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 王學藝
你一定以为我是在此指一座山或者说和山有关的事儿。如果让人猜的话,估计没几个能猜出鳌山是什么东西。
鳌山,小时候是我家乡元宵节花灯的称呼,形状像山一样的立体花灯摆放塔架,错落有致的灯在巨大的鳌山上看起来令人震撼。
至于说元宵的灯为什么叫鳌山,你问我我也只能问玉皇大帝,估计问上帝他连鬼都不会知道。
元宵节晚上村里十户九空,塔架下人头攒动,张灯结彩,烟花炮竹喧嚣齐鸣,欢腾的场景牵着众多人的心。
历来没想过鳌山是哪个鳌字,起初以为是方言俚语。我们家乡好多村名都历史性被三里五村乡亲叫走了音。原顾名思义理解是“熬山”才对,应因元宵节人们晚上赏灯熬夜而得之,后查证准确写法是鳌山。
鳌山,还的确有这个山,它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太白县。至于我老家这个传统元宵灯会与这个鳌山有没关系,从未听人们提起与此有任何渊源。也许会有什么拐弯抹角的牵扯,毕竟历史上同属大中原文化圈。
老家元宵灯会正月十四前就开始筹备起来。村里好事儿男孩们在正月初二会闹腾本村新女婿收灯火钱,这些钱是作为元宵活动置办费用的。
打劫新女婿的钱只是一少部分。过初十村里负责元宵事务的人开始挨家挨户收份子钱。统一收费,统一管理,统一使用。逢集赶会置办彩纸扎绳,购买烟花炮竹,安排灯油香火等。毕后,会在鳌山旁的墙上张贴大红公告,公布收费花销。
正月十三开始满大就陆续布置起来了。从记忆起每年都由我大娘剪彩纸,村里只有她会,花花绿绿的纸在她布满老茧手里变幻出造型各异的美丽图案。然后把这些花纸均匀粘在绳子上,派孩子们去大街边爬树,隔一段距离就拉上一条。穿行于花花绿绿的剪纸下,元宵氛围让人心花怒放。
知道什么叫萝卜灯吗?说起萝卜灯就有点意思了,菜刀把萝卜切成大约十公分左右的段,五分钱硬币在萝卜中央来回用力转动,三下五除二就旋出一个坑,但不可钻戳透底。火柴棒裹上一层薄薄棉花,插萝卜坑中间,注入食用油,油顺着棉花棒浸上来,点火就是油灯了。
这种萝卜灯只有元宵节才有。鳌山上会放很多这样的灯,村里女人们没事儿都自觉来干这活,各做不同工序,元宵氛围欢快浓郁。
这种灯家家户户也单独做。不但元宵节入夜点上放在自家门口,晚上还要送自家祖坟头各放一盏。
男人们街中央忙碌着用高粱杆扎鳌山。双层秫秸杆倾斜叠加,按均等距离用绳子绑牢,依次推进有很多棱形网状方框组合出来。街两边相对栽好两根高高的木桩,编织完工的高粱塔架横跨大街,在两边木桩固定牢。高度为底下不影响交通,上部边沿呈山尖状,周围点缀不同的彩色剪纸。所有网状中间置萝卜灯,用烂泥巴粘稳定,棱形方框比萝卜灯大许多,灯火是不会烧到秫秸杆的。几十上百盏萝卜灯上架完毕,鳌山就大功告成了。
正月十四晚鳌山就会开始点起来,小规模象征性放些鞭炮,这叫试灯。点起来看看如何,若存在不足及时完善,以确保第二天元宵节正式完美呈献。
十五白天就拉开元宵灯会的序幕了。踩高跷划旱船的,敲锣打鼓扭秧歌的,骑驴看唱本抽大烟袋的。满大街五彩斑斓锣鼓喧天,一整天都热闹非凡。
天擦黑,乡亲们在家放过鞭炮,吃过饺子。自家门口搁上两盏萝卜灯就陆续往鳌山处聚集。满鳌山萝卜灯被身手矫健的人小伙子们一盏盏点亮起来,灯火排山倒海、星星点点、波澜壮观。鳌山下人头攒动,鞭炮烟火可劲轰腾。孩子们手里挑着形状各异的灯笼窜来跑去,大人们脸上闪映着节日喜庆,赏灯抢炮好不乐乎。
此时,若有小风一吹,鳌山的灯似明似灭会让你揪心不已,恨不能即刻生出长臂前往护佑,顾不过来再用身体挡住。萝卜灯火苗柔性大,没那么容易吹灭。灯会持续到午夜人们方陆续散场,十六晚上继续外甥打灯笼——照舅,但气氛会相对减弱些。
如果这三天晚上有雪下,人们就会更加兴奋不已,这称之谓雪打灯。民间传说有“雪打灯,好年景”。预示新一年将是大好的丰收年,农耕社会再没比祈愿五谷丰登更重要的事情了。
元宵过完春节正式宣告彻底结束,人们生产生活开始步入正常运行轨道,鳌山就成了春节持续欢庆的完美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