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控制与去控制——摄影五年

缘起:这是2015秋天写的文章。回顾的事情做得很少,对于摄影,一直都是傻傻地往前走,走多了,就有朋友邀请,还是在他的课堂里上,说讲讲自己的拍摄经历。由于准备不周,一个多小时的分享后,发现暴露了很多问题。索性落笔成文,算是认真了。

数码 (go to control)

1

真正拿起数码相机拍照,是因为一句话。

我不是科班出身,家里也没长辈玩相机,只在小时候按过几下傻瓜相机。留念照。大学毕业后拿卡片机比划,自我陶醉。对于浑身长满按钮的单反相机,没机会接触,高山仰止。

转折点竟是自己婚礼那天。不多的预算里有一份大单是请专业摄影师。交流时,我给摄影师香槟看我卡片机里的照片。皱着眉头一张张浏览完,他对我说:你小子可以去玩单反了!

--单反比卡片机好在哪儿啊?

--恩,单反吧,可以控制很多东西

香槟并没告诉我可以控制什么,感谢他的留白与精准。“控制”这二字成了我后来拿起相机的蛊惑、向导、甚至魔咒。


去控制与去控制——摄影五年_第1张图片
盘上的场景选项尽显业余气质

第一台数码单反是佳能500D,18-55配套镜头,去蜜月前添置的。看了两眼说明书,了解某个键的功能,就虎愣愣地拍了起来,挤眉弄眼,上天入地……从光圈优先开始,拍虚实啊,延时之类,慢慢摸索。后来听说专业的要用M档,就开始手动…… 在这台非专业相机身上我不断发现惊喜,每学会控制一点都会带来极大的乐趣。野路子出身又渴望拍出好照片,大概就是这种体会吧。


去控制与去控制——摄影五年_第2张图片
试光圈 @厦门
去控制与去控制——摄影五年_第3张图片
调快门 @鼓浪屿


去控制与去控制——摄影五年_第4张图片
也经历过热衷在图片上加自己的名字 @徐州
去控制与去控制——摄影五年_第5张图片
被朋友看得起,也开始拍婚礼

2

第一次帮人拍婚礼,觉得无尚荣幸,小机器也可以拍出好作品。第二次…………第三次的时候,已经无法忍受由于设备局限造成的缺憾了。

因为学会控制,器材所允许你操作的边界就暴露了出来,边界之外的东西的确是人力难及的——换句话说,就是要烧器材了。个人觉得,第一次提升设备对摄影者至关重要,因为预算有限(几乎所有人买器材时都感到差股劲儿),必须要逼问自己——我到底要拍摄怎样的题材,我对画面质量的哪个参数要求最高……

在我看来,汉语里说"机身"与"镜头"正好对应了“身体” ,“大脑”。人和人在身体上的差异并没有太大,除了自然的成长与衰老之外,生活中并没有特别多的场合需军人一般的体格;决定了你是怎样一个人的,是大脑。选择镜头就是在选择一种看世界的方式,切入主题的角度。

然而,设备升级带来的的愉悦非常有限,顶多只是转瞬即逝的虚荣。对于器材和成像的金钱关系大家都知道

画面质量由1 → 2  花费金钱:三位数

画面质量由2 → 3  花费金钱:四位数

画面质量由3 → 3.1  花费金钱:五位数

总之是件性价比超低的买卖。控制得越多,看到的边界更大,而鉴赏力不专业的人,几乎看不出器材更新带来的效果。这和另一项几乎免费的技术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后者能让拍摄效果有匪夷所思的改观,那便是————后期。

3

拍完照片做后期已经像姑娘出门化妆一样成为必然。初级水平就像化淡妆,让人看起来精神,高端后期的鬼斧神工直接让人对真实产生怀疑。然而,通过操控各种自己完全不懂的参数取得一张惊艳的图像并没有让我觉得自己的拍摄得到升华或者拯救,反而感到立在危楼上,随时会坍塌。站在拍摄物前按快门的那个你缩得非常小,缩在屏幕前的你一下子变得特别大。拍得好不如后期好,只要你有时间研究,就会发现诸多丧心病狂的后期插件以及预设,能无限趋近你脑海中的照片风格。

那时我对后期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被一键所得的效果唬住了,觉得这是对拍摄者的诋毁,还意识不到真正的后期作品包含了对光影色彩的深度理解和影调风格复杂的审美抉择,只感到一种强烈的幻灭,对手中的单反相机爱恨交织,乐趣被技术代替,热情转为忍耐。这时,我开始重新关注起那台从亲戚家撸来的老式胶片相机。


胶片(get rid of control)

1

胶片早已成为传说。拿起老机械相机,时隔多年再打开胶卷罐,取出吐着舌头的胶卷桶,点点滴滴都有一种仪式感。好不容易装好卷,咔嚓合上,却不能轻易按下快门,非得觉得对眼前的事物有绝对的兴趣,才举起相机,而不是随随便便拿起来就拍。这种感受又让我回到了摄影的原点,郑重其事。


去控制与去控制——摄影五年_第6张图片
漏光乍泄 @北京


去控制与去控制——摄影五年_第7张图片
上帝说要有…… @北京

第一次使用胶片相机时,拍了四卷再送去冲扫——否则可以及早发现问题——那台老相机漏光! 四卷大概一百三十多次快门,就是一百三十多次反复斟酌、郑重其事……结果只有十几张勉强能看。举起胶卷底片对着光,我看到了大片的空白格,一厢情愿的徒劳。

然后转身拥抱数码升级,束之高阁的老相机眼看着始乱终弃。

2

如果说数码相机是机枪,而胶片机则是匕首,顶多是飞刀。在荷枪实弹的年代,你非要做一个飞檐走壁的侠客,伤筋断骨不说,更要忍受滔天的寂寞。

想回去拍胶片,可去哪里找人修理漏光的老相机呢?四处打听,懂行人的说,你拿黑胶布把后盖四周粘上试试。这下好了,每每拍照,都要黑半块脸,因为黑胶布掉色。拿手擦,更黑,手上也是啊。黑着脸拍完一卷,冲扫下检查,漏光的确被控制住了。“单反相机可以控制很多东西”,万万没想到,竟然包括控制黑胶布的位置和厚度!


去控制与去控制——摄影五年_第8张图片
这是第三轮“黑胶”了


去控制与去控制——摄影五年_第9张图片
每每打开都是黏兮兮的噩梦

成像基本解决,我又换了一支50定焦镜头,这也是我在数码上用得最得心应手的焦段。那年夏天去青海时,数码和胶片相机我都备上了,心有戚戚。中途和朋友分开始我果断把数码留给了他,一个人带着胶片机和两卷胶卷去敦煌。在荒凉的西北画卷里,怀里的胶片相机真如一把银色的匕首。

再名贵的武器不能制敌也是枉然,过程的情怀也不代表结果的浪漫。幸运的是,这次旅行的胶片和数码作品并排放在一起时,还是胶片更耐看。废片依然很多,可有绿洲的沙漠开始让人看到希望。

从青海回来算是真正使用胶片拍摄了。所谓控制,更多的是控制自己拍摄的冲动。更多的时候举起相机良久,还是会放下。再后来,学习冲洗黑白照片,那又是一次,诚,惶,诚,恐; 悲,喜,循,环。你需要控制的药水比例、温度、摇晃幅度等等,都像是对最终成像的艰苦朝圣。一开始,成像精度根本无法判断,因为还不具备专业的扫描仪,而底扫环节对成像有着最后决定性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讲,冲洗的操作也是一种后期,只是可操作的难度更大,想象空间太小。后来摄影师朋友Lee给我讲亚当斯的“区域曝光法”,给我看早期摄影师冲扫方案时对图像曝光的管理,我得以重新认识数码后期的意义。不是说PS是数码暗房么?拍摄时要控,操控你的机器;成像则要制,是一种制衡,更是一种节制。


控漏光初见成效@青岛


去控制与去控制——摄影五年_第10张图片
还要控制 @镇江
去控制与去控制——摄影五年_第11张图片
技术问题咯 @青海湖


去控制与去控制——摄影五年_第12张图片
终于不要后期 @江苏师范大学


去控制与去控制——摄影五年_第13张图片
手动对焦 @厦门大学


去控制与去控制——摄影五年_第14张图片
胶片有自己的成像语言 @武汉


去控制与去控制——摄影五年_第15张图片
胶片婚礼纪实 @徐州
写真 @鼓浪屿
肖像 @伊宁


3

“用胶片的都是大师”。那时候,说是回到摄影本身,其实心底多多少少是被其光环蛊惑。在一堆数码大炮中拿出复古的胶片机必然会收获由标签带来的虚荣,可在背后为了获得一张好照片所遭的罪并没有减少。太多太多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内伤是无法言说的。曝光错误、虚焦等等都是家常便饭。当冲洗完从显影罐里拉出一条没有成像的湿漉漉胶卷,仿佛看到死婴的脐带。每一次按快门前的屏气凝神,连同取景框里的岁月片段,统统化为乌有。

一次,快递公司弄丢了五卷胶卷,放下电话我的眼泪就哗哗冲了出来,抹一把鼻子想忍住,可胸口已经抖动得让自己喘不过气来,止不住,想努力回忆起取景框里看到的画面,可就像火车启动时从窗口伸出的手,抓到的只是奔跑的身影终小至无…… 后来我甚至没去追究那个不耐烦的快递小哥(“不就是丢件么,你申请索赔好了”),因为当我被问起“那件值多少钱”时,我心痛得挂了电话——报出那些胶卷出售价格的总和么?还是对着话筒怒吼那是我的心血!我的时光!

哪有什么大师,那只是伤痕累累的人抽中的彩票,更多的手攥着空票根继续探路。何况,还有根本不刮开票面就丢掉的灵魂,寄意天涯。

器具的选择并不意味着任何捷径,只是在挑选一种走过坎坷的方式。我从来不觉得自己用胶片相机的那些乱七八糟经历对技术提升有什么直接作用,拍好照片还是要老老实实学习,研究光,判断影,构思图。只是举起相机时多了一种对失去的坦然,并由这坦然增添了一份珍稀与尊重。


去控制与去控制——摄影五年_第16张图片
初学手冲黑白照片


去控制与去控制——摄影五年_第17张图片
一卷中有一张满意的就高兴得飞起来
手机app扫描


专业扫描

你可能感兴趣的:(去控制与去控制——摄影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