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开心就辞职,辞了职也未必开心

一不开心就辞职,辞了职也未必开心_第1张图片
resign.jpg

在众多职场文章里,但凡关于辞职的就特别多人留言评论,而且大多是感同身受的发言。工作压力谁没有?MsYe在靠谱的公众号里一看到这样的标题,也会立马点进去看看。

今天看了一篇帮助有辞职打算的人做理性分析的文章,它的内容对我而言没什么特别之处,但文章下面的留言却有点意思。

排点赞第二位的留言是:我觉得最关键的一点,自己是否开心。还有一个获赞比较多留言是:当一份工作做得不开心的时候,我觉得周围一切都是那么的不协调,做什么都很难有动力。

我对这两个留言的解读是——对辞不辞职这事不用分析太多,关键要看自己的心情。要是心情不好,即便分析得再好,自己也没心思没动力做事。

明明一份工作干得不开心,却要用理智压抑情感,强迫自己干着不喜欢的事,这多么折磨人呀!这种感觉是人之常情。因此,“不开心”成了很常见的辞职理由。

然而,一不开心就辞职,是不是一辞职就马上开心,并且永远开心下去呢?

我曾经留意过一些在名校毕业、在名企工作,因为不开心而辞职的人。他们之中有的是我的同事,有的是我的朋友。社会普遍认为,这个人群的职场筹码比普通人多一点,更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那么,他们辞职之后是不是就更开心更顺利呢?

我观察的对象中,按工作资历分,有低(离职前是基层职员)、中(离职前是团队主管),高(离职前是部门经理)三种人。多年观察发现,他们离职后的职业道路比以前更坎坷,发展空间比以前更狭窄,甚至在薪酬待遇方面也比过往逊色。

远离那个让自己不开心的工作环境,避开烦心事减少负能量,不就是想让自己过得更好吗?为什么离开之后,事情却变得更糟呢?

作为一个时不时有离职念头的人,MsYe时常有意无意地从这些“过来人”的经历中寻找对自己有帮助的元素。因为不开心而离职,近似于趋吉避凶、除旧布新,无疑是个好动机。但他们的故事告诉我,光有好动机还不够,要配合好方法才会有好结果。

有句热门鸡汤说——离开坏的才能遇上好的。我觉着这话未免太理想化了,世事哪有这么容易。你怎么知道那个“好的”会不会出现,啥时候出现?你打算把这事儿完全交给运气,还是你确信好运气一定在前面等着你?

一个懂得对自己负责的人,不会把前程交托给运气。因为他知道,运气等于空气,其质量好坏完全不由得自己。

因此,当你觉得当下的工作不开心时,与其抱着“老子不开心就走”的信念和勇气,不如做个RCA(Root Cause Analysis)找出问题的结症所在——

  • 到底是什么让自己不开心?
  • 怎样才能避免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 如果一旦再次遇上,有什么解决方法?

做RCA最简单的方法是5Whys——连续不断地问自己5个问题,也就是盘根究底连环设问,直至挖出问题的根源。

一不开心就辞职,辞了职也未必开心_第2张图片
5 Whys Note.jpg

我们来看看5Whys的使用方法。这里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基层职员,一个是业务精英。

A是基层职员,觉得目前的工作很压抑想辞职。他可以这样问自己——

  1. 为什么我有压抑感?
    我的工作得不到认可,还时不时受批评。
  1. 为什么我会受批评?
    上司认为我做的事达不到他的要求。
  2. 为什么我做的事不能达到他的要求?
    他没有把工作要求讲清楚。
  3. 为什么他不把要求讲清楚,我就不能把事做好?
    他不那么做的话,我就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的。
  4. 为什么我不知道怎样把事作对?
    因为......因为我不太熟悉这份工作。

做RCA时,有可能只问3个问题,就找到答案;也有可能需要多问几个,才会水落石出。5个Whys是个参考值。连续不断地追问,就是为了挖出导致我们想辞职的那个痛点。

现在,A找到了他的痛点——“不熟悉工作流程”。只要清除这个痛点,就能消除工作带给他的压抑感。A有两种选择,要么让自己在工作上尽快上手,要么找一份与自己的能力经验更匹配的工作。

经过5Whys层层萃取所找到的“痛点”,往往与我们最初的想法不一样。原本以为是上下级关系问题,实际上是自己的业务熟练度问题;原本以为是办公室政治问题,实际上是团队沟通不足。原本以为是员工能力问题,实际上是管理制度的疏漏。这样的实例多的是。

问得越多,问得越细,越容易找到痛点。这个“痛点”就是“我”或者整个团队不开心的根源,铲除它,工作才会更顺心,合作才会更顺利。

接下来是第二个例子。

B是业务精英,觉得目前的工作没有发展前途想辞职。他可以这样问自己——

  1. 为什么我觉得这工作没有前途?
    我现在看不到升职的机会。
  1. 为什么我没有升职机会?
    公司里老员工太多,论资排辈,不知猴年马月才能轮到我。
  2. 为什么老员工的升职机会比我大?
    因为公司在提拔人才时,对任职年限有明确要求。
  3. 为什么公司把任职年限视为晋升条件之一?
    这个嘛......我曾经问过我的上司,他说公司需要把管理岗位交给成熟稳重、经验丰富的人。
  4. 为什么那样的人才能当管理人员?
    因为......因为这样才能hold得住团队和业务。

这个例子的灵感来自于我的一位老相识。当年我们二十多岁,同是外企里的小主管。他和我打赌,看谁先在30岁前当上经理。结果,他赢了。

他原来的公司是家业务蓬勃发展的外企,在提拔管理人员时不仅考量业务能力,还要考察领导能力,这让身为Top Sales的他觉得不爽。当时,公司的竞争对手有新产品上市,在行内大肆搜罗人才,他以自己的销售业绩轻松跳槽,30岁前坐上了梦寐以求的那把交椅。

但没多久,新公司就发现他的领导能力不到位,把他从销售经理的位置调到了市场支持岗位,这让雄心勃勃的他很受挫。他跳到了另外一家外企,很快便重蹈覆辙,又被公司从销售管理岗位调到了辅助性岗位。这回,郁闷的他跳到一家民营上市公司。没过多久,又从大民企跳到小民企,还是铩羽而归。

在我们打赌结束后几年间,他不知不觉地消失在行内人的圈子里。就这样,一个名校毕业的外企销售精英,在这个行业的黄金时期,早早地退出了舞台。

从他的职业发展轨迹我们不难看出,他的“痛点”是领导能力不足,管理经验欠缺。要是当年的他不是心浮气躁意气用事,而是静下心来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找准痛点对症下药,用心磨练和增强自己的领导力,他的职业生涯一定会别开生面。

然而,现实是,在他走下坡路的同时,当年与他一起出道的那些人正在稳步成长。在他销声匿迹的时候,那些人不是当上了销售总监,就是稳稳当当地当着大区销售经理。

对于此君颠沛流离的职业生涯,人们喜欢用一句“性情决定命运”加以概括。不过,你细心想想就能发现,他的问题不是出在性情上,而是思维能力不完备。心思缜密的思考和客观周全的分析,完全可以让他看清事情的本质看到自己能力的不足,不至于让情绪支配自己,让一个个错误的决定拖垮自己。

总的来说,当我们觉得工作不顺心时,不要天真地以为辞职能了却万千愁。做一个头脑发热的决定,就是在未来的道路上埋上一枚炸弹。不妥善解决一个问题,将来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

与其说走就走,不如5Whys而后行。让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和把握,不会再次掉进同一个泥潭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不开心就辞职,辞了职也未必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