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评分标准束缚的中国学生

文/王雪婷

我今天摘抄了一篇中考满分作文。

在我看来是一篇很无趣的文章。写了老师把我和同桌叫到办公室让我帮助同桌学习伤害了同桌的自尊心,我陪同桌去操场跑步,同桌在大雨中哭了。没有任何过多的打动人的地方。

它为什么是一篇中考满分作文呢?

我小学也曾有过这样的疑惑。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小学我学习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开头“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结尾“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我当时对这样的写法抱有成见,开头仅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尾则是以“出了洞”简单三个字便结束了整篇文章。为什么这样平淡的文章会被选作课文呢?这样的文章怎会是一位优秀的语言艺术家叶圣陶先生所写出来的呢?

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惑。

因为小学老师告诉我不能这么写啊。

感情要丰富,语言要饱满,描述要生动,要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作为一个小学生,这是写一篇好作文的要求。当时的我不能分辨出一篇供学生阅读理解的课文与要拿到考场上评分的作文的区别,难免颇有微词。若现在让我抛去这些评分标准,抛去老师对我作文的点评来写一篇游记,我也会这样写。

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我被评分标准束缚了。

初一到初二,我的语文老师是寇老师,在我的眼里语文老师分为两种,一种提高语文水平,一种为了中考模式,我认为寇老师是第一种。她对我们的作文尤其上心,她也十分爱写文章,这是一件令人佩服的事情,在繁忙的工作与压力仍能以文字表述自己的感悟,对于一位教书二十年的老师而言实属不易。寇老师的文章,我不能说我有多么仔细地品味过,以初中生的角度来看,寇老师似乎很少在文章中加入一些隐晦的语言,大多是叙事与游记文章,文笔十分细腻。她给我们讲作文时,更愿意多讲文章的写作手法,也时常分享给我们学姐学长的作文。初三,语文老师换成了殷老师,她是一个有趣而傲娇的女孩,雷厉风行,我还没有看过她写的文章,但是她给我们讲起作文来,是三句不离中考评分标准,格式规范,得分要领的,殷老师是我所认为的第二种,中考模式的老师。这两种老师对于我们的初中生涯都有很大的帮助。但我想,即使是在同一所学校,即使是同一套评分标准,他们对于学生作文分数的定夺,大概也是有所不同的吧。殷老师说,考场上难见好文章。我同意,高分文章与好文章不是一个概念,除非这篇作文的命题恰巧撞上了令你一直有所思考的主题,否则很难在一个小时内写出真正的好文章。

我们中国语文这一科目,作文确实说重中之重。我平时想法多,爱写些东西。可我在考场上,确实很难得到高分。为什么?因为我是一个思想很局限的人,我太容易被作文要求的条条框框束缚,循轨循矩地按标准作文那一套在考场上写文章。脱离学校后,我所写出的文章清晰很多,想法也自由很多,可我很难将这一套搬到考场上去,我想大多的中国学生也都是如此。

“学习基础,掌握基础,专研基础,使其变成肌肉记忆,然后忘掉形式,尽情释放。”这句话是一位朋友告诉我的,本来是用来形容hiphop的,我认为来形容我们现如今被束缚住的思想也可以,归根到底中国学生学习语文,这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作文是一种表达方式,我们要做到的是脱离这些条条框框与标准,写你真正想写的文章,那它就一定是一篇好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评分标准束缚的中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