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的你,或许和我一样需要这本书

生活的秘诀就在于把自己放在合适的灯光之下。对于有些人来说,适合自己的灯光是百老汇的聚光灯;对另外一些人,一盏小灯就够了。

                                          ——苏珊·凯恩


这是一篇关于内向与外向的讨论。人人都知道,却不一定了解的话题。

先从我自己的一个故事说起。

十几年前,我刚上高一。

学校新来的语文老师WC在课前增加了一个“奇文共欣赏”的环节:每节课留出10分钟,同学们按照学号依次在10分钟内向大家讲述自己喜欢的一本书。我是18号。

轮到我讲的那天,天气已经是深秋的样子。语文课在上午第三节。我从操场上做完课间操回到教室,冻得一直吸溜鼻涕。其实,在走向操场的那一刻,我的心脏就开始剧烈地狂跳。“咚、咚、咚、咚”,声音从胸腔扯到耳蜗,生怕我听不见自己呼之欲出的紧张。现在好了,鼻涕索性也跟来了。

我就这样哆哆嗦嗦地走上讲台,转身面对大家,盯着空气中某个虚幻的点,开始了我的分享:《总理大臣被劫记》,一本悬疑、惊悚、政治小说。我一边催促自己:“赶快讲完,讲完就下去了。”,却又舍不得这么有意思的故事草草结束,奋力翻着白眼克服紧张飞速说话。终于,在煎熬中,我听见自己说:“这个故事讲完了,谢谢大家。”话音落下的瞬间,狂跳十分钟的心脏突然安静下来。

天地清静,头脑清明,谢天谢地,我又活过来了。

WC老师在我身后说:“故事很精彩。只是我不明白,你为什么那么冷?”

拜托!我那是抖,紧张得发抖。

之后的好几年,我清晰地意识到自己不喜欢当众讲话。读大一的时候去参加一个师姐的婚礼,大家突然唱起歌祝福新人。大合唱,周蕙的《约定》。麦克风在人群中传递。本来鼓掌摇摆低唱的我,在麦克风传过来的一瞬,像扔一个烫手山芋一样把它扔了出去。嗯,希望师姐没有觉得我太失礼。

曾经被好朋友投诉“不合群”,在人群中呆久了会非常不自在,总是被初次见面的人误解为“高冷”,默默地听多过于滔滔不绝。也常常觉得很抱歉:在大家集体狂欢的时候,我显得很冷静。

后来,我的当众讲话越来越熟练,和陌生人见面的时候尽量礼貌周到,在人群里也可以照顾好自己。于是我忘了,我是一个内向者。

直到读到这本书——苏珊凯恩《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很多自己的生活小细节在书里得到了印证,可以说是一本让内向者更加了解“内向”的著作。

内向的你,或许和我一样需要这本书_第1张图片
性格是一把五彩的伞

内向? 外向?

我身边有不少朋友都有这样的经历:当你非常认真且略带羞涩地告诉某个熟人:“不好意思,我比较内向。”对方极有可能回答:“你还内向?怎么可能!”

内向这事儿还真不是随便看看聊个三五次七八次就能确定的。即使是比较熟悉的同事和朋友,也有可能并不了解你到底是一个内向者还是外向者。正如作者苏珊提到的,内向者能够也常常会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出健谈、热情等外向特质,有时候甚至比一个真正的外向者更像外向的人。

心理测试结果可以给我们一些参考。以我自己为例,我做过两个跟内外向有关的测试:大五人格测试(NEO)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大五人格(The Big Five)是从尽责性、开放性、宜人性、神经质、外倾性五个维度进行的人格测试。我的“外倾性”得分低于平均分,可以认为属于内向倾向。而艾森克人格问卷中内外向(E)一项我的得分是50分,属于中间型,即既不是典型内向,也不是典型外向。所以从心理测试结果来看,我算是不太明显的内向性格。


内向的你,或许和我一样需要这本书_第2张图片
我的大五人格测试结果

有兴趣的童鞋可以自己测试一下,网上直接搜索。心理测试结果仅供参考,对照实际生活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

同时,苏珊在本书的引言中列举了内向者的20项性格特征,用“是”或“否”来回答每一项,答案中的“是”越多,越可能是个内向的人。如果“是”与“否“频率相当,则可能是个中间性格。


内向的你,或许和我一样需要这本书_第3张图片


内向的你,或许和我一样需要这本书_第4张图片


高度应激与内向

荣格在其1921年出版的《心理类型学》一书中,将内向者与外向者作为人类性格的中心建构。他认为,内向者往往是被内心世界的想法和感受所吸引,而外向者则倾向于关注人们外部的生活及活动。内向者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他们之于身边事物的意义上,而外向者则会投身到事件当中。内向者会在他们独处的时候为自己充电,而外向者则在社交活动中为自己充电。

许多心理学家也认为,在处理问题的心理机制上,外向者倾向于速战速决喜欢冒险,内向者则步调缓慢且更具有目的性。社交场合中外向者更喜欢诉说而内向者更喜欢倾听。

抛开内向者与外向者在外在表现上的种种不同,苏珊凯恩认为,区别内外向的重要指标,与这些表现背后的原因息息相关。即,最大的区别在于,内向者对于外在刺激的反应是非常警觉、高度应激,外向者是低度应激。同样强度的灯光、声音、气味、人群数量,对于一些人很舒适,另外一些人却难以忍受。例如内向者在观众众多的场合做事情时(工作、讲话、当众唱歌、演奏等)觉得备受煎熬,是因为他们对于视觉、听觉、嗅觉、空间等周围环境都非常敏感。内向者在陌生人者不太自在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

刺激是我们从外部世界所接受的信息的总和。它的形式多种多样,从灯光、声音、气味到空间环境等。内外向者对于刺激的不同反应具有其生物学基础:杏仁核ARAS

杏仁核是最古老的脑部结构,是大脑的情绪交换机,其职能之一就是即时检测出环境中出现的新的或者带有威胁性的事物并将其反馈给大脑其他部分。第一次见到蛇的儿童也会恐惧害怕,就是遗传存储在杏仁核中的信息在起作用。杏仁核天生兴奋的孩子面对陌生对象会摆动身体嚎啕大哭,属于“高度应激的群体”。而杏仁核不那么活跃的孩子会看起来淡定得多。

ARAS,即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是脑干的一部分。它可以控制流入大脑的感官刺激量。内向者的ARAS接收刺激的渠道是开放的,容易使自身处于刺激环绕之中而引发过度唤起——这时你会觉得焦虑、不能思考、受够了周围的一切,只想一个人呆着。而外向者接收刺激的渠道相对较窄,更容易引发唤起不足——你会感觉心里发痒、烦躁,想马上冲到人群中去。这就是为什么通常内向者更喜欢安静的环境,而外向者愿意参与热闹的社交活动。


内向的你,或许和我一样需要这本书_第5张图片



最佳甜蜜点

一旦我们了解到内向和外向可以理解为对某种刺激程度的不同反应,它就可以帮助我提高生活的满意度。这里要介绍苏珊提出的一个令人exciting的概念:“甜蜜点(sweet spots)”,心理学上称作“最佳唤起水平”。也就是说,当我们了解了自己对于刺激程度的偏好时,就可以有意识地选择适合自身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会感到过度刺激,也不会刺激不足;不会无聊,也不会焦虑。例如,带有舒适靠窗座位和多角落、小空间的房型往往适合内向者 ,宽敞、开放式的房子外向者喜欢;大规模的派对适合外向者,在小型派对上深入交流适合内向者。内向者可能在图书馆学习效率更高,外向者或许偏爱在咖啡馆学习。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利用音乐、精油、风景等为自己创造一个甜蜜、高效率、最佳刺激的环境。

在实际情况中,最佳刺激点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发生变化。当你发现文件里的一句话你读了五遍或者一篇文章写了半小时才几句话的时候,你的状态就是从最佳刺激跌落到刺激不足了。这时你可以起身做个伸展操或者跟同事聊几分钟,重新唤醒自己再次回到甜蜜点。

内向者对公开演讲的恐惧多半是因为人群中的过渡唤起干扰了他们注意力的集中和短期记忆。可以通过演讲前的反复练习来建立自己的信息,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传达与分享的愉悦,寻找到自己的甜蜜点,最终带着这种状态走上讲台。

把最佳甜蜜点带到你的生活中吧!


内向的你,或许和我一样需要这本书_第6张图片
有美食在身边时,我的效率格外高


自由特质理论:内向者何时该戴上外向的面具?

内向虽具有生物学基础,但我们在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威廉詹姆斯说:“每个人都有很多个社会自我,这是由于人们总是要面对很多不同的社会群体,而且会非常在意这些群体的意见。于是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在不同的群体面前表现不同的自我。“

哈佛心理学教授布莱恩利特尔是一个内向者,他和家人住在加拿大森林里一间隐蔽的房子里,读书写文章;却同时是幽默、睿智、课程座无虚席的教师,两种状态判若两人。他提出的“自由特质理论”解释了这一点:我们天生的因素与文化赋予了我们某些性格特征,比如内向,但是我们可以超越自己的性格特质,只要愿意。也就是说,内向者可以为了他们认为重要的工作、爱的人或者任何他们重视的事情表现出外向的一面。难怪在开会时很少发言的我遇到教育、文化的话题会一秒变话唠,滔滔不绝越说越兴奋。。。如果一个平常话不多的男生面对一个女生突然健谈起来,嗯,多半,他是喜欢上她了。

当人们对自由特质运用自如的时候,很难相信他们所做的是超越自身性格的事情。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内向者完全被不熟悉的人当作外向者的原因。

利特尔教授把那些鼓励人们超越自身性格限制的事称作“个人核心项目”:个人所钟爱、有意义、愿意管理的项目。这些项目让我们获得愉悦感、成就感、愿意自我调整。但确定个人核心项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往往花很多时间去适应社会规范、追逐社会潮流,而忽略了自己的真实喜好。这对于内向者尤其困难,他们需要花费更多时间精力去适应外部世界。苏珊凯恩从法学院毕业后成了许多人艳羡的“华尔街律师”,拥有良好的职业前景和可以看到自由女神像的办公室。她说:“我用了将近10年的时间才明白,律师并不是我终身为了努力的事业,而且与我的个人核心项目相去甚远。”

以下是她关于如何确定个人核心项目的建议——三个关键步骤:

1 回想一下你孩提时代最喜欢做的事情

2 注意那些吸引你的工作

3 重视让你觉得嫉妒的事情

这三个步骤意在帮助我们抛却成年后各种纷繁复杂的外在因素影响,觉察到个人的热情和渴望。这是发现个人核心项目的第一步,如何实现个人核心项目,则需要调动自我资源,计划与持续践行。


建立“恢复壁龛”

值得注意的是,外向的面具无法一直戴着。即使一个人是在为了自己的核心项目超越自己,他也不想偏离自己的性格太多或太久。所以内向者与外向者都需要回到自己喜欢的状态获取能量,为自己在生活中创建尽可能多的“恢复壁龛”。它可以是瑜伽、冥想、森林、和值得信任的朋友的谈话等等,甚至包括工作日午餐时间去户外走一走,开会时选择自己喜欢坐的位置。

苏珊凯恩特别建议,在接受一份新工作时,最好像考虑薪资等其他重要因素一样考虑这份工作是否存在你需要的“恢复壁龛”。如内向者可能喜欢一份允许他花一定时间阅读写作的工作,外向者更倾向于下班后时间灵活可以让他发泄或社交的工作。让一个内向者需要随时随地接听客户电话,光是这种想象可能就能让他的生活觉得被打扰;而一个外向者独自一人坐在电脑前从上午9点耗到下午5点,他一定觉得无聊透了!

选择存在“恢复壁龛”的工作,能量的消耗和补充可以达到一个相对平衡,也更容易在一份工作中长久努力。


内向的你,或许和我一样需要这本书_第7张图片


社会架构:警惕合作对创造力的扼杀

Teamwork、leadership,外向友好型的社会架构中,这些概念已经深入我们每一个人的头脑,学校、公司将团队工作设置为重中之重,似乎只有合作能创造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成果。

然而,事实表明,多数发明家、工程师、艺术家都是独立工作。第一台个人电脑的运行流程是沃兹尼亚克在惠普的办公室里独立设计出来的,牛顿被苹果砸中的时候幸好不在狂欢。这是因为,创造和创新需要持续的“深入思考”和“刻意练习”。而在许多领域中,只有当你是一个人的时候,你才能真正投入到所谓的深度思考与刻意练习中,从而生产出something diffirent.

而在“合作”思维指导下的学校、公司的某些机制,恰恰是对创造力的扼杀。它们更像是专门为那些喜欢集体项目和高强度刺激的人设计的。开放式办公室、头脑风暴、小组学习就是三个典型例子。

研究发现,开放式办公室会降低工作效率和弱化记忆力。开放式办公室的员工容易被同事的电脑屏幕影响,同事间发生争执的频率更高,需要忍受吵闹和噪声,缺乏环境安全感,甚至更容易患感冒。因为开放式的环境中存在着过多的刺激因素,没有个人空间。当然,开放式办公室并非完全不可取,它适合会议、小型讨论等需要交流的场合。如果能在开放式办公室隔出部分私密型办公场所,就会更好。

而相关研究也表明,头脑风暴并不能起到集思广益的作用。实验中成员独立工作时会比小组协作得出更多想法,这些想法的质量也等同或高于小组作业共同得出的想法。(网络匿名头脑风暴除外) 是不是很吃惊?

心理学家给出了三个原因:

1 社会惰化:小组中会有人袖手旁观,把任务都丢给队友

2 产生式阻碍:小组中只有一个组员在滔滔不绝或能快速产生想法时,其他校成员往往处于被动听取状态

3 评价焦虑 担心自己的想法不够好而不在小组内发表

学校里的小组学习对于学生的个体学习进程的帮助很小。首先,过多的小组学习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刻意练习的时间,而这是学习新技能的基础。交响乐团的乐手需要在练习合奏之前对自己的部分已经相当熟悉。另外,小组学习的节奏和成果通常都是依照小组中最健谈的人的意见而定的。内向或思考深入但速度较慢的学生的意见会被忽略,虽然他们的意见可能更有质量。

关于内外向的一些有趣小细节

书中提到了一些关于内向者与外向者的一些小细节,十分有趣。有兴趣的童鞋可以在生活中留意是否也有这些现象,增加对自己和他人的了解。

1 内向者在低分贝噪音环境下做事更有效率正确率更高,外向者则需要较高分贝的噪音。

【因此,不必要求一个外向的小孩一定要在安静的环境下学习,他极有可能因为太安静而睡着。】

2 内向者讨厌人数众多音乐嘈杂的聚会,但如果他们能在聚会中和某个人进行一次促膝长谈,就会觉得自在满足。

【我在异国他乡旅行时,"Where are you from", "That's cool"这样无意义的对话几乎把我弄疯,直到我在落日下和一位看起来同样内向的谷歌工程师有了一次深度谈话,过程中还用了一个很妙的比喻,那感觉爽透了。】

3  高度敏感人群通常会发现一些别人疏漏的微妙细节,例如他人情绪或别人语气上的微妙转变(可能对方本人都没有意识到),或者灯泡太亮等

【So,好好利用敏感带来的细致觉察力,或许可以让工作更完美。】

4  如果你用一种复杂的方式来思考,那么谈论天气或者你去哪里度假这样的问题就远不及谈论价值观或道德有趣了。

【内向者们,不必对自己对某些大家热烈谈论的话题不感兴趣而感到抱歉了~】

5 敏感的孩子被羞愧或焦虑等消极的情绪所控制时,他们会完全无视他人的需要。因为丧失了这个能力。

【此时,不要急着逼他们道歉或做出改正的行动。】

6  社交中的脸红是尴尬或在乎的表现,它是不能被当事人控制的。

【想起一个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就会脸刷一下红到耳根的女同学。原来如此。】

7   敏感人群多的教室里会更加安静专注,老师会感觉获得更多尊重。

【那么,一个不停老师讲话的孩子有可能是因为外向和尚未专注,而不是故意捣乱。】

8  一项针对投行投资人的调查显示,表现最优的是稳定的内向者。

9   由于文化传统的因素,亚洲留学生常常在美式的课堂参与模式中表现不佳,不愿意发言。

【亚洲学生并不是内心没有想法,他们只是需要突破当众发言的障碍,放弃自我评判,相信自己的观点并坚定地加以表达。】

10  在亲密关系中发生冲突时,内向者倾向于以沉默和让步来避免冲突,外向者则提高嗓门以表示他更想解决问题。于是,摩擦往往愈演愈烈。

【表面上看,让步或愤怒都是对对方的打击。实际上,让步或愤怒都是爱的语言。】

11 内向者通常喜欢在友好情境下认识的朋友,外向者则喜欢竞争中的对手。

12     亚洲人偏爱接受友善的合作伙伴的提案或服务态度好的餐厅,以色列人则更关注传递的信息,不会因为对方所表现出的态度是否和善而有所动摇。

【我要学习后者,更关注内容,而不是对方的态度和情绪。】

13  与内向者相比,外向者在判断对方是不是喜欢与他们交谈方面的回答更为准确。

【曾经以为一个师姐不喜欢我,后来才知道其实人家觉得我很不错!内向的朋友们,下次说谁不喜欢你之前,先想一想,问一问。因为咱们的感觉很可能是错觉。】


正如,一个安静文雅的人,也可以拥有积极独立的立场。


内向的你,或许和我一样需要这本书_第8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向的你,或许和我一样需要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