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正月初一才是元旦

古代正月初一才是元旦_第1张图片

关于元旦,王安石有一首名诗《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说的是我国古代人欢庆元旦的习俗。元日,就是元旦,又可称为元正、元长、元朔、元辰、元春、端日、上日等。这个元日,指的是阴历的正月初一。

其实,从汉武帝一直到清末,元旦都是正月初一。

中华民国成立后采用公历,才以公历1月1日为新年第一日,但未定名“元旦”。新中国成立后,亦采用公历。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才得以定时定名。

元旦,据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考诸史书,“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春三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

“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即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作为重要的节日来加以庆祝。官方的庆祝活动,一般是正式朝会,而民间的活动,则主要有以除疫、延寿为目的的饮食生活习俗,包括王安石诗中所说的放爆竹、饮屠苏酒、换桃符(即贴春联),还有饮椒柏酒、桃汤,吃五辛盘、胶牙饧等。反正从汉代起,元旦期间,好好吃喝一顿,已成习俗。

据《汉官仪》和《后汉书·礼仪志》等书记载,汉制规定,每年元旦,群臣都要给皇帝朝贺,称为“正朝”,皇帝便大摆筵席款待群臣,君臣饮宴欢度佳节。

此后,在魏晋至唐,元旦朝贺、皇帝大宴群臣成为定制。曹魏时元旦,曹植有诗《元会》:“初步元祚,古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

晋时元旦朝贺皇帝时,皇帝要给百官增禄,每人赐醪酒二升。宴会上,“冠盖云集,樽俎星陈。肴蒸多品,八珍代变。羽爵无算,穷乐极宴。”

唐代宫廷元旦朝会不仅沿袭汉晋旧俗,而且由于天下一统,经济文化繁荣昌盛,元旦宫廷宴会自然更加隆重。元旦之日,唐朝皇帝不仅要受百官朝贺,而且来自远方少数民族和附属国的首领和使臣也来奉礼恭贺。因此,朝堂大殿筵席纷陈,钟鼓喧天,丝竹震耳,歌舞升平,恭贺新年。

以诗闻名的唐代,众多诗人也均以元旦入诗:

白居易有《七年元日对酒五首》:“众老忧添岁,余衰喜入春。年开第七秩,屈指几多人!”别人都忧虑又老了一岁,只有白居易表达了不惧衰老、以长寿自豪的心情。

孟浩然有《回家元日》诗:“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犹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孟浩然忧国忧民,“无禄尚忧农”,在节日里想得更多。

“屠苏酒”是元旦一定要饮的酒。此酒传说是由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屠苏酒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的。孙思邈每年腊月,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元旦进饮,可以预防瘟疫。

关于饮屠苏酒,唐代诗人成文斡《元旦》诗中还留下一个习俗:“戴星先捧祝尧觞,镜里堪惊两鬓霜。好是灯前偷失笑,屠苏应不得先尝。”

一般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也就是说合家欢聚喝饮屠苏酒时,先从年少的小儿开始,年纪较长的在后。诗中所说的正是这种习俗。因为按古人理解,每逢新年,虽然每人都要增寿,但实际上年少者得了一岁,而年长者却失了一岁,所以大家劝年少者先饮,以示祝贺,而让年长者后饮,以避忌讳。

宋朝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苏辙的哥哥苏轼也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中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哥俩说的,都是这种习俗。

有趣的是,在中国古代,曾以十二月、十一月、十月等的月首为元旦: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则商朝的元旦为十二月初一;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则周朝的元旦为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则秦朝的元旦为十月初一。直到汉武帝时,才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并从此沿用到清末。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代正月初一才是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