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育”至“性教育”

教育,真的只是让孩子往返于学校和培训机构吗?家长在其中是否真的只能承担接送的任务而再无其他?我们追求的究竟是“孩子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还是“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望能永怀初心。初为人父母时,最先涌现出的渴望,是希望这个由母体走向世界的孩子健全、健康而再无其他,时隔几年或十几年,我想听到孩子第一声啼哭的经验都是宝贵而深刻的。这是他或她人生的第一声啼哭,也是身为父母身份、角色及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总不至于,就此轻忘。那时那刻的感动,还仍然刻骨铭心吧?

如果将彼时心间感动放于此刻,再重新审视对孩子的教育,心间涌现的,是怎样的感受呢?看惯了孩子在学校和教育机构之间,背着大大的书包疲于奔命的场景,仍是觉得心疼、心酸以致万般无奈。不能否认的是,孩子或许真的从学习的过程及结果中有所收获,有所成就。或许刚刚与我擦肩而过的孩子在某日白发仍未爬上鬓间时便取得了傲人的成就,但,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将会是那个站在聚光灯下的人。而站在聚光灯下的人,未必真的就是所谓的“成功人士”。是此刻自诩为“大人”的人定义了“成功”,进而加之于孩子身上。他或她来的时候,是一张白纸,他或她眼里的“成功学”未必不是父母写上去的。

没有完全正确的父母。人本身为人,便是一个矛盾的,在思考中逐渐转变的个体,而立之年为人父母,四十不惑时,你眼里的世界还是最初的那个世界吗?那孩子眼里的呢?

我以为,成熟父母的第一步转变,便是承认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当然,他或她也永远是你的孩子,你的宝贝。他或她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或她有权利以自己的目光、个性及成长经验去衡量这个世界,然后选择对待这个世界的方法,和适合本身最舒适的生存下去的形式。每个人,都是在“对与错”的洪流中选择、选择再选择,而后在以为很长但其实非常短暂的时光中成为了与当时他们的父母一样的“成人”,然后,成为下一代父母。

但这并不等同于任由孩子随波逐流,爱,是最好的教育。父母之间的爱情,父母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父母对于家庭、事业等等一切的包含着个人主观态度及感受的行为,都有爱溶于其中。父母热爱工作、热爱生活,想必孩子大体应该不会厌学、懒惰吧。耳濡目染的意义,想必就在于此。父母之间的爱,能给予孩子们正确的两性认识,了解不同性别在社会、家庭等场景中承担着的不同角色,从而,他们会成为那样的人。

由两性认识,我们可以进一步谈到“性教育”。只性教育书籍当中的几个画面便在各平台掀起了轩然大波。是不是我们,太狭隘了?

性别,除被特殊疾病阻碍,它早已从孩子出生的一刻便伴随着他们,是他们的一部分,是他们未来接受自己的一个途径。而中国家长为何总是“谈性色变”?是否,是我们本身就没有一个良好的认知呢?中国自古以来保守、含蓄,但事实是,早已时过境迁。“性”,究竟是什么?人类谈性,即因为人类有意识,会思考,否则和只为繁衍而交配的动物有什么区别呢?我们之所以会认为“性”是私密的、宝贵的,是不能拿到光天化日之下讲的,其实也是我们对这一概念的一种珍视,当然,这是乐观方面。悲观的呢?是我们认为这是可耻的、肮脏的、见不得光的,否则,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这个话题拿到人前说呢?

首先,孩子需要对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由来有一个认知。总不至于在青春期来潮或遗精时束手无策,因父母对这种现象的避之不谈而感到万分羞愧,甚至以为自己生病了乃至病入膏肓。同时,随着发育,男性及女性的身体都会发生变化,这样的变化,他们该如何接受呢?学校终于要做了,而家长仍然万般阻拦。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本就应该相结合,而现在,却终于还是选择了对立面吗?

每一个男童、女童都会平安成长为男人、女人,这也是我们养儿养女的共同期愿。而“性”,本就是最自然、最亲密的认知,为什么要拒绝呢?

关于性侵犯案例我已不想再一一赘述了,如果仍然觉得避孕广告要比流产广告来得更为可耻,那么,就这样继续选择下去吧。谁也不能断言,这样的选择会缔造一个怎样的世界。

最后,在某言论中注意到,关于以上所谈到书籍的舆论导向是由某些所谓“营销号”操作的。或许是道听途说吧,但对此,我想说的是,被人关注的言论,其力量,来源于众人,希望,得此力量后,你能为众人发声。否则,被众人摒弃之时,指日可待。

你可能感兴趣的:(由“教育”至“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