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一些自己关于深度学习模型调试技巧的总结思考(以CNN为主)。
最近因为一些需要,参与了一些CNN建模调参的工作,出于个人习性,我并不习惯于通过单纯的trial-and-error的方式来调试经常给人以”black-box”印象的Deep Learning模型,所以在工作推进过程中,花了一些时间去关注了深度学习模型调试以及可视化的资料(可视化与模型调试存在着极强的联系,所以在后面我并没有对这两者加以区分),这篇文章也算是这些工作的一个阶段性总结。
这里总结的内容,对于模型高手来说,应该说都是基本的know-how了。
我本人是计算机体系结构专业出身,中途转行做算法策略,所以实际上我倒是在大规模机器学习系统的开发建设以及训练加速方面有更大的兴趣和关注。不过机器学习系统这个领域跟常规系统基础设施(比如Redis/LevelDB以及一些分布式计算的基础设施等)还有所区别,虽然也可以说是一种基础设施,但是它跟跑在这个基础设施上的业务问题有着更强且直接的联系,所以我也会花费一定的精力来关注数据、业务建模的技术进展和实际问题场景。
说得通俗一些,对自己服务的业务理解得更清晰,才可能设计开发出更好的算法基础设施。
另外在进入文章主体之前想声明的是,这篇文章对于Deep Learning的入门者参考价值会更高,对于Deep Learning老手,只期望能聊作帮助大家技术总结的一个余闲读物而已。
文章的主要内容源于Stanford CS231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for Visual Recognition课程[1]里介绍的一些通过可视化手段,调试理解CNN网络的技巧,在[1]的基础上我作了一些沿展阅读,算是把[1]的内容进一步丰富系统化了一下。限于时间精力,我也没有能够把里面提到的所有调试技巧全部进行尝试,不过在整理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还是参考了不止一处文献,也结合之前以及最近跟一些朋友的技术交流沟通,对这些方法的有效性我还是有着很强的confidence。
1.Visualize Layer Activations
通过将神经网络隐藏层的激活神经元以矩阵的形式可视化出来,能够让我们看到一些有趣的insights。
在[8]的头部,嵌入了一个web-based的CNN网络的demo,可以看到每个layer activation的可视化效果。
原则上来说,比较理想的layer activation应该具备sparse和localized的特点。
如果训练出的模型,用于预测某张图片时,发现在卷积层里的某个feature map的activation matrix可视化以后,基本跟原始输入长得一样,基本就表明出现了一些问题,因为这意味着这个feature map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东西。
2.Visualize Layer Weights
除了可视化隐藏层的activation以外,可视化隐藏层的模型weight矩阵也能帮助我们获得一些insights。
这里是AlexNet的第一个卷积层的weight可视化的示例:
3.Retrieving Images That Maximally Activate a Neuron
为了理解3提到的方法,需要先理解CNN里Receptive Field的概念,在[5][6]里关于Receptive Field给出了直观的介绍:
5.Occluding Parts of the Image
这个方法在[11]里被提出。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篇文章,因为这篇文章写得非常清晰,并且给出的示例也非常直观生动,是那种非常适合推广到工业界实际应用场景的论文,能够获得ECCV 2014 best paper倒也算在意料之中。在[11]里,使用了[12]里提出的Deconvolutional Network,对卷积层形成的feature map进行reconstruction,将feature map的activation投影到输入图片所在的像素空间,从而提供了更直观的视角来观察每个卷积层学习到了什么东西,一来可以帮助理解模型;二来可以指导模型的调优设计。
[11]的工作主要是在AlexNet这个模型上做的,将Deconvolutional Network引入到AlexNet模型以后的大致topology如下:
接下来回到[11]里提出的"Occluding Parts of the Image”的方法,这个方法描述起来并不复杂:对于一张输入图片,使用一个小尺寸的灰度方块图作为掩模,对该原始图片进行遍历掩模,每作一次掩模,计算一下CNN模型对这张掩模后图片的分类预测输出,同时,找到一个在训练集上activation最大的feature map,每作一次掩模,记录下来以掩模图片作为输入数据之后的feature map矩阵,将所有掩模所产生的这些feature map矩阵进行elementwise相加,就可以观察到掩模图片的不同区域对分类预测结果以及feature map的activation value的影响。示例图如下:
最后说一下我的感受,卷积神经网络自从2012年以AlexNet模型的形态在ImageNet大赛里大放异彩之后,就成为了图像识别领域的标配,甚至现在文本和语音领域也开始在使用卷积神经网络进行建模了。不过以卷积神经网络为代表的深层神经网络一直被诟病“black-box”,这对于DL模型在工业界的应用推广还是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对于”black-box”这个说法,一方面,我觉得确实得承认DL这种model跟LR、GBDT这些shallow model相比,理解、调试的复杂性高了不少。想像一下,理解一个LR或是GBDT模型的工作机理,一个没有受到过系统机器学习训练的工程师,只要对LR或GBDT的基本概念有一定认识,也大致可以通过ad-hoc的方法来进行good case/bad case的分析了。而CNN这样的模型,理解和调试其的技巧,则往往需要资深的专业背景人士来提出,并且这些技巧也都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LR模型来说,我们可以清晰地描述一维特征跟目标label的关系(即便存在特征共线性或是交叉特征,也不难理解LR模型的行为表现),而DL模型,即便这几年在模型的可解释性、调试技巧方面有不少研究人员带来了新的进展,在我来看也还是停留在一个相对”rough”的控制粒度,对技巧的应用也还是存在一定的门槛。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也对学术界、工业界在DL模型调试方面的进展保持一定的关注。我自己的体会,DL模型与shallow model的应用曲线相比,目前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从网上拉下来一个pre-trained好的模型,应用在一个跟pre-trained模型相同的应用场景,能够快速地拿到7,80分的收益,但是,如果应用场景存在差异,或者对模型质量要求更高,后续的模型优化往往会存在较高的门槛(这也是模型调试、可视化技巧发挥用武之地的地方),而模型离线tune好以后,布署到线上系统的overhead也往往更高一些,不论是在线serving的latency要求(这也催生了一些新的商业机会,比如Nervana和寒武纪这样的基于软硬件协同设计技术的神经网络计算加速公司),还是对memory consumption的需求。以前有人说过一句话“现在是个人就会在自己的简历上写自己懂Deep Learning,但其实只有1%的人知道怎样真正design一个DL model,剩下的只是找来一个现成的DL model跑一跑了事”。这话听来刺耳,但其实有几分道理。
回到我想表达的观点,一方面我们能够看到DL model应用的门槛相较于shallow model要高,另一方面能够看到这个领域的快速进展。所以对这个领域的技术进展保持及时的跟进,对于模型的设计调优以及在业务中的真正应用会有着重要的帮助。像LR、GBDT这种经典的shallow model那样,搞明白基本建模原理就可以捋起袖子在业务中开搞,不需要再分配太多精力关注模型技术的进展的工作方式,在当下的DL建模场景,我个人认为这种技术工作的模式并不适合。也许未来随着技术、工具平台的进步,可以把DL也做得更为易用,到那时,使用DL建模的人也能跟现在使用shallow model一样,可以从模型技术方面解放出更多精力,用于业务问题本身了。
我和
先说下我的观点, 调参就是trial-and-error. 没有其他捷径可以走. 唯一的区别是有些人盲目的尝试, 有些人思考后再尝试.快速尝试, 快速纠错这是调参的关键.
看了杨军的回答. 对于这个回答, 下面的评论里面
我要再强调下,杨军的回答更多的涉及是理解网络而非训练网络. 是的, 没错. 你看完回答中的所有内容, 对不起, 你还是不知道怎么实际训练一个网络, 尤其是复杂任务下的网络(因为简单任务根本不需要, 直接上来效果就会很好, 除非你要刷简单任务的排行榜).
我个人的理解, 对于可视化, 更多的还是帮助人类以自己熟悉的方式来观察网络. 因为, 你是不可能边观察网络, 还边调参的. 你只是训练完成后(或者准确率到达一个阶段后), 才能可视化. 在这之前, 网络没有学习到良好的参数, 你可视化了也没意义, 网络达到不错的准确率了, 你看看其实也就听个响. 同样, 你的网络训练的一塌糊涂, 你可视化也没什么意义, 唯一能够看到的就是中间结果乱七八糟, 或者全黑全白, 这时候你直接看最后准确率就可以知道这网络没救了.
同样, 你看到一个不满足平滑结果的图像, 你知道, 这网络训练的不好, 但是为什么呢? 是数据不好? 没有预处理? 网络结构问题? Learning Rate太大或者太小? 或者就是差了一个LRN层(之前我就遇到, 加个LRN就能出smooth的weights, 当然这其实和预处理有关)?
Smooth是需要看一下的, 心里有个数. 但是具体调参怎么调是没辙的.第一, 你不可能告诉网络, 这层你得学个边界检测的功能出来. 第二, 不同任务下会有不同的weights(虽然底层的特征有很大的通用性), 你觉得你凭什么来指导一个看图片比你快得多的机器?
再说现在是否需要强求smooth. 现在的趋势是鼓励使用小filter, 3x3大小, 多加层次(这样, 非线性更好点). 换句话说, 3x3的图片, 总共才9个像素, 你怎么判断smooth与否呢? 当然如果你使用大的filter, 一般5x5往上, 运气不差的话, 你是可以看到smooth的结果的.
咱们再说另外一个极端, 一个网络,运行的完美(满足应用要求就算完美), 打开一看, 这weights不smooth啊. 你告诉我, 你打算怎么办? 没错, 具有不平滑的权重的网络同样可以获得很好的结果(这种情况我都习以为常了).
非常重要, 但是不在训练这块, 而是帮助理解网络的原理这块. 理解网络原理后, 你才能在设计结构的时候心里有感觉(只是有感觉而已), 网络出了问题, 或者在某些情况下不满意, 有更好的直觉去调整.(没错, 只是直觉, 虽然有些情况下的调整从网络原理来看逻辑上应该可以工作, 但是人家就是不工作, 你能咬机器去么?)
这是一个很好的链接, 说明了如何从零开始不断的trial-and-error(其实这里面没遇到什么error):
Using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s to detect facial keypoints tutorial
========================================================
我自己的经验, 有下面这些:
基本原则:
快速试错
一些大的注意事项:
1. 刚开始, 先上小规模数据, 模型往大了放, 只要不爆显存, 能用256个filter你就别用128个. 直接奔着过拟合去. 没错, 就是训练过拟合网络, 连测试集验证集这些都可以不用.
为什么?
+ 你要验证自己的训练脚本的流程对不对. 这一步小数据量, 生成速度快, 但是所有的脚本都是和未来大规模训练一致的(除了少跑点循环)
+ 如果小数据量下, 你这么粗暴的大网络奔着过拟合去都没效果. 那么, 你要开始反思自己了, 模型的输入输出是不是有问题? 要不要检查自己的代码(永远不要怀疑工具库, 除非你动过代码)? 模型解决的问题定义是不是有问题? 你对应用场景的理解是不是有错? 不要怀疑NN的能力, 不要怀疑NN的能力, 不要怀疑NN的能力. 就我们调参狗能遇到的问题, NN没法拟合的, 这概率是有多小?
+ 你可以不这么做, 但是等你数据准备了两天, 结果发现有问题要重新生成的时候, 你这周时间就酱油了.
2. Loss设计要合理.
+ 一般来说分类就是Softmax, 回归就是L2的loss. 但是要注意loss的错误范围(主要是回归), 你预测一个label是10000的值, 模型输出0, 你算算这loss多大, 这还是单变量的情况下. 一般结果都是nan. 所以不仅仅输入要做normalization, 输出也要这么弄.
+ 多任务情况下, 各loss想法限制在一个量级上, 或者最终限制在一个量级上, 初期可以着重一个任务的loss
3. 观察loss胜于观察准确率
准确率虽然是评测指标, 但是训练过程中还是要注意loss的. 你会发现有些情况下, 准确率是突变的, 原来一直是0, 可能保持上千迭代, 然后突然变1. 要是因为这个你提前中断训练了, 只有老天替你惋惜了. 而loss是不会有这么诡异的情况发生的, 毕竟优化目标是loss.
给NN一点时间, 要根据任务留给NN的学习一定空间. 不能说前面一段时间没起色就不管了. 有些情况下就是前面一段时间看不出起色, 然后开始稳定学习.
4. 确认分类网络学习充分
分类网络就是学习类别之间的界限. 你会发现, 网络就是慢慢的从类别模糊到类别清晰的. 怎么发现? 看Softmax输出的概率的分布. 如果是二分类, 你会发现, 刚开始的网络预测都是在0.5上下, 很模糊. 随着学习过程, 网络预测会慢慢的移动到0,1这种极值附近. 所以, 如果你的网络预测分布靠中间, 再学习学习.
5. Learning Rate设置合理
+ 太大: loss爆炸, 或者nan
+ 太小: 半天loss没反映(但是, LR需要降低的情况也是这样, 这里可视化网络中间结果, 不是weights, 有效果, 俩者可视化结果是不一样的, 太小的话中间结果有点水波纹或者噪点的样子, 因为filter学习太慢的原因, 试过就会知道很明显)
+ 需要进一步降低了: loss在当前LR下一路降了下来, 但是半天不再降了.
+ 如果有个复杂点的任务, 刚开始, 是需要人肉盯着调LR的. 后面熟悉这个任务网络学习的特性后, 可以扔一边跑去了.
+ 如果上面的Loss设计那块你没法合理, 初始情况下容易爆, 先上一个小LR保证不爆, 等loss降下来了, 再慢慢升LR, 之后当然还会慢慢再降LR, 虽然这很蛋疼.
+ LR在可以工作的最大值下往小收一收, 免得ReLU把神经元弄死了. 当然, 我是个心急的人, 总爱设个大点的.
6 对比训练集和验证集的loss
判断过拟合, 训练是否足够, 是否需要early stop的依据, 这都是中规中矩的原则, 不多说了.
7 清楚receptive field的大小
CV的任务, context window是很重要的. 所以你对自己模型的receptive field的大小要心中有数. 这个对效果的影响还是很显著的. 特别是用FCN, 大目标需要很大的receptive field. 不像有fully connection的网络, 好歹有个fc兜底, 全局信息都有.
根据我平时使用的经验,记住几个关键词就可以
Relu,batchnorm,dropout,adam ,微步幅
前面几个比较好理解,relu 是一个很万能的激活函数,可以很好的防止梯度弥散问题,当然最后一层的激活函数千万慎用relu,如果是连续的用identify(还是叫identity ,记不清了),分类的用softmax ,拟合回归的话我最后一层也经常不用激活函数,直接wx +b就行
batchnorm也是大杀器,可以大大加快训练速度和模型性能
Dropout 也是防止过拟合的大杀器,如果不知道怎么设比例的话,就直接设置为0.5,即一半一半,但是测试的时候记得把dropout关掉
Adam 优化函数应该是收敛非常快的一个优化函数,不过有人说sgd +momentum 速度慢一点但是性能好,但是我用的没感觉性能好
微步幅是只卷积步幅选择2,然后模板数量逐层翻倍,就是越来越小但越来越厚,反卷积的话对称反过来,这样每次卷积图像就缩小了一半,下采样和池化都可以不加,我一直不加的
以上是我平时调参的一些经验,可供参考,我平时用这些方法基本上在一两百次迭代就可以达到百分之八十的性能了,所以除了刷结果不需要训练那么久
大半夜手机码字好艰难 o(╥﹏╥)o
----------------------------------------------------------------补充几个图--------------------------------------------------------趁着模型正在跑,我来强答一发。
我只对卷积网络有一点点了解,所以接下来谈的都是和卷积网络相关的内容。
调参请在验证集上!调参请在验证集上!调参请在验证集上!
首先我们假设我们手上有一个正确的,没有bug,可以训练的模型,以及预先设立的误差目标。那么分三种情况:
1、模型表现非常好,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上都满足我们的目标。那不用调了。
2、模型在训练集上的误差很小,且各种(softmax 等等) loss 能减小到一个很小的值(对于我自己而言小于0.01),但是验证集的 loss 相对较大(对我的问题而言,一般会在0.3~0.6)。那就是过拟合了。
3、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上的loss都比较大,都大于0.3,那可能就是欠拟合了。
——————————————————————————————————————————
模型的训练是在拟合训练集的规律,模型的使用却是将规律作用于测试集。那么我们假设训练集和测试集所包含的规律是大方向相同的,小细节存在差异的。
如果一个模型在训练集上一直一直训练下去,那么它会很好的拟合训练集所有的大方向规律和小细节规律,过拟合就是必然的了。因为训练的目标是将训练集 loss 降到 0。理想的训练过程如图:
我们假设模型在验证集的表现由两部分组成:1、对训练集规律的掌握(主要指标 trainset loss),2、学习结果对训练集的适应程度(主要指标 validation set loss)。如上图所示,调参的本质就是要找到那个best model 平衡点。
——————————————————————————————————————————
出现上述情况该调什么?调试hyperparameters 的先后顺序是什么?
1、优先调 learning rate!优先调 learning rate!优先调 learning rate!
学习速率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模型的表现。同样的模型采用不同的learning rate 可能会表现迥异。所以凭感觉建好一个模型后如果对表现不满意应该优先调学习速率。我前段时间在知乎上看一个哥们说学习速率可以有解析解,希望他早日成功拯救我脱离调学习速率的苦海。模型具有理论容量和有效容量两种能力指标,理论容量是由卷积核数量,模型深度等决定的。但是有效容量会受学习速率影响。
2、加 Dropout, 加 BN, 加Data Argument
一般而言,在设计模型之初我们都信奉大力出奇迹。模型尽量深,卷积核尽量多,强行让模型拟合训练集。这时容易遇到的问题就是过拟合。解决过拟合的第一要素是模型的正则化,最有效方法是加大训练数据集。如果有钱任性,那请多标记数据。如果没钱要认命(比如我),那就给训练数据加增强,什么图像裁剪,对称变换,旋转平移,都可以让模型在验证集上的表现更好。此外,增加常用的正则化也可以提升模型的表现。
3、调模型的层数和卷积核数量
走到这一步的时候都是迫不得已了。这两个参数都是对模型理论容量具有巨大影响的参数,一旦调整了之后所有东西都要重新调。增大模型的层数和卷积核的数量都会提升模型的容量。不同的是,增大模型层数(让模型变高)可以让模型获得更好的非线性,模型容量指数增加,缺点是加大层数会让模型更难训练,面临梯度消失的风险,引入死单元。增加卷积核(让模型变胖)可以在不引入训练困难的情况下让模型更好的拟合训练集,也就是降低 training loss,但是会更容易过拟合。
总之,理想情况下表现优越的模型一般长的高高瘦瘦(深,每层卷积核不多),但是为了便于我们训练,有时候不得不让他更矮壮一些。模型的调参除了学习速率和正则化这些比较耗时的工作外,还需要一些灵感,来确定模型的身材。
努力多调吧,你在训练模型的时候它也在训练你。
推荐Yoshua 的 Deep learning book, chapter 11, 11.4.1 Manul Hyperparameter tunning.
拜拜,装完逼就跑,真刺激~~~~~~~~~~~~~~~~~~
趁着模型正在跑,我来强答一发。
我只对卷积网络有一点点了解,所以接下来谈的都是和卷积网络相关的内容。
调参请在验证集上!调参请在验证集上!调参请在验证集上!
首先我们假设我们手上有一个正确的,没有bug,可以训练的模型,以及预先设立的误差目标。那么分三种情况:
1、模型表现非常好,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上都满足我们的目标。那不用调了。
2、模型在训练集上的误差很小,且各种(softmax 等等) loss 能减小到一个很小的值(对于我自己而言小于0.01),但是验证集的 loss 相对较大(对我的问题而言,一般会在0.3~0.6)。那就是过拟合了。
3、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上的loss都比较大,都大于0.3,那可能就是欠拟合了。
——————————————————————————————————————————
模型的训练是在拟合训练集的规律,模型的使用却是将规律作用于测试集。那么我们假设训练集和测试集所包含的规律是大方向相同的,小细节存在差异的。
如果一个模型在训练集上一直一直训练下去,那么它会很好的拟合训练集所有的大方向规律和小细节规律,过拟合就是必然的了。因为训练的目标是将训练集 loss 降到 0。理想的训练过程如图:
我们假设模型在验证集的表现由两部分组成:1、对训练集规律的掌握(主要指标 trainset loss),2、学习结果对训练集的适应程度(主要指标 validation set loss)。如上图所示,调参的本质就是要找到那个best model 平衡点。
——————————————————————————————————————————
出现上述情况该调什么?调试hyperparameters 的先后顺序是什么?
1、优先调 learning rate!优先调 learning rate!优先调 learning rate!
学习速率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模型的表现。同样的模型采用不同的learning rate 可能会表现迥异。所以凭感觉建好一个模型后如果对表现不满意应该优先调学习速率。我前段时间在知乎上看一个哥们说学习速率可以有解析解,希望他早日成功拯救我脱离调学习速率的苦海。模型具有理论容量和有效容量两种能力指标,理论容量是由卷积核数量,模型深度等决定的。但是有效容量会受学习速率影响。
2、加 Dropout, 加 BN, 加Data Argument
一般而言,在设计模型之初我们都信奉大力出奇迹。模型尽量深,卷积核尽量多,强行让模型拟合训练集。这时容易遇到的问题就是过拟合。解决过拟合的第一要素是模型的正则化,最有效方法是加大训练数据集。如果有钱任性,那请多标记数据。如果没钱要认命(比如我),那就给训练数据加增强,什么图像裁剪,对称变换,旋转平移,都可以让模型在验证集上的表现更好。此外,增加常用的正则化也可以提升模型的表现。
3、调模型的层数和卷积核数量
走到这一步的时候都是迫不得已了。这两个参数都是对模型理论容量具有巨大影响的参数,一旦调整了之后所有东西都要重新调。增大模型的层数和卷积核的数量都会提升模型的容量。不同的是,增大模型层数(让模型变高)可以让模型获得更好的非线性,模型容量指数增加,缺点是加大层数会让模型更难训练,面临梯度消失的风险,引入死单元。增加卷积核(让模型变胖)可以在不引入训练困难的情况下让模型更好的拟合训练集,也就是降低 training loss,但是会更容易过拟合。
总之,理想情况下表现优越的模型一般长的高高瘦瘦(深,每层卷积核不多),但是为了便于我们训练,有时候不得不让他更矮壮一些。模型的调参除了学习速率和正则化这些比较耗时的工作外,还需要一些灵感,来确定模型的身材。
努力多调吧,你在训练模型的时候它也在训练你。
推荐Yoshua 的 Deep learning book, chapter 11, 11.4.1 Manul Hyperparameter tunning.
拜拜,装完逼就跑,真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