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地震展开时间博弈 人工智能赶上来

8月8日21时19分,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北纬33.2度,东经103.82度)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和四川地震局等单位的专家紧急会商后认为,在震区近几日仍存在发生6级左右余震的可能。

不幸的是,九寨沟地震还未过去,又传来新疆地震的消息。9日7时27分,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发生6.6级地震,震源深度11千米。造成新疆地区多人受伤,大量房屋倒塌受损。

连续两地地震,两者之间是否才能在联系有待研究,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由于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的地区,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还是十分活跃的。台湾省、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区域。根据中国地震局报道,2017上半年,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5次五级以上地震。

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

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地震

2013年四川雅安7.0级地震

2014年新疆和田7.3级地震

大自然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人类在在大自然面前仍然是渺小的。我们无法阻挡大自然的力量,只能在自然灾害发生前提前做好预防,在灾难中正确应对,在灾难发生后积极挽救。

震前预警 争分夺秒

在这次的九寨沟地震发生前,同属阿坝州的汶川县电视台提前发出地震预警。正在播放的电视节目变成一段蓝底白字的地震预警画面,显示文字“地震预警系统,四川省九寨沟正在发生地震,汶川有感,请做好避险准备”,语音播报从40多秒开始倒计时。这是由地震预警系统发出的信息,这套预警系统由当地地震局免费安装,与汶川县的电视数字终端相连接,一旦发生地震,电视信号会自动切断,发出警报,提醒市民撤离。此次地震中,成都市提前71秒收到地震预警,陇南市提前19秒收到预警;包括汶川电视台在内的媒体、“四川科技”等近20个政务微博发布了地震预警信息,为预警地区人民争取到了宝贵的生命时间。但系统开发者也表示这套系统只能做到地震预警,而不是地震预测。

地震科学家也表示,在现有科技条件下,人们尚无法对地震做出三要素精确的短临预报,只能做出对防震减灾、工程设计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的中长期地震风险预测。

地震预测真的那么难?地震预警能否将时间更加提前?

人工智能 大胆尝试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在近年来的成熟与推广,人们对利用AI技术来对抗地震危害展开了大胆设想。

震前预警

地震这类灾害有很多的微观前兆,会涉及地壳运动、磁场、重力甚至是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日本京都大学一研究小组调查分析发现,大地震发生前震源上空的电离圈电子数有异常增加的情况,据此断定大地震发生,如果该论断属实,那么传感器不需要深入地下也可实现预测。该小组计划利用专业仪器对这些数据进行不间断监测,全面分析微观千兆,有望提前1小时至20分钟预测7级以上大地震。但庞大的监测数据,对大数据的分析任务就特别重了,大数据加云端服务被认为是最佳解决方案。

此外,一些欧美地质科学研究中心开始尝试与计算机科学进行跨界。其中一种思路是,不给系统太多数据。而是给出部分地震更全面的模型,让深度学习系统自我训练完善对地震规律的理解。

灾后搜救

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展开救援时挽救生命的要务。AI时代,研究人员计划使用人工智能分析技术判断哪些地方为重灾区并存在生命迹象,以便搜救人员第一时间展开救援。而在救援的同时,灾区最大的威胁还来自地震后的余震影响,此次九寨沟地震发生后,地震专家也预测其后仍有大量余震。抢救生命时间不可耽误,而余震危险不得不防,救援人员只有保障自身安全才能挽救更多生命。通过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与弹性网络技术,来分析强震之后的余震模型,推导地质结构、震源方位、震级等因素与余震的关系,就成为了一个难度相对较低,有较强可行性的人工智能应对地震方案。

此外人们也在展开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山体滑坡、房屋倒塌的预测,以及救灾人员物资的合理调配、灾区人群的跟踪疏导、震后通讯建设、机器人搜救等方面的应用,有些应用还在未成熟,而有些应用已接近成熟。

结语:在即将到来的AI时代,相信当更多的AI应用于灾难的救援过程时,其所带来的效果和优势会体现的更加让人震撼和落地。

你可能感兴趣的:(与地震展开时间博弈 人工智能赶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