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在民间,你我他身边;
我们来寻觅,由你来体验。
我们的蛋蛋有约!
大家好,我是蛋蛋,今天是《蛋蛋有约》人物访谈的第3期。
《蛋蛋有约》,一档专注于身心成长圈有故事有温度人的人物访谈栏目。
只要你有故事,蛋蛋就愿意来撩你。
接触王曦老师有一年多时间了,江湖上听见过很多他的传闻,清楚的记得当时我们搞大会报名人数不佳的时候,王老师帮转发了一下朋友圈,然后报名数就蹭蹭上来了。
当时的感觉就是,这老师果然很牛逼,然而只敢在朋友圈默默的关注,却不敢随便去打扰,一直希望未来有一天能一起喝一次下午茶。
因为蛋蛋有约,让我有机会和王老师有了深入的交流,聊了很多王老师很少在公开场合聊到的圈内故事。
我也和王老师分享了我接下来想做的一些事情,想搞的一些大平台,以及想为心理学真正做点事情的愿望,王老师当场给予了非常大的肯定,说,如果自己再年轻10岁,一定全身心加入你们。
甚至表示有一个华师大和上海SMG合作的项目,希望有机会带上蛋蛋一起玩,当时把我就给激动坏了,这是一份对于蛋蛋多么大的认可,非常非常的感谢。
在我的脑海中,王老师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心理学圈的跨界高手,各种场子都能见到王老师的身影,这也是我想采访王老师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不是王熙凤,
也不是王羲之。
但我是“人见人爱,
花见花败”的王曦。
二十五年前我高中毕业,
还没学心理学,和大家一样,自认为自己没毛病;学心理学之后,我怀疑我自己有许多毛病。
当我成为华东师范大学一名心理学老师后,我就确定了自己的各种毛病。
并在做完上千个“心理咨询个案”后,且在高校也有机会接触到国内外的心理学大师们,我后悔我病的不够严重,让我还不足以成为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大师。
“久病让我成医,
久医让我成师”。
访 谈 篇
1、王老师在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这个专业在当时挺火,工作八年做到了销售主管,是怎样的机缘巧合让你最后跨行到了心理学行业?
王曦: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我做IT销售,2003年被挖到另一家公司做销售主管,主管需要管理能力,当时公司新成立了硬件部,给我的人手有8个销售。
整个硬件部门背的任务量是1500万,我们做了十个月,实际才完成200多万,很失败,我自己也觉得压力特别大,就有了很多的自我怀疑,也特别迷茫,那时(2004年)我就在找出路。
我平时喜欢看电视剧《成长的烦恼》,觉得杰森做家庭心理医生,挺不错的,与我做销售需要走出去是相反的,做IT行业大客户的销售是要上门去拜访的,而做家庭医生是人家到你家里来问诊,并且杰森一个人就可以养活家里好几口人,这是一个原因。
另一个原因,当时德瑞姆在《申报》做大量的软文广告,告诉未来心理咨询这方面的需求很大,咨询一小时收费五六百元及以上,我算了一下,又是在家坐诊,一小时又有这么高的咨询收入,一个月只需要有20小时的时间投入,就可以与我当时的工资接近。
而且心理学咨询师,个案积累多了,和“老中医”一样越老还越有经验越有价值。
所以有这样的二点想法我就去华东师大心理咨询师班去问了一下,发现不仅离家近还高校名师教学,就马上报了名,开始学习心理学。
蛋蛋:我可以这么理解么,就是突然之间“ 成长的烦恼 ”就在你眼前了,就好像冥冥之中会给你一条道,让你去跳出那个时间段的所谓的迷茫或痛苦。
王曦:是的,那时我做的是UPS设备,是硬件产品,IT整个行业到2004年的时候,竞争加剧,利润已经压得很低了。
2、你在这个行业里的成长经历是怎样的?
王曦:我的成长与华东师大心理咨询工作室有很大的关系,2005年在读心理咨询师时,我就找实习的单位,当时工作室与生活时尚频道的《心灵花园》节目合作,心理咨询工作室提供心理热线支持。
我刚开始去做热线接线员,前台老师反映人家接线接一个下午,可能推荐给心理咨询师的个案一个两个就已经很不错,而我接5个热线电话经常会有4个愿意过来转成个案,接线的质量高,带来工作室经济效益也不错,而且离学校又特别近。
做心理咨询师女性比较多,男性相对比较少,那就碰到一个问题,一些体力活,比如搬一些桶装水或是举办一些沙龙课程时需要搬些教材电脑设备等等这些体力活,都喜欢叫我干。
那时候我就骑个电瓶车,几分钟就可以赶到学校,就是多付出,她们就喜欢把一些个案介绍给我,个案多,我上手也快,接线有经验,很快成为接线组的组长。
在个案方面从助理心理咨询师,再成为心理咨询师,几乎每一年的晋升,我都是免考核的,我个案量多,个案继约率还高。
那时也没定位,所以什么个案都接,做了大量的个案。咨询费从50块钱一个小时到100、200……到600块。
前台分配个案的老师对我的评价是在同档次的老师当中,个案交给王曦老师,不会出大问题。那时候我把销售的工作都停掉了,收入主要就靠心理个案咨询。
2009年工作室办公室主任唐老师,他打算长期定居海南了,就推荐我来接他的工作,所以我到工作室上班后,工作室各种EAP的项目越接越多,心理咨询师的个案量也往上涨,心理咨询师再培训业务也搞得越来越火。
到2011年的时候,我做了两年多的三大项业务主管(EAP、个案、再培训),学校里面另外两个单位听说我的业绩做得不错,都来找我。
我比较了一下,工作室其实有一点点像学校的三产,或者说像学校里面养的野孩子一样,学校那个时间说停就给停了。(几年之后学校真的注销掉了“ 华东师大心理咨询工作室 ”)
所以我在2011年就计划转到学校心理学院的培训中心,主要工作协助培训中心主任完成体制内国家统招的心理学研究生的招生工作,这工作相对轻松,所以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培训圈。
从2011年开始,我已经开始和社会上的一些培训机构有比较多的接触,我发现外面其实很广阔。所以我就干脆在2013年9月份离开了华东师大,走自由讲师的路。
3、在从05年开始进入这个行业,到现在已经有十二年,这些年走下来,主要的成长和收获有哪些?
王曦:其实有很多可以说的,刚开始接个案的那种忐忑和激动。因为是预约,知道明天或者后天开始要接客啊。那种不安,准备得特别充分。然后发现自己比来访者还紧张,到后面,就越做越顺手。
我后来也开始挑个案,做的效果特别好的是15岁到35岁那个年龄,而且是男性比女性做的效果要好,因为那时候我差不多35岁。十二年之后我主要接的年龄15岁到45岁,可以稍微跨度大一点了。
从个人层面来说,心理学对自己的成长帮助是很大的,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和自已的孩子啊,都是有益的!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在成长当中每个人都会碰到的问题。遇到问题还是会纠结,只是认知层会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蛋蛋:在你遇到这些情绪问题的时候,如果没有学过心理学,你处理这个纠结或者痛苦你可能要花一周的时间。但是,当你更加认清自己的时候,你可能只要花一两天的时间,会是这样子的变化吗?
王曦:我觉得要做到“知行”,永远都是一个问题。包括我接触过的心理学这些老师,我觉得他们的问题比我更严重。
他们之所以成为大咖,是因为他们的心理问题太多了。我以前也写过一些段子,吐槽我们学校的一些心理老师的问题怎么这么严重。
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大咖都是因为他们有病嘛,而且他们自己在持之以恒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且把这个问题转化成经验去解决别人的问题。
关于情绪,以前我女儿评价我:爸爸呢,一般不生气,一旦生气呢,情绪三天都不会处理好。以前没有学习情商的时候,我处理情绪确实需花很长时间。
但我现在可能就花一天或者半天或者更短的时间。一般是我女儿或者一些我很在乎的人,惹我的时候,情绪才会停留很长的时间。一般的人是伤不到我的。
而且我对于心理圈、宗教、以及情商我经常有这样的比喻:生活中你会见到很多中年的朋友,某一天突然戴起了佛珠,皈依了某类宗教信仰,刚开始我是非常诧异的。
后来我去进一步了解的话,发现他是在生命中碰到了重大的问题,所以他才会找宗教来寄托、来治疗(当然,家传的宗教信仰除外)。
后来我发现,很多宗教信仰是真正心灵的医院。发现那些有心理疾病的人会来找我们。
有一天,我突然明白了:心理咨询只是小诊所,就相当于有一段时间我牙疼,长智齿或者蛀牙的时候,疼得实在受不了了,就去找心理咨询的诊所,把那颗牙齿消炎处理或拔掉。
而情商就相当于健身房。因为严重的那些病人都是去诊所、医院接受治疗。而更多的其实是心理亚健康的人。为了帮助更多亚健康的人更健康,其实要让人们多去健身,锻炼大家抵抗负面心态的能力。
所以我在2016年4月份的时候,比较偏向于情商的培训,就是提高大家的情商,解决你生活中迷茫跟困惑的这个问题。
蛋蛋:王老师你说的这个其实跟我以前跟很多人分享的观点很类似,就是很多亚健康,不是你有一点点不舒服,就在纠结要不要吃中药或者去医院。
把这些亚健康的人放到健身房里去,跟锻炼身体的人放在一起,反而你会发现,身体好了。你在医院,会发现,一直在治疗,一直在吃药,身体却越来越差。
王曦:嗯,是的。
同时,小诊所解决不了很多问题,但宗教倒是解决了我们人类历史许许多多的心灵巨大创伤,比如战争灾害。而我现在在力推的”情商”,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入口。
5、之前你是在学校做了几年的教学工作,现在开始自己出来做自由讲师,你觉得这两个身份最大的不同在哪?
王曦:当时在高校的时候,接触比较多的群体是大学生、研究生。偶尔也接到其他高校和校外一些事业机构的邀约上课。
象牙塔之外呢,我更多接触的是培训圈里面的人。培训圈的客户,更多的是来自于企业。而且培训的要求有满意率啊、绩效啊等等。
在学校里面其实会顾忌到很多的标签和定位。离开了学校,那就非常的自由。
6、在心理学圈这么多年,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流派和形式,关于心理咨询各个流派之间的关系,你是怎么看待的?
王曦:我是这么作比喻的:心理咨询师证书考试,就相当于一个工程师有那么一个箱子,在这个箱子里有工程师要的一些工具。
那些流派,各种技术、技艺方法就相当于工具箱里面的梅花刀、十字刀、万用表等等。
比如说精神分析特别像工具箱里的电流电压表,可以测你的病根、病源是哪里。
你的工具箱里,是要有一个万用表。但是万用表的级别有低配置和高配置的区别。
还有催眠,我觉得每个咨询师多多少少要会一点。但是催眠师也有初级催眠师和高阶催眠师,就像工具箱里工具级别的晋级一样的。
有一些小工具是必备的。比如说:梅花刀、十字刀、螺丝刀之类。最基本的工具是要的。不管是德国产的还是国产的,总之要有一样。
蛋蛋:就像每个中医标配是把脉,最起码要把一下。
王曦:比如说最基本的:倾听的能力、共情的能力,这两个最基本的能力,你肯定要会啊。然后才是“问话的技术啊。
7、那在这些流派当中,你主攻或者擅长哪几个流派呢?
王曦:在学校工作的便利,学过很多的流派,随着咨询的来访者群体的变化,我主攻和擅长的也变过多次。
早期我用的比较多的是意象对话技术,还有沙盘技术。在华师大的时候接触的好大一部分群体都是因为网瘾。
我也是当时国家(治疗)网瘾的辅导员。这类的个案特别多,特别是男生,15岁到20岁左右。现在我做为EAP的合作心理咨询师,短焦是硬性要求,简快疗法是会的。
蛋蛋:您应该知道武志红老师那个“得到”的专栏吧
王曦: 对呀,知道,武志红老师的文章其实蛮有吸引力的,尤其是《巨婴国》,专业的人或者心理圈的人看那个OK的,但是如果这本书大面积去普及,那些人又没有学过心理学,就会被贴上太多的标签而撕不下来。
对于我们国家整个文化来说,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就像丑陋的中国人,会过早地给我们自己贴上标签,而没有具体解决的办法,会导致很多问题。
后来,我听我们心理圈里面的朋友聊,武老师固着在他自已的成长问题上和他整天接触的需心理治疗的来访者的圈子里,他这样得出的结论,只是他一个方面的视角,这就是我从另外的圈子反观心理学圈子的感受。
8、我对自己的标签定位是一个身心健康路由器,我没有碰“灵”这块,关于身心灵,你怎么看?
王曦:用一个形象来比喻:我们人人都是活在“身心灵”塔上和塔下的,大部分人都是忙忙碌碌,活在塔的表层,或达到了第一层,也就是首先要养活自已活得更好,如养生,让身体更健康,是活下来生存下去;
有一部分人,生活无忧了,到了第二层,会追求自己心理成长;
到了宝塔上层,是第三层“灵”性层,还有比这个更高阶的,在这个塔顶,还有三颗熠熠生辉的三颗明珠(哲学),三大宗教,好象是!
我觉得有心理疾患的,就是掉到塔下面的地宫里,就像白娘娘被压倒在雷峰塔的地宫里面,人生在世,总有些坑,有的人可能会掉到坑里,这样的人或受伤,但还没有摔断手脚。
然后在那个迷宫里面,比较迷茫,偶尔也会看到有点光线,但是爬不上来,这可能是在地宫下面的第一层,心理咨询师扮演了这样的一些角色,陪伴着他们,和他交流,跟他一起从这个迷宫里面往外走出来。
只要你给他一些能量,找到一些绳索(解决的方案),他自己爬出去,或上面的人给他一些激励,他顺着绳子,或找到出迷宫的路就出去了上来了。
另一些人,摔的比较深,摔到地宫下的第二层,这个时候需要给他做一些包扎,伤口的保护,出血的要止血,等他这个伤口稍微好一点,耐心等待他有了一些力气之后,然后一步一步引导他,从地宫二层走到地宫一层。还是需要中长期的陪伴,再一步步长向地面上来。
那地底下第三层,有人已经摔得半死不活的,反而“因病获益”,可以获得不工作不学习,做为精神上心理上乞丐,其实真得很无奈,我个人比较悲观一点。
以上是我对每个人心理状态(问题、困扰,还是障碍、病态)用所处的宝塔的看法做得一个区分。
比如我接触你,我觉得你能量很高啊,我就感觉可以对接给你一些心理圈的资源,让你可以给更多的人赋能!
9、很多案主来找心理咨询师,都会把心理咨询师当做一个拯救者,当做一个救命稻草一样。从你这么多年的从业经验来说,你觉得心理咨询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王曦:我们就是拐杖,助人自助的陪伴者,拯救者其实是那些个案,案主周边的监护人的想法,比如说孩子不读书了,他的父母就认为咨询师就是他的拯救者,或者那些重度抑郁症的监护人。
认为只有心理咨询师帮助他,其实那些沉浸在自己的问题的那些人不一定那么看,这么想。
10、你现在是一个自由讲师,主打课程是哪块呢?
王曦:三块,第一块是情商类的,比如沟通,情绪管理和压力方面。第二块是心理学。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我秉持的一点,以我自己一千多个个案的积累,把这些东西转化成对别人有帮助的,把心理学的知识普及到更多的人,让大家对生活学习工作有帮助。
第三块是训练营,把情商、逆商、心理学糅杂起来做一些训练,帮助别人从原先的状态到达更好的状态,包括情商动力营,逆商训练营。
11、从你个人角度来说,你觉得你课程的一些特色跟主要的价值点有哪些?
王老师:跟来自企业的培训师去比的话,企业管理方面,不是我的优势。我上课的特点会讲一些跟大家生活相关的很实际的个案,用大家都听得懂的方式。
从培训的角度讲,我讲得“浪”(常常不知道会浪到那里去),但是听过我课程的,来听课的人反而觉得我的课程不知不觉触动到那个“点”,听完课程,觉得特别有收益和感悟。
我没有用很多的心理学的专业名词,我都用大家听得懂的大白话。
12、我们第一次接触的时候,印象很深,包括我对你的认知,包括你的江湖传闻,很少心理学圈的人能够如此去跨界、去串场。我觉得应该带给了你很多的帮助,有什么可以分享的话吗?
王老师:我是因缘际会,离开学校,刚开始还好,课程也挺多,慢慢到2014年初我也迷茫,状态很不好,我就停止接个案,找了两个圈,一个圈是销售人的圈子.
后来我们还成立了一个众筹咖啡馆实体店:迈舍咖啡馆,说是咖啡馆,更是一个公益学习平台。我负责运营各种学习沙龙活动。
另外一个就加入了上海培训协会,在初成立的培训协会里,是常务理事,也接触到了培训圈的很多人,向着培训的方向去学习。
2015年我又参与尤溪商会的成立,这样的几个圈子我跳来跳去,也开始去参与相关的事情,能量就比较容易找到。到了2015年底,我又重新把个案接起来。
关于建议方面,如果是做心理咨询个案的,而且专业做这一块的,还是要找高阶的督导的老师。有时候需要离开自己的圈子,从不同角度观看自已,做个有斜杠的老师。
蛋蛋:我想分享的也是,有机会多出去走走。
王老师:心理咨询师,如果仅活在自我的小圈子里,不太好。在高校和在心理圈,我看到的听到的常常是这个圈子里面的人互相的攻击或者不认可,互相的争斗,而实际上世界是很广阔的,外面的世界有很多可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