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吹捧出中国自己的产业来

看到一条留言,说:“让互相吹捧蔚然成风。这是时代最缺乏的精神”。我一般对留言不做辩解,因为,我们何需抱怨被误解。不过这让我生成一个新的想法。

和刘韧,Keso,登高聊起英雄和伟人的时候,我忽然想起我的好友朱海军。以他从来不会谦逊的张狂个性和多少人也遮蔽不了的光芒,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在33岁的时候就离开了我们,他必定是当今的一颗巨星。他每天写作几万字(注意,是每天),累年不疲;如果他现在在世,必定把blog世界搞得天翻地覆。他曾经不止一次的对我说,“人们都不能接受身边的伟人”,此话本身已经张狂得可以,他指的伟人是他自己。《中国青年报》在他辞世时整版报道时说,“你寂静了,整个网络便寂寞了了”。

他说的有道理:为什么人不能接受身边的伟人呢?如烟的历史中的伟人,在他们身边的人,或许,根本感觉不到他们任何的光芒,就像我们周围的朋友一样。Keso说,当年在八一厂的时候,到处到电影明星,反而从没想过签名什么的。在中央台工作的朋友,看到的各位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主持人,不也是普通的同事吗?其实,名人不见的是伟人,伟人在朋友圈里,也未必混得上名人的份。

只有时间可以判断谁是伟人,但名人,我还是可以说两句的。

从上海这个地方上来到我们首都北京的我有种感觉,在北京之外,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做大事,做实事的IT人岂止千万计?但是为什么媒体上出现的,我们的眼球关注的,老百姓谈论的那些被称为名人的,乃是数得过来的北京的几十位而已。在我拜见的大牛中,各个亲和有理,丝毫不觉得是名人。在硅谷的几位,不也是平常人吗?以至我说:“在近距离接触的时候,都觉得很熟悉,在他们的身上,仿佛看到了很多我周围的朋友的影子。”

百思终得其解:其实,本无名人。公众视线中的名人乃是靠媒体(包括blog)不断强化,包装出来的。产生一个名人很容易。像我这样为每个月总忘了贴发票报销而痛苦不已的凡人一个,被各位真正的大牛错爱,竟然也成了本周最有人气人物。淡然一笑,这名,来得容易的,去得也容易。

反观硅谷,乃至整个美国IT业之于中国及其他国家,不也有些像北京的IT圈之于中国全国么?以Heypix.com为例,波士顿三个人的小公司,一个想法,一个工具,经Robert Scoble等已经著名的人物,以及本地的,全美的各种媒体吹捧,迅速的四个月让大家看到了价值,被CNET买了去,又我们国内的网媒纷纷翻译过来,转载在重要位置,搞得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而我看到的多少国内的好公司,东西比他们好很多,不就是我们的IT评论圈缺乏“吹捧”的习惯,不屑去注意,不屑去“吹捧”,甚至没有勇气去吹捧,才使他们默默无闻吗?

让我带个头,给出个例子。吕欣欣做的冬冬就是比我在硅谷见过的好得多的想法和团队,他们在六月份会出东西来,让我们大家来“吹捧”他,鼓励他,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一个新的本土的,中国自己的小公司的价值。这也就是我在硅谷的感想:让我们更多地把目光转向本土的小公司,都来做那可爱的授粉的小蜜蜂,关注着这些小公司的诞生,成长,新产品的发布,像小蜜蜂一样让想法和投资联姻,让产品和市场结合。

我会从我做起,我会一如既往的“吹捧”我见到的又思想的人,人为的造出些名人,“吹捧”需要帮助的公司,让他们更加成功。我就不信,我们放着我们如繁星一样的人才,非要去“吹捧”那大洋彼岸的公司,还抱怨中国没有创新的环境。没有环境,还不是拜我们自己所赐吗?。让我们一起“吹捧”出中国自己的产业来。

注:今天惊人发现:Yahoo起家的时候不就是一个网址站吗?哈哈。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我们吹捧出中国自己的产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