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6日

又到月底了,又该发补贴了。真是令人激动的日子。当初买电脑的时候就想到了要带电脑来图书馆学习的问题,因此买的时候没挑特别重的thinkpad系列,然而,还是没想到,新图书馆这么快就能用了。学习的条件比老图书馆好了很多,尤其是很多桌子都可以给电脑插电。

只是现在天气寒冷,不愿意出门,再者笔记本电脑也实在是有些笨重,每天拿来拿去似乎不太方便。可是,我在宿舍里又的确学习效率太低。以前尚且知道写写读书笔记,现在在宿舍真是一刻也学不进去。班级人少,高密度的人际交使是我感觉喘不过气,很需要一些独处的时刻。在宿舍,虽然大家也不聊天不说话,但是有人在,就不是私密空间。图书馆则不同,虽然人多又空旷,看起来似乎是个公共空间,但其实如果一个人来看书学习,并不会有人打扰,是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

毛姆写《阅读是一所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于我而言,图书馆也是一样。在这样大而空旷又随处摆放着各种书籍和各种椅子沙发的地方,随便找个地方坐下都是一方只属于自己的天地,自由,舒适。

前几天看了本《落脚城市》,写的是全世界各个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进程农民的临时聚居地,有一些慢慢发展成设施齐全的社区,有一些沦为暴力犯罪中心,一些被政府驱散,一些获得了政府的认可,成功拿到居民身份。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势必会有许多的问题出现,中国作为城市化水平较低而经济发展速度很快的人口大国,这个问题就更为突出。我们一向的政策就遏制特大型城市的出现,尤其是北上广这样的超级城市,都采取了限制人口移民定居的措施,只想要高端人才,不想要低端服务人员落户。这是非常危险的政策。

人口越多越发达的城市,社会分工就越细致,清洁工,快递员,售货员之类从事低端服务业的人口,自然就有市场,如果只要高端人口,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端人才就算愿意去做这样的工作,也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相应的劳动力成本也会增加,因为花了很多钱去读书,如果工资太低是没人愿意干的。

书中以个体的发展为例,见微知著的展开对多国多地落脚城市发展的观察。我在其中发现了自己父辈的影子。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2年以来,人口流动,资本引进,市场经济发展有了根本的变化。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正是中国第一批农民工出现的时期,也就是我的父辈出门打工的时期。

书中对落脚城市人群的描述,其实就是对我的父辈的生活境况的描写。工资比农村高很多,但是生活条件恶劣,甚至居无定所,住建筑工地,为了自己的孩子和未来节衣缩食,攒钱买房,想要过上中产阶级的生活。我的爸爸,舅舅们,还有年长一些的哥哥,不正是这样吗?虽然因为家住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并不像印度孟加拉那样赤贫的地区一样,直接睡在田间地头甚至一年到头只有一套衣服,但是大致的生活轨迹的类似的。

现在我是农民工二代了,虽然接受了高等教育但是学历并不值钱,相比名校出身的中产阶级学霸,毫无竞争优势。一线城市对落户的要求一天比一天高,享受与原住民一样的医疗教育公共福利待遇,依旧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毒鸡汤有言,条条大路通罗马,有人出生在罗马。我们两代人的艰辛奋斗,有时不过刚刚能达到别人的起跑线位置。每念及此,常常怀疑奋斗的意义。

但是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即便是我现在拥有的,已经是许多生活在贫困战乱地区的人终其一生都在梦想的生活了。此时此刻,我坐在宽敞明亮水电全免的现代化图书馆里,零下十几度的冬天,这里暖气充足,不用担心随时会有爆炸和恐袭,不用担心饥饿和寒冷,不用担心流离失所。即便是只比我早出生20多年的父母,也并没有这样的机会。

爷爷奶奶年逾古稀,依然每日劳作,住的也是没有地暖,没有wifi的房子,爸爸妈妈已过不惑之年,依然节衣缩食,不敢耽误一天的工作,精打细算的过日子,只为两个孩子今后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长辈如此,我又怎么能失去斗志和信心呢?又怎么能够拿着他们的血汗钱,过着悠闲的生活却不知奋斗呢?

想想应该觉得惭愧了。梦想很大,但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去实现。加油吧,为了不要今后后悔,不要过了20年,依然达不到别人的起跑线。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7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