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与算法之美》 学习笔记

02 如何抓住重点,系统高效地学习数据结构与算法

什么是数据结构?什么是算法?

  • 从广义上讲,数据结构就是指一组数据的存储结构算法就是操作数据的一组方法;
  • 从侠义上讲,是指某些著名的数据结构和算法,比如队列、栈、堆、二分查找、动态规划等;

数据结构和算法是相辅相成的,数据结构是为了算法服务的,算法要作用在特定的数据结构之上。因此,我们无法孤立数据结构来讲算法,也无法孤立算法来讲数据结构。

复杂度分析

  • 用于考量一效率和资源消耗的方法;

常用的数据结构和算法

  • 数组、链表、栈、队列、散列表、二叉树、堆、调表、图、Trie 树;
  • 递归、排序、二分查找、搜索、哈希算法、贪心算法、分治算法、回溯算法、动态规划、字符串匹配算法;

事半功倍的学习技巧

  • 边学边练。适度刷题;
  • 多问、多思考、多互动;
  • 大概升级学习法
  • 知识需要沉淀,不要试图一下子掌握所有;

03 & 04 复杂度分析

如何分析、统计算法的执行效率和资源消耗?

为什么需要复杂度分析?

通过实际的代码运行来统计运行效率的方法叫做是事后统计法,这种方法存在如下如下问题:

  • 测试结构非常依赖测试环境;
  • 测试结构受数据规模的影响很大;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不用具体的测试数据来测试,可以粗略地估计算法的执行效率的方法,这就是 时间、空间复杂度分析方法

大 O 复杂度表示法

公式:T(n) = O(f(n))

  • n:表示数据规模的大小;
  • T(n):表示代码执行的时间;
  • f(n):表示每行代码执行的次数总和;
  • O:表示代码的执行时间 T(n) 与 f(n) 表达式成正比;

这种复杂度表示方法只是表示一种变化趋势,当 n 很大时,公式中的低阶、常量、系数三部分并不左右增长趋势,所以可以忽略。

示例代码 01

int cal(int n){
    int sum = 0
    int i = 1;
    for(;i<=n;i++){
        sum = sum + i;
    }
}

假设每行代码执行的时间都一样,为 unit_time,那么上述代码总的执行时间为:(2n+2)*unit_time,大 O 表示法为:T(n) = O(2n+2),当 n 很大时,可记为 T(n) = O(n)

示例代码 02

int cal(int n){
    int sum = 0;
    int i = 1;
    int j = 1;
    for(;i<=n;++i){
        j = 1;
        for(;<=n;++j){
            sum = sum + i*j
        }
    }
}

假设每行代码执行的时间都一样,为 unit_time,那么上述代码总的执行时间为:(2n2+2n+3)*unit_time, 大 O 表示法为:T(n) = O(2n2+2n+3), 当 n 很大时,可记为 T(n) = O(n2)

时间复杂度分析

渐进时间复杂度

  • 只关注循环执行次数最多的一段代码;
  • 加法法则:总复杂度等于量级最大的那段代码的复杂度;(如果 T1(n) = O(f(n)),T2(n) = O(g(n)); 那么 T(n) = T1(n) + T2(n) = max(O(f(n)),O(g(n))) = O(max(f(n),g(n))))
  • 乘法法则:嵌套代码的复杂度等于嵌套内外代码复杂度的乘积;(如果 T1(n) = O(f(n)),T2(n) =O(g(n));那么 T(n) = T1(n) * T2(n) = O(f(n)) * O(g(n)) = O(f(n) * g(n)))

几种常见时间复杂度实例分析

  • 复杂度量级(按数量级递增)
  • 常量阶 O(1)
  • 指数阶 O(2n)
  • 对数阶 O(logn)
  • 阶乘阶 O(n!)
  • 线性阶 O(n)
  • 线性对数阶 O(nlogn)
  • 平方阶 O(n2)
  • 立方阶 O(n3)
  • k次方阶 O(nk)
  • ......

对于上述罗列的复杂度量级,可以粗略地分为两类:多项式量级和非多项式量级。其中,非多项式量级只有两个:O(2n) 和 O(n!)。当数据规模 n 越来越大时,非多项式量级算法的执行时间会急剧增加,求解问题的执行时间会无线增长。苏欧阳,非多项式时间复杂度的算法其实是效率非常低的算法。

空间复杂度分析

渐进空间复杂度

表示算法的存储空间与数据规模之间的增长关系,常见的空间复杂度如下:

  • O(1)
  • O(n)
  • O(n2)

浅析最好、最坏、平均、均摊时间复杂度

  • 最坏、最好情况时间复杂度
  • 平均情况时间复杂度
  • 均摊时间复杂度

05 数组

是一种线性表数据结构,用一组连续的内存空间来存储一组具有相同类型的数据。

  • 支持随机访问;
  • 低效的 插入删除,平均复杂度为 O(n);
  • 警惕数组的访问越界问题;

使用建议:

  • 如果特别关注性能,或者希望使用基本类型,可以选用数组;
  • 如果数据大小事先已知,并且对数据的操作非常简单,可以直接使用数组;
  • 当要表示多维数组时,用数组往往会更加直观;
  • 对于业务开发,直接使用集合类型就足够了,省时省力;如果时作一些非常底层的开发,这个时候数组就会优于集合;

为什么在大多数的编程语言中,数组要从 0 开发编号,而不是 1 ?

从数组存储的内存模型上来看,下标 最确切的定义应该是 偏移(offset),这样就能确保正确计算出每次随机访问的元素对于的内存地址,这样就好理解了。

06 & 07 链表

是一种线性数据结构,用一组非连续的内存空间来存储一组具有相同类型的数据。

  • 不存储越界问题;
  • 相比数组,插入和删除较为高效;

数组 VS 链表 时间复杂度比较:

数组 链表
插入、删除 O(n) O(1)
随机访问 O(1) O(n)

常见的链表类型:

  • 单链表
  • 循环链表
  • 双向链表
  • 双向循环链表(以空间换时间)

缓存问题

缓存策略常有如下三种方式:

  • 先进先出策略 FIFO(First In,First Out)
  • 最少使用策略 LFU(Least Frequently Used)
  • 最近最少使用策略 LRU(Least Recently Used)

如何基于链表实现 LRU 缓存淘汰算法?

思路:维护一个有序单链表,越靠近链表尾部的结点是越早之前访问,当有一个新的数据被访问时,从链表头开始顺序遍历单链表。

  1. 如果此数据之前已经被缓存在链表中了,我们遍历得到这个数据对应的结点,并将其从原来的位置删除,然后再插入到链表的头部。
  2. 如果此数据没有在缓存链表中,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 如果此时缓存未满,则将此结点直接擦汗如到链表的头部;
    • 如果此时缓存已满,则链表尾结点删除,将心的数据结点插入到链表头部。

时间复杂度为:O(n)

如何轻松写出正确的链表代码?

  • 理解指针或引用的含义
  • 警惕指针丢失和内存泄漏
  • 利用哨兵简化实现难度
  • 重点留意边界条件处理
  • 举例画图,辅助思考
  • 多写多练,没有捷径

5 种常见的链表操作

  • 单链表反转
  • 链表中环的检测
  • 两个有序链表合并
  • 删除链表倒数第 n 个结点
  • 求链表的中间结点

08 栈

当某个数据集合只涉及在一端插入和删除数据,并且满足后进先出、先进后出的特性,我们就应该首选 这种数据结构

不管是顺序栈还是链式栈,入栈、出栈只涉及栈顶个别数据的操作,所有时间复杂度都是 O(1)。栈是一种操作受限的数据结构,只支持入栈和出栈操作。后进先出是它最大的特点。栈既可以通过数组实现,也可以通过链表实现。

内存中的堆栈和数据结构中的堆栈不是一个概念,内存中的堆栈是真实存在的物理区,数据结构中的堆栈是抽象出来的数据存储结构:

内存空间在逻辑上分为三部分:

  • 代码区:存储方法体的二级制代码。高级调度(作业调度)、中级调度(内存调度)、低级调度(进程调度)控制代码区执行代码的却换;
  • 静态数据区:存储全局变量、静态变量、常量,由系统自动分配和回收;
  • 栈区:存储运行方法的形参、局部变量、返回值,由系统自动分配和回收;
  • 堆区:new 一个对象的引用或地址存储在栈区,执行该对象存储在堆区中的真实数据。

09 队列

先进者先出

不管是顺序队列还是链式队列,主要的两个操作是入队和出队,最大特点是先进先出。

几种高级的队列结构:

  • 阻塞队列(生产者-消费者问题);
  • 并发队列(多线程与原子锁操作);

## 10 递归

递归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

  • 一个问题的解可以分解为几个子问题的解;
  • 这个问题与分解之后的子问题,出来数据规模不同,求解思路完全一样;
  • 存在递归终止条件;

如何编写递归代码?

  • 递推公式
  • 终止条件

缺点:

  • 堆栈溢出
  • 重复计算
  • 函数调用耗时多
  • 空间复杂度高
  • ......

11&12 排序

常见排序算法:

排序算法 时间复杂度 是否基于比较
冒泡、插入、选择 O(n2)
快排、归并 O(nlogn)
桶、计数、基数 O(n)

如何分析一个 “排序算法”?

  • 执行效率
    • 最好、最坏、平均情况的时间复杂度;
    • 时间复杂度的系数、常数、低阶;
    • 比较次数和交换(移动)次数;
  • 内存消耗
  • 稳定性

冒泡排序

冒泡排序只会操作相邻的两个数据。每次冒泡操作都会对相邻的两个元素进行比较,看是否满足大小关系要求。如果不满足就让它俩互换。一次冒泡会让至少一 个元素移动到它应该在的位置,重复n次,就完成了n个数据的排序工作。

示例代码:

class Solution():
    def bubbleSort(self, lis: list, n: int):
        if n <= 1:
            return
        for i in range(len(lis)):
            flag = False
            for j in range(len(lis)-i-1):
                if lis[j] > lis[j+1]:
                    lis[j], lis[j+1] = lis[j+1], lis[j]
                    flag = True
            if not flag:
                break

arr = [4, 5, 6, 3, 2, 1]
print(arr)
Solution().bubbleSort(arr, len(arr))
print(arr)
  • 冒泡的过程只涉及相邻数据的交换操作,只需要常量级的临时空间,所以它的空间复杂度为O(1),是一个原地排序算法。
  • 在冒泡排序中,只有交换才可以改变两个元素的前后顺序。为了保证冒泡排序算法的稳定性,当有相邻的两个元素大小相等的时候,我们不做交换,相同大小的 数据在排序前后不会改变顺序,所以冒泡排序是稳定的排序算法。
  • 最好情况下,要排序的数据已经是有序的了,我们只需要进行一次冒泡操作,就可以结束了,所以最好情况时间复杂度是O(n)。而最坏的情况是,要排序的数据 刚好是倒序排列的,我们需要进行n次冒泡操作,所以最坏情况时间复杂度为O(n2)。

插入排序

插入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取未排序区间中的元素,在已排序区间中找到合适的插入位置将其插入,并保证已排序区间数据一直有序。重复这个过程,直到未排序区间中元素为空,算法结束。

示例代码:

class Solution():
    def insertionSort(self, lis: list, n: int):
        if n <= 1:
            return
        for i in range(1, len(lis)):
            val = lis[i]
            j = i-1
            while j >= 0:
                if lis[j] > val:
                    lis[j+1] = lis[j]
                j -= 1
            lis[j+1] = val


attr = [4, 5, 6, 3, 2, 1]
print(attr)
Solution().insertionSort(attr, len(attr))
print(attr)
  • 从实现过程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插入排序算法的运行并不需要额外的存储空间,所以空间复杂度是O(1),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原地排序算法。
  • 在插入排序中,对于值相同的元素,我们可以选择将后面出现的元素,插入到前面出现元素的后面,这样就可以保持原有的前后顺序不变,所以插入排序是稳定 的排序算法。
  • 如果要排序的数据已经是有序的,我们并不需要搬移任何数据。如果我们从尾到头在有序数据组里面查找插入位置,每次只需要比较一个数据就能确定插入的位 置。所以这种情况下,最好是时间复杂度为O(n)。注意,这里是从尾到头遍历已经有序的数据。 如果数组是倒序的,每次插入都相当于在数组的第一个位置插入新的数据,所以需要移动大量的数据,所以最坏情况时间复杂度为O(n2)。对于插入排序来说,每次插入操作都相当于在数组中插入一个数据,循环执行 n 次插入操作,所以平均时间复杂度为O(n2)。

选择排序

选择排序算法的实现思路有点类似插入排序,也分已排序区间和未排序区间。但是选择排序每次会从未排序区间中找到最小的元素,将其放到已排序区间的末 尾。

示例代码:

class Solution():
    def selectSort(self, lis: list, n: int):
        if n <= 1:
            return
        for i in range(0, len(lis) - 1):
            index = i
            for j in range(i+1, len(lis)):
                if lis[index] > lis[j]:
                    index = j
            lis[i], lis[index] = lis[index], lis[i]


attr = [4, 5, 6, 3, 2, 1]
print(attr)
Solution().selectSort(attr, len(attr))
print(attr)
  • 选择排序空间复杂度为O(1),是一种原地排序算法。
  • 选择排序的最好情况时间复杂度、最坏情况和平均情况时间复杂度都为O(n2)。
  • 选择排序每次都要找剩余未排序元素中的最小值,并和前面的元素 交换位置,这样破坏了稳定性。是一种不稳定的排序算法。
是否原地排序 是否稳定 最好 最坏 平均
冒泡 O(n) O(n2) O(n2)
插入 O(n) O(n2) O(n2)
选择 O(n2) O(n2) O(n2)

归并排序

核心思想:利用分而治之的思想,递归解决问题。如果要排序一个数组,我们先把数组从中间分成前后两部分,然后对前后两部分分别排序,再将排好序的两部分合并在一 起,这样整个数组就都有序了。

示例代码:

class Solution():
    def mergeSort(self, arr):
        print("Splitting ", arr)
        if len(arr) > 1:
            mid = len(arr)//2
            lefthalf = arr[:mid]
            righthalf = arr[mid:]

            self.mergeSort(lefthalf)
            self.mergeSort(righthalf)

            i = 0
            j = 0
            k = 0
            while i < len(lefthalf) and j < len(righthalf):
                if lefthalf[i] < righthalf[j]:
                    arr[k] = lefthalf[i]
                    i = i+1
                else:
                    arr[k] = righthalf[j]
                    j = j+1
                k = k+1

            while i < len(lefthalf):
                arr[k] = lefthalf[i]
                i = i+1
                k = k+1

            while j < len(righthalf):
                arr[k] = righthalf[j]
                j = j+1
                k = k+1
            print("Merging ", arr)


arr = [4, 5, 6, 3, 2, 1]
print(arr)
Solution().mergeSort(arr)
print(arr)

性能分析:

  • 是一个稳定的排序算法。
  • 时间复杂度是O(nlogn)。
  • 空间复杂度是O(n)。

快速排序

快排核心思想就是分治和分区。如果要排序数组中下标从p到r之间的一组数据,我们选择p到r之间的任意一个数据作为pivot(分区点)。 我们遍历p到r之间的数据,将小于pivot的放到左边,将大于pivot的放到右边,将pivot放到中间。经过这一步骤之后,数组p到r之间的数据就被分成了三个部分,前 面p到q-1之间都是小于pivot的,中间是pivot,后面的q+1到r之间是大于pivot的。

示例代码:

class Solution():
    def quickSort(self, arr: list):
        self.quickHelper(arr, 0, len(arr)-1)

    def quickHelper(self, arr: list, first: int, last: int):
        if first < last:
            splitpoint = self.partition(arr, first, last)
            self.quickHelper(arr, first, splitpoint-1)
            self.quickHelper(arr, splitpoint+1, last)

    def partition(self, arr: list, first: int, last: int):
        pivot = arr[first]
        left = first + 1
        right = last

        done = False
        while not done:
            while left <= right and arr[left] <= pivot:
                left = left + 1
            while arr[right] >= pivot and right >= left:
                right = right - 1
            if right < left:
                done = True
            else:
                temp = arr[left]
                arr[left] = arr[right]
                arr[right] = temp
        temp = arr[first]
        arr[first] = arr[right]
        arr[right] = temp

        return right


arr = [4, 5, 6, 3, 2, 1]
print(arr)
Solution().quickSort(arr)
print(arr)

性能分析:

  • 时间复杂度也是O(nlogn)。

但是,公式成立的前提是每次分区操作,我们选择的pivot都很合适,正好能将大区间对等地一分为二。但实际上这种情况是很难实现的

13 线性排序

桶排序

核心思想是将要排序的数据分到几个有序的桶里,每个桶里的数据再单独进行排序。桶内排完序之 后,再把每个桶里的数据按照顺序依次取出,组成的序列就是有序的了。

桶排序比较适合用在外部排序中。所谓的外部排序就是数据存储在外部磁盘中,数据量比较大,内存有限,无法将数据全部加载到内存中。

计数排序

计数排序其实是桶排序的一种特殊情况。当要排序的n个数据,所处的范围并不大的时候,比如最大值是k,我们就可以把数据划分成k个桶。每个桶 内的数据值都是相同的,省掉了桶内排序的时间。

示例代码:

class Solution:
    def countingSort(self, arr: list, n: int):
        if n <= 1:
            return

        mv = arr[0]
        for v in arr:
            if mv < v:
                mv = v

        c = [0 for x in range(mv+1)]

        for i in range(n):
            c[arr[i]] += 1

        for i in range(1, mv+1):
            c[i] = c[i-1] + c[i]

        r = [0 for x in range(n)]
        i = n-1
        while i >= 0:
            index = c[arr[i]] - 1
            r[index] = arr[i]
            c[arr[i]] -= 1
            i -= 1

        for i in range(n):
            arr[i] = r[i]


arr = [4, 5, 6, 3, 2, 1]
print(arr)
Solution().countingSort(arr, len(arr))
print(arr)

计数排序只能用在数据范围不大的场景中,如果数据范围 k 比要排序的数据 n 大很多,就不适合用计数排序了。而且,计数排序只能给非负整数排序,如果要排序的数据是其他类型的,要将其在不改变相对大小的情况下,转化为非负整数。

基数排序

基数排序对要排序的数据是有要求的,需要可以分割出独立的“位”来比较,而且位之间有递进的关系,如果a数据的高位比b数据大,那剩下的低 位就不用比较了。除此之外,每一位的数据范围不能太大,要可以用线性排序算法来排序,否则,基数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就无法做到O(n)了。

14 排序优化

时间复杂度 是否稳定排序 是否原地排序
冒泡排序 O(n2)
插入排序 O(n2)
选择排序 O(n2)
快速排序 O(nlog2)
归并排序 O(nlog2)
计数排序 O(n+k) k是数据范围
桶排序 O(n)
基数排序 O(dn) d 是维度

如何优化快速排序?

  • 三数取中法
  • 随机法

15&16 二分查找

二分查找(Binary Search)算法,也叫折半查找算法。时间复杂度为 O(longn)

示例代码:

  • 递归实现
class Solution:
    def bsearch(self, arr: list, n: int, val: int):
        return self.bsearchInternally(arr, 0, n-1, val)

    def bsearchInternally(self, arr: list, low: int, high: int, val: int):
        if low > high:
            return -1
        mid = low + ((high-low) >> 1)
        if arr[mid] == val:
            return mid
        elif arr[mid] < val:
            return self.bsearchInternally(arr, mid+1, high, val)
        else:
            return self.bsearchInternally(arr, low, mid-1, val)


arr = [1, 2, 3, 4, 2, 2, 3, 5]
v = Solution().bsearch(arr, len(arr), 4)
print(v)
  • 非递归实现
class Solution:
    def bsearch(self, arr: list, n: int, val: int):
        low = 0
        high = n - 1
        while low <= high:
            mid = (low+high) // 2
            if arr[mid] == val:
                return mid
            elif arr[mid] < val:
                low = mid + 1
            else:
                high = mid - 1
        return -1


arr = [1, 2, 3, 4, 2, 2, 3, 5]
v = Solution().bsearch(arr, len(arr), 4)
print(v)

应用场景的局限性:

  • 二分查找只能用在数据是通过顺序表来存储的数据结构上;
  • 二分查找针对的是有序数据;
  • 数据量太小或太大不适合二分查找;

二分查找的变形问题:

  • 查找第一个值等于给定值的元素

示例代码:

class Solution:
    def bsearch(self, arr: list, n: int, val: int):
        low = 0
        high = n-1
        while low <= high:
            mid = low + ((high-low) >> 1)
            if arr[mid] > val:
                high = mid - 1
            elif arr[mid] < val:
                low = mid + 1
            else:
                if mid == 0 or arr[mid-1] != val:
                    return mid
                else:
                    high = mid - 1
        return -1


arr = [1, 2, 3, 4, 2, 2, 3, 5]
v = Solution().bsearch(arr, len(arr), 4)
print(v)
  • 查找最后一个值等于给定值的元素

示例代码:

# 待修改
class Solution:
    def bsearch(self, arr: list, n: int, val: int):
        low, high = 0, n-1
        while low <= high:
            mid = low + ((high-low) >> 1)
            if arr[mid] > val:
                high = mid - 1
            elif arr[mid] < val:
                low = mid + 1
            else:
                if mid == n-1 or arr[mid+1] != val:
                    return mid
                else:
                    low = mid + 1
        return -1


arr = [1, 2, 3, 4, 2, 2, 3, 5]
v = Solution().bsearch(arr, len(arr), 3)
print(v)
  • 查找第一个大于等于给定值的元素

示例代码:

# 待修改
class Solution:
    def bsearch(self, arr: list, n: int, val: int):
        low, high = 0, n-1
        while low <= high:
            mid = low + ((high-low) >> 1)
            if arr[mid] >= val:
                if mid == 0 or arr[mid - 1] < val:
                    return mid
                else:
                    high = mid-1
            else:
                low = mid + 1
        return -1


arr = [1, 2, 3, 4, 2, 2, 3, 5]
v = Solution().bsearch(arr, len(arr), 3)
print(v)
  • 查找最后一个小于等于给定值的元素

示例代码:

# 待修改
class Solution:
    def bsearch(self, arr: list, n: int, val: int):
        low, high = 0, n-1
        while low <= high:
            mid = low + ((high-low) >> 1)
            if arr[mid] > val:
                high = mid - 1
            else:
                if mid == n - 1 or arr[mid + 1] > val:
                    return mid
                else:
                    low = mid + 1
        return -1


arr = [1, 2, 3, 4, 2, 2, 3, 5]
v = Solution().bsearch(arr, len(arr), 3)
print(v)

17 跳表

Redis 的有序集合就是使用跳表来实现的。

跳表使用空间换时间的设计思路,通过后见多级索引来提高查询订单效率,实现了基于链表的 “二分查找”。调表是一种动态结构,支持快速的插入、删除、查找操作,时间复杂度都是 O(longn)

跳表的空间复杂度是 O(n),不过,跳表的实现非常灵活,可以通过改变索引构建策略,有效平衡执行效率和内存消耗。虽然跳表的代码实现起来并不简单,但是作为一种动态结构,比起红黑树来说,实现要简单很多。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为了代码的简单、易读,比起红黑树,我们更倾向用跳表。

18&19&20 散列表

Word 文档中的单词拼写检查功能

散列表是由数组演化而来的,借助散列函数堆数组进行扩展,利用的是数组支持按照下标随机访问元素的特性。

散列冲突的解决方法:

  • 开放寻址法
  • 链表法

散列表的查询效率不能笼统地说成是 O(1),它跟散列函数、装载因子、散列冲突等都有关系。如果散列函数涉及得不好,或者装载因子过高,都可能导致散列冲突发生的概率升高,查询效率下降。

如何设计散列函数?

直接寻址法、平方取中法、折叠法、随机数法等

装载因子过大怎么办?

装载因子阈值的设置要权衡时间、空间复杂度。如果内存空间不要紧,对执行效率要求很高,可以降低负载因子的阀值;相反,如果内存空间紧张,对执行效率要求又不高,可以增加负载因子的值,甚至可以大于 1。

如何避免低效地扩容?

通过均摊的方法,将一次性扩容的代价,均摊到多次插入操作中,就避免了一次性扩容耗时过多的情况。这种实现方式,任何情况下,插入一个数据的时间 复杂度都是O(1)。

工业级散列表分析要素:

  • 初始大小
  • 装载因子和动态扩容
  • 散列冲突解决方法
  • 散列函数

工业级散列表特征:

  • 支持快速的查询、插入、删除操作;
  • 内存占用合理,不能浪费过多的内存空间;
  • 性能稳定,极端情况下,散列表的性能也不会退化到无法接受的情况;

工业级散列表设计思路:

  • 设计一个合适的散列函数;
  • 定义装载因子阈值,并且设计动态扩容策略;
  • 选择合适的散列冲突解决方法;

21&22 哈希算法

将任意长度的二进制值串映射为固定长度的二进制值串,这个映射的规则就是哈希算法,而 通过原始数据映射之后得到的二进制值串就是哈希值。

满足如下几点要求:

  • 从哈希值不能反向推导出原始数据(所以哈希算法也叫单向哈希算法);
  • 对输入数据非常敏感,哪怕原始数据只修改了一个Bit,最后得到的哈希值也大不相同;
  • 散列冲突的概率要很小,对于不同的原始数据,哈希值相同的概率非常小;
  • 哈希算法的执行效率要尽量高效,针对较长的文本,也能快速地计算出哈希值。

应用场景:

  • 安全加密
  • 唯一标识
  • 数据校验
  • 散列函数
  • 负载均衡
  • 数据切片
  • 分布式存储

23&24 二叉树

想要存储一棵二叉树,我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基于指针或者引用的二叉链式存储法,一种是基于数组的顺序存储法。

二叉树的遍历:

  • 前序遍历:对于树中的任意节点来说,先打印这个节点,然后再打印它的左子树,最后打印它的右子树。
  • 中序遍历:对于树中的任意节点来说,先打印它的左子树,然后再打印它本身,最后打印它的右子树。
  • 后序遍历:对于树中的任意节点来说,先打印它的左子树,然后再打印它的右子树,最后打印这个节点本身。

实际上,二叉树的前、中、后序遍历就是一个递归的过程。

二叉查找树

二叉查找树是二叉树中最常用的一种类型,也叫二叉搜索树。顾名思义,二叉查找树是为了实现快速查找而生的。不过,它不仅仅支持快速查找一个数据,还支 持快速插入、删除一个数据。

二叉查找树要求,在树中的任意一个节点,其左子树中的每个节点的值,都要小于这个节点的值,而右子树节点的值都大 于这个节点的值。

25&26 红黑树

满足要求:

  • 根节点是黑色的;
  • 每个叶子结点都是黑色的空节点(NIL),也就是说,叶子节点不存储数据;
  • 任何相邻的节点都不能同时为红色,也就是说,红色节点是被黑色节点隔开的;
  • 每个节点,从该节点到达其可达叶子节点的所以路径,都包含相同数目的黑色节点;

红黑树是一种平衡二叉查找树,它是为了解决普通二叉查找树在数据更新的过程中,复杂度退化的问题而产生的,红黑树的高度近似 log2n,所以它是近似平衡,插入、删除、查找操作的时间复杂度都是 O(logn)。

因为红黑树是一种性能非常稳定的二叉查找树,所以,在工程中,但凡是用到动态插入、删除、查找数据的场景,都可以用到它。不过,它实现起来比较复杂,如果自己写代码实现,难度会有些高,这个时候,我们其实更倾向用跳表来代替它。

27 递归树

  • 实战一:分析快速排序的时间复杂度
  • 实战二:分析斐波那契数列的时间复杂度
  • 实战三:分析全排列的时间复杂度

28&29 堆和堆排序

堆的特点:

  • 是一个完全二叉树;
  • 队中每一个节点的值都必须大于等于(或小于等于)其子树中每个节点的值;

对于每个节点值都大于等于子树中每个节点值的堆,我们叫做 “大顶堆”;对于每个节点的值都小于等于子树中每个节点值的堆,我们叫做 “小顶堆”。

为什么快速排序要比堆排序性能好?

  • 堆排序数据访问方式没有快速排序友好;
  • 对于同样的数据,在排序过程中,堆排序算法的数据交换次数要多于快速排序;

堆的应用:

  • 优先级队列
    • 合并有序小文件
    • 高性能定时器
  • 利用堆求 Top K
  • 利用堆求中位数

30&31 图

非线性数据结构

相关概念:

  • 顶点
  • 度(出度、入度)
  • 有向图
  • 无向图
  • 带权无向图(权重)

存储方法:

  • 邻接矩阵
  • 邻接表
  • 外部存储(数据库等)

邻接矩阵存储方法的缺点是比较浪费空间,但是优点是查询效率高,而且方便矩阵运算。邻接表存储方法中每个顶点都对应一个链表,存储与其相连接的其他顶 点。尽管邻接表的存储方式比较节省存储空间,但链表不方便查找,所以查询效率没有邻接矩阵存储方式高。针对这个问题,邻接表还有改进升级版,即将链表换成更加高效的动态数据结构,比如平衡二叉查找树、跳表、散列表等。

搜索方法:

  • 深度优先搜索(DFS)
  • 广度优先搜索(BFS)

广度优先搜索和深度优先搜索是图上的两种最常用、最基本的搜索算法,比起其他高级的搜索算法,比如A、IDA等,要简单粗暴,没有什么优化,所以,也被 叫作暴力搜索算法。所以,这两种搜索算法仅适用于状态空间不大,也就是说图不大的搜索。 广度优先搜索,通俗的理解就是,地毯式层层推进,从起始顶点开始,依次往外遍历。广度优先搜索需要借助队列来实现,遍历得到的路径就是,起始顶点到终 止顶点的最短路径。深度优先搜索用的是回溯思想,非常适合用递归实现。换种说法,深度优先搜索是借助栈来实现的。在执行效率方面,深度优先和广度优先搜索的时间复杂度都是O(E),空间复杂度是O(V)。

32&33&34 字符串

匹配算法

BF 算法

全称叫 Brute Force 算法,中文叫作暴力匹配算法,也叫朴素匹配算法。

RK 算法

全称叫 Rabin-Karp 算法,是 BF 算法的改进版。

BM 算法

全称叫 Boyer-Moore 算法。是一种非常搞笑的字符串匹配算法。

BM 算法核心思想是,利用模式串本身的特点,在模式串中某个字符与主串不能匹配的时候,将模式串往后多滑动几位,以此来减少不必要的字符比较,提高匹配的效率。BM算法构建的规则有两类,坏字符规则和好后缀规则。好后缀规则可以独立于坏字符规则使用。因为坏字符规则的实现比较耗内存,为了节省内存,我们可以只用好后缀规则来实现 BM 算法。

MKP 算法

KMP算法的核心思想是:我们假设主串是a,模式串是b。在模式串与主串匹配的过程中,当遇到不可匹配的字符的时候,我们希望找到一些规律,可以将模式串往后多滑动几位,跳过那些肯定不会匹配的情况。

BM算法有两个规则,坏字符和好后缀。KMP算法借鉴BM算法的思想,可以总结成好前缀规则。这里面最难懂的就是next数组的计算。如果用最笨的方法来计 算,确实不难,但是效率会比较低。所以,我讲了一种类似动态规划的方法,按照下标i从小到大,依次计算next[i],并且next[i]的计算通过前面已经计算出来 的next[0],next[1],……,next[i-1]来推导。 KMP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O(n+m)。

35 Trie 树

Trie树,也叫“字典树”。顾名思义,它是一个树形结构。它是一种专门处理字符串匹配的数据结构,用来解决在一组字符串集合中快速查找某个字符串的问题。

如果用来构建Trie树的这一组字符串中,前缀重复的情况不是很多,那Trie树这种数 据结构总体上来讲是比较费内存的,是一种空间换时间的解决问题思路。

尽管比较耗费内存,但是对内存不敏感或者内存消耗在接受范围内的情况下,在Trie树中做字符串匹配还是非常高效的,时间复杂度是O(k),k表示要匹配的字符串的长度。 但是,Trie树的优势并不在于,用它来做动态集合数据的查找,因为,这个工作完全可以用更加合适的散列表或者红黑树来替代。Trie树最有优势的是查找前缀匹配的字符 串,比如搜索引擎中的关键词提示功能这个场景,就比较适合用它来解决,也是Trie树比较经典的应用场景。

36 AC 自动机

AC自动机是基于Trie树的一种改进算法,它跟Trie树的关系,就像单模式串中,KMP算法与BF算法的关系一样。KMP算法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next数组,类比 到AC自动机中就是失败指针。而且,AC自动机失败指针的构建过程,跟KMP算法中计算next数组极其相似。所以,要理解AC自动机,最好先掌握KMP算法,因为AC自动机其实就是KMP算法在多模式串上的改造。

整个AC自动机算法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将多个模式串构建成AC自动机,第二部分是在AC自动机中匹配主串。第一部分又分为两个小的步骤,一个是将模 式串构建成Trie树,另一个是在Trie树上构建失败指针。

37 贪心算法

贪心算法有很多经典的应用,比如霍夫曼编码(Huffman Coding)、Prim和Kruskal最小生成树算法、还 有Dijkstra单源最短路径算法。

实际上,贪心算法适用的场景比较有限。这种算法思想更多的是指导设计基础算法。比如最小生成树算法、单源最短路径算法,这些算法都用到了贪心算法。

38 分治算法

分治算法(divide and conquer)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四个字,分而治之 ,也就是将原问题划分成n个规模较小,并且结构与原问题相似的子问题,递归地解决这些 子问题,然后再合并其结果,就得到原问题的解。

分治算法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思想,递归是一种编程技巧。实际上,分治算法一般都比较适合用递归来实现。分治算法的递归实现中,每一层递归都会涉及这样三个操作:

  • 分解:将原问题分解成一系列子问题;
  • 解决:递归地求解各个子问题,若子问题足够小,则直接求解;
  • 合并:将子问题的结果合并成原问题。

分治算法能解决的问题,一般需要满足下面这几个条件:

  • 原问题与分解成的小问题具有相同的模式;
  • 原问题分解成的子问题可以独立求解,子问题之间没有相关性,这一点是分治算法跟动态规划的明显区别,等我们讲到动态规划的时候,会详细对比这两种算法;
  • 具有分解终止条件,也就是说,当问题足够小时,可以直接求解;
  • 可以将子问题合并成原问题,而这个合并操作的复杂度不能太高,否则就起不到减小算法总体复杂度的效果了。

39 回溯算法

回溯算法的思想非常简单,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用来解决广义的搜索问题,也就是,从一组可能的解中,选择出一个满足要求的解。回溯算法非常适合用递归来 实现,在实现的过程中,剪枝操作是提高回溯效率的一种技巧。利用剪枝,我们并不需要穷举搜索所有的情况,从而提高搜索效率。

40 动态规划

你可能感兴趣的:(《数据结构与算法之美》 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