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与杨修之死

上善若水与杨修之死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帮助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而让自己停留在人们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水是很接近"道"的。

老子用水来比喻善的品格,但这与杨修有什么关系呢?

杨修出身显耀,又富有才学,受到丞相曹操的宠信,他也因此恃才放旷,对自己的言行不加约束,尤喜在他人面前显露自己的聪明。

工匠们造好花园门,曹操不说话,只在门上写一"活"字,工匠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是杨修看出曹操的意思,让工匠们将门重改;曹操在点心盒上写上"合"字,是杨修主张分给大家大块朵颐。得知真相的曹操,嘴上夸赞杨修,心中却对他的聪明产生妒忌。

此时的杨修尚不知将自己处于"恶之地",仍然处处张扬自己。千不该,万不该,他揭穿曹操一个梦中杀人之计。

曹操生性多疑,对人防范之心甚重,他唯恐有人在他熟睡之时行刺于他,于是,经常告诫侍卫,自己有梦中杀人的习惯,所以他熟睡时千万不要靠近。

一次,曹操正在睡觉,一翻身,被子掉下地去,旁边的侍卫赶紧过来将被子捡起,给他盖在身上。就在这时,曹操猛然坐起,抽出宝剑,手起刀落,侍卫倾刻间身首异处。曹操倒头便睡。

等他睡醒,发现床边的尸体,大为惊讶,忙问怎么回事。有人告诉他,是他梦中杀人,曹操悲痛大哭,命人厚葬。

自此,属下皆以为曹操有梦中杀人的习惯,只有杨修淡定地说:"丞相非在梦中,而是汝等在梦中也。"

后来曹操得知杨修所言,不仅对他产生厌恶之情,甚至起了杀心。

曹操最终下定这个决心,还要由杨修参与了夺谪之争说起。

杨修欣赏曹植的才华,常在暗中帮他。

曹操为了考验儿子们的才能,常出各种问题来考他们。杨修深谙曹操内心,每次都将各种答案事先写出,交给曹植,因此,曹植每次都能让曹操频频点头,深合他意。极为不满的曹丕派人将杨修写的答案偷出,献给曹操,曹操得知真相,立时大怒,深知此人决不可留。

杨修对曹植的帮助,使曹丕陷入深深的不安,唯恐自己立储梦破裂。于是,设计陷害杨修,使杨修在曹操心里,失去了最后的信任。

杨修屡次介入曹丕与曹植的夺储之争,这令曹操深感不安,唯恐自己百年之后,杨修撺掇曹植与曹丕对抗,而对曹家的江山社稷不利,这使曹操下定决心,一定要杀掉杨修。

汉献帝二十四年,曹操征讨汉中,与刘备对峙长久不下,进退两难。曹操心中颇为踌躇。一日,厨师进献鸡汤,汤中有鸡肋,曹操遂对传令官说了两个字:"鸡肋。"于是,"鸡肋"之令传了开去,大家都不解其意。杨修听后,立即吩咐收拾行装。人问之故,杨修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来日魏王必班师回朝,所以先打点好,免得到时慌乱。"将士们听了,纷纷开始收拾东西,准备撤退。曹操心中烦闷,走出大帐,见大家都在整理行装,很是吃惊,一经询问,又是杨修所为。曹操大怒,以惑乱军心为名,立即将杨修杀掉。

杨修之死,与他自恃过高,口无遮拦有着直接的关系。人常说:胸怀大志者不逞口舌,携清静者不快言语。如果杨修有韬晦之计,或者行事低调,懂得迂回,应该不至于落得被杀的结局。老子在描述"上善若水"时曾提到"心善渊",即心思要善于渊沉,不可将心中所想暴露无遗。而杨修时时显露聪明,不"善渊",才招致了杀身之祸,不能不令人惋惜。

你可能感兴趣的:(上善若水与杨修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