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结束的时候,就要文理分科了。
我所就读的是一所普通高中的重点班,按常理来讲,能考上大学的,基本就是来自于这一两个班级了。
所以,文理分科的时候,除了我,没人去读文科班。
读文科,不仅仅意味着不再是重点班的学生,而且文科生除了一两个特长生、艺术生,或者年纪前几名,基本是考不上大学的。
但是,我数理化很少有及格的时候,听也听不懂,一直这样耗下去,就得玩完。对于文科,我还是很感兴趣的,语文、历史、英文都是我强项,与其拼短板,不如强化自己的优势。
于是,不顾家人的反对,我义无反顾地,一个人去读了文科。
文科班的学习气氛,和重点班相比,真的是有天壤之别。
记得刚过去的时候,看到他们下课时候常常在教室后面打闹、追逐,这是我没有见过的场面,就觉得自己真的是做错了选择,有点后悔的意思,去找老师转班,不过后来被老师劝说一番后,仍然硬着头皮待在这个新的班级里。
既来之,则安之咯。
彼此认识了之后,我竟然慢慢可以和新的同学打成一片了。
那时候,我算得上是一个百分百的文艺少年,数学依然是一塌糊涂,语文、英语、历史却总归过得去,有空就喜欢写文章,写了还去投个稿什么的,为赋新诗强说愁,这句话是最适合我当时的情景了。
因为看起来没什么脾气,也就容易成为大家的朋友,一来二去就熟了。我刚开始是坐前面的,后来逐渐搬到了后面去。老师在上面讲课的时候,我们在下面传递纸条,除了前面的同学有些听,后面基本在开小差。有看小说的,有聊天的,有盼着早点下课去吃饭的。。。
除了这些还算正常的事情,我也做了些奇葩的事情。
比方说,在晚自习的时候与同学下棋,被巡视员抓去打手板,这还不算什么,最有意思的应该是在教室里布置花花草草,画画,甚至养鱼什么的了。
遇到上体育课或是傍晚休息的时候,去学校后面还有旁边的山上采花摘叶,用来做标本,夹在书本里,或用玻璃压在课桌上面,过一段时间就成了标本。
有些花太大,夹书本里干不了,也有坏掉的,比方说芙蓉。做好了的标本,除了做书签,还可以在上面写字,我就沉浸在这样的小玩意中,乐此不疲。只要没有大动作,老师也懒得管。
至于画的画,挂教室墙壁上,后来被老师要求拿下来了。
摘过哪些花,哪些叶子,画过什么样的一些画,大抵没了印象,要是那时候有照片,有微信朋友圈的话,很多记忆就可以保存下来,不至空白了。而同桌在这些事情上的搭档,却是记得蛮清楚。骨子里,自己还是很叛逆的。
可能正是因为没有朋友圈,很多的经历就不仅仅是走眼,而是走心,用心去想,都一点点能调出档案来。这个时候就体会到,什么是人生如戏,过往,一幕幕快进,定格,又消逝不见。
想来,这些不过是一段时间有兴而做的奇葩事情吧。随着高考临近,玩的心思渐少,自然就要为考试做准备了。
文科班的同学,看上去嬉笑怒骂,打打闹闹,但是,每个人其实都是值得交往的朋友,我可能大多时间都活在自己的世界,就像是个过客,没有和他们玩得很嗨,这点上,还是有些小遗憾的。
后来,数学一直不及格,老师都无可奈何了,我就请假回去自己复习,背课本、做习题,高考时候居然及了格,比任何一次模拟考试都要发挥得好,由此才考进了大学,不然,我现在也不知道会在哪里,或许,老早就出去打工了。
如今回想起来,就觉得特别搞笑。
到社会就知道,读书并不是最重要的,还是要能够和人玩得嗨,玩在一起,打成一片,不然就真的只有是自己玩了。
现在和大家天各一方,平常聚会都很难,就会怀念曾经“小闹天宫”的日子。那会,却是盼着高考结束,快点长大,去看外面的世界。
人啊,真的就是这么奇怪。
趁能想得起来,有记忆,过去和没过去的事情,就都感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