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笔记

前言/什么是断舍离

杂物(clutter) → 没用的破烂儿

通过重新考虑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扔掉对如今的自己已然“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

断 + 舍 = 离

将 不需要 不合适 不舒服

换成 需要 合适 舒服

断:

购物时三思而后行

不需要的东西就不接受

只添置必需的物品

舍:

收拾没用的破烂儿

卖掉、赠送物品

缩小喜好的范围

离:

脱离执念

了解自己,爱上自己

心情愉悦

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

通过收拾家里的破烂儿,也整理内心中的破烂儿,让人生变得开心的方法。

断 = 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 = 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离 = 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这个东西适合自己吗?

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这东西还能使,所以要留下来。

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

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

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

第一章/只要了解个中奥妙,就能激发干劲——断舍离的机制

断舍离是不收拾的收拾法

收拾(舍):筛选必要物品

考虑维度:1.(我与物品的关系)关系轴; 2. (当下)时间轴

别人送给自己的东西,虽然用不着,但也丢不掉;

某样东西,总觉得迟早有一天能派上用场,但那一天知道今天还是没到来;

明明知道这个东西毫无用处,但就是一直放在那不想扔……

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东西,才会留在你自己的空间里。

选择和当下的自己相称的东西,在这样的过程中,就不再需要收拾了。

与整理术、收纳术有什么不一样

断舍离并非绝对要以把房间弄干净为目的,而是要通过收拾的过程了解并喜欢上真实的自己,实现自我肯定感。

要得到“这种东西与当下的我很相称,对当下的我来说是必需品”这样的判断,人就必须要清楚了解自己。通过不断地筛选物品的训练,当下的自我就会越来越鲜明地呈现在自己的眼前,人也就能以此判断出准确的自我形象。

一个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

一旦开始使用那只杯子,自己就会和那件东西逐渐相称,看东西的视角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

允许自己使用高级的东西,这种机制一旦运转起来,看待自己的方式就会从过去的减分法变成了加分法。

了解自己,放下过去的自己,就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德国诗人、哲学家歌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活。”

断舍离的任务就是,取回以往所有被浪费掉的一切。

先诊断出物品从你身上掠去了多少能量,然后通过筛选物品的行动,实现自我完善,这就是断舍离的精髓。

好东西都能毫不犹豫地扔掉,可就是对这些廉价的东西恋恋不舍。

自己在潜意识里似乎很是畏惧那些高价、高品质的物品,觉得用便宜的东西就刚刚好,很合适。

这就表示,自己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自我贬低。

从衣柜开始,来一场自我改革吧

说到底,这些东西到底值得我花那么多工夫、时间、金钱和劳力去收拾吗?

不过,扔了之后就能收拾好了吗?其实,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断”的想法,所以即便舍得扔东西了,可扔了之后还会再买,买了之后再扔,如此循环往复。

从不穿的衣服着手,去除自己的执念

这其实并不是留恋,而是一种执念。

通过实施“断”,人会发现日常生活很多不起眼的东西其实是该被珍惜、被感激的,除此之外,这个概念也能让人消除一些无妄的执念。

筛选物品的同时,也改变了人际关系

就像这样,显示把关注的焦点放到物品与自己的关系上,之后就能看到通过物品所投射出的自我形象。接下来,还可以慢慢看清,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子。要是自己能随便凑合着用一个东西,那别人也会用随便的态度来对待你。

这种筛选物品的工作,也具有改变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力量。

筛选物品的同时,你会发现与周围人的关系也慢慢发生了变化。

如何对待自己,就决定了一切。

动手实践,意识也能获得转变

彻底地筛选物品 → 果断下判断与下狠心 → “自己能掌控”(能掌控所有在你身边的物品的位置,以及确保它们能够物尽其用)

和物品成为好朋友——和自己喜欢的东西生活在一起

让身边的物品保持优胜劣汰的自然循环,既留下适度的量,又确保留下的都是精挑细选过的,那么就会将物品的丢弃程度降到最低。

并非物品不好,而是因为自己判断事物才导致物品冗余堆积,导致自己行动困难。一切的错误都源于自己的感应能力出了错。

过多的物品令自己心烦不已,内在智慧就会变得迟钝,所以必须通过行动让它重回生机。扔掉家里的一件垃圾,这个简单的动作就能磨砺你的内在智慧。

东西要用才有价值

自己与物品的关系: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该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

要通过有意识的选择让物品自然而然地回归到它应该在的地方,回归到需要它的地方。

断舍离的目标,就是让整个社会上的物品都能各得其所。

第二章/我们为什么没办法收拾——无法丢弃的理由

物质过度泛滥的社会

除了个人本身,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所造成的个人对待物品的意识,这些也都是重要的原因。

捡便宜心理和折扣的陷阱

但这种时候,我们往往根本顾不了那么多,完全看不见自己要花多少钱,眼里全都是打的折扣了。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越是会被折扣比例蒙蔽,看不清“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冲动之下买回家去,然后几乎就不怎么穿,一直搁在衣柜里白白占地方。

入口是“断”的闸门,出口是“舍”的闸门

家里堆满了物品,把本来悠闲的空间全都堵死了,我们也因此而不能自在活动。

如果非要问为什么人在这种环境下就会静静地不动弹,恐怕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如果乱翻腾的画,好不容易清澈了的上层水面也会变得浑浊不堪。

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

逃避现实型:太忙碌,对家庭有所不满,不愿意待在家里。

执着过去型:隐含对过去幸福时光的留恋,不想面对现实。

担忧未来型:致力于投资不知何时会发生的未来的不安要素。(此类人最多)

觉得多长一段时间属于“现在”都可以,这是每个人的自由;但是一定要有对自己而言最合适的“现在”存在。

扔不掉就是不想扔

很多人都会说:“我没办法拒绝(断),不管是什么我都会应承下来,都会接受,别人拜托我什么,我都没法说‘不’。”不过这种话如果反过来说,也有可能是“我讨厌被别人拒绝,我可不想受伤害”。因为己所不欲,所以也不想将同样的招数施于旁人。

虽说一样东西,你把它认真一边置之不理还是精心保管,这中间是有一点差别的,但要是到了遗忘的地步,那它无论是以何种形式被收留着都没什么区别。从本质上来讲,它们已经是垃圾了。

认清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

没有收拾的屋子就像便秘

当我们身处一个堆满垃圾和破烂儿的房间时,也等于是24小时不间断地吸收这些废物发出的废气。换句话说,房间里满是破烂儿,就会释放出影响心情的废气,让你不知不觉间陷入慢性中毒的状态。所以,为了健康着想,还是不要让房间“便秘”的好。

只要稍微借助泻药的力量,人都是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收拾工作的。不过,对于便秘患者来说,泻药说到底也只不过是治标不治本而已,如果不改变平日的生活习惯,就得不到根治。

在断舍离里,那些像是干巴巴的火腿一样的“虽然还能用,但是一丁点儿也不想用”的东西会不停地释放出停滞运,而像坏了的火腿一般的垃圾和灰尘所释放出来的,就是腐朽运。通过把“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换成“需要、合适、舒服”的东西,我们肉眼所看不到的运势就能有所提升。

破烂儿还可以分三类:

不用的东西:漫不经心地保存或放着不管的东西,甚至是已经忘了它的存在的东西。是因为一想到扔掉就心怀不安所以就一直拖着没扔掉的东西。

还在用的东西:好歹还算是在用,可其实并不喜欢,所以就随便用着。我们会乱七八糟地乱放,毫不珍惜地随意乱用这些东西。

充满回忆的东西:因为充满了怀念与回忆,所以总也丢不掉,是拥有强大能量的东西。

不用的东西充满了咒语般束缚的能量。它们就好比是会念咒语的束缚人的淤泥,就算你真的觉得必须把它们扔掉不可,可结果却一直都没能付诸行动,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你甚至会忘掉它们的存在。物品本来就是为了让人使用才被生产出来的,如果站在它们的立场上去看的话,它们会说“我好寂寞啊”、“用用我吧”、“你要是不用的话,就把我送到一个能派上用场的地方去吧”、“我好恨啊”。与此同时,明明已经和自己约好“必须要处理掉它们”,可却一再打破这个约定,就这么被这些东西发出的咒语紧紧束缚着。如此一来,你极有可能逐渐失去对自己的信任感。

还在用的东西则像是一滩混乱的淤泥。明明不太喜欢,可是还在用,也就是说,把和自己不相配的东西硬塞给自己用。而且,这些东西在把屋子搞得一团糟的同时,还会唤醒自己的羞耻心。

充满怀念的东西本身就会散发出强大的气场,如果无视、忘却这些东西,也就是否定它们的话,我认为,那种咒符般的能量会变得更强。

除掉废物、垃圾、灰尘,就能彻底除掉停滞运与腐败运。

当杂物占据了空间

说到底,堆积着的破烂儿就代表着“良心不安的聚集”、“担忧的聚集”。在断舍离里,要把时间轴放在当下,而良心不安与担忧,其实是把时间轴错位到了过去与未来。

我们自身也会因为不能物尽其用而导致良心上的不安。光是想着“必须得用”,结果就是行动不起来,时间就这么慢慢过去了,继而又进入“这样不行啊”的自责中。而且,还会以“总有一天说不定能用得上的”之类的借口,就那样把东西放在一边不去处理。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会不停地自责,不停地找借口,不知不觉就耗费了很多的能量。这种行为就好像是自己狠狠地揍了自己一顿,然后再给伤口贴上创可贴一样,让能量慢慢地流失。

比起凌乱,堆积了聚焦于过去和未来的物品才是问题。

不要把重点放在非日常上

在断舍离中,基本上没有“客用”这种观点。为一年一次,甚至是几年一次的事情花钱,说到底不过是虚荣罢了。

找回对自己的信任

想着“要用”,想着“要处理那些破烂儿”,想着“要扔掉”,可结果却根本置之不理,这就是拖延了与自己的约定。这种事日日重复,对自己的信任感就会一点点消失殆尽。

能够收拾好一件东西,就等于遵守了与自己的约定,这件事就成了换取值得信任的自己的信用资金。

由减分法变成加分法

不值得信任的自己,是一直处在“今天也没做到”、“没能遵守约定”这种减分状态的,而如今要转向“我今天做到了”、“我遵守了约定”这种替自己加分的角度,也就是要转成加分法。这样的话,自我肯定感就会骤然增加。

由忽视和否定而来的能量

我们不仅忽视它,甚至还遗忘它,那么物品非但无法完成自己的使命,而且甚至连自身的存在价值都被否定了。

重新思考住所的意义

环境所承接的能量的大小:数量×场所×时长

与人有关的环境和与场所相关的环境

近环境和远环境

靠自己的力量能改变的环境和靠自己的力量改变不了的环境

让家成为最棒的放松地

语言与动作也属于自己能改变的环境之一。

断舍离也可以说是一种极力消除反差的环境整理术。

居住环境是凭借一己之力可以改变的环境。

要打造出能够款待自己的空间。

第三章/先从整理头脑开始——断舍离的思考法则

以自我为轴心,把时间轴放在当下

“自我轴心”的窍门——注意提问时的主语

物品原本是因为“我用”才有价值

这些在居住环境里放了好几个月,甚至放了好几年的东西,只不过因为不是生鲜食品所以才没有烂掉。但是如果从机能上来说,它们早已腐烂了。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就几乎等于是住在一个垃圾暂放室。

寂寞、悲伤的感觉会让他们更加痛苦,所以他们干脆封闭了感觉的闸门,让自己麻木不仁。不过,与此同时,快乐和舒适的感觉也一并丧失了,他们只是隐隐地觉得自己被什么东西包围着,这多少能减轻一些寂寞感。

不能用的话,就扔掉!

这样,才能开始形成“是因为真的能用,所以我才在用的”这样的思考模式。

只要把重要的回忆放在心里就好了,东西则完全可以扔掉,好让自己重新恢复当下该有的状态。

理清扫除的整体概念

因为不擅长收纳,所以就削减物品;因为讨厌打扫,所以就不在看得见的地方乱放东西,好让自己轻松一点。

关注不扔东西造成的损失

“80%的营业额都是由20%的营业员达成的”——巨额的成果是由少数人创造的。

具有实际价值并且仍在发挥作用的物品,其实只占所有物品的两成,而且,绝大多数时候光靠这20%的东西就足以应付生活了。

在断舍离的最初阶段,如果抑制不住地出现“好可惜啊”、“良心不安”之类的感觉,想一想这些“因为不扔东西而造成的损失”,你的感觉就会好很多。

别人的东西都是垃圾吗

如果你已经认识到“不需要通过物品来强调自己的存在”,那么那种“觉得别人的东西都是垃圾,看着就烦”的心情也就烟消云散了,就像是投射在镜子里的影子一样。反过来说,如果你对别人的东西比对自己的还在意,就说明你对自己太放松,对他人太严格。

先不要去管别人,高高兴兴地收拾自己的东西。

“断舍离怎么这么有意思啊”、“把这里收拾好了,心情一下子就畅快了”,就这样高高兴兴的,你的快乐也会传染给其他人。

断舍离和以往的那些收拾不一样,收拾本身并不是目的,也不伴随什么义务。断舍离是一种通过物品来完成自我发现、自我肯定的手段,因此,它的过程是愉快的。

将周围人卷入断舍离的漩涡

过去,“对乱糟糟、没有收拾的住所的不满”是强大的原动力,而现在会更多地面对自己更深层的内在世界了。

从信息过多到知行合一

一个人的精神状况完全可以通过表情、姿势等外在的表现看出来。

通过仅占4%到15%的“看得见的世界”的变动,让“看不见的世界”一起发生变化。

就是因为意识被堵住了,所以人才不想敞开自己的心。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就通过消灭堵在家里的东西这一行动来进行练习吧。

看不见的世界的改变就是通过这样的机制完成的。滞留在房间里的东西是“良心不安与担忧”的象征,是毫无价值的东西,断舍离认为,在物理上清除这些东西,会对潜意识的改善起很大的作用。

从今以后也要扔掉那些多余的信息,只选择自己能够付诸行动的信息。希望你可以尽早从头脑的“便秘”中解脱出来。

“可惜”的两种含义

实际上,“可惜”还有另一种含义,那就是爱惜物品的心情。在决定把某样东西带回家的时候,请务必认真感受这种心情。如果在接受物品时就意识到爱惜物品之心的话,是绝对不会出现堆积如山的无法尽其用的物品的。

从宏观的角度看待“可惜”,让它成为物品循环的原动力。

希望你不要认为“可惜”是不用扔东西的赦免令,而是对物品的爱惜之情。

活着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

断舍离衍生出了很多副产品,“选择力”就是其中之一。

阻碍我们行动的一个很重要的 原因就是选项太多以至于无从选择,也就是“回避决定原则”。

想想看,你身边有没有那种口头禅是“无所谓”的人呢?那就是从小被给予得太多,没能学会思考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说到底,物品是一面映照你自己的镜子,它所照出来的是那个你想当作不存在、不愿意承认的自己。正是因为要直面这样的自己,所以面对物品,从繁杂冗余的物品中解脱出来才需要足够大的勇气,而且过程有可能会很痛苦。不过,一旦明白了这件事“不过如此”,也就没那么难了。

要记住,能够让“总有一天”、“迟早”付诸实现的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第四章/身体开始行动——断舍离的实践方法

提高收拾动机的方法

减少物品 = 只要能彻底地收拾,就根本不需要整理、收纳了

只集中于一点,把它搞完美,以此提高动机

要选择的这个场所,即便只是一个抽屉也是可以的,甚至说得更夸张一点,即使只是一个塞满了购物小票的钱包也无所谓。

根据此时此刻能挤出来的世界多少来计算场所,因此,就算再忙也可以从今天就开始断舍离。不过在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选择在能挤出来的这段时间之内可以收拾完的场所。要是拖拖拉拉做到一半就半途而废,等着下礼拜再继续,那既无法得到成就感,而且视线所及的地方也不能让人得到满足感。

我们要找到那个和陆地相联系的地方,不管那个地方有多小。

重视健康及安全

从生存的基本场所做起。吃饭、睡觉、排泄的场所,比如厨房、卧室、厕所、浴室、洗脸台等等。

希望能作用于心理深层

一切从扔东西开始

我们原本就很讨厌扔东西,储备物品是人类的本能。为了未来可能会到来的危机而提早做足一切准备的想法总是不断浮现在我们的意识里。不过,如今这个时代,我们所储备的东西早就远远超过必需量了,物品已经达到饱和,而且还存在极端的不平衡。

从“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开始下手

自己很在意的东西就留到以后再说,那些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肯定堆成山了,所以可以先扔那些。

扔的时候要说“对不起”和“谢谢”

很多时候,送给别人的东西自己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毕竟这些东西都不在你自己的手里。

“这东西在我这里没办法物尽其用,但是我觉得你会爱惜地使用它的,所以能不能请你收下它呢?”

“如果你不需要了的话,请别想太多,就把它扔掉或是再送人吧。”

将大中小三分法用到整理收纳上

不断地重复三分法,可以避免整理物品时所造成的混乱。

利用七、五、一的总量限制原则,打造充裕的空间

从空间里限制物品数量

在断舍离里,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能放满七成。

之所以要留出三成空间,是因为这会让人有把它收拾整齐的欲望和心情,空出来的那三成空间就能成为物品出入的通道。

花时间收纳不需要的东西,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看得见的收纳空间,放东西的限量是五成。

给别人看的收纳空间,只能放一成东西。

伴随总量限制原则的替换原则

重复进行彻底的七、五、一成收纳之后,你就会切实地感受到自己的品位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永远都只用最好的五件东西的最棒的我”

通过限制总量,更加严格地筛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品位。

打造物品外观形态的两大原则

只需一个动作原则

我们追求的是靠一个动作就能完成。拿出物品所需要的动作,充其量只有打开柜门、取出物品这两个动作,这样人就不会觉得麻烦。

花点心思去掉多余的动作,人就不会产生不必要的压力,也不会以“好麻烦”为借口了。

自立、自由、自在法则

让物品能“自立”:竖着放。

选择的“自由”:物品的摆放方式是不是便于选择。

“每次主义”就挺好

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能够接受不足,拥有“知足”的观点的时代已经来临了,不是吗?

如果只靠本能与物品打交道,物品就只会有增无减。关键词是“每次”。

第五章/前所未有的畅快和解放感——看不见的世界在变化

自动法则:启动自动整理的机制

断舍离把身体上的这种自动化系统归为“相”。

到了这件阶段,人就自然而然地不会再允许房间出现乱糟糟的情况了。维护住所与生活的舒适有序已经变成了理所当然、自动化的事,而且人自己也不怎么再会因为准备不足而纠结不安了。必要的东西在必要的时候一定会获得,与之相对的就是不怀疑与乐观。

所谓断舍离,就是训练自己成为能够信赖的自己,最终彻底脱离“没法收拾的自己”!

利用物品不断提升自己

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能够放开执念,人才能更有自信。

在最初阶段,觉悟和勇气是必需的。如果能够放弃的话,就能换来“车到山前必有路”的这种对未来的乐观心态。

存留下的物品是自观的途径

断舍离是维持生活状态的工作,也是自我探索的工具。

不断地进行断舍离之后,剩下来的东西就可以分为两种:从一开始就很珍惜的东西,一级回过神来才发现留下来的东西。

物品是可以映射出未知的自己的。

试着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

“我没达到那种层次呢。”——一旦发现这种自我贬低的情况,就要有意识地允许自己使用更高级的东西,这就是运用加分法的过程。

每天都在用的东西非常容易作用于潜意识。

人类是很容易根据外界变化做出自我调节适应的,等适应了以后,到了日常随便用它也不再感到别扭的时候,潜意识里的自我形象也就跟着提高了。这也符合“相”的观点,它可以成为把我们不断送往新世界的加速器。

在断舍离里,也有那么一个瞬间,会让自己十分客观——甚至客观到令人讨厌的地步——地看待,自己到底给了自己什么样的东西。

这一过程也可以让我们清楚自己当下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了解了这些以后,接下来不免就会思考,自己到底想要变成什么样呢?当有了这种想法后,就会开始使用和自己的目标形象相符的物品了。

断舍离并非提倡清简的生活

对于时尚物品也是一样。虽然没必要追求最潮的,但是能穿上流行的东西,也能萌发出“周身裹着充沛的能量”的好心情。

物品是自身的投影。

既然如此,物品既棒又新鲜就是最重要的。

更多看不见的变化会发生

从自力到外力的加速变化

一直以来都以为是自己的观念的东西,其实是父母的观念,或者是身边其他人的观念。像这样,通过物品,确定自己本身真实的价值观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之后就能进化到下一个阶段。接下来,你会慢慢开始肯定、相信你自己。不仅是自己,就连整个世界都变得可信了。必要的东西只出现在必要的时候,并且只得到必要的数量,这样,就相当于从自力的世界进阶到了外力的世界。

住所里到处泛滥着不需要的东西的时候,也就是潜意识被堵塞的时候,家里就到处散布着小压力。

说到底,住在乱七八糟的房子里,却期待着“会不会有什么好事发生呢”,这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从“拥有”这种观念中解放出来

物品其实是物与感情的综合体。

包含负面感情的物品还是太过沉重了,毕竟我们没必要给我们的人生背上如此沉重的包袱。

不要考虑这些做法是好是坏,而是要理解,人类就是这样一种生物,这样一来就可以来解决“那么我自己想要怎么做”的问题了,这是生存方式的问题。

所有物品归根到底都是我们从神祗、从地球手里借来的。“买”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人类一厢情愿的错觉。说到底,拥有就是深信不疑的错觉。

一切有形的东西都是虚幻的,我们的心也是不断变化的。尽情地享受与物品难能可贵的短暂相遇,这一定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幸福本身。当缘尽了,就潇洒地放手。不仅对物品,对一切的一切都能做到这样,这就是断舍离的愿望。

你可能感兴趣的:(《断舍离》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