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爱看的极简北宋史(八):烛影斧声宋太宗(上)

你一定爱看的极简北宋史(八):烛影斧声宋太宗(上)_第1张图片

在你一定爱看的极简北宋史(七)里,大宋无情的吞并了南唐。从陈桥兵变算起,到灭南唐为止,赵匡胤已经在皇帝的位置上坐了十五年。在这十五年里,赵匡胤几乎每一天都在为了大宋王朝而呕心沥血,而现在,他终于能松一口气了。

群臣自然是十分开心——怎么看大宋都会是下一个汉、唐一样的大一统朝代,这意味着大家不仅以后荣华富贵享用不绝,十有八九也会名垂青史。就连李煜啊,刘龑啊这些人也有点小庆幸——赵匡胤这人心大的很,眼下大宋欣欣向荣,多半是亏待不了自己的,虽然自己国灭了,但好歹还留了条命。只有一个人,心里有点不安。

这个人就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

在当时,赵光义的地位很特殊,他是大宋的“隐皇储”。

什么叫隐皇储呢?这事得从残唐五代时说起,那时候有一个很奇葩的现象,就是立了太子,皇上不开心。

若建太子,则肤遂为闲人!——资治通鉴·卷二四九

而要被立为太子的人听到这个消息通常也不会很开心,说不定还要找出这个主意的人理论一番。

(从荣)曰:“执政欲以吾为太子,是欲夺我兵柄,幽之东宫耳。”

从荣不快于执政,私谓所亲曰:“吾一旦南面,必族之!”——资治通鉴·卷二七八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出现呢?我们知道五代的时候是乱世,乱世里什么仁义道德都是假的,谁的拳头大谁说了算。一旦立了太子,对皇上来说,相当于在朝廷之内出现了第二个权力中心,大大增加了自己执政的风险。万一不幸摊上一个野心家,说不定前脚把他立为太子,后脚他就开始琢磨怎么干掉自己,风险实在太大,得不偿失。而对于太子来讲,一个继承权并不能保证他能够顺利继位,而当上太子之后自己手上实际的兵权却很可能受到影响,因此也是一万个不高兴的。

但是作为一个政治势力,没有继承制度又不太科学,尤其是五代的这些君主动不动就御驾亲征,万一死在外面家里又没有继承人,分分钟就又是一次改朝换代的节奏。因此大家反复权衡之下,发明了一种奇葩的玩法——隐皇储制。所谓隐皇储制,就是说我中意谁来接班的话不立皇储——但是我让你来做亲王兼京兆尹(相当于首都的市委书记)。这么做的好处有两个,一是大家虽然都知道我安排你在这个位置上以后是要接班的,但是你毕竟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分,因此名义上咱们还是君臣之份,我就不用太担心你哪天急着上位悄悄的毒死砍死砸死烧死我了;二是虽然名分上没将你立为皇储,但封你做了亲王,使你的地位凌驾于群臣之上,又让你做京兆尹,相当于把首都地区的行政工作全都交给了你,这样也让你安了心,在紧急时刻接班也不至于手忙脚乱了。因此这个方法风靡一时,大家都觉得十分科学。

后唐秦王从荣以长子为河南尹,又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故当时遂以尹京为储贰之位。至晋天福中郑王重贵、周广顺中晋王荣,皆尹开封,用秦王故事也。——陆游·渭南文集·卷二三·记太子亲王尹京故事

大家一定还记得赵匡胤的皇位是怎么来的——周世宗死后留下孤儿寡母让他有机可乘,因此赵匡胤当上皇帝之后就十分注意这个问题,因此很早就将赵光义提拔为京兆尹,并默许他培植势力,不断坐大。在大宋成立之初,这么做是很有必要、也十分正确的。然而随着大宋的疆土越来越大,赵匡胤的子女们年纪也逐渐变大了,这时候赵匡胤开始有点犹豫了:弟弟再亲,终究不如自己的儿子亲啊,这皇位,要不还是传给儿子?

然而经过多年的发展,赵光义此时的势力已经坐大。虽然最关键的禁军系统他一直没能插手进去,但是在开封的黑白两道上,早已全是赵光义的人了,因此赵光义能够很容易的从其他方面钳制住赵匡胤。比如说开宝二年(公元972年),在赵匡胤秣兵历马的时候三司的人(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就曾跑来和他汇报:皇上您这兵不能再练了。

要知道,当时正是赵匡胤准备拿南唐开刀的前夕,你们这些财务人员竟然让我停止练兵,这是自寻死路!那我不练兵我招了这么多人马拿来干嘛?

屯田啊!皇上您可能还不知道,开封城里没粮食了,您最好让禁军就地解散集体转职成农民……

赵匡胤这暴脾气哪能忍的了这个,差点当场弄死三司的负责人。你们特么的就这么管理我大宋的后勤?三司的负责人则表示皇上这个开封城里人越来越多我实在也没招了,开封周边哪有那么多粮食还不是全靠漕运从南方运粮,现在漕运效率越来越低我们也不能凭空变出来粮食好不好!

事情越搞越大,最后赵光义挺身而出,说哎呀老大,这事不能完全怪三司,主要是官方粮食价格太低,漕运效率又一直上不来,南方运米过来不获利嘛。不如这样,以后漕运由我接手,保证再不会出这些问题你看怎么样?

三司言仓储月给止及明年二月,请分屯诸军,尽率民船以资江、淮漕运。上大怒,召权判三司楚昭辅切责之曰:「……且设尔安用!苟有所阙,必罪尔以谢众。」昭辅皇恐,计不知所出,乃径诣开封府,见皇弟光义泣告,光义许之。

光义问右知客押衙永城陈从信曰:「为之奈何?」从信对曰:「……宜各宿备运卒,皆令即时出纳。如此,每运可减数十日。……募其船之坚实者令运粮,其损败者任民载樵薪,则公私俱济。」(光义)明日,具以告上,上悉从其言。由是事集,昭辅亦免责焉。冬十月,江、淮米十万石至京师,即是从信之策行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三·开宝五年

随着赵匡胤对自己儿子培养的力度不断加大,赵光义与赵匡胤两兄弟之间的矛盾开始愈演愈烈。当时赵匡胤中意的儿子是谁呢?这个人说起来可是大名鼎鼎,那就是传说中手持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的“八贤王”赵德芳。赵光义对此当然是很不满意的,皇兄今天让赵德芳去接待个外宾,明天让他去处理个政务,后天又加封他老丈人个官职的,你想干啥?

赵匡胤自然是知道自己这个皇弟心里那点小算盘的,两个人开始了暗地里的交锋。然而这种暗战让赵匡胤很不适应,作为一个听取大臣汇报工作时一言不合就拔拳相向的纯爷们,和自己弟弟勾心斗角这事既不符合他的性格,也不符合他的作风。因此尚不想撕破脸皮的赵匡胤索性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咱们迁都吧!

这下大家都吓坏了,皇上,您要迁到哪啊?

洛阳不错,咱们就迁到那吧!

别闹了皇上……

赵匡胤的迁都是釜底抽薪之计:你不是把开封府营造的密不透风么?你不是开封黑白两道通吃么?老子不在这玩了,咱们换个地方玩好了!更何况洛阳当时的地方行政长官还是赵德芳的老丈人,迁都之后,赵光义的问题就再也不会是个问题了。

然而群臣却激烈的反对这个迁都计划,要知道,当时已经不是唐朝的时候了,洛阳周围的粮食养活一个洛阳城都捉襟见肘,要是迁都过去,几十万禁军和领导班子吃什么?再开一条运河么?开封的运河是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有了今天的规模,想要在洛阳再开一条差不多规模的运河,咱们大宋就变成大隋了。

赵匡胤对这些人表示了鄙视,你们啊,太年轻!太幼稚!开封需要这么多兵马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开封为什么必须依靠漕运才能过活下去?因为开封周围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我迁都洛阳之后下一步呢,就还都于长安,长安你们晓得不晓得啊?汉唐故都!山河之险!那时候自然就不需要这么多禁军人马了啊。

作为大宋首屈一指的军事家、武术达人、杰出的指战员,赵匡胤的发言深深震慑住了大家,一时间群臣都觉得皇上你说的好有道理,也就无力反驳。见此情景,赵光义施展出了最后的大招:皇兄,在德不在险啊……

不得不说,这句话真的是一记绝杀:你不是要迁都么?你迁都,就是对自己德性的怀疑!就是对大宋国运的质疑!就是对满朝文武品德的不信任!你迁啊!你迁啊!

赵匡胤沉吟许久(其实是被噎的没话说了),只得一拍桌子:你们这些不知道好歹的,不迁就不迁,以后有你们哭的那天!

上生于洛阳,乐其土风,尝有迁都之意。始议西幸,起居郎李符上书,陈八难。上不从。既毕祀事,尚欲留居之,群臣莫敢谏。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乘间言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 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上亦弗从。

晋王又从容言曰: “迁都未便。”上曰: “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王叩头切谏。上曰:“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王又言:“在德不在险。”上不答。王出,上顾左右曰: “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开宝九年

顺便一提,在迁都过程中强力进谏的几个人,日后宋太宗时都是一路高升,这背后有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交易,咱们就不知道了。

就在这场迁都之争结束后不久,赵匡胤终于迎来了他的死亡。而一个新的皇帝,则成为了大宋的主宰。欲知后事如何,请继续关注你一定爱看的极简北宋史(九):烛影斧声宋太宗(下)

PS.你们不会知道……为了写烛影斧声这两章我查了多少文献……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一定爱看的极简北宋史(八):烛影斧声宋太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