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本土起源说40:距今4300年,黄帝系的西少昊曾经流亡到石家河

华夏本土起源说40:距今4300年,黄帝系的西少昊曾经流亡到石家河

文|黄饮冰

现在的一些研究专家认为,石家河遗址主要经历了油子岭文化(距今5900—5100年)、屈家岭文化(距今5100—4500年)、石家河文化(距今4500—4200年)、后石家河文化(距今4200—4000年)等4个发展阶段。我认为,上面的4200年,还是确定为4300年为好。石家河文化的后期,开始于距今4300年。在距今4300年后,石家河文化再次发生了一次变化,这个变化,在谭家岭出土的玉器上表现的十分清楚。

2015年末,在石家河谭家岭5座瓮棺出土了240余件精美玉器,是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石家河遗址玉器的又一次集中发现。新出土的神人头像、双人连体头像玉玦、虎座双鹰玉饰、玉牌饰、虎形玉冠饰、玉虎、玉鹰等,不仅类型丰富、造型生动,而且技术精湛,其普遍使用的圆雕、透雕、减地阳刻、浅浮雕线刻等工艺代表了史前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玉器加工工艺的最高水平。

这个新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呢?其包含的历史信息是什么呢?本文专门来探讨这个问题,力求给出一个解释。

我在写《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的时候,就已经把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庙底沟二期文化与神农族群建立了联系,但是对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庙底沟二期文化在短期内消失之后,神农族群去了那里没有搞清楚。经过对江汉文明的考察,我现在把这个问题已经搞明白了,这两次神农族群都是南迁到了江汉地区,前次是经随州南下到应城门板湾再转迁孝感澴川平原上的叶家庙,后次是南下到了天门的石家河。神农氏在前次为什么没有直接到天门的石家河呢?因为当时的石家河(距今5000年前)已经有原居民建立的城池存在。神农氏两次南下离开豫西陕州(庙底沟),与距今5600年到5300年的一次降温和距今4800年到4600年的再次降温有关。

那么,黄帝族群对江汉地区有没有过影响呢?对这个问题以前没有讨论。2015年底石家河出土的“鬼脸双头鹰人头玉像”等一系列风格不同的玉器勾起了我的思考,从石家河“鬼脸双头鹰人头玉像”可以判断,黄帝本人没有到过石家河,但是黄帝系的少昊金天氏应该到过石家河。

在《皇皇者华.华夏流源史谈.第四部 .血亲和人种 .中原大融合——文化遗存和历史传说的对应假说》一文中,我把陕西龙山文化(公元前2300~公元前2000年)与齐家文化(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00年,甘肃省兰州一带为中心)定位为西少昊金天氏文化,在此基础上,现在我进一步来谈这个问题。

我反复说,中国上古实行的是氏族统治,处于统治地位的是贵族性质的氏族,氏族的名号也是承袭的,不能把轩辕氏这样的氏号当成以某一个具体的人,而应该看做是承袭同一个氏号的一系列的人。

在黄帝轩辕氏的时候,大约在距今4500年,黄帝轩辕氏取代了神农氏的“天下共主”地位,成为了天子。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设“东西大监,监于天下万国”。那么这东西大监督到底是谁呢?《史记.五帝本纪》并没有交代清楚,这就又需要考证和推测了。

经过考证,我推测是:“大监”的行政首长名称是“少昊”,与黄帝王朝的最高领导称“黄帝”是一样的。“东西两监”其实就是“东西两少昊”。对于东少昊,历史是有交代的,就是黄帝黄帝杀两昊,封长子青阳(玄嚣)于东方,管理两昊(凤姓少昊太昊)遗民。长子青阳氏玄嚣就是东太昊。但是西少昊是谁呢?也就是谁以少昊的名号统治西方呢?

一、西少昊是谁?

《山海经·西山经》说:“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其兽皆文尾,其鸟皆文首。是多文玉石。实惟员神磈氏之宫。是神也,主司反景。”。郭璞注释:“日西入,则景反东照,主司察之。”。我认为,“景”是“影”的本字,“反景”就是“反影”,与“日出之景”相对应,指代“日落”。“主司察反景”意思是“主管日落的祭祀和观察”。这就是《史记》记载的“迎日推策”的具体落实。这段记载,说明西少昊是存在的,主要职责是“主司反景”,同时代黄帝监督西部各国。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黄帝时代的地理观。黄帝时代是坐北朝南看的,以南方为贵。就是前南后北,左东右西。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黄帝以南北为向,把中国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

黄帝王朝的东部为青阳少昊统治,青阳少昊是东少昊,这是历史上很明确的,所谓“少昊氏衰”,就是指的少昊青阳青阳氏。青阳少昊的始封地就在山东。

既然东部的是东少昊青阳,统治黄帝王朝西部各国的就是西少昊无疑。西少昊是谁?不见历史记载。好在历史记载了黄帝正室嫘祖有二子。大儿子玄嚣被封为少昊青阳氏,二儿子昌意却没有封号,也没有权力,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从“少昊居西”的传说看,可以肯定西部也存在少昊。有人把“少昊居西”解释为东方的少昊后来迁移到了西方,显然是错误的。西少昊应该是黄帝的二儿子昌意。

传说中少昊的名号有青阳氏、金天氏、穷桑氏、云阳氏或朱宣,这些名号可以看出,“青阳”是指“东升的旭日”,而“金天”恐怕是指“西下的夕阳”。传统文化中西方为“金”,可能就是来自“夕阳西下”时的“漫天金黄”之意。所以我推断,“金天氏”是西少昊的氏号。

穷桑在东,可能归于青阳少昊。云阳是指云上之阳,是云托日而升的景象,实质是指朝阳,也可以归于青阳。所以青阳、穷桑、云阳是担任少昊的三个氏族。青阳少昊在位84年,时间好长啊!我倾向于黄帝系的少昊有青阳氏、穷桑氏、云阳氏三个氏族担任过,共计84年。

朱宣可能归于西少昊,因为在西部本身就有朱和赤的称号。我认为金天氏、朱宣氏是担任过西少昊的两个氏族。

从考古资料看,陕西龙山文化(公元前2300~公元前2000年)与齐家文化(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00年,甘肃省兰州一带为中心)关系很密切,客省庄的高领折肩罐与甘肃永靖大何庄的同类器相似,客省庄的高领双耳罐也与永靖大何庄、秦魏家、武威皇娘娘台的同类器相似。陕西龙山文化与河南龙山文化联系也较多,客省庄的绳纹单把鬲便见于河南陕县三里桥。在赵家来遗址,陕西龙山文化直接叠压在相当于庙底沟二期文化的遗存之上。与山东龙山文化的关系极少。说明陕西龙山文化与甘肃齐家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有历史渊源关系,与山东龙山文化关系极少。这里就可以把齐家文化看作是早期西少昊文化,把陕西龙山文化看作是晚期西少昊文化,那么中期西少昊文化在哪里呢?

在农耕时代,古人也有“游耕”的习惯,自然环境的变化、族群之间的竞争关系的恶化、生态环境的恶化,都是导致古人“游耕”的原因。但一个族群的“游耕”总是有一个方向的。如殷商早期就有游耕的习惯,在黄河南北多次更换居住地点。东少昊的领地在东部,所以东少昊是在东部地区进行南北移动,这也有一点巡视统治区域的意思。所以东少昊有时在东北,有时在山东,有时还到了东南,都有遗迹。西少昊也是如此的。始封地在甘肃,最后到陕西,中间到湖北也是习惯中的自然,因为西部是西少昊的管辖区,西少昊也是要巡视的。

这里可以作如下结论:“金”的原始意义并不是指金属或金子,而是指“夕阳之色”。同样的,“青”是“朝阳之色”。

甘肃的齐家文化、陕西龙山文化(或称客省庄二期文化),是西少昊文化。西少昊文化是黄帝文化的一个支系。

西少昊后来演变成了“西皇”,“白帝”,成为主西方之神。

二、共工氏之乱是西少昊流亡南下的主要原因

公元前2500年,黄帝封金天氏为西少昊,主管“日落的观察”。西少昊的原始居地在甘肃兰州齐家文化区域,其文化是齐家文化。齐家文化是由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融合后发展出的新文化。齐家文化的黄陶是黄人红山文化的代表,齐家文化的玉琮是良渚文化的代表。这个齐家文化本身就具有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特征。说明西少昊有很多的东方文化因素,这与黄帝首先统一东部地区的历史是一致的。

传说中共工氏与少昊争帝,少昊的侄子颛顼由青阳少昊抚养成人。这其中就包含不少的历史信息。我推测,黄帝死后,共工氏与少昊争夺帝位,因为共工氏是炎帝的后代,认为天下共主应该轮流做,所以要争帝位。在东西两昊势力中,共工氏首先击败了西少昊的势力,然后才发动对东少昊的战争,因为颛顼是昌意的儿子,昌意的势力被共工驱散处于流亡状态,昌意的儿子才到伯父玄嚣的领地生活,因为这样安全一些,因为这个时候危险还没有到玄嚣那里。

西少昊被共工击败,被驱逐出齐家文化区域。西少昊势力成为西部流亡之政治团体。在颛顼时期(约公元前2300年),一部分西少昊族群回流到陕西客省庄一带,发展出受齐家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双重影响的陕西龙山文化。这可能就是陕西龙山文化出现的原因。

那么在颛顼上台之前,也就是在颛顼平定共工氏之乱之前,西少昊到了那里呢?我的判断是南下到了石家河。鬼脸座双头鹰人头玉像就是证据。在石家河的考古中,在公元前4600年到4300年之间也有大量的北人南下的证据。石家河谭家岭出土的玉器的断代就是距今4300年,集中在一起,得出的结论就是距今4300年西少昊流亡到了石家河,居住在谭家岭。谭家岭出土的这些风格不同的玉器,是西少昊的。

三、鬼脸双头鹰玉人头像——西少昊在石家河时期的图腾

华夏本土起源说40:距今4300年,黄帝系的西少昊曾经流亡到石家河_第1张图片
鬼脸座双头鹰——西少昊之图腾玉面神人头像。谭家岭出土。距今约4300-4000年

上图是“鬼脸座双头鹰”。2015年末出土于石家河谭家岭,是最新出土的石家河文化“人兽复合玉人头像”。

鬼脸座双头鹰是人面、兽面与鹰的结合。在构图手法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人面鱼纹图”和石家河文化“玉神灵头像”是一脉相承的。与“人面鱼纹图”的不同在于,“人面鱼纹图”两耳间是“双鱼”,鬼脸双头鹰两耳间是“双鹰头”。面部特征也不一样,人面鱼纹图是“写实的人面”,鬼脸座双头鹰是“复合的神脸”。与“玉神灵头像”相比,两者在人面构造上没有变化,统一的特征就是虎鼻、獠牙、暴齿、突眼。但是“鬼脸双头鹰”两边不再是双牛角,而是变成了“双头鹰”;头顶也不是牛骨,而是“冠冕”。

从“鬼脸座双头鹰”看,石家河的崇拜在此时又发生了变化,虎崇拜依然存在,牛崇拜消失了,鹰崇拜进入。对“鬼脸座双头鹰”玉人头像,鹰的进入传递的信息,就是表示黄帝族群在此时期介入了石家河的统治。“鬼脸座双头鹰”具神王之像,很可能是进入石家河时期西少昊的标志。

为什么这样说呢?黄帝族群起源自红山文化区域,本身就有鹰崇拜,鹰崇拜是黄帝族群文化的底色之一。被封到西部担任西部诸国大监督的西少昊,自然就带有鹰崇拜的底色。但是西部(西少昊始封地在甘肃)是古夏人的活动区域,那么西少昊的图腾就一定要与古夏人的图腾——夏图腾(人面鱼纹图)结合,这就产生了复合神脸与双头鹰的结合,在进入石家河后,又要与石家河的神像(石家河的神人像也是对古夏人夏图腾的改造而来)结合,就形成了鬼脸座双头鹰玉人头像图腾。鬼脸座双头鹰玉人头像,其实也是进一步改进和复合后的夏图腾,其本质还是夏图腾(人面鱼纹图)。在中国的封建制度下,社会的上层与下层往往就不是一个族群,但就这样靠封建制度融合在一起。

四、西少昊带领石家河诸族北上支援颛顼争帝、打败共工氏,导致石家河在距今4300年以后突然走向衰败

历史联系起来看,很多问题就搞清楚了。神农氏在中原活动中建立的城池,都不具备都城的地位,神农氏早期的都成在叶家庙(距今5000年前后,寰城),神农氏在中期的都城在石家河(距今4800年到4300年),距今4500年神农氏让出天子位置后,在中原地区也有据点,但神农氏的根据地还是在石家河。在少昊青阳氏摄政时期(黄帝死后,因为少昊与共工之争,少昊实际没有继承黄帝位,一直在忙于与共工氏打仗),中原实际处于共工氏统治下,这就是历史有记载但又语焉不详的“共工氏霸九州”,这是一段不被黄帝正统承认的历史,因为天下还是以黄帝族系为正统,神农族群、女娲族群等还是支持黄帝族群的。青阳少昊时代还有一个雪上加霜的事件,就是在青阳少昊晚期还发生了“九黎乱德”。天下最终归于颛顼,与西少昊带领石家河的神农族群北上中原支持有关。所以在距今4300年后,石家河开始走向衰败,因为石家河的主体力量随西少昊北入中原参加颛顼与共工氏的战争了。有些古书记载,最困难的时候,青阳少昊与颛顼退回了东北老家。在距今4300年的时候,在黄帝系的东西两少昊南北夹击,打败了中原霸主共工氏,重新在颛顼的旗帜下统一了华夏。以后黄帝系与共工氏的斗争还要继续,一直到共工氏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为止。

对于石家河来讲,西少昊不是主人,而是上族(上宾),类似于后世的太上皇。西少昊到石家河,是喘息、借住和重整借兵。所以西少昊曾经进入石家河可能是真实的历史。距今4300年时期的石家河是一都双主:西少昊和神农氏。

距今4300年后,在西少昊的旗帜下,神农族群终于整体北移,这为夏后氏的成长提供了空间。夏后氏继承神农氏,成为了江汉地区的主体氏族,持续到距今4000年。距今4200年,帝尧时期的大洪水给予了夏后氏介入中原的时机,鲧和禹借机登上了华夏历史大舞台。

夏后氏作为西少昊昌意氏族的一支,随西少昊进入石家河。夏后氏的父氏族是鲧,子氏族是禹。随神农和西少昊进入中原协助颛顼的是鲧,禹遗留在石家河。在鲧被帝尧诛杀后,禹接替父氏族鲧进入尧舜的权力体系。鲧建立了石卯古城,鲧亡后,石卯古城被大禹的子氏族启所接替。

我也说过,距今4300年左右出现于河南、陕西、甘肃的一些古城,都是由神农氏诸族北返时所建立的。

五、“夏”音的转化

夏的发音,可能经历了由sa——sha——xia的变化。夏的观念在进入江汉地区时,读音发生了变化,由sa音转化成了sha音,如现在的语言中,“大厦”中的“厦”就读做sha,可能就是对夏的发音转换的记录。

石家河的“石家”可能是由夏(sha)慢读转化而来的。所以我认为“石家”就是古江汉地区的夏(sha)音的分化,“石家”速读就是sha,慢读就是shijia。基于此,我认为石家河就是夏家河,即夏后氏居住之河。这种推理也与我的石家河晚期是夏后氏之都的推测是一致的。

当然,如果以大洪山为坐标的话,石家河处于大洪山的余脉的南面,根据“山南水北为阳”的古俗,石家河在大禹统治期间,可能叫做“阳城”。“夏河”的名称,带有纪念性质,也就是说,在大禹迁移到中原后,后续进入石家河的新居民,把石家河叫做“夏河”,是对夏后氏曾经在此居住过的纪念。所以对于石家河来讲,在大禹时期,可能叫做阳城;在三苗进入时,可能叫做夏河;再后来,就演变成了石家河了。

黄饮冰2016年8月20日星期六于孝感。华夏江汉形成说之十:黄帝系的西少昊曾经流亡到石家河。

你可能感兴趣的:(华夏本土起源说40:距今4300年,黄帝系的西少昊曾经流亡到石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