城市这些概念,具体不是很明白但觉得很有趣,我本来就对建筑和城市规划有点兴趣,就想着以后可以试着从事把城市和科技结合在一起的智慧城市相关的工作,也许自己的技术背景能有点用。但这一直只是很模糊的想法,回伦敦后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才开始认真考虑。我找了几本这方面的书来看,twitter上关注了几十个该领域的活跃人士和相关机构,像做功课般的逐条学习他们发布的消息,旁听了我能找到的所有讲座和座谈会。慢慢的我意识到自己最初对智慧城市的想法是很幼稚的,那是被大科技厂商和政府所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武断的所谓的智慧城市,这种不考虑各地实情的一厢情愿的规划向来都是没好结果的。在智慧城市的概念之外,又有更多与未来城市相关的概念,绿色城市,可持续城市,韧性城市等等,而我其实觉得韧性城市与现今的世界更相关。面对层出不穷的各种自然灾害和资源的枯竭,如果我们不能确保城市乃至整个人类的生存,智慧城市还搞个屁啊。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智慧城市还是新兴概念,提供的就业机会也不多,主要也就是政府及下属部门,独立的研究机构,咨询公司以及科技厂商,而就我看到的少数几个职位的招聘信息来说,相关的教育或从业背景是必须的。于是我做了第一次的方向调整,决定接下来一边考虑是否要去念书,一边扩大搜索范围。

念书的话我心目中的选项就一个,UCL的建筑学院今年新开了智慧城市的研究专业,只是学费超高,奖学金不定有没有,就算有也不见得能申请到。最终因为这条线战线太长风险太大时间成本太高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就业方向这块,我开始了痛苦的全面监控的时期,虽然还是有原则偏好的,但这些很难具体到搜索筛选关键字上,也只能每天在LinkedIn和indeed上把新发布的职位全部过一遍,工作内容有点意思自己又能大体符合要求的,再去研究公司背景,在确认对公司和产品有兴趣的时候再去申请。这个方法非常费时,当时基本每天都要花3,4个小时重复这一流程,但3个月下来我也就投出了12份简历而已,而且因为条件限制也大都是技术支持类工作。我内心很明白自己不适合也不喜欢做技术支持,但是也只能安慰自己说如果碰到对的公司对的团队的话再做一两年也是可以的,先转了行再寻求机会转换职位。那个时期拿到的面试机会里我最倾心的是FutureLearn,是Open University创办的类似于Coursera的在线教育平台,有OU这个靠山但又有创业公司的灵活自由,办公室还设在大英图书馆内。虽然职位内容是运营方向和技术完全无关,我也出于对公司文化,产品前景和貌似属于同类的同事的憧憬而做什么也心甘情愿。当时自以为面试的时候和面试官相谈甚欢而对这个机会抱了很大的希望,但最终不知道为什么还是败在了最后一轮,之后很是消沉了一阵子。另外一个有趣的职位是一家创业公司的技术支持,创始人也是银行技术人员出身。公司文化是他们最大的卖点,办公地点位于潮人与创业家聚集的东伦敦地带,虽然员工人数不多但也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多国部队,每周五公司聚餐,休多少假自己决定,无限量供应各种绿茶与咖啡,办公室还养了一只狗。所以即便公司的产品不够惊艳(技术上好像没什么难度)工资又低的可怜,我还是很期待能和这个有趣的团队工作。只可惜面见了两位创始人之后还是以失败告终,说来也不奇怪,不管我再怎么积极再怎么热情,对于这份几乎任何一个大学毕业生都做的了的工作来说我的动机都有点可疑,加上我对web开发不很熟悉,实在没什么优势可言。找工作的进展并不顺利,又眼看着积蓄快速减少,9月底的时候我做了第二次的方向调整,决定接下来同时也要考虑金融业相关的工作。

这个决定当然做的非常不情愿,我所有的朋友都知道我不喜欢金融业,我也是真心的不希望重回那个世界,但是面临现实的压力,由不得自己只高谈理想,起码也要做二手准备。那个时候订下的底线是尽量不做投行,投行里尽量不做技术支持,就算技术支持也坚决不做要值班或早起的。后来自己申请的加上猎头介绍的投了共约10份简历,好在这条线进行的并不是很快,大约因为银行年底都冻结招聘的缘故,不至于逼我提前做了不希望做的决定。

10月份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件事,我在男友的怂恿下报名CSPO(Scrum产品经理认证)的培训。学费不便宜,自己掏腰包很肉痛,但是想着能多条打破眼下僵局的路也不错,加上只要参加两天培训就自动拿到认证的确很诱人,我做出了迄今为止第一笔在职业发展上的投资。以此为契机,我也开始关注产品经理的职位,虽说Quora上有人现身解说怎么实现产品经理的职业转变,现实中大多数职位还是要求有相关的工作背景。想着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我就顺便也留意着BA和项目经理的机会。这一类前后也申请了10份左右。

第一个拿到手的工作是会展科技方案公司L的项目经理,这时已经是11月底,离我年初辞职已经过了8个月的时间,正式开始找工作以来也过了差不多4个月。紧接着另外一家我早在8月初就申请了的大数据公司S也终于给了我肯定的答复。说到S这家公司真是让我又爱又恨,论公司的发展前景,产品的潜力实在是没话说,我也在一次Skype后彻底被主管VP的个人魅力所折服,只可惜赶上了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导致进展超慢。如果他们能早几天给我答复我肯定当场就答应了,可眼下有选择的余地,S的薪资待遇完胜但毕竟还是做技术支持,而L毕竟是给了我跳出技术支持的机会,况且会展对我来说是完全陌生的领域,想起来还是挺令人兴奋的。

最后的结果虽和我当初设想的智慧城市看上去相差甚远,可我的优点之一就是善于自我安慰和自圆其说。广义的智慧城市应该包括任何以科技的力量改善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努力,L的口号The Science of Bringing People Together也的确鼓舞人心,让我对未来的可能性浮想联翩。而这份工作对我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摆脱被动的工作模式,有机会安排自己的时间,主导进度,对最终结果施加自己的影响。我过去从事的所有工作都是辅助性质的,技术支持也好,研究员也好,都是被动的完成任务,做了许久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直到被J的那份工作点燃了内心隐藏的小宇宙,尝到了自己作主的成就感,就再也不愿意回到从前了。我在工作中慢慢发现的自己的那些特质,有责任心,细心,逻辑性强,对新事物上手快,不甘墨守成规等等这些,我都希望能利用在更合适的工作职位上。但偶尔低落的时候也觉得有点丧气,自己兜兜转转近十年后选择的工作是很多刚毕业没几年的年轻人一路走来自然的选择,而我也毕竟不像自己想象中那么洒脱,两次重整出发后的收入都比先前要降一截,看着自己和同事朋友的差距越拉越大,说完全不在意也太不诚实了。但人最终只能和自己衡量比较,我对这么多年来的选择并没有后悔,事后虽说总结了不少经验教训,可就算有时光机器把我再送回以前,我也不见得能做的更好。我能做的只有一步步踏踏实实的走自己的路,见证自己的成长,做符合当下心态与能力的决定。

当然现在满脑子都是美好的愿望,到底这份工作适不适合我,要过几个月才知道。

辞职后慢慢找工作这么奢侈的事情我做了两次,除了神经大条鲁莽不计后果外,最重要的是要有经济保障。第一次同时靠打工和积蓄,这次除了在J存下来的一点儿钱外,还要多谢超体贴的男友的鼎力支持。但即便如此,钱还是哗啦啦的以惊人的速度从我的帐户流走。之前看到的一篇采访里,辞职单干的设计师给的首条建议也是要保证有足够的现金,自己的预估总是过于乐观。我也不能幸免,积蓄花掉了一大半,比我预想的几乎翻番。虽然不至于弹尽粮绝,但只出不入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巨大的压力,影响心情事小,万一因为经济压力而头脑发昏做出愚蠢的决定才是最糟糕的。此外不上班的日子里时间过的很快,经常混混沌沌的一天就过去了,以找工作为目标的话除了拿到面试很难衡量具体进展,也容易有一事无成的挫败感。和朋友的节奏不同,倒是变得和逛菜场的阿姨差不多,短时期还好,长此以往下去真怕自己脑子也生锈了,所以给自己制定一个什么计划会比较好。我之前尽量每天都出门,背着7年高龄的重的要死的笔记本四处找咖啡店,要有wifi和电源插座,人不要太多也不能太少。Barbican,UCL图书馆,Foyles顶楼的咖啡馆,各家Starbucks,Costa,Nero和Pret A Manger都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

找工作之余我也开始尝试锻炼身体(对的,我超懒以前从不锻炼的!),读书(有阵子心里特慌六神无主的时候就找来号称很哲理的小说《Night Train to Lisbon》来读),去意大利冰岛西班牙德国度假,过的还挺开心。我也不想这么轻易放弃智慧城市这个方向,希望继续关注研究下去,只不过范围大概会放宽到所有对未来城市发展的研究而不只限于科技这块。在这里羞涩的介绍我开始写的博客thoughts from the lower ground,虽然缺乏自己的观点也没什么信息量,文笔差又众多语法错误,加上很久没更新,我还是希望自己能坚持下去,慢慢改进。City of Sound是我努力的目标,虽然大概永远也达不到那个高度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十年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