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最有逻辑的唯美主义者马拉美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为了在一本书里终结。今天,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为了在一张照片中终结。” ——苏珊·桑塔格
1、摄影是什么
维基百科是这样定义摄影的:摄影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我深刻觉得这个定义之狭隘,这种“专门”得拒绝多少遍地开花的手机摄影师啊!
摄影无处不在
安德烈·凯尔泰斯说过,“相机是我的工具。透过它,我给周遭的事物一个理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论是手机、卡片机或是单反都可以作为拍摄的工具,在这个时代,人人都有作为摄影师的资格。
小朋友拿着手机拍拍陌生的大千世界、父母用相机记录孩子长大的过程、我们用单反为家人留下每年一次的春节合照、单位活动里你脱颖而出充当了现场摄影拍摄......影像的记录随处可见,我们无时不刻在感受到它给予我们的好处,也无时不刻感觉到它给我们的意义。
摄影是一个回忆的收纳盒
我就是个摄影爱好者,这个爱好缘起于高中参加的社团的摄影部门,因为爱好我十分热衷每一次活动的画面捕捉,我开始使用卡片机,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构图技巧。这种习惯的影响还带到了大学,我开始使用低端的尼康单反,甚至成了班级的活动记录员,赛事跟踪员,而这些行为都是兴趣驱动的。大学后在单位工作,我开始玩全画幅的佳能单反,开始用相机来记录一些更加正式、有趣的活动场合,让自己和朋友获益。摄影对我来说,是一个沟通的工具,是一个展示自己价值的窗口,更是一个回忆的收纳盒。
摄影是一种态度
“我对摄影哲学没兴趣,我感兴趣的是极限。我总是拍同样的人、同样的情景。因为我要知道这些人、这些情景的极限和我自己的极限,至于是第一张成功、还是第五张、乃至第十张都不重要。” ——约瑟夫·寇德卡
正如这位特立独行的摄影师说的那样,或许摄影的意义就在于重复重复再重复,在于你与时间的赛跑,在于你按快门的速度,在于你后期重构的创意,在于你见识到万千世界后的画面再现能力。它绝不只是你知道的快门、光圈、景深、ISO、曝光等概念的汇集,它需要用心融入,它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坚持的信仰。
2、作家眼里的摄影
在几个月前,我用 Kindle +纸质的形式刷了两遍《论摄影》,作者苏珊·桑塔格是一个以敏锐洞察力、广博的知识著称的作家,她从一篇讨论摄影无所不在而引起的美学和道德问题的文章里进行了诸多思考,因而引发了一篇又一篇的不断联想,甚至开始讨论了照片的意义和历程,用比较严谨的语调进行理性论述,于是才有了这本书的出版,里面提到了几个我十分赞同的观点。
搜集照片就是搜集世界
我们总是少不了去外地的场景,不论是出差、旅游还是留学,我们总会用照相设备去留住每一个值得记录的时间,以此来填充我们的认知世界。从这个角度上看,搜集并整理我们过往旅行照片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我们不断完善自己的世界的过程,毕竟眼见为实。
摄影可作为认识事物的工具
我们遇到新鲜的东西总会兴奋,目睹骇人听闻的事件总会惊讶,第一次尝到某种世外桃源的美食总会回味,凡此种种现象皆出自每个人日常生活,它们都无不让我们想通过摄影这个行为去记录。正如桑塔格在书里说的,“照片之无处不在,极有说服力地表明时间包含各种有趣的事件,值得拍照的事件。”
拍摄就是占有被拍摄的东西
所有摄影新手在被老司机带的时候,总会被教导要能引导模特,要能掌握住局面,如果我们不能好好地与被拍对象处于一个自然状态的话,或许我们就出不了所谓的符合大众审美的照片。
日本著名摄影师荒木经惟把摄影当成是一种采访,他说:“摄影不是表现,而是引出。不是要表现对方的特色,而是引出特色。”他在拍摄过程中非常强调尊重模特,因此他的作品自然会给人一种自然的美感,这也是我们这些摄影爱好者所追求的境地。
3、我最欣赏的两个摄影师
在我不长不短的摄影生涯中,接触和了解的基本都是亚洲级的摄影师,在我脑海里最欣赏的摄影师国内有一个,国外有一个。
“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师”:肖全
最初听到肖全这个名字是因为一张名为《易知难》的照片,这名80年在成都艺术圈十分有名的女子在肖全镜头下更是个性十足,充满忧愁、哀伤。
而肖全真正的走红是通过《我们这一代》这部的大型影集,该影集囊括了张艺谋、陈凯歌、姜文、何训田、谭盾、北岛、王安忆、史铁生、陈村、崔健等人,而肖全更是通过了近十年的拍摄才完成了这个作品,因此获得了“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师”的美誉。
他还给三毛拍过一组照片,其中一张连三毛也被深深吸引:
去年的某一天,在得知肖全来创意园办展的消息后,便和友人驾车去了华侨城。到那时已经人山人海,肖全在人群的前方在给大家说明本次摄影展的意义。当然我没听清他说什么,和周围的摄影爱好者一起咔擦咔擦得不停,因此也有了如下的作品。
本人比照片上的还帅,一点看不出这是近六十岁的大叔。
在他讲完后,我便跟随他的脚步一起进入了展会内部,顺便抓拍起来,同行的小伙伴更是立刻剁手买了这本书。
日本摄影新势力:森山大道
森山大道虽是被世界公认的国际摄影师,但是他的高反差、脱焦、颗粒的拍照风格还是不被普罗大众所接受的,但那又何曾不是现实的写照呢?森山的成名之路比较坎坷,成长过程中他曾遭受了退学、丧父、被失恋等种种不堪经历。
森山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克莱因的作品《纽约》后,被深深震撼并产生了想要自己拍摄照片的冲动。在母亲的支持下他来到了东京做了细江英公的助理,开启了自己的摄影生涯。
不得不说,师从细江英公是森山大道人生的转折点,不久他就和细江英公一同进行了作家三岛由纪夫的拍摄计划并参与到后期的制作中去,这无疑为他的成长插上了加速器。这部作品就是《蔷薇刑》。
而我欣赏森山却是因为他的“平凡”,他也会对自己所爱的东西一度产生厌烦的感觉,以至于不想去触碰。最近,有一个书友和我说,她最近失去了写作的状态。她觉得文字的意义似乎在开始接触利益后有所变质,她再也找不到之前那种纯粹对文字的热爱了,一度写不出来她想要的文字。
在了解状况之后,我告诉他可以参照下森山的做法——森山大道有段时间也陷入了一种极度焦虑和迷茫的状态,他甚至产生了不想按快门的想法。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巴黎见到克莱因,那个让自己热爱摄影的人,发现她同自己一样拥有相同的焦躁感后,他们才同时醒悟,“也许就是这种焦躁感,才是一种动力。”
于是他开始隔离相机,开始闭门不出或是通过埋头看书的方式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他说,“这样,会在某一天突然生出要带上照相机出门的念头。”当然,他做到了,不然怎么会有今天的森山大道呢?
我想,不论是摄影、写作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能随时遇到瓶颈或伤害,只有强大我们的内心、赋予它们以意义感、学会适当妥协,我们才会过得更开心、更有干劲。
4、摄影带来的可能性
最近在 TED 中看到了一个让我颇为震撼的视频,叫《日月同辉》。这是一位用自己的方式打破了照片的“规矩”的摄影师,他叫 Stephen Wilkes 。
Stephen Wilkes 是美国的著名摄影师,国家地理杂志特约摄影师,而日月同辉正是他探索出来的记录时间的方式。这个概念产生于1996年,当时他被 LIFE 杂志派去拍一张《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演员和工作人员的全景照。
Stephen Wilkes 是美国的著名摄影师,国家地理杂志特约摄影师,而日月同辉正是他探索出来的记录时间的方式。这个概念产生于1996年,当时他被 LIFE 杂志派去拍一张《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演员和工作人员的全景照。
到了拍摄地点,他才发现这是个方形场地,因此,他唯一能拍出全景图的办法就是拼图法。于是他回到工作室,将他拍出的250张单独的照片拼到一块之后,他发现自己仿佛在照片里拨动了时间。
从那以后他就诞生了日月同辉的想法,直到13年后科技的进步让他梦想成真。而要制作出这样的效果,摄影师在一天中需要花12-18小时进行连续拍摄并通过后期筛选合成才能做到。在视频的最后 Stephen Wilkes 是这样说的:
Stephen Wilkes 为我们开启了一扇了解摄影博大精深的大门,相信未来摄影还会给人类带来更多的惊喜与期待。
而作为芸芸众生的一枚,我们能做的,就是用我们手上可以利用的拍照设备去记录下身边值得纪念的一切。愿你的世界会因为你而变得更美好,我的朋友。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