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活工作的地方――千年 古镇新场

我生活工作的地方――千年 古镇新场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场古镇是我生活工作二十多年的地方,对它我有一定的感情,二十多年来我也见证了它日新月异的变化,古韵的水乡中带有现代之生活气息。在古镇上生活的居民,是真正的浦东人,他们的老祖宗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古老的土地上,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以晒盐、打鱼、农耕为生。而现代的新场人的生活已与市区都市人并行了,享受着政府的惠民政策,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靠!

记得当年我来新场时,听说地名叫新场。但我走在铺有青石板路的老街上,觉得地名不对路呀,心里就很好奇,看到那原生态的青瓦白墙,后市街的小河,亭台楼阁,茶楼、千秋桥、万福桥等石拱桥,感觉就是我梦中的江南水乡呀。

我只是很好奇“新场”二字,我就问我当地的阿婆,从她的回答中,她只知道新场镇以前叫石笋里,是几百年前把制盐的场地迁到这个地方,叫新的盐场,后简称为新场。

我生活工作的地方――千年 古镇新场_第2张图片
新场后市河的居民家
我生活工作的地方――千年 古镇新场_第3张图片
原生态居民临河的家

真正了解新场历史,是因为认识《新场报》一位资深的编辑沈老师,他是土生土长的新场人,在他一次交流会上,他送给我两本他自己找资料,深入民间调查撰写的书,看了书以后,我才对新场的历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新场,古称“石笋滩”、“石笋里”,成陆于唐代中期,距今近1300年。元大德四年(1300年),下沙(砂)盐场南迁至当时的石笋里镇,开埠成一个新的盐场,所以从此改名为“新场”,元朝初年两浙盐运使司松江分公司也迁至新场。

新场,地处浦东新区中南部,填域面积53.86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0万多人,一千多年前,新场位于长江拥抱东海的入海口,一片汪洋,万里长江东流水,润泽万物,沧海桑田,当江水退去时,留下的是泥沙,同时受钱塘江水流冲入海洋的顶托,水退成陆,也是面向东海的南大门。

新场是浦东历史上的浓缩,也是浦东地区规模最大、历史遗产最丰富的历史文化风貌区。

130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样;八百年前,这里崛起富甲一方的盐场;五百年前,这里是遍布农桑兴盛的田园;三百年前,这里成为商家贸易的市集;一百年前更是人文荟萃的名镇,而如今是集古韵和现代相结合的都市古镇。

我生活工作的地方――千年 古镇新场_第4张图片
新场古镇中心,周边是现代建筑

新场历经千百年的历史变迁,新场古镇正焕发新的活力,古典中融入现代美。新场古镇曾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特色小镇”等荣誉称号。

我生活工作的地方――千年 古镇新场_第5张图片
新场景点一角

新场古镇有条老街长约1.5公里,从南到北,街面只能三人并排行走的宽度,跨街有两座石拱桥、三座牌坊。街道两旁商铺相连,有卖传统的本地风味小吃,经营服装鞋帽的小商铺,清一色本制的门窗,你若行走在街道中,仿佛穿越到明清时代。

我生活工作的地方――千年 古镇新场_第6张图片
新场的牌楼

新场古牌坊是一种纪念性建筑,新场在明朝时就建有十三牌楼,均为石牌坊,被誉为江南第一牌楼的有“三世二品坊”、“石笋里”牌楼、“南山坊”的牌楼。

所以新场古镇素有“十三牌楼九环龙,小小新场赛苏州”之美誉,牌坊和拱桥、河道是古镇之美。

古镇由洪东街、洪西街和新场大街构成的“十字街”,环绕着由东横港、后市河、洪桥港4条河道组成“井字河”,构成江南水乡典型的古镇形态风貌。

水乡多桥,在新场周边河道纵横交错、现存跨河桥有50多座,以石拱桥、木桥为主,其中千秋桥有上400多年历史,桥面宽阔,石级整齐,两边均有青石护栏,桥周围环境幽静,横跨南北流向东横港。河道两边民宅鳞次栉比,黑瓦白墙的民居更衬托出水乡的韵味。

古镇上居住着勤劳、善良的居民,民风淳朴,其方言、饮食、婚嫁、丧葬、节庆等,是古镇千年文化脉络的延续。

新场古镇古朴幽静、唐风子遗、宋水依依,小巷深处有着千年历史的沧桑和浓郁的盐业文化。

我生活工作的地方――千年 古镇新场_第7张图片
千秋桥

我生活工作的地方――千年 古镇新场_第8张图片
洪福桥

我生活工作的地方――千年 古镇新场_第9张图片
木制的西仓桥

每年中秋之时,千秋桥上从古至今都是百姓们喜欢去赏月的好去处,中秋之夜登桥赏月,天空上的明月映衬下的民宿田野隐约朦胧,月亮投入水中,星星、云光在水中荡漾,抬头望明月,清澈如洗,皎洁明净,如明珠出浴,一尘不染。

新场后市河的古驳岸,也叫“护岸”或“帮岸”,最早建于元代,新场的“枕河人家”大都建有古驳岸,据说那里居住都是大户人家,前街后市,那时交通不便,他们进出货物都是摇乌篷船出河去外埠,驳岸上有许多拴船用的“牛鼻”,形态各异,至今还保存完好。

拴船的牛鼻和排水口

后市河的枕河人家

2007年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在威尼斯电影节获“金狮奖”,沉寂多年的新场古镇,一时间名声传播海内外。

我生活工作的地方――千年 古镇新场_第10张图片
在新场茶搂一角拍戏

我生活工作的地方――千年 古镇新场_第11张图片
电影《色、戒》

我生活工作的地方――千年 古镇新场_第12张图片
在新街老街拍摄的场景

新场的古宅呈井字型较多,“前店中宅,跨水为园”是新场古宅名宅特有的风格。

古镇上有几个很大的古宅“杨家厅”、“奚家厅”“张家厅”“潘氏北宅”、“黄振如宅”等名宅是新场古宅一大特色。

江南古镇,基本上都有庙宇存在。元朝时新场有寺庙十几座,明清代以后,新场的寺院,庙堂、庵观超过20座,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南山寺、东岳观、耶稣堂等。

新场古树名木众多,南山寺旁边的两颗银杏树有700多年历史,如今仍然枝叶繁茂,勃发生机。

新场镇在元、明、清时有进士19位、举人46位、秀才上百人,近现代一镇走出3位“两院”院士。

叶培大先生是中国科学院第一批资深院士,中国通信科研教高泰斗,中国著名微波通信与光纤通信专家,北京邮电大学创始人之一。1915年10月生于新场,2011年1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我生活工作的地方――千年 古镇新场_第13张图片
叶培大院士

唐有祺先生是中国化学学科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领域专家。1920年7月生于新场。1952年在清华大学化学系任教,后转入北京大学化学系至今。

我生活工作的地方――千年 古镇新场_第14张图片
唐有祺院士

黄培康先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空间电子领域专家,雷达学与雷达科目标特效专家。1935年9月生于新场。现任中国般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委研究院顾问。曾获国家科学大会奖、中国光华基金一等奖。

我生活工作的地方――千年 古镇新场_第15张图片
黄培康院士

新场的餐饮文化也具有特色,有名的“老八样”是传统的农家菜,亦有传统小吃,粽子、汤圆、春卷、烧卖、馄饨、水饺、八宝饭、小笼包子……等美食。

而我工作的地方“上海丽金餐饮有限公司”,是古镇改革开放后,第一家餐饮店,至今已有小二十年的历史了,老板是本地、70后女子,为人低调、谦和,诚信经营,赢得了全镇人的称赞。

我生活工作的地方――千年 古镇新场_第16张图片
我工作的地方

我生活工作的地方――千年 古镇新场_第17张图片
果园新农庄

新场古镇上的红白宴席基本都是,订在丽金餐饮有限公司的两个店,一个店是靠近桃树林的《果园新农庄》,另一个店在古镇石笋街上的《丽金大酒店》,两个店的菜系都以浦东地区的本帮菜为主,其次是川菜、徽菜、江浙菜等菜系,食材新鲜,价格实惠、小菜原汁原味,不加任何食品添加剂,海鲜是来自靠近新场几十公里外的东海,河鲜是来自千岛湖的黑鱼、花鲢头,阳澄湖的大闸蟹,家常菜是来之本地桃园散养鸡和农家自种的蔬菜。

我生活工作的地方――千年 古镇新场_第18张图片
酒店内菜品系列


  店内设施齐全、环境优美、服务周到,食材新鲜,老板亲自采购,严格把关。  味道可口的菜肴,在古镇上人人皆知,连现在带团的团队来古镇旅行的旅行社也在我们酒店里用餐,基本上订在我们两个店,赢得了市区和周边城市的市民好评,有时他们还介绍别的旅行社来我们酒店用餐。节假日客流多,他们都是提前预订。

我生活工作的地方――千年 古镇新场_第19张图片
店内相连的包间

我生活工作的地方――千年 古镇新场_第20张图片
二十人用餐的圆台

我生活工作的地方――千年 古镇新场_第21张图片
大厅环境

我生活工作的地方――千年 古镇新场_第22张图片
进入底楼大厅的门

我生活工作的地方――千年 古镇新场_第23张图片
店内新郎新娘展幸福的T台

来酒店用餐的新老顾客,感受到的是一种家的味道,顾客们常说从古镇一路游玩过来,吃着地道的本帮农家菜,有一种穿越时光的感觉。

每次看到顾客们用餐后满意的笑容,我心里更加阳光,充满快乐!

新场古镇交通便捷,四通八达,有十几条公交线路穿镇而过,无论你从哪个方向来,16号线地铁直达,若自驾去市区或东海只需半小时,去周边城市,如昆山、苏州、嘉兴、湖州、杭州、绍兴,南京、三个小时直达。去迪士尼或野生动物园只需15分钟左右。

新场古镇周围,美丽的乡村小别墅如雨后春笋般屹立在小河边,家家门前有河,屋后有花、有树、有菜园,每年到桃花盛开时、油菜花黄时,就是一幅乡村水墨画!

我生活工作的地方――千年 古镇新场_第24张图片
我生活居住的地方


新场的文化源远流长,有锣鼓书、江南丝竹……

我一笔难写新场的古朴与现代美,我深深的爱上它,不尽是因为它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而是给予了我人生第二次重生的地方,成为了一个新上海人,有爱护我、帮助我的亲人、同事、朋友,现在的我落户在这美丽的江南水乡,过着一份安静、诗意的生活!有梦也有远方!

欢迎各位朋友来新场古镇旅游,穿越下千年时光!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生活工作的地方――千年 古镇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