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家人薄凉的原因,终于找到了

大家一直强调,家庭教育很重要,对孩子发展很重要,然后又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也没有系统科学的教育理论是关于这方面的,各种这方面的干货文也是为了流量而写,实质内容很鸡肋。

中国的学校,应试教育只认分数,教你做人的老师,人少。

中国的早教班,都是收廉价不专业的年轻人看孩子(我指的专业是比如儿童心理研究专家,行为分析专家之类这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早教,因为他们可以开发和深入引导孩子们某些潜力能力等。早教机构,拿几个玩具,耗费一天时间,美曰其名和别的小朋友玩能扩大社交能力,笑死,这过程没有专业的引导,还是没用。)但专业的机构,富人才能享受,人家研究那么多年,知识很贵的。

所以最最关键的,就是自己家庭的教育。

这里以我自己的家庭分析吧,映射一下九零后?毕竟身边很多人,都是如此。

我在初中开始,就很不喜欢和父母交流沟通,觉得很尴尬。当时小学让我写我的父亲母亲,我在这方面的亲情体验,空白,最后写出来的文章,呵,流于表面。

但是我很喜欢和朋友聊天,关心朋友过于关心自己的父母,甚至不能理解,为什么书上总是让我们感恩父母。

说实话,我以前真的不能理解,没有人教,看着书本一个一个字,没有一丝温度和感情。

生我养我,不和我交流感情,也不教我怎么表达感情,也不对我表达,怎么感受?有钱也解决不了。

后来长大了,工作了,也是觉得父母挣钱不容易,养小孩麻烦,就心疼父母了,但还是很惭愧啊,还是流于物质表面。

这些原因,都是因为我和父母,没有共情力,同理心。

小时候父母为了挣钱,我八个月就被送去托儿所;接着又到了去幼儿园的年纪;后来又到了去学前班小学的年纪,这时候我父母已经是去外地了;后来初中,高中,大学,都是在外地读的,只有放假才回家。

这人生的前二十几年,和父母感情交流为零。

我不会像别人,可以趴在妈妈的膝盖,说着心事;更不会像别人,挽着爸爸的手,一起去饭后散步。

因为我对亲情的情感,在幼年时期就已经没有了。

书中有个说明,当我们还是幼儿的时候,最渴望得到父母的安抚关怀,于是我们开始哭,开始粘人,但是往往会被大人塞玩具敷衍,或者怎么样,大人很少会耐心的回应我们这种被需要的情绪。

例如会给我们亲吻,温柔的说话,温暖的怀抱,尽可能回应我们的情感。

没有,只有为了挣钱,自己一边待着吧。

不想理会杠精,说什么为了挣钱,谁有空理你,但是恰恰就是不注重这种地方,导致幼儿时期,就丧失了和亲人的情感联系,因为每次都得不到回应,所以后来就不表达自己了。

书中有什么大脑皮层神经和杏仁核吧啦吧啦之类的科学说明,我就不复制过来了,反正就是小的时候没得到这方面的培养,导致这方面情感的缺陷。

我直到两岁多才会说话,真可笑,因为父母忙于挣钱,没人教我说话啊。爸妈又是分居的,唉,不想说了,反正就是真无语,就是无语。直到幼儿园有老师,我才会说话。

唉,所以为什么总说孩子还是父母自己带好,就是因为现在年轻的父母,起码看多了一些文章,还知道教育孩子。

给爸妈带的话,真的就是像养小猫小狗,管饱健康就行,心理这方面,情商这方面,基本没什么培养的。除非是很高级的爸妈,哈哈,普通人就罢了…

在忙,真的也要注重培养孩子情商啊,例如共情力,同情心,同理心,情绪管理,吧啦吧啦,《情商》这本书有,不想过多叙述,毕竟只是有点感想,吐槽一下。

这几天没怎么更文,原因是沉迷《情商》这本书的海洋,废寝忘食,爱不释手。

这本书是最近两年,最为触动我的书。

虽然开头的内容属于解释一些科学名词,很晦涩难懂,但中间往后的内容,不要太精彩。

情商不仅仅影响家庭,还有社交,这本书蛮好的。

终于明白,不是我天生淡薄,只不过是最需要的时候,得不到,然后大脑为我把这份情感封存了。

至今和爸妈的感情,也是淡淡的,不过比前十几年好多了,毕竟不理解也得理解啊,只能说,希望可以好好培养自己的孩子吧,让他情商不要和我一样有缺陷。

很久之前意识到自己对亲情就是很淡薄了,所以真的很羡慕,和爸妈关系很好的那些朋友。

唉~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家人薄凉的原因,终于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