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来可以赶上那趟车

我本来可以赶上那趟车_第1张图片

我骑着一辆共享单车,赶往最近的公交站台。

离站台还有十多米的时候,我要坐的公交车从后面呼啸而来,猛登了几下车轮,还是被甩在了后面。公交车的刹车声响起来,我跳下单车,去拉车闸。拉了两下,没摸到闸门。

公车停了下来,一个乘客从车上走下来。多下来乘客吧!这样公交车就会多停一会儿。终于锁上了车锁,正要往前跑,公交车已经发动了。我仰起手,嘴巴哎了一声,身子立时颓然了。

下一趟车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到,我无聊的掏出手机,拨弄着手机上的应用,又把手机放进了包里,我望着空旷的街道,心情在暗淡的灯光下愈加落寞。

我看着在一旁静立的单车,心想:我要是不急着落锁,也许能赶上那辆单车。可是,不落锁怎么行呢?要是不落锁,或许可以连车一起弄到车上去。我想象着一个哥们挟着共享单车搭公交的画面,心里乐了一下。

我想到上星期给学生布置的作文题:我本来可以______。大多数学生在横线上只填了一个词语,一个词语的想象空间肯定比一个短语小得多。我们可以比较一下这两个题目:

我本来可以成功

我本来可以赶上那趟车

成功这个词概括性很强,但“赶上那趟车”更有画面感,赶不上车的烦躁和落寞,扑面而来。

没有赶上那趟车,也许有波折,也许没波折。文似看山不喜平,为了完成这篇文章,没有波折也要生造。

先看第一个波折:

你走在路上,遇到了一个过马路的老太太。她艰难地推着拖车,拖车上堆满了纸箱。她佝偻着腰,步履蹒跚地走到马路早间时,绿色的小人开始闪烁,红灯就要亮了。你看到老奶奶停在路中央,原来是纸箱掉在了路上一块。你把单车支在路边,正要向老奶奶跑去时,绿色的小人变成了红色。你仰起手拦住小车,跑到老奶奶身边,捡起纸箱,奋力帮她把车推到了对面。当你赶到公交站台时,公交车正要开走。你锁好车闸,想要赶上去时,公交车加快速度往前走了。

要是在二十年前这样写,批卷老师肯定会给你打高分。这个波折立意虽高,却滥俗。就如同有的学生一写生病,一定是妈妈背着自己去医院,为了增加悲情色彩,还要给妈妈增加做事的难度,让老天下雨。


我本来可以赶上那趟车_第2张图片

这个波折,是由自己帮助别人引起的。或者说,自己没赶上那趟车,原因在自己。我们能不能从别的角度思量一下,把自己没有赶上那趟车归结于外部因素呢?

有的,再看第二个波折:

走到第二个路口,路面变得颠簸起来。你使劲蹬着车拐子,像赶快骑过这一段路程。我有些喘气了,你想起早上走这条路时,路面被机器剥成波浪的样子,那时骑车就是这个样子的。你喘口气,心想要是把条路赶快铺上柏油就好了。转过弯,是个下坡,耳旁风声呼呼地响着。不好,前面怎么封路了。你赶紧刹闸,差点撞到告示牌上。一辆小车正在调头,有人骑着单车从暗影里穿出来。你从小车旁边骑过去,贴着围板往前走。前面已经堵了十多辆车,有人说你不要让他们再过了,你插进去。终于往前移动了,原来是一座尺把宽的铁桥,怪不得那么慢。当你赶到公交站台时,公交车正要开走。你锁好车闸,想要赶上去时,公交车加快速度往前走了。

写“我本来可以______”这个题目的作文,不去管那么多的波折行不行?当然可以。不在作文里写具体的波折,直接对这个题目发表议论,比如这样:

“本来”是个令人气馁的词汇,它指向你的想象,你在想象中织一张网,撒向刚刚经历的过往。你试图网住一些东西,然而都是遗憾。你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结像荒草一样肆意地疯长着。你织的那张网洞眼太大了,你网不住任何东西。因为那些漏洞的存在,你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你会犯错。你犯的错是插在分岔小径之处的路标,一条引你走向一错再错的凛冬,一条指向莺歌燕舞的春天。

你选择走向凛冬,或者走进春天。你不能同时走两条路,你必须舍弃其中的一条。这个世界上,有的人选择春天,有的人选择凛冬。他们都是自己的囚徒,走不出自己的皮肤。选择春天的人不要怜惜走向狂风暴雪的人,反过来,龟缩在冰天雪地里的人也有春天里的人不能体验的美丽。

老师,你让我写“我本来可以______”这个题目,我决定不再把那个空格填满。因为人生需要一点空白。大人呢,不要把我空白填满。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本来可以赶上那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