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初定整车厂的职业规划?
这是很多小鲜肉们刚定下工作就喜欢问的问题,其实我个人觉得不是太有必要,先用三个月的时间,让自己在工作岗位上沉淀下来,只有心静下来了,你才开始真正懂得职场规划的含义。
当你喜欢高昂着头,锁定一个很远大的目标才开始走路的时候,这样确实有助于少走弯路,但抬头走路是很容易摔跤的,所以开始几步要走稳。
对于很多刚进入整车厂的小同学,新奇?兴奋?想撸起袖子大干一场,释放出的荷尔蒙连隔壁楼前台的小阿姨都闻得到,巴不得刚入职一个月,就搞到公司副总的邮箱,表达一些自己所发现的部门问题,或者是“浅述”一下对公司战略的思考,这种情况我真的遇到过。
而有的同学又迷茫,压抑,被整车厂森严的等级制度和严格的考勤、培训体系压的喘不过气来。
他们习惯于低着头走路,边走边看,走到哪算哪,优点是每一步可以踩实了再走,但是来了整车厂以后,好像同事之间的关系都分的很清楚,没有人再像老师那样,耐心或者是唠叨的跟你解释每一个阶段培训的意义,给你安排这个工作的出发点是什么...等等,好像完全找不到目标,一直在打杂,靠自己什么都不懂,什么又都只能靠自己。
其实就是一句话,初入职场不要太乐观,要有敬畏之心;初入职场不要太悲观,自信的人运气才不会差。
说到职业规划,其实也只是跟大家简单的聊聊,我这里也没有标准答案,只能说见过一些年轻的少壮派高层是怎么晋升上去的,他们牺牲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以前都会一起聊聊,希望这些故事对大家有些启发就好。
我把初入职场新人的职业诉求,大概分为四类,也许不太准确:1、想早点赚够钱,财务自由的;2、想早点上位晋升,获得职场成就感;3、想待几年就回到家那边的城市;4、佛系,想安定下来过日子(也有今天刚入职,明天就希望能过退休生活的);
其实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不要去嘲笑别人的选择,只要是深思熟虑出来的选择,都应该被尊重。
1、想早点赚够钱,实现财务自由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是底层出来的孩子这方面的职场诉求是最强的,但是从我个人的职场经验来看,大部分底层出来的孩子反而会很珍惜眼前的工作机会,可能从小的经历让他们不太习惯去大跳跃的思考问题,在面对职场选择的时候会更加保守,对于领导的关系也不太习惯在短时间内就过分亲近,至少对手头的工作熟练以后,再去思考职场的转折点,这可能跟安全感有关。
所以一般会在工作了三到五年以后,才会开始进行第二份工作或者职位的规划,我觉得这个对于应届生来说,其实是个优点,没有三年的时间,其实你真的很难对你所在的公司和岗位有一个深刻的了解。
真正让我觉得这方面欲望很强的,反而是来自一些城市的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他们对自己基本的消费体验有一定要求,对于阶级晋升有着比较强的欲望。所以他们可能一进公司,或者还没进公司之前,在学校宿舍的床铺上就已经开始规划自己以后的职场,朝着意向薪资努力。
优点是这帮孩子适应能力很强,学习和模仿能力很强,对管理类工作不排斥,能够为了达到目的做一些取舍。比如他们可能在认准某个领导以后,就能够比较快速的进入亲近者的角色,但是在短期没有获得有价值的反馈以后,可能就开始动摇。所以缺点是持久力不够,这也体现在技术的学习上。
一般这样的孩子,我建议他们在职场的选择上,不要过于激进。比如看到之前的云计算很火,就去追云计算,最近看到人工智能很火,就来追人工智能,我们国家的企业界真的不乏这样的聪明人,而且融资的还很顺利,但是要看到他们背书,他们的职场履历,成功从来不是单靠看到机会就可以的,还要能把握住。
但是确实买房的压力也大,想保守也保守不了的。又对互联网技术比较狂热的话,还是要评估下自己自学编程的能力,其实可以试试物联网技术,底层的编程其实是越老越吃香的,这样相对来说你的整车厂工作经验也是一个比较好的背书,跨界人才,在互联网造车这波新势力中,可能晋升的会更快,我有个同事在威马的晋升速度可能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因为公司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很多新的岗位涌现出来,而传统整车厂中,老人确实也比较多了。
其次,可以考虑一下整车厂销售类的岗位,一般整车厂的基层区域经理都有10k~30K以上,如果选择海外的销售,一般海外的出差补贴是国内的3~6倍,这样算上常驻的补贴,收入其实还是比较可观的,所以我觉得可以往这方面规划,但是有得有失,销售的中年职场危机会更明显一些,特别有了家庭以后,很多人都适应不了常驻,但是申请回来,可能会面临薪酬或者职位的落差,而且刚毕业就进入销售序列的话,以后就很难转回技术岗位。
技术岗位上的话,虽然国内大部分合资车企其实没有什么真正核心的正向研发内容,但是这其实对个人的发展影响不大,跳到哪里都是一样的水倒来倒去。所以不认为自己天赋异禀的人,还是努力学好手头的技术,跟前辈或者外方的技术负责人合作的时候多留心学学,可能一个边界条件你想很久都不行,但是他们之前遇到过,点拨你一下,就完全不一样了。
平时也看看英语和管理学的书籍,有机会晋升就晋升,我看到一些牛人真的是一心钻研技术,很不喜欢管人,因为个人性格原因放弃了管理职务的兼职,这些人我真的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但是在企业,我觉得还是稍微有些可惜了,毕竟是在企业,要想有一个比较高的职位,其实很多企业不是让你来解决某个问题的,更多的还是希望你能熟悉研发体系,利用你的研发经验来更好的匹配研发团队,对接好各种研发资源,其实收入的性价比我个人觉得会比销售的高。
(在这里说一点题外话,在整车厂工作的时候,对于甲方地位没有感觉,但同事跳去了经销商或者供应商以后,马上就能感受到甲方和乙方悬殊的差距,所以不要盲目的被自己的乙方客户所"呈现"出来的优渥条件所吸引,一分钱一分货,在职场也一样,没有钱是好拿到。)
2、想早点上位晋升,获得职场成就感;
刚入职,就把目标定位成公司未来副总的,这样的人还不少,其实蛮好的, 有目标才能刺激自己不断努力。
但是不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大家可以多了解一些自己公司的高层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去的,其实大部分的晋升逻辑还是蛮透明、公平的。
整车厂的大公司病还蛮明显的,这到不一定跟领导风格有关,还是职场生态的闭环决定的。整车厂的人才流动还是以整车厂之间的流动为主,如果不是因为互联网造车势力的出现,我们还是比较少的看到整车厂的高层跳到其它行业,也很少有其它行业的高层空降某个整车厂,除非是分管市场或者投融资这类的。
流水才能不腐。所以要认识到,整车厂的职场政治其实一点也不比体制内弱,同学们刚进入整车厂,多看、多听、多做、少说肯定是有好处的,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倾诉欲,职场没有不透风的墙。
慢慢大家会感觉,一开始就跟新同事套近乎的老人,也不能说全部吧,只能说一部分是情商很高的狐狸,要知道他对谁都这样的,所以不要一下子就把什么心里的小99放出来, 可能你抱怨完,隔天领导就知道了。
反而是一些比较靠谱的人,比较忙,所以一开始对新人不会很耐烦,但是熟了以后,这种人帮助可能更大。
职场政治不是说要多会奉承拍马屁那种,其实站队就是门技术活,换位思考下,假如你是领导现在去了一个新部门,是想提拔能力最强的,但是自己不熟悉的人,还是想提拔做事比较靠谱,跟自己又比较亲近的。一朝天子一朝臣,历史规律的惯性有时候真的蛮厉害,平时也可以看看人文方面的书,有时候当闲书看看也蛮有意思的,虽然技术比古代已经发展了那么多,但是关于人性的东西,好像古今没什么变化。
所以初入职场,不论是什么心态,不要急着跟领导走的太近,先沉淀一段时间把行情看懂再说。我在这里说个用力过猛的故事,如有巧合,纯属虚构:
小A是一个刚刚进入新部门的毕业生,一次在部门的大例会上,本来新进来的人跟师傅来旁听的,但是当部门老总说到最近哪些哪些地区业绩不太理想,在比较严厉的训斥大区经理的时候,问你们就没一点办法吗?,中枪的大区经理都在闭嘴养神的状态。
这时候小A主动站起来,“X总,我有一些想法,我硕士是工商管理的,我们有一门课程里面讲到一种新的定价策略。。。。在4S店经销商管沟通的过程中,我觉得我们也可以尝试一些新的市场营销手段,跟他们一起合作新媒体。。。"
大家想想,X总会这么说?
X总往往正愁没有话柄攻击这些大区经理,所以就会很自然的对这番言论不置可否的评论一番,然后说你们这些人,还不如小A。
出来以后,小A发现师傅好像对他有点冷淡了,不仅那几个大区经理,好像所有的大区经理对他好像都不冷不热的。
后面X总调走了,以前的负责人回来了,刚好是那几个大区经理的老领导,小A觉得自己的前途更渺茫了。
小A心里就很难受,我明明没有做错什么呀?我反而那天是在帮他们解围呀。
师傅怎么好像也不开心,我这不是帮他出彩吗?
他最近心思都在小B上面,小B的日志我看回复的就很详细,但是小B分析问题还不如我呀......
首先要认识到,书本的知识不一定适应于当下这个项目,可能书本上的知识点是对的,但是综合考虑成本等其他因素,对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其次,越级交流,要么比较隐蔽,要么就一定更考虑靠自己上级的感受,这个不难理解,自己换位思考下就懂了。
其次,要考虑与高层交流的东西,能否真的引起他的兴趣,这里面水太深了。
以上的一些东西我也不太擅长,可能要摔几跤才能比较好的掌握。
我说几个除了站队之外的例子吧。
1、简单的招数练到极制,就是绝招,你能够在刚入职场的前几年,静下心来练几招拿手的本事,同龄人的差距很快会拉开。
2、把握机会的能力很重要
公司要是筹建新厂,一定要好好的评估下,虽然一般新厂条件艰苦,设备调试工期很赶,而且往往一开始是没有产能的,所以投产前的一两年年终奖不会很高。但是某种程度上机会多,可能比较快可以晋升,因为空比较多,而有家庭拖累的老人往往不愿意去,除非是职场进取心特别强的,这时候机会是相对比较多的时候。
其次,未来不管国内市场如何,进入常态化的增长已经是不可逆的,所以真正可能的爆发增长点还是在南美、东南亚、中东、印度、非洲部分地区这些,所以英语一定不能丢,机会来了,才能把握的住,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一位前同事,就是因为英语比较好,派去日本培训后,去了埃及,虽然最后工作用法语比较多==......但是海外晋升确实快一些,不好的地方就下次再细说了。
还有一个就是对于互联网的造车新势力要多留意一些,我个人觉得他们不会颠覆整车厂,但是会倒逼整车厂带来巨大的变革。慢一步被淘汰,快一步就成烈士了,所以节奏很重要,应该来说互联网和车企的人合作,是大势所趋,平时可以适当积累一些相关的人脉资源,等前景再明朗一些也方便做选择。
也有通过回炉逆袭的例子,像有些德国或者美国的高校也是一些比较好的选择,毕竟车企还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不过近年来,海龟也多了。
不要觉得同龄人能够很早爬上课长,系长就一定是技术或者管理能力有多强,可能真的是他跟你们一样都足够努力,但是他选择好一点罢了,年纪越大越发现,选择比努力重要。
3、想待几年就回到家那边的城市;
整车厂工作的一个好处就在于,大部分省份都有自己的主机厂,而且在当地的收入水平,都还过得去,当然还是选择销量好一些的主机厂。
如果有这种想法,我的建议还是优先考虑进入外资或者合资车企会比较好,这样跳槽回家在目前的行情上看,难度会低一些。
其次在岗位的选择上,可以留意下家里的主机厂的性质是什么?
最直接的就是去招聘网站搜什么类岗位和招聘要求。
一般来说,分厂的话比较多的是制造岗位、部分采购岗位、行政岗位、财务岗位等,研发岗一般是放在总部,或者是人才比较集中的北上广研发中心才有。
然后要做好规划,时间不能太久,不然你年纪比较大了,还要重新在那边积累人脉资源也比较辛苦,建议最长不要超过5年,因为还要考虑成家各种因素,当然如果是有希望能够晋升一级再走的,就另当别论。
企业挖人的薪资涨幅,其实也跟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有关的,前段时间吉利、互联网造车企业挖合资或者外资车企的人开出的薪资比较凶,但是最近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敢尝试跳出藩篱进行尝试,薪资也慢慢回归理智,这其实是好现象,对于职场大环境来说过热过冷其实都不好。
4、佛系,想安定下来过日子(也有今天刚入职,明天就希望能过退休生活的)
我觉得这种想法也蛮好的,如果家庭条件还可以,首房和车的压力比较小,这也是一种人生智慧,而且车企的高温假,我们自己不觉得,其它行业真的是蛮羡慕的。
建议选择一些上升期的岗位,这也即使你原地不动的工作,说不定也能够卡住风口,比如搞机电的就比搞传统机械结构的稍微有优势,同等工资经验薪资确实要高一些,当然前提也要考虑到自己的兴趣点。其次,研发、制造、财务部门虽然杂事多,但是出差相对于销售和采购,还是比较少的。
看点《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有的人说这是成功学洗脑的,但是我觉得还是仁者见仁吧,技术这种东西,不花时间还是很难服众的,安定下来过日子,不放弃学习,也是有机会成为某个板块专家的。
职场都是有得有失的,谁不希望晚年幸福呢?
创业篇
因为车企的上下游产业链比较长, 所以创业的机会还蛮多的,我觉得留心资源和人脉以外,还是充分利用好公司的平台努力工作,多争取一些机会锻炼自己,把自己当做公司的老板来工作,是成长最快的。
但是其实身边整车厂跳槽出来创业的,真的不多,特别是跟互联网行业相比,那更少了。
什么区域销售跟人合伙开4S店的,出来做车险的,采购负责注塑件,自己出来办厂的,售后的利用自己资源等等
听说的很多,但是听说的我也不清楚具体是怎么样的。我认识的人里面,就两个,一个是市场部的,自己出来搞了个工作室,但是其实跟原来的资源对接的很少,领域也换了,还是靠自己为主;还有一个是做CAE的,跟别人合伙成立了一个公司,做做外包项目的,做的还行,我也是他创业以后才知道这里面水很深。
总之,不好意思,也比较忙,所以打完了也没有时间修改,大家就将就的看看,希望多少有点帮助。
万事开头很难,还是祝福大家,在刚步入职场的几年,能够水大鱼大,职场如意!
也欢迎收听我们的荔枝微课《入职整车厂应该做的第一份职业规划》,扫描下方微信二维码即可
课程大纲
1、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实习的重要性、如何使得实习价值最大化、初入职场的注意事项】
2、针对不同职场诉求的职场规划:
【a、想早点赚够钱,实现财务自由,怎么办?;
b、想早点上位晋升,获得职场成就感,怎么办? ;
c、想待几年就回到家那边的城市,怎么办?;
d、佛系,想安定下来过日子,怎么办?】
3、关于创业,是否适合自己,如何利用整车厂的上下游产业链找寻突破口
4、关于学历提升,是否有必要?读研还是留学,学校和专业的建议
前职场大叔,前整车厂和互联网从业者,希望我的经验对你们求职有所帮助
(微信公众号 这里说求职 ID:zheliwanan) 欢迎过来扯两句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