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考”是怎么进行的?(图)古代高考

关键词排名最新报道:高考,虽然是现代才有的名词,实际在中国古代已有悠久的历史。科举制度,就是中国古代的“高考”。马上就要高考了,我们就聊一下古代“高考”的话题。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中国史:古代“高考”是怎么进行的?(图)

古代“高考”是怎么进行的?(图)古代高考_第1张图片
明代贡院举行考试

万历二年(1574),画中表现了明代贡院举行考试的情景。

“科举”即分科举人

“科举”为分科举人(选拔人)之意,我国真正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杨坚,继行于隋炀帝杨广。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爱好文学,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是后代科举考试文字的开始,又设明经科,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从史书上看,杨广推广科举选仕制度,并非是政治作秀,当年确实是出于选拔优秀人才的需要。到了唐代,科举场上走出了“状元”。进士第一就是状元,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考场上的冠军。这一至今仍充满魅力和活力,并为众人羡慕的名词,则是中国历史上颇有争议、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发明和创造。此后,“状元”就成了优秀学子的代名词,状元之后二、三名分别是“榜眼”、“探花”。

皇帝喜欢把女儿嫁给状元郎

如同现在名列前茅不容易一样,古代的状元更难考取,得经过乡试、会试、殿试等三次考试,方有折此桂冠的机会。所以,古代的状元多是货真价实的满腹经纶之士,连皇帝也喜欢把女儿嫁给状元郎。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恢复“高考”后,很长时间内是全国万万千千的考生同考一张卷子。古代的科举一开始也是这样,实行全国统考,多数年代都是一榜取仕。但自古江南出才子,北方读书郎在科举场上,整体上显然是考不过江浙秀才的。后来出于公正、平衡和照顾起见,最后一轮的“总决赛”殿试,有的朝代,如明朝就分出了南、北不同的考题和考试时间,出现南卷、北卷之分,甚至有南、北、中三卷之分。

现在的高考分为文、理科,古代的科举也分科,有文、武科之异,因此,有文状元、武状元之别。据考证,中国古代第一个武状元名叫薛奕,有名的文状元就太多了,如唐代大诗人王维、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清末实业家张謇,都是状元出身。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中国史:古代“高考”是怎么进行的?(图)

古代“高考”是怎么进行的?(图)古代高考_第2张图片
古代科举“号房”

考试时间也分为三天

前些年高考在每年七月的七、八、九三天,现在提前了一个月,天气相对适宜一些,有利于考生的临场发挥。在古代,考试时间也是十分固定的,但并不限于一次考试,有的朝代有春考、夏考之分,最后决出状元的“殿试”,一般安排在三月里的春天,即所谓“三月廷试”。

古代的考试时间,一般也分为三天,但不是像现在这样连着考,而是中间空出两天。明、清两朝,乡试时间在阴历八月份,会试在阴历二月份,殿试在三月份。乡、会两试的时间定在当月的初九、十二、十五三天。

考题量大而且复杂

对于试卷的类型,各朝代是差不多的。各朝所考科目总的变化也不大,但题量很大。根据所选科目的不同,要完成相应的考卷,才有可能考取功名,表面看比现在的高考试卷简单,看似只写作文,实则更复杂,是一考定终生。因为考题量大,时间长,时常会发生“考死”考生的事件,有的学子无法忍受折磨,投水自杀、悬梁而去。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中国史:古代“高考”是怎么进行的?(图)

古代“高考”是怎么进行的?(图)古代高考_第3张图片
贡院放榜图

考生寒窗苦读比现代学生苦

学生家长和教育人士这些年一直在呼吁为学生减负。其实,这一心愿已喊了一千多年。古代的高考同样是家庭的一件大事,如现在家长陪考、送考一样,古时父母也是很尽心的,那是孩子通往仕途的唯一通道。

在古代,学生光看书光知道是不行的,得把四书五经这样的经典给背出来、熟记于心,甚至某句话在某页某行,都得一清二楚。古人高考还要毛笔字漂亮,但那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学习多年的成绩啊,比现代的学生要痛苦多了。

古代就有封卷制度

现在高考规定有严格的封卷制度,每场考试一结束便弥封考卷,以防止考试阅卷出现人为弊端。实际上,这种封卷制度在古代“高考”就早已有之。

史籍记载,我国古代科举封卷制度起始于宋朝。据《宋史·选举》说,宋太宗淳化年间,为“革考官窝私之弊”,采用监丞陈靖的建议,推行“糊名考校”法,科考时在试卷上糊住考生姓名、籍贯,决定录取卷后再拆开弥封。追溯起来,宋代的“糊名考校”法显然当算是高考封卷制度的“始祖”了。

猜您关注:家政软件,手机网站建设,安利卡号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代“高考”是怎么进行的?(图)古代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