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八 二
这是一次旷日持久的
寻医之旅
晔问
问尊严,问名声
问灵魂,问态度
……
READ ON
「
顾劲扬
那些路上的脚印,
永远不会被掩藏
」
人 物 介 绍
顾劲扬,医学博士,博士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普外科副主任,移植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擅长复杂肝胆肿瘤的外科治疗、原位肝移植术、活体肝移植术等。研究主攻方向包括新辅助放化疗联合肝移植治疗肝内胆管癌的集束化策略、肝胆肿瘤的微环境及淋巴结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迄今为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7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30篇,参编医学专著10余部,参与申请国家专利8项。现担任中国医师学会整合医学分会肝胆外科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普通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等,国内外多本杂志审稿专家。
采访笔记
采访比原定时间晚了半小时,有病人康复出院,非拉着他和他的团队合影留念,并送来两面锦旗。“三十多岁小伙子,肝硬化末期,只能肝移植挽救生命,他八月发病,兜转了一圈治疗无功,最后找到我们。”他说,病人送来时病情极其危险,从寻找合适的肝源、制定手术方案,到组织急诊手术每一秒钟都在与死神赛跑,“小伙子两百多斤的身躯,手术难度很高,结果我们赢了。奄奄一息而来,满载希望而归,妻儿父母都在家里等着他。”
新华医院移植科主任顾劲扬,长期从事肝胆外科及器官移植临床工作,特别擅长各类肝胆肿瘤的精准肝切除术,良性终末期肝病、肝脏肿瘤的原位肝移植术。
这样紧急而复杂的重症病况,对他来说是常见的。“几乎每天遇到这样的凶险,移植手术,考验的不仅是手术医生,而且是从OPO到麻醉、重症监护室等整个与死神赛跑的团队接力赛,真的非常感谢相关科室成熟高超的医疗水平和不分昼夜、不辞辛劳的配合。”
从南京鼓楼医院到上海仁济医院,再到新华医院,身边很多人质疑他的选择,放弃安逸舒适的生活,一次次的“折腾”,年近不惑的他说,内心里愧对父母和家人,也非常感恩人生路上的每一位恩师,却无以为报。可是内心的召唤、肝移植事业的梦想、更多康复病人的幸福,让他几乎无法陪伴女儿的成长,也无暇照顾家庭,整个人扑在了外科手术和前沿科学研究中。 “器官移植科,将来不仅仅局限于肝移植,还希望为更多器官衰竭的患者提供新的生存希望,新华医院高瞻远瞩的战略定位,自己深感责任和压力,唯有不辞辛劳、全力以赴。”
他至今记得当年的恩师、鼓楼医院丁义涛院长上课时的开场白:有哪位同学将来想当院士的,就到肝胆外科来!当年毛头小伙子的他热血沸腾。他也记得母亲的叮嘱:每一台手术,都要当做第一台手术做,一旦得意忘形,觉得驾轻就熟,危险就不期而至。“病人至上,这是医学的核心价值。”
小时候,他的理想是做一个吴建民式的外交官,如今,他的偶像是吴孟超院士,汤钊猷院士, “一个人全神贯注地做他愿意做、喜欢做的事情,是很愉快的。”肝胆外科领域有十三位院士,他们的突出贡献和宝贵精神一直激励着他。
临床、科研、教学,他难得有轻松的时候,疲惫不堪的时候,太太会挽着他看一场电影,可有时候看着看着,他就睡着了。“觉得最好看的电影居然是当年看过的《焦裕禄》。”他说。
我熟悉那部王冀邢导演,李雪健主演的电影,我自己也曾被影片结尾漫天飞卷的红旗迷湿过双眼,我对他说,有些精神不管隔了多少年,都会被历史封存下来,“记得焦裕禄的女儿焦守云说她父亲,父亲当时在百姓家吃饭,吃过要来的百家饭,吃了照交饭钱,窝头、红薯干,吃不完了就晒干保存,家里来亲戚的时候才吃。所以为什么兰考人民到最后觉得那么对不起焦书记,焦书记都累死了,也没有吃上一口像样的东西。”
“他是人民的好书记,而对我来说,做个人民的好医生,暮年的时候,如果有这句评语,我足慰平生。”
1
感谢恩师
顾劲扬1980年出生在南京,正凑上了人们普遍认为年轻一代的80后。
“说实话,当时并没有想过做医生。”顾劲扬戏称,考入南京医科大学是误打误撞,“以前想做外交官,偶像是儒雅的学者型官员吴建民。我从小就怕医生,怕打针,尤其不喜欢医院的消毒水味,更没想过要去肝脏外科,从小看到肝脏就躲得远远的。”
怕什么就来什么,宿命之手推着顾劲扬进入医学院。他在南京医科大学读完了本科直到博士,他发现自己已经不由自主爱上了医学。“其实是受几位恩师言传身教的感召,他们就像一盏灯,带着我前行。我想,我应该是真切地爱上了这一行。”
顾劲扬的第一位恩师是南京医科大学的励建安教授,他的研究生导师,国内康复医学的泰斗级人物。“老师的人品、为人处世的态度,还有治学精神,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顾劲扬说,他从励建安教授身上学到的是科研与临床相结合的学术思维的渗透,“对我科学思维的启蒙和培养,是一生都受益匪浅的。”
顾劲扬一直将励教授当作自己的父亲来看待。回想起查房时励教授亲自为病人处理排泄物的场景,他仍难以表达当时感受到的震撼。“那是一个截瘫病人,便秘好几天,腹硬如石。老师就这么俯下身去,帮病人一点一点抠大便;还有一个脑瘫的小女孩,家境贫寒,父亲花光了所有积蓄为孩子治病,每天都只能以馒头果腹。查房的时候,被老师看见了,二话没说把口袋里所有的钱都掏出来交给了这位父亲。我在一边看着,也是热泪盈眶。”励教授对待病人的态度深深打动了他,也对他的从医之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临硕士研究生毕业,励教授送了顾劲扬八个字“前途无量,万人之上”。顾劲扬明白,这是老师对他的期望,“我会以此为目标而不断努力,不会丢老师的面子。”师徒情深,但人各有志,励教授曾想留住顾劲扬继续读康复医学的博士,而此时顾劲扬从事外科学的兴趣已经萌生,“当时看来,外科手起刀落,可使枯木逢春,能够力挽狂澜、救人于绝境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当临近考博一个月,顾劲扬怀着愧疚与不忍,向老师提出休假复习时,他实在难以开口。“没想到励教授当即就答应了,给了35天的假期。后来旁人告诉我,老师其实心里很失落。”最后,顾劲扬考分第一名,远超一些外科专业的研究生,“我真的非常感激励教授,感激他的博大胸怀。”
顾劲扬考上了南京鼓楼医院院长、肝胆外科丁义涛教授的博士生。丁教授是全国闻名的肝脏外科专家,担任了18年的鼓楼医院院长。“丁教授是我的第二位恩师,我的外科临床思维都是跟他学的,他把我领进了肝胆外科的大门。”顾劲扬清晰记得,丁教授上课时说,想当院士的同学请到肝胆外科来——国内医学领域中,肝胆外科出的院士最多,健在加上已故的院士,共有十三位之多。“我当时不好意思举手,但内心自然有这个愿望,这是每个外科医生共同的追求和向往。有句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兵。”
鼓楼医院有120多年的历史,顾劲扬从丁教授身上学到的不仅是外科思维,还有教授的人品和行事风格。博士毕业后的2009年到2015年,大量普外科手术的锻炼,给顾劲扬打下了手术台上扎实的基本功。
2
追求梦想
2015年,上海仁济医院向顾劲扬伸出橄榄枝。
“我决定来上海。之前,我从来没有离开过南京。我在南京生活30多年,在闻名的鼓楼医院已经做到了副主任医师,生活环境也很舒心。在年近不惑之时,放弃了优渥的一切,选择单枪匹马闯上海。这是经过激烈的内心挣扎的。”
顾劲扬说,迎接挑战、凭的是一股冲劲,想在更大的平台上锻炼进步,为更多病人解除痛苦的热血和热情始终在燃烧。“在医学上竭尽全力,挽救更多的病人,这是我做医生第一天开始就有的愿望。”
来到上海后,顾劲扬面对的是新环境和新岗位,个中辛苦深藏心中。好在,仁济医院肝脏外科正是他理想中的肝脏移植平台。在这里,肝脏移植每天都在开展,高强度的训练机会下,他得到了迅速的提升,获得了很多学习机会,包括劈离式肝移植、活体肝脏移植甚至小儿肝脏移植。“一个月的手术量,比某些医院一年的手术总和还要多,肝移植手术多的时候一天四、五台常有,一个组一天两台肝移植连轴转也时有。”顾劲扬直言,确实是非常辛苦。
难得有空给远在他乡的父母打去电话,“他们总是提醒我,做医生是如履薄冰,每一台手术都不能骄傲,当作我的第一台手术去做。”这个想法深深印刻在他的脑海中。
2017年10月,顾劲扬从仁济医院来到了新华医院。又一次的转变,再次遇上医学道路中新的贵人,新华医院普外科学科带头人刘颖斌副院长,新华医院院务会决定,为了加速发展医院器官移植,将顾劲扬作为移植科主任引进到院内。他深深感谢刘颖斌副院长和新华医院对他的信任。这次,他要面对的不仅仅是眼前的手术,还有整个科室的管理工作。
万事开头难,各项工作的开拓和推进千头万绪。为保证手术和治疗的顺利进行,他在新华医院从更换检查一把把老旧的手术器械开始。“很多东西要重新建立起来,比如一些制度的完善和人员配备都要做出调整。从助手到OPO的建设,必须要建立起来,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如今,作为科室的管理者,压力确实很大,但是看到一位位病人康复出院,一个个家庭迎来幸福,一切的辛劳都是值得的。
3
肝脏移植,与死神赛跑
就在采访前,顾劲扬刚送走一位术后出院的病人,病人术后很稳定,手术给了他重生,家属感激涕零,给顾劲扬送来锦旗。
“病人36岁,来自安徽,常年乙型肝炎,11月初到新华医院,来的时候是乙肝终末期,奄奄一息,大量腹水以及肝硬化。最关键的是,这个病人体重将近300斤,体型肥胖,他的肝已经不能发挥作用了,出现了明显的黄疸症状,这种情况下,只有肝移植才能挽救他的生命。”
这位病人其实已经到处求医,从8月份就开始接受治疗,但保守治疗一直不见效果,最后多方打听来到了新华医院。顾劲扬称,这类病人其实是肝脏外科中最常见的状况。“肥胖病人的腹腔结构要比一般人复杂得多,所以手术时间也要长一点。”在手术前,顾劲扬及其团队做了严格的评估,并且预想到手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个病人上手术台时心率就110左右,还有大量腹水,等把腹水清空以后血压马上就往下掉,出现低血压。这个手术风险很大,病人的凝血功能不好,手术前还出现了严重的肝肾综合症。”
肝源送达的时间也是相当重要的。“如果肝源晚到两天,这个病人就有生命危险。因此,肝脏移植手术一直都是急诊手术,肝移植医生总是在和死神赛跑。”
对于肝源的争取,顾劲扬用“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来形容。“就这个病人来说,他是O型血,我们搞器官移植的都知道,O型肝脏更加稀少,因为它可以移植给任何血型的肝病病人,每家医院的O型病人都排着很长的队伍。”
来到上海之后,顾劲扬的工作趋于稳定,这时他的心头又涌出对家庭的愧疚之情。“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的成长和孝敬父母,妻子也放弃了银行行长的职位,几乎成了我的兼职秘书。身为医生,父母、孩子去医院都是妻子的事情。彻夜手术不吃不喝、半夜从被窝爬起来去抢救病人、节假日抱着电脑啃英文文献已经习以为常,自己似乎只属于病人和病人的家属。”家人们理解他,体恤他要将更多心思放在病人身上。“一天是我的病人,这一辈子都是我的病人。无论是术前还是术后,我们都要花很多心思去观察病人,从手术室出来,并不代表这个手术就结束了。”
从一个青涩的医学生一步一步走到今天,顾劲扬认为,他对医学的追求远远还没有达到。他说,过去的二十年从医生涯,是为他未来攀登到医学领域高峰打下的扎实基础,只有不断的努力前进,研究前沿治疗技术、攻破更多的疑难杂症,才能解决更多的问题,救助更多的病人和家庭。“我一个人、一辈子能做的手术和能做的事情有限,但我能把技术和理念传播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病人受益。”他笑称,希望能够将自己的心得写进教科书,为更多奉献医学事业的人贡献微薄之力。《当呼吸成为空气》这本书放在家里的案头上,他说,主人公卡拉尼蒂医生在追求医生事业生涯的路上,其实迟迟未能学习如何去生活。“他满腔热忱地工作、奋斗以及延迟满足感,每一位选择从事医生职业的人,背后的心酸和辛苦只为了换来病人的一句感谢。”
“病人至上。”顾劲扬毫不犹豫地说出他心中的医学核心价值。用他最喜爱的电影《焦裕禄》中的话来说,他想做一位“人民的好医生”。
口述实录
唐晔
作为一名器官移植外科医生,在手术台之外是不是也有许多要未雨绸缪的东西?
顾劲扬
器官移植领域和其他领域很不一样,对于医生来说,一台手术的成功不是主刀医生一个人就能做到的,它需要整个团队参加,比如OPO,即器官获取组织的协调员去找病人家属进行沟通,去发现潜在的合适供体。
唐晔
您真正的飞跃是在什么时候?
顾劲扬
2015年之前,主要就是在普外科和肝胆外科打基础,之后我跳到了上海仁济医院,这是一次飞跃,感谢夏强院长对我的赏识,他是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肝脏移植的领军人物,有机会向移植大师学习,是我最大的荣幸。
唐晔
新华医院肝脏移植的特点是什么?
顾劲扬
新华医院是全国著名的以儿童疾病诊治见长的综合性医院。从院领导对我们的要求来说,就是希望把新华医院的肝脏移植特别是儿童肝移植做大做强。这里是2004年国家第一批授予的肝移植中心,这么多年来肝脏移植有了一定的发展,但院方还是希望提速,所以把我引进过来。也是希望我能够帮助肝脏移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的飞跃。
唐晔
您有没有给自己定过目标呢?
顾劲扬
我们希望第一年就能把肝脏移植手术做到30-50台。我们的器官移植技术是很成熟的,以前主要受制于供体。如今随着公民逝世后捐献理念的普及,供体短缺的现象得到了极大的缓解,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现在的供体越来越多,也有越来越多的肝病终末期病人可以享受到这样的机会。
唐晔
从学术专业方向上,您在关注什么呢?
顾劲扬
临床一定和科研并重,近几年我在研究新辅助放化疗联合肝脏移植来治疗肝内胆管癌。新辅助疗法就是在手术之前进行放化疗,这个理念目前还没有应用在肝内胆管癌。我现在研究的就是要把这个理念引入肝胆系统肿瘤治疗,再结合肝脏移植,联合治疗肝内胆管癌。
国际上一直都认为肝内胆管癌是肝移植的禁忌症,因为该疾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极高,而我们正是走在国内乃至国际前端。研究成果已经在国际顶尖肝脏病医学杂志《Hepatology》上发表。
唐晔
您在手术台上是什么感觉?
顾劲扬
既兴奋又紧张,每一台手术都会很紧张。其实,每个外科医生都应该在手术台上保持一定的紧张度,因为每台手术都是不一样的,一旦觉得自己很熟练甚至不以为然,危险就会降临到病人和自己的身上。
唐晔
手术前会不会给自己一些暗示呢?
顾劲扬
每一次手术之前,我都会跟团队把手术流程过一遍,也许大家都很熟悉了,但我们一定要把病人和手术细节再讨论一遍。术后一周之内,我们也要在晨会或者专门的讨论会上进行对手术的复盘,以及讨论手术中有何改进的地方,大家各抒己见,我觉得这很重要。
唐晔
您比较满意的手术台氛围是怎样的呢?
顾劲扬
我们的手术过程中会放音乐,听广播里的音乐电台,不间断播放,很多时候做完手术已经是凌晨了,那时候陪伴我们的,只有电台里的音乐。
唐晔
您的手术风格是什么呢?
顾劲扬
安全为第一,以精细为特点,这其实也是符合现在精准医疗的风格。
唐晔
有没有印象深刻的病人?
顾劲扬
我在仁济医院的时候,有个病人是一个中肝叶的巨大占位,我们给他做了一个中肝叶切除,但切完之后我就发现达不到根治性切除,因为肿瘤已经侵犯到Glission鞘,没有办法把它完全切干净了。手术刚做完,我就跟病人说清楚,没有半点隐瞒,鉴于病人经济条件允许,并建议他做补救性肝脏移植,病人听了我的话,两个多月以后我们等到了合适的肝脏,立马给他做了移植手术。病人去年5月做的手术,术前他对我的唯一请求就是能让他参加他儿子10月份的婚礼。很多病人真是很可爱的,我也愿意去信任他们。手术至今,病人没有任何复发迹象,即将启程前往美国同儿子一起生活。
唐晔
手术中碰到过什么危险的事情吗?
顾劲扬
器官移植可以说是最大的手术,也是代表了整个医院水平的手术,所以术中大出血是最可怕的,这种情况每个医生或多或少都会碰到,可能有的医生碰到是2000毫升的大出血,有的医生碰到是500毫升的大出血,猛然一个血泊的出现,对外科医生的考验巨大。
唐晔
您一直以来的冲劲背后,是什么在支持着呢?
顾劲扬
感谢医院领导无私的支持和帮助,新华医院刘颖斌副院长对我说,手术做成功了算我的,做失败了算他的,有这样子的学科带头人在背后支持我,我才有信心往前闯。我相信,那些路上的脚印,永远不会被掩藏。
唐晔
您觉得,最好的医患关系是怎样的?
顾劲扬
是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现在大家都在谈医患矛盾,根本的原因就是医患之间互相不信任。做医生的不能先去要求病人对自己的信任,而是首先要去信任病人。把病人放在自己的对立面,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负能量,也就不可能实现良好的医患关系。
采访/唐晔 编辑/吴佳蕊
晔问仁医已入驻知乎专栏、今日头条、腾讯媒体开放平台,欢迎前往订阅。
如有相关问题需要提问此医生,
或有感而发,
请在文章最下方评论区留言;
您身边若有工作在三甲医院的仁心医生,欢迎提供线索或者直接引荐。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晔问仁医|真实,真切,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