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走后,我与世界为敌---《三块广告牌》观后感

1、开篇

爱尔兰民谣《夏日最后的玫瑰》,在缓慢流淌。

清灵透彻的背景音乐中,电影缓缓拉开了帷幕,旷野上出现了三块巨大的、被遗弃的广告牌。

一位母亲,踩着铿锵的旋律,走向了艾宾镇广告公司,以每月5000美金的高昂费用,租用了这三块广告牌,开启了一连串激烈、跌宕的故事。

广告牌位于美国密苏里州一个叫做艾宾小镇的路口,高20英尺,红底黑字,分别写着:

爱女惨遭奸杀

凶手至今逍遥法外

威洛比警长,这是怎么回事?

画面荒凉,色调清冷,唯广告牌底色夺人眼目,有杀伐之气,有肃穆之音。

《夏日最后的玫瑰》婉转低吟,歌词中有一句是,“当所爱的人已经逝去,谁还愿意在这黑暗的世上独自凄凉”,是女主人公当时心境的写照。

说到这里,大家都能够猜到电影《三块广告牌》故事的大致走向:一位母亲的女儿惨遭杀害,正义不得伸张之时,她决定树起广告牌,以此和当地警察对峙。

该片斩获了奥斯卡、金球奖和各大电影节多项大奖,影片的故事当然精彩,它不仅仅是一个复仇与对抗的故事,影片还揭示了人物及人性的复杂和丰富,同时也揭露了底层社会现实。

在阴郁的背景故事中,有一丝阳光,固执地冲破层层禁锢,倾泻下来。


你走后,我与世界为敌---《三块广告牌》观后感_第1张图片

2、母亲米尔德丽德

弗兰西斯饰演的受害人母亲,米尔德丽德,以其收放自如的精彩演绎,再次印证了约瑟夫·坎贝尔说的那句话,演员都扮演着神话性的角色,他们是我们认识生命的教育家。

米尔德丽德,不苟言笑,言辞尖刻。

她仿佛是最蛮横、专制的暴君,野蛮的执行着她的广告牌策略,希望借此寻找杀害女儿的凶手。几乎小镇上所有人,都反对她的广告牌,神父、牙医、她的儿子,她的前夫,她不惜与所有人为敌,遇神杀神,遇佛杀佛。

这是种疯狂的、绝望的努力,却是此时此刻她唯一能做的努力。

她是冷酷无情的,威洛比局长找她谈话,说他得了癌症,她面无表情地说,“你死了之后,广告牌上说的不就没用了吗?”

然而,随着剧情的展开,我们会慢慢发现,她并非是一个冷酷到底的人。影片通过各种细节,让米尔德丽德,这个人物形象,一点一点丰富立体起来。

米尔德丽德对女儿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争吵中的气话,“我也希望你在半路被强奸。”

她因此后悔自责,悔恨自己没有把车借给女儿,悔恨没有给她打车的钱,而是在争吵中说出了那样的气话,她被悔恨煎熬和侵蚀着,哪怕被人说逼死了警长,也不愿撤掉这三块牌子。

同时,米尔德丽德却是个家暴受害者,他的前夫,曾经的警察,对她频繁的施加家庭暴力,影片虽然没有过多的描写和回忆,但是,从一个细节中就可以看出来。前夫来找米尔德丽德,争吵中掐住她的脖子,一旁的儿子,马上拿起刀抵住父亲的脖子,一气呵成的动作,足以看出这种事情经常发生。

局长在与她谈话对峙时,因为癌症,咳出的血喷了她一脸,她惊了,她并不是害怕和厌恶,更多的是怜悯,她脱口而出一句“baby”,让我们看到了她柔软的一面。

在广告牌下,她看见小鹿,会去想是否是女儿的转世和化身,默默地和小鹿对视,与它交谈:

还是没有抓到凶手,我不知道为什么?

因为上帝不复存在,世界都变得没有意义了吗?

然后我们对彼此做什么都没有关系吗?

我希望不是这样。

她会在快要崩溃的时候,穿着女儿的卡通拖鞋,用左脚和右脚对话。

影片中另一个泪点是广告牌被人烧了,她尽全力去救火,第三块广告牌烧的太厉害,儿子说没救了,她大吼一声把灭火器夺过去,走了几步却跪地痛哭。


你走后,我与世界为敌---《三块广告牌》观后感_第2张图片

3、局长威洛比

广告牌上提到的局长威洛比,并非是一个尸位素餐、无所事事的腐败官僚。他明事理、有责任心,深受小镇居民的喜爱。

在米尔德丽德女儿被害案件中,现场采集的DNA,在警方数据库中没有匹配,案发时也没有目击证人,调查陷入了僵局。他一直想侦破此案,却无能为力。

威洛比,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温柔美丽,两个女儿像天使一样可爱,他却被检查出身患胰腺癌。

因为广告牌,他不得不打起精神来,继续调查此案。原本以为他会在生病亡故之前,打一次漂亮的翻身仗,把这件事情画一个完美的句号。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以英勇又惨烈的方式离开了人世。

他留下了三封遗书,分别留给妻子、米尔德丽德和迪克逊。

虽然他死亡了,但是他的精神与信仰,却通过遗书,传递到了迪克逊和米尔德丽德身上。

这三封信,在他死后,深深影响着剧情的发展脉络。

他知道米尔德丽德经济方面的困窘,所以他为她支付了一个月的租金,希望她坚持下去,并说广告牌这个主意太棒了。

在给迪克逊的遗言中,他道出了解决问题的良药——Love(爱)。

我觉得你拥有成为一名好警察的资质,因为在内心深处,你是一个正直的人,而成为一名真正的警探,需要的是爱,因为只有通过爱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而通过内心的平静才能思考,放下仇恨,平静思考,会让你成为一名真正的警探,甚至不需要枪。

你走后,我与世界为敌---《三块广告牌》观后感_第3张图片

4、警察迪克逊

如果以迪克逊的视角,来讲述这个故事,他应该会这样开头:我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我,是因为局长的遗书和警局的那场大火。

迪克逊是第一个看到广告牌,并且与米尔德丽德冲突最激烈的警察。

与局长的德高望重相比,迪克逊则是个典型的劣迹斑斑的警察,严重的恋母情节、恐同、种族歧视、执法暴力,虐待被拘留的黑人,文化程度不高。

身材明显发福,行为有点癫狂,说话含混不清,走路带着那种拎不清轻重的轻浮。

他为了让米尔德丽德妥协,抓捕了她最好的朋友。

他在听到局长死讯后大哭一场,披挂了全套装备,走到马路对面,一警棍砸碎艾宾镇广告公司的门玻璃,把公司老板暴打之后,从二楼窗口扔下。

电影后半段,在局长遗书中,我们才知道,迪克逊的父亲突然离世,年幼的他,不得不照顾强势的母亲,三十多岁还没结婚,和母亲住一起,被人说是基佬。他需要表现的很凶狠才不会被人欺负,仇恨积聚在心底,所以会用暴力方式发泄心中压抑的仇恨。

迪克逊读完信后,在警局的熊熊大火中,首先想到的是,保护米尔德丽德女儿案件的卷宗。

被烧伤送入医院,看到被他扔下楼的广告商后,痛哭着道歉。

在酒吧碰巧听到发现疑似嫌疑犯的人,主动去招惹他,在被暴打一顿的同时,拿到了嫌疑犯的DNA,跌跌撞撞回到家,第一时间把指甲残留的肉屑取出,送去DNA检验。

他还去了米尔德丽德家中,告知她这个消息,并让她不要放弃希望。

他似乎传承了死去局长的精神,一步一步成为局长和他自己所期待的样子---一个真正的好警察。如果是在武侠小说中,这相当于是一种内力传递。

局长为迪克逊绘制的精神轮廓,要通过他的死去,通过迪克逊的浴火及之后的行为,来填上血肉,完成最终的转变重生。


你走后,我与世界为敌---《三块广告牌》观后感_第4张图片

5、结局

在这部电影里,没有夸大罪恶,而是浓墨重彩描写人性与救赎,在自我救赎与救赎他人的过程中,在原谅与被原谅中,在灵魂的厮杀中,人性的光辉被无限放大了。

最后在公路边三块广告牌的注目下,米尔德丽德和迪克逊上路了,他们打算联手杀掉犯下另一起强奸案的强奸犯。

“你确定要杀了那个人吗?”

“路上再想想吧。”

导演没有用一个稳妥的、应许的结局,盖棺定论,而是在这一段路程中,让我们各自去定义心中的罪与罚。

正如一位影评人所说:《三块广告牌》符合你对好电影的所有期待,又超出了你对所有好电影的期待。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走后,我与世界为敌---《三块广告牌》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