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自微信公众号《书虫小小钢》>
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命名的一种社会现象。通常表示:人们总是倾向于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之所以这样定义,憨包编辑猜想可能是因为这个定义是阿伦森做实验时得出的结论,于是就以结论形成定义了。这个实验是这样的:
找一群人,把他们分为四组,每组被试者收到实验方的不同评价,借以观察他们哪一组对试验方最具好感。
第一组中,对被试者始终褒扬有加;第二组人,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则先贬后褒;第四组,先褒后贬。结果发现,受试者对第三组最具好感,而对第四组最为反感,一二两组则居中。
当然扯谈还是要打草稿,要有数据支撑,要围绕数据说话。据说满意程度的数字是这样的(数据来自万方):
第一组——始终褒扬
第二组——始终贬损
第三组——先贬后褒
第四组——先褒后贬
喜欢程度一组6.42 二组2.52 三组7.67 四组0.87
所以围绕这几个数字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第一,始终褒扬组的喜欢程度不是最高的,那么可以用强化理论和边际效用递减来理解。
第二,始终贬损组的喜欢程度不是最低的,但确实不高,这是正常现象,这组和第二组可以合起来用认知平衡理论来理解,反应都属正常范围。
第三四组则分别有巨大反差,这就是阿伦森效应,是一种认知失调现象。
为啥认知失调呢?比较复杂,人们接收到外界刺激,会基于别人的第一评价做出反应,这可以用库利所说的镜中我解释——人会在看到自己在别人眼中自己的形象时认知重构,当第一次见面别人说自己好或坏的时候,通常我们会倾向于采取措施,并且反观自身。
这时不管好的评价还是坏的评价,都会在心中形成基本认知,这时候认知会趋向于接受和稳定,这就是刻板印象的形成,其实刻板印象的形成多半发生在刚刚接触时,而后就是强化或弱化的过程。
于是人们借此刻板印象形成自我认知框架并逐渐稳固。
第一二组都没有打破刻板印象,保住了人保持平衡的需要,所以使受试的喜欢程度不高不低,但第三四组都打破了这样的认知框架。
第三组是给人一棒、踩在脚下,然后再打破不好的评论,将人从泥土里拔高,进而重新形成好的框架,并将这样的框架强化(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即先贬后褒,由褒再褒,则认知会得到非常强的强化。
第四组相反,之前的认知被打破,即先褒后贬,由贬再贬。这样人们不仅认知失调,而且失调的认知会被强化,这样自然就不仅是失调的问题了,还会“积怨良久”。
所以阿伦森效应从应用上来看重点强调了两个点,一个是维持、强化、预防边际效用,一个是不要产生逆转。比如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印象不良方向的逆转往往会造成很大损失。比如朋友说明天去吃饭吧,我们回答:“好,一定去,明天我请客”,然而没去。哦吼,不仅没有维持和强化,反而产生逆转,汤打倒。
其次,反过来看也是一样,它提醒我们尽量不要对人形成刻板印象;在形成对别人的固定印象中,要避免受一些前后对比的影响而形成错误判断,毕竟很多时候事情是复杂的,最好的心态是包容和理解,比如我们没去吃饭是因为其他重大事件而没去,只是在沟通上由于诸多原因没能及时、到位罢了。
……酸,举例:
这个例子是我读初中的时候我哥复印给我的书中的一个例子,那时候我哥故意把一些创新思维和反常思维的几十个实例汇聚在一本小书上寄给我,而且制作也挺精美,真是非常用心良苦:
退休老者想在书房静静的看书,但是最近几天,来了一群在后院踢球的小娃娃,太吵了,受不了受不了,于是他采取措施。
第一天,他把踢球的小朋友叫到一起,给他们每人5元钱,并对他们说:“你们在这里踢球带给我很多乐趣,希望你们以后继续来踢”,孩子们很高兴,踢得比国足还卖力;第二天,他给每个孩子3元钱;第三天,他给每个孩子2元钱;第四天他给每个孩子1元钱,第五天他给每个孩子5角钱,于是孩子们就不高兴了——凭什么克扣工资,不干了,以后再也不干了,打死不来了,嗨,多好的地方,怎么就不来了呢?
分析一下这个例子,孩子们先是得到赞扬,于是形成认知,如果认知强化下去则他们可能会一直踢球,但这可不是老者的意愿。于是他们被贬,是以认知就失调了,对待认知失调正常人的反应有两个:其一是认为老者不守规矩,然后决定惩罚他,然而这是歪曲客观事实。老人没有说每天都要给钱,也没说一定要给同样多的钱;其二就是捍卫自己的尊严,离开这个美好的院子,想必他们在其他地方找位置也是费尽苦心的。
很显然这不是好的处理方式,毕竟认知失调的消除大致就有这两种方式,一种是孩子们所做的——歪曲客观事实,还有一种比较好的就是改变自己已有的认知,即适应环境,而不是抱怨。
比较繁琐,两句话概况就是:打破固有认知、打破刻板印象、快速评估环境,重构认知;啥都不懂、很生气也要宽容。
比如孩子的例子,不给就不给嘛,反正有所收获,而且还可以继续踢球,继续玩。而这和认知有很大关系,没有深刻的洞察是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认知的,所以快速评估环境放在宽容的前面。
方法是什么呢?在“有限理性”广泛存在的世间,一言以蔽之就是风格勿多变,付出和表现尽量累加,避免递减;原谅别人的失误,修炼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