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佛陀是怎样炼成的
一、很多传说
佛教人物的故事,当然得从佛陀释迦牟尼说起。
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可谓相当深远,时至今日,我们还可以看到佛教文化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饰品上印着“卐”字符,挂画上画着佛祖、菩萨像,不管是在名山大川里还是小山小岭上总会有一两座寺庙或者寺庙的遗迹,可以说“逢山必有庙”。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平时“感叹世事、忧心天下”,在报纸电视上看到某个恶贯满盈人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一拍大腿,不由得也会叫声“呵,善恶到头终有报!”
中国人往往有一种追古思源的情结,面对影响我们颇深的佛教,大家会疑问“创立佛教的会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如此问了几千年,也研究了几千年,释迦牟尼的故事便变得丰富多彩、深入人心;而崇拜的多了,想象的多了,不免在这些这些故事上涂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所以关于释迦牟尼的故事大多都是一些神话故事,故事里的他有多“神”呢,就拿我们熟知的《西游记》里的佛祖来说,那可是法力无边、神通广大,甚至无所不能。
故事得从著名的“梦象受孕”说起,佛母摩耶夫人有一天夜里梦到一只满身祥光的白象,第二天便觉得有了身孕。这故事听着很耳熟,似乎跟中国古代那些名人的故事很相像,上古的轩辕氏、神农氏等著名人物身上都带着这样的神异色彩,当然他们的后世子孙也不甘示弱,都争着去搞这一套,以至于什么祥光、瑞兽之类的东西就成了“明君猛将”的专利,毕竟人家功劳大、有能耐嘛。
佛母怀胎十月,一朝临盆,奇事又发生了。佛陀毕竟与常人不同,他是从佛母的胁下落地的,而且一落地立刻能走能言,他向前郑重走了七步,每一步都踏出一朵莲花,之后呢,说出了那句著名的口号“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虽然我们从一些典籍知道这里的“我”指“人”,这句话表现佛陀那种“人性尊严、人人平等”的理念,但从神话故事里读到这儿,还是让人觉得这位佛祖生而就带着一种霸气!
后来的故事就更“霸气”了,七岁从学,七年尽通文武技艺,二十九岁出家,六年苦行,菩提树下悟出妙法,降服魔女魔王,豁然成道,证得六种神通;后说法度生四十五年,八十岁涅槃于娑罗双树之下。
这样的佛陀似乎离我们很遥远,成了高高在上的神。当然我们能够明显看到这里边的粉饰成分,这种粉饰是印度人、中国人的共同杰作,而中国人的贡献尤其大。很多传说故事由于在民间流传,带有神话性质也属正常,但中国古代文人小说、甚至正史也有很多带有神话色彩,这只能说明我们本身太热衷于这些了。
就说明清时候,文人们写章回小说就喜欢这样去安排,《西游记》、《封神演义》等本身是神话小说且不论,像《三国演义》中有黄巾军的头领张氏三兄弟的法术、关公死后的魂魄显灵,《水浒传》中有天罡地煞的转世、九天玄女的授书,《红楼梦》中也有木石前盟、太虚幻境。读着这些故事,在感觉意趣盎然的同时,今天的我们还会想着,有些地方是否粉饰的过了?
二、先问问出身
释迦牟尼本名乔达摩·悉达多,是迦毗罗城释迦部落的一个王子。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公元前六世纪)印度地区基本上是分为多个城邦小国,迦毗罗(在今尼泊尔境内)也就是这些小城邦中的一个。可想而知,邦国多了,一般情况下每个国家都至少有一位王子,这悉达多王子也就只是当时印度地区成百上千个王子中的一个,其地位实际上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显赫。
虽说是城邦小国,可在印度终究没有发展出像希腊那样的相对民主政治,社会等级十分森严,各等级之间实质上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更需说明的是,在四个等级婆罗门、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罗之中,最高等级婆罗门代表的是一种神权,就是说在佛教兴起之前婆罗门教才是最高形式的宗教。按照传统的说法,当时有“七十二外道”,宗教思想、学术思想各家争鸣,可比为中国的先秦。
扯这么多背景其实只想说明佛陀的思想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他老人家博取众家之长后,经过思想加工得来的。佛教界有“六师”的说法,承认有许多思想都是从其他思想流派学来的,比如“戒律”、“四大”、“追求智慧”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便应在心里对佛陀有个定位,佛是一位智者,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一个“超人”形象,更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神的形象。
迦毗罗城主净饭王五十多岁时还是膝下无子,他的妻子摩耶夫人四十多岁时才怀上了悉达多。中年产子,本身就是非常危险的,今人估计应该是破腹产之类的特别生产,所以才有了“胁下生子”的传说,也因此,生下悉达多七日后摩耶夫人便去世了。
放下那些“梦象受孕”、“七步莲花”的神话,单是想像一个一生下来母亲就离去的孩子,他可算是相当悲摧的。后来父亲净饭王让摩耶夫人的妹妹摩诃波阇波提抚养小悉达多,幸运的是这位姨母兼后母对他也算是百般呵护。传说在悉达多出生后,净饭王邀请了许多婆罗门学者为他命名占相,这帮学者一看,人家净饭王老来得子也不容易,就拣好听的说吧,于是一致同意取名“悉达多”,就是“一切义成、具足吉祥”的意思。净饭王当然很高兴了,他是满心希望这个儿子将来能继承他的大业。而这个时候,却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西方有个著名的故事,说一个富翁让一些牧师给自己刚出生的孩子占相,那帮牧师当然是拣好听的说了,什么财富啊、权势啊、长寿啊,说的富翁是喜上眉梢,可这是有个人却说了句大实话,这个孩子将来会死,富翁一听,自然是不高兴了。而这里,这位不速之客没有这样说话,却同样说得净饭王转喜为忧。不速之客来头不小,叫阿私陀仙,是一位具有相当权威的智者,他看了襁褓中的悉达多后,指出这孩子可能会出家,成为解救世人的师表。
悉达多从小性格内向,爱沉思,多愁善感。内向不是什么坏事,这样的人往往有高于他人的感知事物的能力。事实上也正是如此,悉达多七岁时净饭王为他请了学识渊博的婆罗门尤陀夷作老师,他在学习上很用功,成绩也相当不错。经过了七年,悉达多不但通晓了文学历史、天文地理,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据说能够驯服大象,有百步穿杨的本事。有阿私陀仙的预言在先,看着聪慧过人的悉达多,净饭王心里总是不踏实,老是怕这个儿子会跑去出家修行,当时的修行,大多是苦行,不但要守众多的戒律,还要去受常人受不了的苦,哪个父母愿意孩子去干这个啊?再说了,这个邦国还指望儿子继承呢。于是净饭王很少给悉达多外出的机会,不让他接触到过多的世事,尤其不能见到那些僧侣。在悉达多十五岁时,净饭王便举行了盛大的典礼,告知全国立儿子为储君。过了一年,这位爱子心切的国王为儿子娶了邻国公主号称第一美人的耶输陀罗。
常言道“可怜天下父母心”,净饭王做这么多都是为了儿子能有个美好的将来。而我们站在悉达多的的角度来想,敏感聪明的他越接触不到外边的世界越是好奇,越想知道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父亲越是不给自己自主选择的权力,他越是渴望能够自己去选择自己的生活。这样说来,反而是净饭王的这些做法间接造成了悉达多日后的出家。所以说父母教育子女时,应该多给他们一些空间,让他们自己去选择,毕竟“儿孙自有儿孙福”。
至于说悉达多什么时候开始有出家的想法,我们不得而知,传统说法认为他本身就是神佛转世,生来便注定了使命,于是在娶妻之后,为了不破戒,就一直没有行夫妇之道,直到过了六年,为了报答父王,履行孝道,一天夜里用左手指妻子的腹部而使她受孕,后来生下了儿子罗喉罗。
当然这又是神话,我们放下不说,然而悉达多六年后真的有了一个儿子,生活也算美满。但是,他并没有沉浸于这样的生活中,却在二十九岁那年抛弃了这一切。
上一篇 缘起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下一篇 第一章 佛陀是怎样炼成的(二)
目录 佛教牛人录 缘起: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