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nsorFlow2.0 学习笔记(二):多层感知机(MLP)

专栏——TensorFlow学习笔记

文章目录

    • 专栏——TensorFlow学习笔记
      • 一、基础知识
      • 二、Keras 的模型和层
      • 三、多层感知机(MLP)
        • 3.1、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 3.2、模型构建
        • 3.3、模型训练
        • 3.4、模型评估
        • 3.5、完整代码
      • 四、总结
      • 推荐阅读
    • 参考文章

一、基础知识

使用 TensorFlow 2.0 快速搭建动态模型,主要有四个部分:

  • 模型的构建tf.keras.Modeltf.keras.layers

  • 模型的损失函数tf.keras.losses

  • 模型的优化器tf.keras.optimizer

  • 模型的评估tf.keras.metrics

分别通过各自的函数进行构建。

二、Keras 的模型和层

TensorFlow 2.0 中,推荐使用 Kerastf.keras )构建模型。Keras 是一个广为流行的高级神经网络 API,简单、快速而不失灵活性,现已得到 TensorFlow 的官方内置和全面支持,这也是 TensorFlow 2.0 更加简洁的原因之一。

Keras 有两个重要的概念: 模型

  • 将各种计算流程和变量进行了封装(例如基本的全连接层,CNN 的卷积层、池化层等);
  • 模型 将各种 进行组织和连接并封装成一个整体(例如输入数据通过各种层以及运算而得到输出等)。

Kerastf.keras.layers 下内置了深度学习中大量常用的的预定义层,同时也允许进行自定义层;而在需要模型调用的时候,使用 y_pred = model(X) 的形式即可。

使用 super () 函数调用父类方法,使用 __call__() 方法对实例进行调用。

常用的模型写法是以类的形式呈现,通过继承 tf.keras.Model 这个 Python 类来定义自己的模型。在继承类中,需要重写 __init__() (构造函数,初始化)和 call(input) (模型调用)两个方法,同时也可以根据需要增加自定义的方法。

代码如下:

class Model(tf.keras.Model):
    def __init__(self):
    	# Python 2 下使用 super(Model, self).__init__()
        super().__init__()
        # 此处添加初始化代码(包含 call 方法中会用到的层),例如:
        layer1 = tf.keras.layers.BuiltInLayer(...)
        layer2 = MyCustomLayer(...)

    def call(self, input):
        # 此处添加我们模型调用的代码(处理输入并返回输出),例如:
        x = layer1(input)
        output = layer2(x)
        return output

    # 还可以添加自定义的方法

TensorFlow2.0 学习笔记(二):多层感知机(MLP)_第1张图片
继承 tf.keras.Model 后,就同时可以使用父类的若干方法和属性,例如在实例化类 model = Model() 后,可以通过 model.variables 这一属性直接获得模型中的所有变量,免去一个个显式指定变量的麻烦。

举一个例子,通过模型类的方式编写一个线性模型 y_pred = a * X + b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X = tf.constant([[1.0, 2.0, 3.0], [4.0, 5.0, 6.0]])
y = tf.constant([[10.0], [20.0]])

class Linear(tf.keras.Model):
    def __init__(self):
        super().__init__()
        self.dense = tf.keras.layers.Dense(
            units=1,
            activation=None,
            kernel_initializer=tf.zeros_initializer(),
            bias_initializer=tf.zeros_initializer()
        )

    def call(self, input):
        output = self.dense(input)
        return output

# 实例化类
model = Linear()
optimizer = tf.keras.optimizers.SGD(learning_rate=0.01)
for i in range(100):
    with tf.GradientTape() as tape:
        # 调用模型 y_pred = model(X) 而不是显式写出 y_pred = a * X + b
        y_pred = model(X)
        # 均方误差损失函数
        loss = tf.reduce_mean(tf.square(y_pred - y))
    # 使用 model.variables 这一属性直接获得模型中的所有变量
    grads = tape.gradient(loss, model.variables)
    optimizer.apply_gradients(grads_and_vars=zip(grads, model.variables))
print(model.variables)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其中这个 全连接层(Fully-connected Layer) tf.keras.layers.Dense 封装了 output = activation(tf.matmul(input, kernel) + bias) 这一线性变换 + 激活函数的计算操作,kernelbias 是层中可训练的变量。假设输入张量的形状为 input = [batch_size, input_dim] ,经过全连接层,输出张量的形状为 [batch_size, units] 的二维张量。

示意图如下:
TensorFlow2.0 学习笔记(二):多层感知机(MLP)_第2张图片
主要参数:

  • units :输出张量的维度;

  • activation :激活函数,对应于 f(AW + b) 中的 f ,默认为无激活函数( a(x) = x )。常用的激活函数包括 tf.nn.relutf.nn.tanhtf.nn.sigmoid

  • use_bias :是否加入偏置向量 bias ,即 f(AW + b) 中的 b。默认为 True

  • kernel_initializerbias_initializer :权重矩阵 kernel 和偏置向量 bias 两个变量的初始化器。默认为 tf.glorot_uniform_initializer 。设置为 tf.zeros_initializer 表示将两个变量均初始化为全 0;

三、多层感知机(MLP)

我们之前写过关于感知机的 numpy 代码,详细在这个博客——深度学习之手撕神经网络代码(基于numpy)。

现在基于 TensorFlow 2.0 来写一个感知机,基于一个完整的网络构建过程,主要分为四个步骤:

  • 使用 tf.keras.datasets 获得数据集并预处理

  • 使用 tf.keras.Modeltf.keras.layers 构建模型

  • 训练模型,使用 tf.keras.losses 计算损失函数,并使用 tf.keras.optimizer 优化模型

  • 评估模型,使用 tf.keras.metrics 计算评估指标

数据还是手写数字识别 mnist,所以解决的问题是分类问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1、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目标是使用一个简单的 MNISTLoader 类获取 MNIST 数据集数据,通过 tf.keras.datasets 进行 MNIST 数据集的快速载入。

class MNISTLoader():
    def __init__(self):
        mnist = tf.keras.datasets.mnist
        (self.train_data, self.train_label), (self.test_data, self.test_label) = mnist.load_data()
        # MNIST中的图像默认为uint8(0-255的数字)
        # 以下代码将其归一化到0-1之间的浮点数,并在最后增加一维作为颜色通道
        self.train_data = np.expand_dims(
            self.train_data.astype(
                np.float32) / 255.0,
            axis=-1)  											# [60000, 28, 28, 1]
        self.test_data = np.expand_dims(
            self.test_data.astype(
                np.float32) / 255.0,
            axis=-1)   											# [10000, 28, 28, 1]
        self.train_label = self.train_label.astype(np.int32)    # [60000]
        self.test_label = self.test_label.astype(np.int32)      # [10000]
        self.num_train_data, self.num_test_data = self.train_data.shape[0], self.test_data.shape[0]

    def get_batch(self, batch_size):
        # 从数据集中随机取出batch_size个元素并返回
        index = np.random.randint(0, np.shape(self.train_data)[0], batch_size)
        return self.train_data[index, :], self.train_label[index]

DataLoader 类中, self.train_dataself.test_data 分别载入了 60,000 和 10,000 张大小为 28*28 的手写体数字图片。此外,在 TensorFlow 中,图像数据集的一种典型表示是 [图像数目,长,宽,色彩通道数] 的四维张量,所以使用 np.expand_dims() 函数为图像数据手动在最后添加一维通道,又由于读入的是灰度图片,色彩通道数为 1(彩色 RGB 图像色彩通道数为 3)。

3.2、模型构建

多层感知机的模型类实现使用 tf.keras.Modeltf.keras.layers 构建,又多个层数(顾名思义,“多层” 感知机),以及引入了非线性激活函数(这里使用了 ReLU 函数 , 即下方的 activation=tf.nn.relu )。该模型输入一个向量(比如这里是拉直的 1×784 手写体数字图片),输出 10 维的向量,分别代表这张图片属于 0 到 9 的概率。

class MLP(tf.keras.Model):
    def __init__(self):
        super().__init__()
        # Flatten层将除第一维(batch_size)以外的维度展平
        self.flatten = tf.keras.layers.Flatten()
        # 全连接层
        self.dense1 = tf.keras.layers.Dense(units=100, activation=tf.nn.relu)
        self.dense2 = tf.keras.layers.Dense(units=10)

    def call(self, inputs):         # [batch_size, 28, 28, 1]
        x = self.flatten(inputs)    # [batch_size, 784]
        x = self.dense1(x)          # [batch_size, 100]
        x = self.dense2(x)          # [batch_size, 10]
        output = tf.nn.softmax(x)
        return output

网络示意图如下:

TensorFlow2.0 学习笔记(二):多层感知机(MLP)_第3张图片
这里,因为期望的输出是 输入图片分别属于 0 到 9 的概率,也就是一个 10 维的离散概率分布,所以:

  • 该向量中的每个元素均在 [0, 1] 之间;

  • 该向量的所有元素之和为 1。

为了使得模型的输出能始终满足这两个条件,我们使用 Softmax 函数 (归一化指数函数, tf.nn.softmax )对模型的原始输出进行归一化,其形式为 σ ( z ) j = e z j ∑ k = 1 K e z k \sigma(\mathbf{z})_j = \frac{e^{z_j}}{\sum_{k=1}^K e^{z_k}} σ(z)j=k=1Kezkezj,应该说 softmax 函数是我们这里的最佳选择!!!因为它完全符合上面的两个要求。 不仅如此,softmax 函数能够 凸显原始向量中最大的值,并抑制远低于最大值的其他分量,这也是该函数被称作 softmax 函数的原因(即平滑化的 argmax 函数)。

3.3、模型训练

先定义一些模型超参数:

num_epochs = 5			# 训练轮数
batch_size = 50			# 批大小
learning_rate = 0.001	# 学习率

实例化模型和数据读取类,并实例化一个 tf.keras.optimizer 的优化器(这里使用常用的 Adam 优化器):

model = MLP()														# 实例化模型
data_loader = MNISTLoader()											# 数据载入
optimizer = tf.keras.optimizers.Adam(learning_rate=learning_rate)	# 实例化优化器

然后迭代进行以下步骤:

  • DataLoader 中随机取一批训练数据;

  • 将这批数据送入模型,计算出模型的预测值 y_pred

  • 将模型预测值与真实值进行比较,计算损失函数 loss

  • 计算损失函数关于模型变量的导数 grads

  • 将求出的导数值传入优化器 optimizer,使用优化器的 apply_gradients 方法更新模型参数以最小化损失函数。

具体代码实现如下:

num_batches = int(data_loader.num_train_data // batch_size * num_epochs)
for batch_index in range(num_batches):
		# 随机取一批训练数据
        X, y = data_loader.get_batch(batch_size)
        with tf.GradientTape() as tape:
        	# 计算模型预测值
            y_pred = model(X)
            # 计算损失函数
            loss = tf.keras.losses.sparse_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y_true=y, y_pred=y_pred)
            loss = tf.reduce_mean(loss)
            print("batch %d: loss %f" % (batch_index, loss.numpy()))
        # 计算模型变量的导数
        grads = tape.gradient(loss, model.variables)
        # 优化器的使用
        optimizer.apply_gradients(grads_and_vars=zip(grads, model.variables))

你或许注意到了,没有显式地写出一个损失函数,而是使用 tf.keras.losses 中的 sparse_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交叉熵)函数,将模型的预测值 y_pred 与真实的标签值 y 作为函数参数传入,由 Keras 帮助我们计算损失函数的值。

交叉熵作为损失函数,在分类问题中被广泛应用。其离散形式为

H ( y , y ^ ) = − ∑ i = 1 n y i log ⁡ ( y i ^ ) H(y, \hat{y}) = -\sum_{i=1}^{n}y_i \log(\hat{y_i}) H(y,y^)=i=1nyilog(yi^)

其中 y 为真实概率分布, y ^ \hat{y} y^ 为预测概率分布, n 为分类任务的类别个数。预测概率分布与真实分布越接近,则交叉熵的值越小,反之则越大,这就是交叉熵函数的优势,也是为什么分类问题中很喜欢使用交叉熵函数的原因。

注意:

loss = tf.keras.losses.sparse_categorical_crossentropy(y_true=y, y_pred=y_pred)

等价于

loss = tf.keras.losses.categorical_crossentropy(y_true=tf.one_hot(y, depth=tf.shape(y_pred)[-1]), y_pred=y_pred)

也就是说是默认使用 one-hot 编码 的,也叫 独热编码,简单来说就是把(0.3,0.6,0.1)编码成(0,1,0)。

3.4、模型评估

最后,使用测试集来评估模型的性能,即使用 tf.keras.metrics 中的 SparseCategoricalAccuracy 评估器来评估模型在测试集上的性能,该评估器能够对模型预测的结果与真实结果进行比较,并输出预测正确的样本数占总样本数的比例。

我们迭代测试数据集,每次通过 update_state() 方法向评估器输入两个参数: y_predy_true ,即模型预测出的结果和真实结果。评估器具有内部变量来保存当前评估指标相关的参数数值(例如当前已传入的累计样本数和当前预测正确的样本数)。迭代结束后,使用 result() 方法输出最终的评估指标值(预测正确的样本数占总样本数的比例)。

在以下代码中,实例化了一个 tf.keras.metrics.SparseCategoricalAccuracy 评估器,并使用 For 循环迭代分批次传入了测试集数据的预测结果与真实结果,并输出训练后的模型在测试数据集上的准确率。

# 评估器
sparse_categorical_accuracy = tf.keras.metrics.SparseCategoricalAccuracy()
# 迭代轮数
num_batches = int(data_loader.num_test_data // batch_size)
for batch_index in range(num_batches):
    start_index, end_index = batch_index * batch_size, (batch_index + 1) * batch_size
    # 模型预测的结果
    y_pred = model.predict(data_loader.test_data[start_index: end_index])
    sparse_categorical_accuracy.update_state(
        y_true=data_loader.test_label[start_index: end_index], y_pred=y_pred)
print("test accuracy: %f" % sparse_categorical_accuracy.result())

3.5、完整代码

完整的代码如下: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import numpy as np


class MNISTLoader():
    def __init__(self):
        mnist = tf.keras.datasets.mnist
        (self.train_data, self.train_label), (self.test_data,
                                              self.test_label) = mnist.load_data()
        # MNIST中的图像默认为uint8(0-255的数字)
        # 以下代码将其归一化到0-1之间的浮点数,并在最后增加一维作为颜色通道
        self.train_data = np.expand_dims(
            self.train_data.astype(
                np.float32) / 255.0,
            axis=-1)  											# [60000, 28, 28, 1]
        self.test_data = np.expand_dims(
            self.test_data.astype(
                np.float32) / 255.0,
            axis=-1)   											# [10000, 28, 28, 1]
        self.train_label = self.train_label.astype(np.int32)    # [60000]
        self.test_label = self.test_label.astype(np.int32)      # [10000]
        self.num_train_data, self.num_test_data = self.train_data.shape[
            0], self.test_data.shape[0]

    def get_batch(self, batch_size):
        # 从数据集中随机取出batch_size个元素并返回
        index = np.random.randint(0, np.shape(self.train_data)[0], batch_size)
        return self.train_data[index, :], self.train_label[index]


class MLP(tf.keras.Model):
    def __init__(self):
        super().__init__()
        # Flatten层将除第一维(batch_size)以外的维度展平
        self.flatten = tf.keras.layers.Flatten()
        # 全连接层
        self.dense1 = tf.keras.layers.Dense(units=100, activation=tf.nn.relu)
        self.dense2 = tf.keras.layers.Dense(units=10)

    def call(self, inputs):         # [batch_size, 28, 28, 1]
        x = self.flatten(inputs)    # [batch_size, 784]
        x = self.dense1(x)          # [batch_size, 100]
        x = self.dense2(x)          # [batch_size, 10]
        output = tf.nn.softmax(x)
        return output


num_epochs = 5			# 训练轮数
batch_size = 50			# 批大小
learning_rate = 0.001  # 学习率


model = MLP()														# 实例化模型
data_loader = MNISTLoader()											# 数据载入
optimizer = tf.keras.optimizers.Adam(learning_rate=learning_rate)  # 实例化优化器


num_batches = int(data_loader.num_train_data // batch_size * num_epochs)
for batch_index in range(num_batches):
                # 随机取一批训练数据
    X, y = data_loader.get_batch(batch_size)
    with tf.GradientTape() as tape:
                # 计算模型预测值
        y_pred = model(X)
        # 计算损失函数
        loss = tf.keras.losses.sparse_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y_true=y, y_pred=y_pred)
        loss = tf.reduce_mean(loss)
        print("batch %d: loss %f" % (batch_index, loss.numpy()))
    # 计算模型变量的导数
    grads = tape.gradient(loss, model.variables)
    # 优化器的使用
    optimizer.apply_gradients(grads_and_vars=zip(grads, model.variables))


# 评估器
sparse_categorical_accuracy = tf.keras.metrics.SparseCategoricalAccuracy()
# 迭代轮数
num_batches = int(data_loader.num_test_data // batch_size)
for batch_index in range(num_batches):
    start_index, end_index = batch_index * \
        batch_size, (batch_index + 1) * batch_size
    # 模型预测的结果
    y_pred = model.predict(data_loader.test_data[start_index: end_index])
    sparse_categorical_accuracy.update_state(
        y_true=data_loader.test_label[start_index: end_index], y_pred=y_pred)
print("test accuracy: %f" % sparse_categorical_accuracy.result())

输出结果:

# 测试了五次
test accuracy: 0.974600
test accuracy: 0.973600
test accuracy: 0.975200
test accuracy: 0.972600
test accuracy: 0.975200

第一次结果图如下:
TensorFlow2.0 学习笔记(二):多层感知机(MLP)_第4张图片
可以注意到,使用这样简单的一个模型(多层感知机),就已经可以达到 97% 左右的准确率。

四、总结

还是和 深度学习之手撕神经网络代码(基于numpy) 进行对比,可以看得出整个令人厌烦的数学过程变得简单的多,数学帕金森患者不必忧虑了,通过慢慢地复现不同的网络,也能感知到 2.01.x 的区别是让人动容的,我反正是哭了,期待接下来的 CNN 复现了!

推荐阅读

  • TensorFlow2.0 学习笔记(一):TensorFlow 2.0 的安装和环境配置以及上手初体验
  • TensorFlow2.0 学习笔记(二):多层感知机(MLP)
  • TensorFlow2.0 学习笔记(三):卷积神经网络(CNN)
  • TensorFlow2.0 学习笔记(四):迁移学习(MobileNetV2)
  • TensorFlow2.0 学习笔记(五):循环神经网络(RNN)

参考文章

  • TensorFlow 官方文档
  • 简单粗暴 TensorFlow 2.0

你可能感兴趣的:(#,TensorFlow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