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家》·史铁生·维格拉姆

《北京作家》·史铁生·维格拉姆

 

   《北京作家》今年第一期(总第七期)最近和读者见面了。这期重点推出了纪念刚刚故去的史铁生的专辑。首发了史铁生生前几个时期四张照片,并发表了他的好友曹文轩、林莽、甘铁生的纪念文章,文章字字真切,句句深情,回忆了史铁生作为著名作家,同时也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点点滴滴,令人感怀。

   “名家新作”栏目发表的是宁肯的中篇小说《维格拉姆》,这是他最新出版的与西藏有关的长篇小说《天·藏》中的一个章节,经过作者修改后,可以独立成篇。宁肯是一个勇于探索,不甘于故事和语言的作家,正如西藏作家扎西达娃所说:“(《天·藏》)是一部以对文学和生命近乎神性的虔诚构建出的哲学迷宫小说,是在许多作家眼里不可复制和难以攀登的山峰。”

    去年,《天·藏》在鲁迅文学院第十三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举办的关于这本书讨论会上,我曾说:“小说显然受到法国马蒂厄和让—佛朗索瓦的《和尚与哲学家》一书的启发,其中父子两代人不同信仰的对话深刻探讨了以西方为中心的科技文明与东方宗教的关联——冲突、补充与融合,对客观世界的不同的认知和体验,造就了两种不同的思维和理解客观世界的方式与结果。《天·藏》中的注释非常多,很像西方当代学者的著述手法,就是将正文中无法说清或者不便说明的部分以注释的形式混杂或提示在正文的后面,而有的时候,注释反倒可能比正文更重要。”为此,宁肯谈了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的《神谕之夜》对他写这部小说的影响,就是正文与注释的关系。我同时也谈到了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微暗的火》。这部小说由前言、一首长诗、评注和索引构成。单看这以评注为主体的叙事结构就不能不让人感到惊奇。据说纳博科夫是在翻译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时产生的灵感,其注释部分的页码超出译文部分差不多十倍还要多。作为一位极富探索性的作家,纳博科夫一直在寻找独创的小说形式。这种以评注为主体的互文结构,反映了纳博科夫的一个观点:“人类生活无非是给一部晦涩难懂而未完成的杰作添加的一系列注释罢了。”读完了《天·藏》,我感觉宁肯似乎是一边在叙述故事,一边又在披露或解释叙述过程中作家或“我”的内心所想所思。另一方面,注释这种形式,我也可理解为是作家对故事和文学叙事行为以及小说生成过程的不信任:即对文学形式本身和写作过程的一种怀疑。《维格拉姆》充分体现了《天·藏》的精髓和特点,所以,我把它称为近年来国内一部非常特殊的小说,宁肯的写作,无疑在全面市场化的中国乃至全球的文学界,是一个另类,一个值得我们敬佩和记住的文学现象。

    本期还推出了女作家付秀莹的中篇小说《红颜》,这是她试图改变自己以往写作的一次努力,颇值得一读。而短篇小说《夏威夷的太阳》的作者林遥是个新人,去年第一期的《北京作家》曾发表他的中篇小说《箔金少爷》。作为生在北京本土的“80后”作家,他的小说很有个性和理想,我曾在一篇文章(《以集体之力擎一面旗帜:兼谈地方杂志和本地作家的培养》,见《文汇读书周报》2010年4月2日)曾经分析和赞赏过他的创作追求。 赵金九是北京市文联和北京作协的老领导,退休多年,但是知道他写一手好文的人不并多,他多年不写小说,可是一出手,就与众不同。这期刊发了他的短篇小说《挂在石榴树上的红裙》,这是一篇非常有意思的小说。结尾“裙子”变成“裤衩”的情节转换,让人忍俊不禁,同时也让人联想起人生和社会的很多东西。

  本期篇首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建功的《致广大作家朋友一封信 》。这是陈建功从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的岗位上离任后,以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长的身份公开发表的信。他号召作家为了保护自己的版权和写作权益不受侵害而加入到这个协会当中。

《北京作家》·史铁生·维格拉姆

 

   封底介绍的是200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Herta Müller)。赫塔•米勒1953年生于罗马尼亚西部蒂米什县小镇尼特基多夫一个农民家庭,1973年至1976年在蒂米什瓦拉大学学习德国社会文化和罗马尼亚文学,毕业后当过工厂翻译、幼儿园教师等。1982年出版短篇小说集《低地》。1987年与丈夫、小说家理查德•瓦格纳迁往当时的西德。2009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值得注意的是,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对赫塔•米勒写作的“少数民族语言运用的独到性”以及“字里行间的道义感”给予了特殊的关注。赫塔•米勒是德国后裔,在罗马尼亚属于少数民族,所以,她的身份是双重的,在罗马尼亚,她是少数民族作家。到了德国,她又被定义为移民作家,或者叫“外来者”、“边缘人”。

    尽管赫塔•米勒离开祖国罗马尼亚二十多年,但是她过往的生活经历却成了她写作的巨大财富和源泉。她说:“对我来说最有意义的生活便是在罗马尼亚集权统治下的那段经历。德国的生活非常简单,而就在几百公里外,便是我那些过去的记忆。”她就是在这种“跨文化”的两个国家和两个民族的夹缝中保持了一个写作者的独立性和自由感,完善着作家职业应有的使命、价值和良心。

翻译并熟知赫塔•米勒作品的皮特•安顿得知她获奖的消息时说:“真是棒极了,我觉得诺贝尔文学奖终于发对人了,终于开始关注那些无与伦比的,但是往往被忽略的作家。在罗马尼亚,她是德国裔的少数民族,并且有着独特的生活经历。她不仅仅是政治讽喻的写作,她的作品还充满了诗意和完美。赫塔•米勒是一个了不起的作家。”

    她的10卷本的小说、诗歌、随笔文集已经于2010年9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联动文化有限公司出版。


《北京作家》·史铁生·维格拉姆

你可能感兴趣的:(《北京作家》·史铁生·维格拉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