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和朋友去公司的咖啡面包馆,要了一杯多肉粉荔、多肉葡萄,朋友特意拍照留念,一边吸着果汁,一边说:感觉在工作中大家很少讲真话,还好,每周都可以和你一起聊天,很舒畅。
我们是大学同学,研究生毕业后偶然又在同一家公司遇见,很是有缘分,性格也合得来,感觉大学时候的友谊在很多年之后开了花。
她说起第一份实习工作的遭遇,那时她还是部门的HRBP助理,几乎天天加班到9点。带她的姐姐性格强势且古怪,有时夸赞她的工作能力很强,有时又把最坏的脾气都给了她,当着很多人的面说起最难堪的话。
朋友除了要做日常的工作之外,还需要时不时的帮忙去洗咖啡杯,去拿快递,送衣服到干洗店等等。
我问她,有没有感觉很委屈。
她说“有时候会很难过,明明做了很多事情,所有的好都不值得一提,却只被记住做过最差的。当很多人的面被骂时,真的想找个缝隙钻进去。可是,也真的学了很多东西。正是因为担心上司姐姐突然间的“暴雨大作”,才会格外的谨慎和小心,当我走的时候,很多同事都舍不得。”
❤️01
金台夕照,learn a lot
在我听她讲述工作中的委屈和不公时,我想起自己实习时候的经历,初入职场的要强和局促。
那是在国贸的一家私企工作实习,公司的老板是一位六十多岁的美国老爷爷,看起来很和蔼,每天下午2点,准时去楼下的咖啡厅喝咖啡。下午的时候,会在办公室啃一个苹果,时不时的跺来跺去。
刚进入公司实习的时候,觉得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也很努力去做很多事情。可是后来发现有一丝不安的情绪。
英文是公司日常的工作语言,接听电话、接待合作伙伴、翻译稿件、跟随小组采访以及随时和老板汇报一些工作,都需要英文(听力或者翻译)。
那时的我,每天上班,脑子高度紧张,每天要翻译很多英文稿件,包括教育类、游戏类、能源类等等。很多时候,还需要让学习英文的妹子帮忙翻译。
更让我紧张的是老板经常用带有美国方言的英文问候我们,听力极度不OK的我几乎快要崩溃,每次都会笑着用模糊的口语来回复老板。
那是人生中第一次非常强烈的想要学好英文,白天在公司不停的查找英文,翻译、背诵、记录等,晚上回学校看书,对着书的封面会想很久,要如何用英文翻翻译。
语言上的隔阂有时候不是大事,却也可以让人际关系出现一丝裂缝。语言掩盖了也彰显了背后的教育背景差距和圈子文化差距。
公司的全部员工都是拥有留学背景的,很多都就读于国外的知名大学。在公司实习的学生,也大多是北大,北邮等学校的学生。
那时的我还是一个从未出国的,从未真正了解国外文化的学生,对奢侈品也了解很少;除却工作,日常话题很难和公司的姐姐聊起来;午饭时,一般都是正式员工一起,实习生随意。
所以,那段时间,除却工作时的紧张之外,闲暇休息时间,也面临无法融入的尴尬。在别人看来,或许是内向、不爱说话,可是对自己而言,
是一种圈层的割裂和无法融入——生长的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认知水平也不同,社会常识也不同。
记得那时候,有一位很帅的外国小哥,在我实习不久来到公司工作,他已经30岁了,可是看起来很年轻,像是25岁左右的模样。他喜欢和我们实习生一起吃饭,用中文聊天,很少和正式员工一起,话语也不多。我想,或许是成熟圈子对于外来人本能的一种抵制,也或许是外来者无法融入的怪圈。
那时候实习同学一波换一波,从没有可以留下的,最后,那位外国小哥也离开了。
在我离开那天,记得自己在自留地中写下那个很美的名字:金台夕照,Learn a lot.
确实,在每一次焦灼的背后,都会得到一部分东西,对成长真的有益处。
在这次实习工作中,学到的list如下,愿分享大家:
被紧张和压力逼迫,是最强大的学习动力。
无法融入圈层,局促之余可以学着去了解和接触,那是一种人际关系的润滑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每一位新入职的同事都尽量给与温暖。
❤️02
每一次不欢而散的教训
经历了初入职场的尴尬,会不断的发现在工作中,专业和人品,真的很重要。专业,是业务能力强势,经受的住千万变化;人品,则是待人接物的原则以及个人的职业修养。
在职场,便经常会听到抱怨职场中的是是非非,身为俗人的我也不例外。
有次,朋友说,领导经常用一种很强势的话语来和他讲话,当他工作的思路不合领导的意见时,迎面而来的便是一种不耐烦,语气很大声的责备。后来,他说,有次发现,对人讲话也会不耐烦,也会焦躁,也会大声。
最大的职场病,是什么?不是情绪时不时的崩溃,不是一股子丧气满屋流窜,而是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职场模样。
刚刚毕业1年的我,已经在职场混了近2年了,却经常感叹好像已经过了好多年——好多年的疲惫,好多年的不愿意上班,好多年的丧气。
有时候也会想自己是否也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记得有一次“DISC”人格测评中,20多位同事,只有我和另外的一个前辈是D型人格。“D”型人格,代表行动力和执行力,迅速、喜欢高效率,不爱拖沓,任务目标驱动力很强。
这种性格特点恰好是我职场中的做事风格,行动往往很快速,导致有时候被别人的慢性子搞得情绪起伏,也会和别人起冲突。
那就好像大家一起在团队赛跑,当自己跑的很快的时候,会发现团队的人跑的慢,于是会生出一种想要让每个同事都跑的一样快的想法。但是,事实上,一个团队,没有完全能力一样的人。
今年上半年,部门做了一次“批评与自我批评”,一些同事说觉得我有些高冷,不爱分享好的工作方法论;有些同事说我其实很积极,很愿意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做事情;有的同事说我是“别人家的孩子”,不是不爱分享,而是大家有没有去主动请教......
无论是何种评价,每个职场组建成一个团队,都原本是陌生人,要彼此熟悉和适应,要迁就和目标一致,要抱团取暖。
可是总会有出现不一致的时候,无法忍受的时候,无法macth的时候,总有关系破裂的时候。
最严重的那次争吵,是一位新入职的员工和一位带领他的前辈吵了起来。新入职的员工觉得对方脾气很大,每次说话都很冲,没有被尊重;而前辈觉得已经教了很多遍了,为何还是不会。
争吵之后,两人不欢而散,最终那位新入职的员工也离开了,因为专业能力的原因。
我们经常告诫自己,在职场中要有好的人品,要懂得分寸,要既明哲保身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刚刚毕业一年的我,还如一只小老虎,孤胆前行,不怕制度,不信关系。前辈总说,我是没有吃苦和吃亏,总要吃一样,才明白是需要妥协的,是需要去适应的。
我还是期待着可以固执倔强多一些时候,可身边的种种境遇却教导自己:
要努力去适应环境,改变自己是最容易的。
不可以一个人跑的很快,要适当匀速,去带领大家一起跑。
要学习打磨人际关系,需要真诚也需要距离。
前两天恰好看到朋友发了一个动态:到了30岁,我才渐渐明白,两人意见相左时,重要的不是立马要对方承认自己是对的,而是要了解对方的观点和立场。
送给自我,也送给每一位在职场生存的人吧。
❤️03
职场的孤独和不合群怎么办
无论是圈子隔阂还是人际关系破裂,当我们越来越感到职场的孤独和不合群的时候要怎么办?
有人说“职场是合作产出,合群是基本素质”“如果珍视这份工作,还是要学着去融入”。
无法避免的事情,我也曾遭遇着。
团队喜欢氛围融洽,下午茶不断,喜欢一起聚餐,工作聊天一起。可是希望快速和高效率的我却无法为了融合而融合,"D"型人格的我想要高效率,高产出的工作,完成100%,期待可以更好。
面临这种困惑的时候,朋友说也很难,不一起去的话,会显得自己不合群,久而久之,就会疏远,领导就会觉得你不macth,那时,你不得不离开。
是否是因为性格过于独立?
是否是过于看中工作,而忽略团队?
是否是需要少数服从多数?
身边的朋友说,有的团队好像每个人都不愿意除了工作,多熟悉和接触一点点,哪怕是一起出差,也习惯独立行动,不愿意做一趟车,不愿意坐在一起,想要守护自己的那片独立天空。
他说,是团队氛围和团队个性,或许不是一个人导致自己孤立,而是团队越活跃,那部分少数人便越被孤立,也越自我孤立,如果是这样,即使是为了共同的一个目标,也无法顺利走下去的时候,是可以选择要么改变自我,要么选择新的合适的团队。
如果你恰好经历着,建议如下:
如果无法接受,可以选择离开,但是要将本职工作做好。
如果想要成为那大多数人,可以选择适当改变自己,只是想要获得的东西需要花时间来弥补。
提出建议,改变规则(如果你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