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使用互联网会对我们的大脑工作方式带来什么样的实际影响?
当我们上网的时候,就进入了一个鼓励粗略阅读,三心二意,肤浅学习的环境,上网时也存在深入思考的可能,就像读书时也存在浅层思考一样,不过互联网鼓励的可不是那种深沉的思考。
互联网还提供了一个高速传递响应和回报的系统,用心理学术语来说就是正强化,这个系统鼓励肢体行为和精神行为的重复进行,我们点击一个链接,就获得了一些可用来查看和评价的新内容,我们发送一篇文档,一条信息,或者一份电子邮件,经常是分秒之间就能收到回复,互联网具有的这些交互性,为我们提供了功能强大的新型工具,可以用来查找信息,表达自我,也可以跟别人交谈结识,但与此同时,互联网也把我们变成了实验室里的小白鼠,为了得到社会营养或智力营养的小药丸,我们坚持不懈地压动杠杆。
互联网以远超过电视,广播和报纸的强迫性,牢牢掌控我们的注意力,有时我们在上网的时候,常常会把身边的其他事情忘得一干二净,就在我们忙于处理通过电脑传送过来的各种符号和感官刺激的过程中,现实世界不断向后退却。
2.
我们的大脑被重塑着,折磨着
对互联网的使用涉及许多似是而非的悖论,其中必将对我们的思维方式产生长远影响的一个最大的悖论是互联网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只是为了分散我们的注意力,我们全神贯注于传媒本身,专心致志的盯着屏幕,可是通过屏幕快速传来的各种信息和刺激让我们眼花缭乱,心神不宁,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我们一上网,互联网就会对我们产生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诱惑。
人类想获取更多的信息,想留下更多的印象,想拥有更复杂的特性,我们倾向于寻找那种需要多种功能同时运行的情形,或者是被信息完全淹没的场景,我们渴望被淹没于精神刺激的强烈愿望,互联网向我们呈上信息盛宴的同时,它也把我们带回了彻头彻尾的精力分散的天然状态。
精力分散并不一定都是坏事,如果我们过分专注于一个棘手的问题,可能会陷入一种思维定势,比如有的时候,如果我们把问题暂时放下,等待明天解决,等我们回头拾起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有新的视角,创造性随之迸发,有研究结果也表明,注意力出现中断,可以让我们在潜意识层面思考问题,从而获取有意识的考虑问题时难以获得的信息和无法开展的认知过程,如果我们把注意力从一个极其困难的思想挑战上转移开一段时间,通常可以做出更好的决定。
在阅读网页和阅读图书时,研究人员发现,跟阅读纸质图书相比,当人们在互联网进行搜索时,他们表现出一种极为不同的大脑活动模式,在跟语言,记忆和视觉处理相关的大脑区域,读书人的大脑表现出很大的活跃性,而在大脑前额叶区域,他们大脑的活跃程度不高,这个区域与制定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功能密切相关。
选择网上阅读,我们牺牲了实现深度阅读所需要的条件,我们回到了单纯的信息解码状态,在全神贯注的深度阅读,使我们形成了建立丰富的神经连接的能力,深度阅读,让我们得以过滤掉那些分散精力的刺激,保证大脑额叶平静安宁地发挥解决问题的那个功能,从而使深度阅读变成一种深思的形式。
在网上漫游需要具备一种强度极大的并发处理多重任务的脑力,除了会导致工作记忆区信息泛滥,多任务还会给我们的认知过程增加脑科学家所说的“切换成本” 每次转移注意力,我们的大脑都得进行自我调适,从而进一步加大了脑力资源的消耗。
上网时我们的注意力持续不断的转移,这会让我们大脑在遇到多重任务的时候更加敏捷,但是多任务处理能力的改进实际上会损害深入思考和创新思考的能力。
有研究表明,我们的经历越容易分散,我们就越难以体验同情,怜悯等最具人性特征的微妙情感,对某种类型的思想,尤其是对有关他人的社会境况和心理情况的道德判断而言,需要我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足够的反思,如果事情发生的太快,你可能无法全面体会他人的心理状态。
3.
记忆去哪了
把自己的思想写下来,同时通过读书获得别人的思想,人们逐渐对这样的读写行为习以为常,他们对自身记忆内容的依赖性也随之降低。
记忆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短期记忆不会立即变成长期记忆,而且记忆的巩固过程是很脆弱的,只要有任何中断,不管是大脑要做的工作,还是简单的分神,都会把萌芽状态的记忆内容从头脑中清除。
实验表明,长期记忆并不是只是短期记忆的强化形式,这两个系的生物过程是不同的,储存长期记忆需要合成新的蛋白质,而储存短期记忆则不需要。(正如为了增肌,运动后要补充蛋白,为了增强记忆,考前也需补充蛋白。)
有研究也显示,在睡眠不好的时候,我们的记忆力也不好,尽管梦中满是白天经历的看似杂乱无章的活动,表象,过去的一些要素的混合,不过做梦可能是大脑巩固不可胜数的外显记忆,把它们组合成永久而牢固的连贯性完整记忆的一个基本方式。
传媒即是信息,简单即是深刻,互联网让我们不再假装深沉,唯有此在与当下,才是事物本身。互联网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可能被迫进入智力上的浅薄地带,不过这些浅薄地带会跟海洋一样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