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精英?
最早的“精英”概念源自17世纪,意指“精选出来的少数”或“优秀人物”。
“精英理念”认为,精英的才学品行因为优于一般民众,所以要把他们遴选出来,管理国家重大事务,使社会各个方面的运作更有效率,使人民生活得更好。
由此看来,“精英”是一个象征着责任、贡献、服务等高尚品质的字眼。
这意味着能堪当“精英”称谓的人,不仅要有经天纬地的才干,还要有出类拔萃的决策力、坚如磐石的责任心和正道直行的价值观。
1、精英&精英教育
在精英教育硕果累累的英国,教育就告诉学生们,要成为“精英”,就要勇于担当责任,要竭力为他人服务。
伊顿公学,作为英式精英教育的载体,威灵顿公爵曾评价它说:“滑铁卢战役是在伊顿公学的操场上打赢的。”
因为当战争爆发时,惠灵顿的学生们凭借优秀的品格,坚定的意志,飒爽的精英风度,成为了“军队之魂”,担下了保家卫国的责任。
2、精英&应试精英
与之对比,如今我们所普遍定义的“精英”,内涵实在是过于片面了。
如今,我们对于“精英”的判定,通常过分强调了“才干”,而对于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决策力、责任心等却不设门槛。
如此一来,我们甄选出的“精英”,更多的是“实用”层面的“应试精英”。
中国应试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实用型的“社会工具”,即大量“专才”,即大量“专才”,因此造就了很多对文史一窍不通的IT人士或对理化一窍不通的企业白领。
这些中国应试教育下的精英,并不是不能拥有那些珍贵的特质,只是因为多年的应试教育已经很大程度上摧残了培养这些特质的可能性。
在应试方面越是得心应手,在其他方面就越可能相形见绌。
从这种层面上来说,我们的学前教育,也是一种“摧残性”的体系,它不致力于培养整全的人,相反,它恰恰要趁你还没有成长为整全的人之前,忙着认字,忙着背书,却忽视对人格、品质、能力等的培养。
3、英国&早期教育
而英国是怎么对待早期教育的呢?
英国政府在源头为精英教育“保驾护航”,特颁布评估学前教育的权威标准——EYFS,对早期教育进行干预;教育巨头BBC出品了执行这一标准的早教品牌——英国天线宝宝早教,力争通过自己的7大课程体系,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口语表达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组织人群的能力、还有探索问题的能力。
英式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引领社会变革的领袖或刷新人类认知版图的大牛,而不是仅仅培养实用型的专才。
真正的精英必然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除此之外,还应该人格健全、心理健全、情感健全,有理想有抱负地活着,对社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