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如何相爱

                                                    我们应如何相爱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读后感

                                                          (一)

   高空的辐射云,留守空屋的猫咪,苟延残喘的反应炉,豪饮伏特加的前线工人。这里,是当地眷恋故土的居民心中的自由天堂,是被迫与家人分离的幸存者口中的怪诞隔离,是洞悉真相的核研究者眼中的权利囚笼,是热爱原子世界的科学家向往中的物理圣地。

   这里,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乌克兰,1986年4月26日,1时24分。

   曾经,它被认为是最安全、最可靠的核电站。然而1986年的一声巨响,彻底颠破了这一神话——第4号核反应堆在实验中突然失火,8吨多强辐射物质泄漏,其辐射量相当于400颗美国投于日本的原子弹。

   尘埃四散,切尔诺贝利城从此废弃。

   800年,消除核泄漏事故后遗症;9.3万,致癌死亡人数;27万,致癌人数;34万,疏散总人数;50万,参与抢救人员;967万,白俄罗斯总人口数;4555万,乌克兰总人口数;20亿,该事故受影响人数。

   在数据面前,一切显得苍白无力。无需呐喊,无需愤懑,铺天的悲痛席裹而来,沉重的枷锁一毫毫扼紧咽喉。

   然而,真正令人窒息的力量,来自当局对灾难的粉饰。

                                                              (二)

   一遍又一遍,收音机里循环播放戈尔巴乔夫“一切已得到控制”的演讲,政府机构囤积着大批防辐射器具却为避免居民恐慌而拒绝发放,抵达隔离区的记者与摄影师只允许拍摄英雄的画面,甚至现场报道的数据全部分为两个版本:加密版和公开版。大批的士兵,刚刚从阿富汗战场上经历过九死一生,还未及与自己的妻子家人享受劫后的相守,便又被紧密召集到爆炸发生附近,第一批灭火消防员甚至没有任何专业护具!

   我从未对辐射的相关计量单位做过了解,对于辐射的大部分认知仅仅停留在电子设施有辐射、拍摄X光片有辐射、铯镭等放射性元素有辐射的层面。至于伦琴、居里、贝克这些单位,我毫无概念。然而,了解度同我一样甚至不如我的一定大有人在,更别说在20世纪80年代。查阅得知,当人体受到2-4千毫伦琴辐射时,即会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等现象,甚至致命。然后我看到,反应炉附近的放射量达到几百伦琴。

   妻子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丈夫在十几天内走向死亡,怀孕的母亲流泪抚摸死于腹中的胎儿,八旬老人用颤抖的声音询问自己可否喝下挤出的牛奶,强壮的士兵无数次为执行命令而杀害的生命忏悔,深爱对方的新婚夫妇还未能有幸福的结晶便阴阳永隔……面对这一幕幕,当局选择了掩盖,为了避免所谓恐慌,为了保住所谓颜面。

   十几年过去了,当作者再次采访到当年的见证者,没有人甘愿遗忘。他们渴望铭记,当成信仰般铭记。“我们什么都不懂,我们什么都看在眼里。”

                                                                   (三)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托尔斯泰

   当下。也许,眼前的幸福让我们变得麻木,暂时忘记了这一片祥和背后曾烙下的深深浅浅的伤痕。圆明园的火舌仍在吞噬着精雕细琢的大理岩,广岛的蘑菇云仍然缓缓升起在太平洋的版图,德国国会大厦的内外仍然破损不堪,五角大楼的灰烬仍然撕裂般触目。一切,正如切尔诺贝利的辐射仍然自地底深处静静发散。

   妻子与丈夫无法拥吻,孩童与母亲无法相依。我们应如何相爱。

   同病者总会相怜。

   可是,我所感到的大多数,竟是互相的防备与无形的隔阂。

   上一秒,邻居家的渔船不小心越过界;下一秒,不甘心的谁家又“无意间”打落人家一架飞行器。前几天,邻居家的谁嫌自己的土地不够用,吵着闹着要求“归还”;后几天,谁又与谁联盟共同演习来达到威胁的目的……

   世界这么大。你我都只是宇宙中微笑甚于尘埃的存在。

   时间那么长。百年的张扬与对立在时间轴上几乎看不出移动。

   唯有伤痛,那么小,却那么深,根植于快乐的泥土表层之下。

   我们,应如何相爱。

   此时,有人在幸福中成长,有人在战火中磨难,有人在思考中感悟,有人在劳动中体味。荣誉与罪恶,都会随着时间淡化。勾心斗角之后,才明白顺随自然的可贵。人与人如此,国与国亦如此。

   民族深处的痛,能够使族人团结一致。那么谁又能说,地球人,不是一个民族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应如何相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