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鼓掌

归乡,回家,你将遭逢一次审美的重伤

千万别鼓掌_第1张图片
千万别鼓掌_第2张图片

你理想的家或是这样的。

可当你跨越千里,新年归家,你看见了焕然一新的家门。

千万别鼓掌_第3张图片

推开门,你看见了——

千万别鼓掌_第4张图片
千万别鼓掌_第5张图片

你百感交集,这才是故乡和家的“味道”啊……


老有人说中国人审美缺失的问题。

咱们老祖宗一直哲学不行,逻辑不行,但惚兮恍兮,物我两忘,不是我们拿手的吗?学者不是说我们是审美的文化、诗意的民族吗?连审美的看家本领都丢了?

这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一堆人指向了一个人——乾隆爷。从雍正到乾隆,审美品位好似经历了一个断崖。

千万别鼓掌_第6张图片
乾隆的瓶,是不是看见了熟悉的色彩?
千万别鼓掌_第7张图片
雍正的瓶
千万别鼓掌_第8张图片

乾隆写了几万首蹩脚的诗,挤占印刷市场;在几千种书画文物上,弹幕般地写感言和盖章……就像今天到处在古建上涂鸦、刻到此一游。任何精力异常充沛的统治者,妄图给所有的艺术打上自己的印记(是的,我在借古讽今。我们能看到的艺术,大部分都要经过审批的),就是审美的意识形态化……对美来说,是场灾难。

第二刀,是民间的消失。这要说到晚清科举制的废除,近代城市的兴起。传统的文化精英是进而为官,退而为绅,可此时乡间的耕读世家再没有了进路,精英也不再回到家乡为宗族服务,流动的停滞,致使乡绅的品位下跌。乡绅其实是民间文化(仪式、风俗)的守护者。后来土改,革命,就连乡绅都没有了。

如今我们能看见迷人的古村落,最美的都是当年乡绅的大宅或祠堂……至于新农村的房子,不提也罢。

第三刀,是闲暇不再。近代以来,我们的上至名流下至流民,都在“着急”,名流喊救亡呼建设,流民在用尽力气生存……偏美是由闲暇养成的。美和品味,是有层次的,要有空闲(空间)给它转折。比如姹紫嫣红是直接的好看,但士大夫选择了水墨。就像你会说糖是种甜俗,而巧克力里有向苦的转折,你会觉得余味绵长。

所以今天的我们,可能是在审美上最粗暴(粗糙)的一群人。舞蹈就看谁跟斗翻得狠,绘画就看谁画得像,音乐就听谁喊得高……

话说一个歌唱家摸准了我们的癖好,在演唱的结尾,总是把高音拉长,久久不停,一直等到掌声四起,才满意地在掌声中谢幕。这种手法屡试不爽。我希望歌唱家在结尾唱到高亢处,前排有个观众站起来,回身面对着我们打出一标语:“千万别鼓掌,憋死丫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千万别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