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管理,我们马上想到的是怎样管理别人。
希望别人怎样听话,希望别人怎样高效做事。书本上说的也都是管理的方法,“术”的问题。
其实,只要是管理,无非就是计划组织协调控制,通过对资源的调配达到自己的目的。
管理的境界
有人办事精明,人不能欺;
有人执法如山,人不敢欺。
也有人虚怀若谷,爱才如命,待人以诚,感人以德,令人不忍欺。
“不能欺”、“不忍欺”、“不敢欺”,可谓三种不同的“管理之道”,三种不同的权力行使方式,都实现了“不欺”,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但境界不一样。
先看看三个不欺的来历:《史记·滑稽列传》载褚少孙补记:“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同样是“不欺”,就有“不能欺”、“不忍欺”、“不敢欺”的区别。唐朝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中说,子产做郑国相国时,做到“仁”且“明”,所以人们不能欺骗他;宓子贱做单父县宰,为政清静无为,自己只是操弦弹琴,三年不下堂而民人大化,人们心里经常惦念着他,所以不忍欺骗他;西门豹做邺县令,以威严猛烈驾驭风俗,所以人们不敢欺骗他。
民不能欺是精明,民不敢欺是威严,而民不忍欺,才是仁德。仁德是王道,而威严、精明都是霸道,王道无疑是要高于霸道的。
做到“三不欺”:其一,管理者需加强自身德性修养。“修德性”、“行德政”、“施德教”;其二,管理者要着重健全完善制度。责权利相结合。其三,良好的制度必须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徒法不足自行,徒善不足以为政”。
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谓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人,但只有首先能战胜自己、管好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推演可知,管理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能否首先管好自己,只有先管好自己,才有资格去管理他人。对自我的管理就是要求战胜自己的错误、缺点和不足,通过崇德修身使自己具备高尚品格,获得比较高的素养和能力,进而把整个团队管理好。
管理的真谛是“以身作则”,君子要求别人的,首先自己要做到,厌恶别人身上的毛病,则自己先反省下是否有类似的毛病,这才能真正服人。
我国管理哲学强调管理主体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强调首先要管好自己,然后再管理他人。这对做好今天的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在现代管理中,领导带头作表率仍是一条重要原则,正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组织者、策划者,领导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是作风建设的标杆,也是整个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一种动力。领导干部只有身先士卒,说话办事才有底气、有权威,才能管理好队伍。今天我们讲的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就是要求领导干部重视崇德修身、重视自我管理。作为领导干部,就应讲党性、重品行,慎独、慎微、慎初,不放松对自我的管理和约束,以高尚的品德发挥好带头表率作用。
归根到底,管理也不是向外求,凡事都养成向内求的思维习惯。管理的真谛就在于“正己化人”。
什么意思呢?
“正己”就是“端正自己,使自己的身口意止于至善”的意思,“化人”就是“教化他人,使他人的身口意也止于至善”的意思。
“正己化人”告诉我们——要想改变他人,使他人向善,必先改变自己。
管理之道是正己化人
家庭中夫妻或长辈与晚辈之间,单位里同事或上下级之间、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人眼睛只盯着他人的不是,就是不看自己的不是,结果只是互相指责,争吵不息。其实,大多数人在批评他人时,只是“五十步笑一百步”,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以自己的满身污垢,怎能要求他人满身干净呢?所以,《格言联璧》中说:“见人不是,诸恶之根;见己不是,万善之门。”
能不能“不正己”就可以达到“化人”的目标呢?这绝无可能,如《大学》中说:“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也即是说,自己身上还隐藏着不为别人所接受的缺点,却能改变他人,这种情况是不会有的。为什么呢?从根本上来说,外境都是自心的变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是宇宙间的真理,有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什么样的境与之相应。自己内心懒惰,见到的人大多也懒惰;自己内心勤奋,见到的人大多也勤奋;自己自私自利,见到人的大多也自私自利;自己无私利他,周围的人也会无私利他……,总之,依报随着正报而变,心净则国土净,心污秽则国土污秽——也就是说,一个人遇到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子女、妻子、父母、同事以及生活环境等,都是由他自己内心的性格与思想决定的。
在英国伦敦有一座名闻世界的教堂——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在这座教堂的地下室中有很多名人的墓碑,其中有一块墓碑特别出名,几乎每一个到过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人都要来拜谒一下。这块墓碑出名的原因,不是因为它的质地与造型,也不是因为它下面躺着的人有名,而是因为它上面的碑文。这块墓碑上的碑文是墓碑下躺着的亡者的遗言,遗言是这样说的: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当我进入暮年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据说,许多世界政要和名人看到这块碑文时都感慨不已,悟到了要改变他人必先改变自己的道理。当年轻的曼德拉看到这篇碑文时,顿时有醍醐灌顶之感,声称自己从中找到了改变南非甚至整个世界的金钥匙。回到南非后,这个志向远大、原本赞同用“以暴治暴”的方式填平种族歧视鸿沟的黑人青年,一下子改变了自己的思想和处世风格,他从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家庭和亲朋好友着手,经历了几十年,终于改变了他的国家。
《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想让天下(世界)太平,必须让每个国家太平;而要让每个国家太平,必须让每个家庭太平;而要让每个家庭太平,人人必先修正自己的行为与语言;要想使得语言与行为正确,起心动念必须正确;起心动念正确,必须对起心动念的善恶有定解;要想对起心动念的善恶有定解,必须有明辨善恶的智慧;而明辨善恶的智慧,来源于观察人世间的因因果果。通过学习观察各种事情的因因果果,就获得了智慧;有了智慧就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了;知道对错就能有正确的取舍或思想了;有了正确的取舍或思想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与语言;行为与语言正确了,才能改变家庭,使一家人幸福;每个家庭都幸福了,国家才会太平;每个国家都太平了,世界才会太平。所以,从天子到百姓,都应该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来改变自己为根本,这个根本没有做好,要想家庭幸福、国家有序、世界和平,这是不可能的。
怎样做到正己化人?
先正己,塑造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是特别抽象的概念,很难三言两语去说清楚,但通过总结具有人格魅力的人我们可以发现大致上是具有有这样的特点:
第一,知识渊博。
有些人虽然其貌不扬,但是通过谈吐就能吸引大部分的注意,他们靠的不是会说话的嘴巴,而是靠渊博的知识和独特的思想。
想要提升个人人格魅力,一定要重视修身,通过不断学习让自己擅长某些领域,对一些看法有独特的见解。
第二,积极的心态和做事雄心。
不知道大家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其实算不上知识渊博,但总能吸引不少人的注意力。
有些人依靠自己的良好心态、胸怀和格局,以及做事的野心去吸引到身边的人。
最好的例子当属刘邦,刘邦承认自己是个不学无术的人,也没有读太多的书,但他有一种面对人生的积极心态,他的内心是大度而广阔的。他能够冒着生命危险,释放手下奴隶,自己的人格魅力也由此体现。他和战士一起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也表明了他的积极心态和内心豪情,以及作为领袖的雄才大略,体现出一种身为大丈夫,拥有鸿鹄之志,希望在世界上打出一片天地的心态。
第三,理想吸引。
以前一直好奇,马云对不熟悉互联网,也不懂技术,却能吸引一群人死心塌地跟着他做互联网事业。
马上自己说过,年轻人的时候如果非要说自己身上的优势,那就说理想和心态。
因为理想让他不断的追求自己觉得可能成功的事情,依靠理想让他更加坚定的走在创业道路上,他对理想的追求慢慢的会影响身边的人,让大家也开始憧憬美好的未来,让大家相信跟着他是很有可能把这个事情给做好来的。
再化人,注重管理技巧
入职前面试要有仪式感;
入职以后尽快给他们认同感和归属感;
慢慢的要给他们幸福感和成就感;
招聘和公司价值观相近的员工,把招聘做的更加正式、更加有仪式感。
让员工找到归属感,了解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帮忙解决。第一时间给他们简单的培训,让他们更快的了解公司、产品、工作内容。
快速的打动和感染团队成员,多沟通、给他们足够的关心。多花时间去培养他们,培养人的过程是最容易打动对方的,因为你在教他的时候,他会不由自主的对你产生尊敬和谢意。
了解员工职业规划、并努力帮忙实现。
营造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尽可能的让团队氛围更加轻松愉快,大家也知道真正投入工作是很枯燥的,作为管理者,应该让他们在空闲时间尽可能的轻松,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劳逸结合,工作效率也会更高。
关心员工福利,一定要特别关注员工的福利,能报销的给员工报销、能申请的福利尽量也给员工申请。
福利没落实好,员工心里容易觉得委屈、憋屈。
表扬优秀员工,对于优秀员工要及时给予表扬,甚至可以给他们机会去分享经验心得。
乐于和别人分享是人的本性,这个过程会让分享者得到满足,也能让学习者得到很多启发。
学会信任和监管并存,管理者对于员工一定是要信任和监管并存,人需要信任,同时人也是懒散的,需要监管。管理者需要放权、也要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