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散文是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文章。当时的学派很多,号称诸子百家,他们有的讲政治,有的讲哲学,有的讲学术,内容很广泛,大部分都是偏重于论说,表达各家学派的思想观点。
01 诸子及其散文产生的背景
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变革最剧烈的时期,这时周朝的统治早已名存实亡,春秋时的霸主也不复存在。一些诸侯国被兼并了,例如鲁国和郑国。一些诸侯国改变了政权,例如田氏代齐(姜氏被取代),三家分晋(韩魏赵)。
各国统治者为了自身的利益,纷纷采取更有效的剥削方式和统治方式,在各国普遍的掀起了变法运动(秦有商鞅,魏有李悝等)。他们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财富,大力进行兼并战争;为了保全自己,削弱和兼并他人,又展开合纵连横的外交活动。华夏民族就在这种大混乱、大变革中走向统一。
这一时期也是思想文化领域空前活跃,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其突出表现就是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而这一局面的形成又是以士阶层的兴起为背景的。
02 士的兴起
所谓百家,都是各种各样的士,士是当时贵族阶级里面最低的一层,是附属于上面的一层,士不能参与国事,只能给大夫这样的阶层做家臣,管理家里面的事情,而不能管理国家。
当时教育是官办的,士作为这一层也是可以受教育的,但是他们的教育,是最低级的教育,我们知道,周代的学校向学生传授,礼乐诗射御易书术等诸艺。
而士这种贵族,他主要是学习射御书术,射就是射箭,御就是驾车,书就是写字,术就是算术记帐,这里有些是军事技能,当时所有的贵族都要学习军事技能,打仗的时候,有利于保卫国家,另外是一些最基本的文化技能。
掌握了这些,可以替人做一些管理工作,比如孔子早年就替别人管过牛羊,管过仓库,而最高级的文化知识,在当时,是所谓的礼乐,这是有高级贵族来掌管的,士很少有这方面的知识。
所以这种士,他就不具备独立的从事文化学术的能力,就没有条件利用已有的知识,经过创新去创造新的知识,他们很难创立一种新的思想理论的体系。
所以在战国以前,不存在什么学术上的流派。因为没有这样的人出现。没有人能够创造一种思想理论体系,没有人能够独立的著书立说。
可是到了春秋战国之际,社会的剧烈变革从根本上动摇了旧的贵族等级制度,没落的贵族沦为平民,原来依附于各级贵族的臣仆、奴隶也纷纷取得独立身份,“学在官府”的局面开始被私人讲学所取代,一些来自社会下层的人也获得了学习文化知识的机会。新兴的士阶层就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
有的人通过学习,地位上升,成了自由民。而且这个时候呢,“学在官府”的局面也改变了。
原有的官方教师流落到民间,比如相传老子,他就做过周朝的史官,后来他到了民间,著书立说,当然这也有传说的成份,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下层的士,通过各种途径学到了更多高深的知识,并且致力于综合和创造,成为新兴的士阶层,这种士他掌握了文化。
能够对社会人生自然,等种种现象,进行理论上的思考,能够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孔子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早年生活地位很低,但是后来,他勤学好问,他掌握了很多知识,后来就成为了儒家的创始人。当然,在当时,士里面还有其它一些人,他们主要是掌握一些技能,而不是一些知识,他们通过自己的技能为别人服务,在社会上活动,赚取自己衣食的来源。
在这些士里面,那些能够创造各种思想学说的人,就是最高级的士,他们影响深远。
03 “士”阶级的兴起在“百家争鸣”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中影响最深远的,就是那些从事学术文化活动,创立各种思想学说的人。这种人著书立说,授徒讲学,发表各种关于人生社会自然的看法,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学派就是孔子创建的儒家学派,此后又出现了墨家,道家,法家,等等。
而各家学派提出自己的观点,学说,用来解决各种现实问题,他们通过写文章,来宣扬自己的学说,思想观点,政治主张,以及解决各种现实的问题的答案,并且同其他学派展开论争,批判别人的学说,捍卫自己的学说,以便更大范围的争夺市场。
各家学派自由的发表见解,创立自己的学说。
这就是百家争鸣。这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辉煌灿烂的时代。
当百家争鸣开始出现的时候,在政治上,华夏地区已经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周天子已经不存在了,思想上也没有统一的中心,这样多政治中心的局面,就使得不同的学说能够得以发展。
为了争取士的支持,寻找安邦强国的理论借鉴,一些统治者以优厚的待遇招揽游士,鼓励不同学派自由讲学议论。
04稷下学宫的诞生
“稷下学宫”——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最早、最大、最完善、参与学者最多、最自由、持续时间最长的学术机构,终于在齐国诞生。
齐威王即位,为革新政治,选贤任能,广开言路,进一步扩建了稷下学宫。齐宣王时期,采取了更加开明的政策,“趋士”、“贵士”、“好士”,稷下学宫的规模和成就达到顶峰(滥竽充数这个典故就和齐宣王有关)。齐宣王对稷下学宫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四方游士、各国学者纷至沓来,“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除了官学黄老道家外、儒、名、法、墨、阴阳、小说、纵横、兵家、农家等各家学派林立,学者们聚集一堂,围绕着天人之际、古今之变、礼法、王霸、义利等话题,展开辩论,相互吸收,共同发展,稷下学宫达到鼎盛。世称“百家争鸣”。
对此,司马光在《稷下赋》中说:“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与西方柏拉图的学园要几乎同时出现)。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官学为黄老之学。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
在此期间,学术著作相继问世。有《宋子》、《田子》、《蜗子》、《捷子》等,今巳亡怯。另《管子》、《晏子春秋》、《司马法》、《周官》等书之编撰,亦有稷下之士的参与。由于不少人是善于把学术和政治结合起来游说当权者的能手,故在宣王时受上大夫称号之稷下士多达七十六人。稷下学宫的存在,曾为当时百家争鸣开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先秦时期学术文化的繁荣。
稷下学宫实行“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无官守,无言责”的方针,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各个学派并存。齐国在都门外的稷下建立的这个学宫,一直持续到威、宣之世,稷下学宫发展到千余人,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等著名学者称为稷下先生,人们称稷下学宫的学者为稷下先生,随其门徒,被誉为稷下学士。
稷下学宫持续长达一百五十年左右的时间。
稷下学宫的讲学中的孟子,荀子,名家,以及阴阳家的人物,齐国给他们很高的地位,官至上大夫,他们只管发表各种不同的言论,没有限制,后来秦国也设立了类似机构。
那么,这种局面,就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战国散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蓬勃的发展起来了。政治上的动乱,思想文化上的百家争鸣,另外,最基本的一个条件是士的崛起,养士用士的一个局面的形成,就造成了百家争鸣。
诸子散文就是在百家争鸣之中出现的。
05 诸子散文发展概况
诸子百家中,儒墨道法,这四家影响最大。此外还有名家、阴阳家、兵家、杂家、纵横家、农家、小说家等。
儒家的散文有《论语》、《孟子》、《荀子》以及《礼记》、《易传》等等,墨家的散文有《墨子》,道家的有《老子》、《庄子》、《列子》等,法家有《商君书》、《韩非子》等,兵家的有《孙子兵法》等,杂家有《吕氏春秋》,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带有文学性。
十家中,儒墨道法的散文影响比较大。这些文章,主要是讲各家学派的思想主张,学术观点,同时他们也程度不同的带有文采,有一定的文学性。
从发展过程来看,战国前期的散文是语录体,到了战国中期就逐步演进,出现了对话式的论辩文,像庄子和孟子那样的,然后又演变成严谨的完整的单篇的论文。
就像是荀子和韩非子的论文,战国初期的《论语》代表了诸子散文的开端,战国中期《孟子》《庄子》在诸子散文中最为精彩,文学性很强,特别是《庄子》文学成就最高。
而战国后期的《荀子》、《韩非子》和《吕氏春秋》则在散文的形式和技巧方面达到高度成熟,此时的散文在论证,说理,篇章结构等方面,都很成熟了。
06 诸子散文关注现实,崇尚理性
战国时期,社会的动荡与变革向人们提出了各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春秋以来思想文化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材料,提高了人们的思辨能力,同时也极大地动摇了商周时期的天命神权观念。产生于这种背景下的战国散文热切地关注现实生活,表现出强烈的理性精神。
在这个时代,人们首先是,关注现实,崇尚理性。而是用严峻目光沉着冷静的思想来理性分析现实问题,人们关注现实生活,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方案。
所以,作品关注的内容很广,但是理论的热点是现实和人生问题。他们或者改造现实的方案,比如儒家有自己的政治和社会的理想,比如仁政爱民;道家也有自己的社会理想,比如小国寡民。
法家墨家也有自己的政治理想,自己的救世方案。都时还涉及了不少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还有的是探讨实现这些理想的途径和措施,也有的是探讨人如何在现实当中安身立命,比如道家的庄子。
当然,也有的学派讲天命讲鬼神,比如墨家,提倡尊天侍鬼,但是呢,他们实际上是打出天和鬼的旗号,用此来影响现实,让现实中的统治者怎么害怕,接受他们的主张。他们的最根本的目的,仍然是在救世,挽救这个世道。
道家大力的宣扬道,因为道确实是幽渺玄奥,但是道并不是远离社会人生的,同时道这种哲学思想的提出,恰恰是排除了有神论的思想。
它标志着当时人们理性思辨的能力,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表现出强烈的理性精神。
所以,战国的散文,他们都是崇尚理性的,他们都是关注现实的。
那个时候,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是天人合一,但是天人合一它的实质也恰恰是通过人的主观修养,去扩充人的人格力量,最终达到和天,和天地同游这种境界。
总之,人们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人在作者的理性思考中,占据了中心地位,这就给战国散文注入了充实而又现实的内容。
07 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了士的独立人格,由此又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在百家争鸣中,人们打破了对统治者和传统观念的迷信,敢于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无所顾忌地发表见解。“人人自以为道德矣……,皆自以为至极,而思以其道易天下者也”(《文史通义·原道)。
在这种情况下,天命鬼神这种思想动摇了,人不再是匍匐在神鬼面前,天命面前的奴仆,而是有独立的意志,进行独立的思考的人。那么,这些人,这些作者在统治者面前也是如此。这个时候没有统一政治上的权威,没有被人干预,没有人强迫去信奉哪一种思想,或者用政权的力量去限制哪一种学说。
人们也就敢于独立自主的,无所顾忌的去发表见解。在《文史通义》里面说,那个时代,人们都认为自己的思想是正确的,自己代表了真理,都想用自己的主张去改造天下,谁也不能说服谁,当然更不能压服谁。
所以,在作者的面前就没有不可逾越的禁区,思想上没有禁区,什么都可以讨论,什么都可以去想,什么都可以说,也没有不可触及的权威,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哪一种人,成为人们必须崇拜的偶像,不允许对它进行批评,不允许对他的学说产生怀疑,没有这种现象。
儒家的学说和孔子在后来的封建社会里,被人们推崇。可是,在当时战国时代,孔子和儒家恰恰是重矢之地,是受人攻击的对象,儒家的人物,生活是非常落泊的,他们甚至是到处碰壁,谁都可以嘲笑他们,谁都可以批评他们,那么这种情况,就使得当时的思想非常活跃。
作者们为了宣扬自己的学说,展开了非常宏大的议论。这就使得文章在思想内容方面,非常的深刻广泛,他们的思维的翅膀,在广阔的天地里翱翔,精辟的见解,犀利的议论,在作品当中层出不穷,这实际上是士的独立人格的体现。
而士有独立的人格,有独立的思想,在身份上不依附于谁,在思想上更不依附于谁,那么,在实践方面,士作为实践的主体。
作为实践的主体,战国之士按照个人的意愿选择了不同的理想、主张和人生道路,各以自己的理想方式去生活。诸子散文向人们展示了这些风姿各异的形象,表现了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自主精神和人格力量,作品也就因此而具有浓郁的感染力。
比如儒家的人物,为了实现他们的道,而去奋斗去献身。当他们在现实当中不得志的时候,不被统治者接受的时候,他们也不改变自己。
比如,孟子表示,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们不改变自己。
而道家的一些人,像庄子,他们就更是追求个人的自由,远离现实政治,不去做官,王公贵族用厚礼来聘请他们,他们也拒绝,我不去,这也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
法家人物也是如此。李斯早年是跟着儒家的人物荀卿,学习儒家学说,可是后来呢,他又成了法家的代表人物,当然这种情况比他更早的也有。
战国初年,墨翟他最早也是学习儒家学说,可是后来,他就觉得儒家的学说不切实际,儒家提倡的那些主张,比如,重视丧葬之礼,这影响生产浪费财物,所以他们就改了,他们去信奉所谓大禹的遗教,所以墨翟就另外创建了墨家学派。
他们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按照自己的理想方式去生活,愿意为自己的理想目的去奋斗不息。在权势面前保持了高度的人格尊严,这些我们在战国策里面已经看到了一些士,他们就有这种坚持的追求。
诸子百家的人物也是如此,比如,孟子就说过“说大人,则藐之”。在游说王公贵族的时候,要藐视他们。
再比如说法家,法家是拥护君主集权的,可是法家的人物,在骨子里,也藐视封建君王,比如韩非在文章里就说,说这个人主就像是一条龙,它的脖子上有一条逆鳞,如果要是碰到那个逆鳞,它就要吃人。
你如果不去碰这个逆鳞,就能够挟而骑之,就是你能够骑上它,驾上它,所以他在骨子里也是想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学说去征服那些统治者。驾驭他们,这都表现了他们对自己的自信。这些就突出的体现在了他们的文章里面。
这些文章里,向人们展示了各种丰姿各异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他们在社会生活当中的自主精神和价格力量,作品也就因此而具有浓郁的感染力。
所以,作者在写作时不受任何束缚,各抒己见,不拘一格,他们的个性鲜明地体现在作品中,形成了各不相同的风格。诸子散文中,孟子犀利,庄文恣肆,荀文浑厚,韩文峻峭,各有千秋。
比如孔子的《伦语》,虽然不是孔子写成的,但是作品里面就表现了孔子作为一个儒家大师的,雍容大度,循循善诱,生动形象,耐人寻味的气度。
这样作品的风格和作品的人格就统一起来了。
08诸子散文大多都注重形象,富于情感。
诸子散文虽然都属于学术著作,但是都有不同程度的文学性。作者在讲道理的时候,都力求讲得浅显生动,善于取譬设喻,寓道理于形象之中。
这是因为当时,那些读作品的人,其实有一些是文化水平不太高的当权者,诸子百家要向他们宣传观点,所以,就不能讲得过于枯燥,比如,孔子就向齐宣王,梁惠王讲道理。
这些人文化水平不高,你就需要把道理讲得生动形象一点。
再有就是诸子百家之间相互辩论,所以在辩论当中也要把道理讲得更精彩。这样诸子散文就非常的形象生动,从伦语开始就善于用比喻,后来到了战国中期,比喻发展成了寓言。
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都有不少的寓言,特别是庄子的寓言非常精彩,不光表现在寓言上,它还注重描写人物的生动形象。
富于情感,不光讲道理,而且还表达对于生活的体验,抒发自己的感情,带着感情色彩来评论人物的是非,表达他们对生活的见解。
所以,他们对生活的喜怒哀乐,经常的跳跃在字里行间,造成他们的作品感情色彩浓厚,这种感情色彩表现在文章的形式中,就是大量动作语气词、感叹句、反问句,造成很强的抒情性。
特别是道家,还有《荀子》,他们的句式比较整齐,富有变化,行文用韵,节奏鲜明,铿锵悦耳。
09 诸子散文对后代的影响
这首先是体现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特别是儒道两家。
中国古代各种思想学说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先秦,而这些思想又突出地体现了诸子散文。
儒家提倡关心现实,积极入世,胸怀天下,仁民爱物,以仁爱之心,去对待身外一切。同时,他们还提倡刚正不阿,舍生取义,高亮节操,这对后代知识分子的影响非常大。
而道家,追求个性的自由。他们崇尚自然,热爱个体生命,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人,往往是愤世嫉俗,蔑视权势理法,追求个性自由。
另外法家他们提倡法制,强调执法必严,为了变法图强,奋不顾身,甚至是甘愿牺牲自己,这对后代文人也有一定的影响。
诸子散文中还包含着重要的文艺思想。
儒家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和作家的主观修养,强调文质统一,提倡兴寄讽谏。
道家强调法天贵真,反对雕饰,追求得意忘言、物我合一的境界。
儒道两家的文艺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骨干。
所以,诸子散文对后代文学创作的影响更大。
在体裁方面,语录体是后代笔记体散文的源头,诸子文中的寓言是古代寓言文学的开端。《庄子》等书的人物对话和铺陈描写,又为后代赋体文学所借鉴模仿。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作者都注意学习诸子散文的创作经验和文章风格。
无论体裁,写作技巧,还是语言,广泛被后代学习和借鉴。
特别是后代的散文家,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从不同的角度借鉴模仿,大大的推进了古代的散文创作。所以,在中国在古代,诸子散文,是很多作家创作时候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