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0 小自班020 中产阶级是最适合文人的状态

私认为,中产阶级是最适合文人的状态。太贫穷,每日要为生计所累,为自家稻粱谋,哪里还有闲心欣赏明月清风,洞察人情世故?太富有,或者耽溺于声色犬马,或者为了谋求更多财富而营营役役,恐怕也难静心创作。只有中产阶级,不上不下,是最适合文人的精神发育的。

第一,中产阶级意味着经济宽宥,有栖身之所,不为三餐发愁,活的比较有尊严。生存解决了,有了基本安全感,人的心思才能从吃喝拉撒基本需求里解放出来,开始考虑更高层次的需要。什么价值感啦,自我实现啦。创作看似静止不动,其实是颇为辛劳的体、脑力苦工,如若生计就占去了绝大部分精力。譬如那些刚大学毕业,每天坐三四个小时地铁,加班加到晚上十点多的小白领,确实也很难腾出精神搞创作。

第二,中产有利于保持心智的敏锐活泼。贫穷会让人的眼界变得狭窄,神经被粗粝的生活磨得失去了敏感度,麻木不仁,再美的东西也感受不到。失去了对生活的感受力,那还谈什么创作。49年之后的中国文学为什么惨淡如斯?文人都被剥夺财产,赶到乡下去放牛了。赤贫阶层并没有文学生长的空隙。那如果是豪富阶层呢?其实有同样的问题。过度的享乐会让人失去探索和创造的动力。心智的敏锐程度,其实就是个阈值的问题。创作需要一颗阈值很低,高度敏感的心。比如普鲁斯特,一块玛德琳小蛋糕的味道之于他,竟然成了整部《追忆似水年华》的灵感之源。

第三,中产阶级虽然不用全身心谋生存,但也还得努力保持现有生活水准,追求更高标准。这是好事情,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无论是努力谋生还是努力思考,都说明一个人的心智是活跃的,积极的,感到前方还有希望,还有东西能对他构成诱惑。很多作家都很怀念成名前的挣扎状态,因为那个时候创作力最旺盛。我觉得搞创作的不能总待在舒适区,得时不时跳出来,没有困难也要制造困难,跟自己过不去,找些难题去思考,就像大冬天穿单衣出门,让一股冷风,把热屋子里麻木温暖的神经唤醒。

你可能感兴趣的:(10/70 小自班020 中产阶级是最适合文人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