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最大的实业是有意义地生活

书名:《刀锋》

作者:毛姆

首版:1944年

译者:周煦良

简介:小说围绕拉里和伊莎贝尔之间的爱情冲突(同时也是不同价值观的冲突)而展开。主要讲述了拉里的生命探索过程。同时亦讲述了艾略特、伊莎贝尔、格雷、索菲等相关人物在他们的生活道路上所做的种种选择。

本书与《月亮和六便士》、《人性的枷锁》并称为毛姆的三部曲。不同的是,这是毛姆在晚年写就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中,一方面继续探讨了人生意义,另一方面又反映出对多种价值观更为包容和怜悯的关怀精神。


《刀锋》:最大的实业是有意义地生活_第1张图片
《刀锋》封面

01

死亡让人反思生命

主人公拉里开始反思人生正是从他所近距离地经验好友的死亡开始的。他的好朋友在战争中为救他而死,原先活泼可爱的伙伴转眼间成了一堆血肉模糊的尸体。体会过战争的残酷和命运的无常,他再也无法按照未婚妻伊莎贝尔的理想生活。伊莎贝尔想要他赚很多钱,过令人羡慕的富家生活。他提出了一系列疑问:为什么会有罪恶与不幸?到底有没有上帝?我的人生意义在哪里?

小说同时呈现的,不仅有拉里好友的死亡,同时还包括令人唏嘘的社会名流艾略特的死以及底层百姓索菲的死。

名流艾略特一生大半时间游刃于各种宴会。他身患绝症后,仍对社交活动保持着高涨的热情。然而今非昔比,人情淡薄,渐渐地不再有人登门拜访,他也不再收到请帖了。但这是他一生的全部追求,临终前他捐建了一座教堂,做为赎罪券买好了进入天国的门票;死后他身着他那深信不疑的高贵的劳里亚伯爵的礼服风风光光地离开人世,最终为这场华丽而荒诞的人生演出谢幕。

丈夫和孩子都在事故中丧生的索菲,在巨大的家庭变故和精神刺激下,走上了无意义的自我毁灭之路,终日在低俗酒馆酗酒或是在色情旅店浪荡,甚至还染了毒,最终被人割断喉咙抛尸运河。

小说中还有一个非常具有画面感的死亡场景:“在一次战斗之后,阵亡法军士兵的尸体被堆放在一起,像小山一样,看上去就像一堆提线木偶,被破了产的木偶剧团胡乱丢在肮脏角落里,因为它们再也派不上用场了。”

这些人的死亡,透出许多凄凉、悲惨,甚至骇人可怖。阖上双眼,不由得产生了与拉里一样的思考,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正是由于被死亡所震撼,人开始思考和追寻人生意义与自我存在的意义。

02

人的价值选择

拉里寻找自己生活意义的旅途,是一种“漫无目的”的“闲逛”,所见所闻对他都是某种新奇的观念。最终,他受到印度吠陀经哲学的启迪,过上了一种舍弃小我、不求闻达、超然物外、以自己的方式为他人带来某些影响的生活。

和拉里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以艾略特、伊莎贝尔为代表的上流阶层的人们。他们看重金钱、权势和地位,认为金钱本身就意味着权势和社会地位。他们认为人应该融入主流社会,努力工作与赚钱以跻身于更高的阶层。他们试图从物质积累、婚姻和名誉中寻找幸福。他们对于什么是一个男人应该做的、什么是一个女人应该做的,自有一套理论。在他们正经的道德表象背后,是锁在镀金书柜中的淫秽书刊。

毛姆通过把当时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西方文化与东方世界注重心灵生活的一面放在一起来看,对比了这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刀锋》这本小说,与毛姆的另外两本小说《月亮和六便士》和《人性的枷锁》有某些共性。例如,主人公都是在选择人生道路时遭遇了周围人们不解的目光和质询。这种不理解反映出的是价值观的矛盾冲突。毛姆笔下的主人公们总是在“漫无目的”地追求人生意义。这样的追求不符合社会和家庭寄托在他们身上的期望。因为社会期望认为,一个发展良好的人,应该完成接受正规教育、找到工作、组织家庭、培育后代等人生任务。

这部小说,也让我们看到了独处的意义。拉里通过独处与冥想,发现了内心深处的安详与宁静。而艾略特则是难以无法独处的典型,时刻需要融入宴会活动中以觅得存在感。

巴赫金说,“每一人物进入作者的内心语言,都不是做为一种性格或一种典型,也不是生活情节中的一个人物,而是某种生活目的和思想立场的象征。”小说中,每个人对于生活目的都有不同的认知。作者也无意去评判孰优孰劣。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选择。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需要靠每个人自己去开拓。最重要的是要去理解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里。不是去盲目地接受诸神、时代或出身赋予我们的意义。

正因为价值与意义都是主观的,所以很可能得不到别人的认同。

03

毛姆的价值中立与悲悯关怀


《刀锋》:最大的实业是有意义地生活_第2张图片
(作家毛姆)

正如译者序中所说,毛姆的道德观,可以用嵇康在《绝交书》中所主张的“四民有务,各得志为乐”来概括。主人公拉里这么说:“并不是每个人都和我有同样的感受。大多数人都准备按部就班地过日子,这对他们而言也许是幸运的。”在这部小说中,毛姆并不强加任何一种人生哲学给他的读者。

“《刀锋》是建立在平等主体之上的对话性文本。”(张同庆)

毛姆笔下的这些人物,都与作者本人一样是平等的主体。他赞扬拉里,却并不贬低其他人。

他笔下的艾略特不仅熟谙人情世故、势力拜金,却也还有着很好的艺术品味,并且慷慨体贴。作者在刻画这样一位人物时,笔触时而觉得可笑,时刻讽刺,时而又充满怜悯。作者深刻地同情艾略特,甚至一反他的作家身份,“介入”与改变了小说中人物的生活。垂死之际的艾略特仍念念不忘自己没有得到一张名流的请帖,认为这是对他极大的不尊重,而且很丢面子。毛姆如此同情他,帮他偷来了一张请帖,好安慰他那急切想要一张请帖来证明自己存在感的心情。

他笔下的索菲自我放逐、酗酒成性、到处陪睡,是伊莎贝尔眼中堕落、无可救药、本性使然的坏女人。然而毛姆却以客观的笔触和不同人的视角来讲述她的故事并给予评判。毛姆借此重新解构了“坏人”两字:“这并不能说明她就是坏人。不少受人尊敬的人也喜欢酗酒,喜欢干一些下流的事情。……我觉得只有那些坑蒙拐骗、丧尽天良的人才是坏人。”最后面对被打捞上来的索菲的尸体,办理了全部的丧葬事宜。

他笔下的伊莎贝尔,追求过殷实富有的贵族生活,苦心经营自己的外表以求获得丈夫的永久爱恋,为了组织拉里和索菲的婚姻设计陷害索菲重蹈酗酒和堕落的覆辙。然而在这样一个人身上,毛姆并没有极尽苛责,反而在另外的地方,欣赏她身上的美、肯定她的某些思想见解。

尽管毛姆在小说中肯定了拉里的生活追求,但他也认为,其他人得价值选择也是让人可以接受的,人们并非非得选择做拉里不可。

结束语:

人和某本书,能在合适的时间遇上,也是一种缘分。尽管没有任何一本书可以解决根本的普世性的问题,但它若能带给我们思想上的启迪也就足够了。


感谢您对“李杨手记”的关注与支持!

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相关阅读(毛姆的其他小说):

荐书《月亮和六便士》|“他的手段是绘画,我的却是生活”

荐书《人性的枷锁》|通往生命的真相

你可能感兴趣的:(《刀锋》:最大的实业是有意义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