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范仲淹的名言“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南怀瑾老师】范仲淹的名言“不为良相,则为良医”_第1张图片

范仲淹的名言“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中国文化中,法家主张法治,儒家主张礼治,道家根据老子道理,主张无为而治。这些主张,等于现在人的独裁或民主,以及各种自由思想,不过都还在变化之中。其实都有道理,也都没有道理,因为“此两者亦楷式”,都是一种格式,一种原则,所以聪明与愚笨也只是两头的一种格式。人有时候过度用聪明时会疲惫;最舒服的时候,反而是脑筋不思想的时候。有人好像一辈子头脑没有成熟,笨笨的,忽然一念灵光来了,他就无比的高兴。所以,这是两个极端,不要“执一”,执着一端就错误了。老子要我们懂得原则并不是呆板的,要活的运用,所以“常知楷式,是谓玄德”,这也就是道德的运用。等于医生的一把刀,看来似乎蛮残酷的,但是这一刀下去是救人的,所以同样的一把刀,可以救人也可以杀人。智愚之辨,也要从这个角度去看,才会了解其中的区别。这也就是要活的运用,所谓活的运用,等于医生治病一样,这个时代犯了什么病,就用适合时代的方法去治。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在表面上看来,这与一般的常理、事理、人情相反。一个时代,当大家都在疯狂地追求某些东西时,比方说追求民主到了疯狂的程度,这时这个民主就变成问题了,可能变成历史、政治、社会上的癌症了。但是,在这个时候,如果一个领导政治的人不用民主的方式,结果会很严重。所以说,不可以违反时代的趋势,必须要有方法,才能把时代的病态修正过来;这中间的运用,就在于自己高度的智慧了。所以,下面的结论是讲这个道理,当善于运用智慧扭转时代的病态时,“与物反矣”,就同人情事理上看起来相反;因为是相反,“然后乃至大顺”,才能把过分的这一面拉回来走上正途。

中国的政治哲学,始终重视医道,用医学的道理与政治艺术相提并论。《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诸葛亮在江东谈论政治时,就用医学的道理做比喻,所以后来宋朝的名儒大将范仲淹就有“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名言。一个青年立志,就要成为救国家救时代,挽回历史命运的领袖人物,不然就要做一个真正好的医生。这两个目的都是在救人,这就是“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道理。

摘录自 《老子他说》

孟子这句话:“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后来成了名言。就像我们在座许多年轻的或者老年的朋友们,自己在烦恼中,在莫名其妙的生活中滚了几十年,学佛修道还不到个月就想祛病延年、快速成道一样。也像一个人病了三年,想十分钟治好一样。这个道理非常简单,中国上古医药的哲学与政治哲学原则是相同的。所以大政治家经常拿医药的道理,去做政治思想的说明。

宋朝有出将入相的范仲淹,他有两句名言:“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一个人如果不能成为一个好宰相,治国平天下,起码要做一个好医生。这两种人都是对社会有贡献,救世教人的,不是读书出来只为了金钱和职业。

医学上有两句话:“人之怕,怕病多”,一般人最怕的是病多,怕病的痛苦;“医之所怕,怕道少”,医生的怕,是怕学问少,方法少,这个“怕”就是苦恼。所以病家跟医生,所怕的事、所担心的事是不一样的。

当一个时代到了衰败的时候,各种病象、稀奇古怪的毛病都出来了,整个社会是病态的。大政治家就是个良医,要有办法医好这个病态的社会。医书上记载,古代一个名医扁鹊,他的一双眼睛就像Ⅹ光,一看就把你的五脏六腑都看清楚了,扁鹊就是这样的良医。其实这两句话,用之于政治哲学上也是一样。一个大政治家,治疗社会的病态,要有学问,要用心思,不能不学无术;学问不够,方法就不够。所以医之怕,就怕道少,就怕学问不够。

摘录自 《孟子与离娄》

你可能感兴趣的:(【南怀瑾老师】范仲淹的名言“不为良相,则为良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