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哈里窗口的再次学习

约哈里窗口的再次学习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个概念最初由Joseph Luft和Harry Ingham提出,故称之为约哈里之窗(或乔哈利)即Johari,Joseph & Harry = Johari),它帮助我们理解信息沟通的进程。

约哈里之窗能够用来展现、提高个人与组织的自我意识,也可以用来改变整个组织的动态信息沟通系统。

约哈里资讯窗也被称为:“自我意识的发现—反馈模型”,或“信息交流过程管理工具”。它实际上包含的交流信息有:情感、经验、观点、态度、技能、目的、动机,等等,作为这些信息主体的个人往往和某个组织有一定的联系。约哈里资讯窗有四个象限:

第一象限:公开区(Open Area)。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资讯。

例如:你的名字、发色,以及你有一只宠物狗的事实。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目的就是扩大公开区,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做法有提高个人信息的曝光率、主动征求反馈意见。

第二象限:盲点区(Blind Spot)。自己不知道,别人却知道的盲点。

例如:你的处事方式,别人对你的感受。

第三象限:隐藏(蔽)区(Hidden Area)。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秘密。

例如:你的秘密、希望、心愿,以及你的好恶。

第四象限:未知区(Unknown Area)。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资讯。未知区是尚待挖掘的黑洞,它对其它区域有潜在影响。

通过建立在任务、信任基础上的交流,扩大公开区,缩小盲点区和隐藏区,揭明未知区,这就是知识组织的功能。人与人开始接触之际,公开区较小,因为缺少时间和机会进行信息交流。根据一般的交往经验法则来说,你应该尽可能扩大公开区,使其成为信息交流的主要窗口,不断增强信息的透明度、公开度和诚信度。当你开诚布公的时候,对方可能也正在为你打开心扉。

这是分析人际冲突的一个方法:约哈里之窗。

约哈里窗口的再次学习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图中两个椭圆代表两个人的全部特征。

椭圆中绿色和黄色的部分为自己所了解的自我。

两个椭圆相交的绿色部分代表两个人公开的想让对方知道的部分,这部分由于具有开放性和一致性,没有理由去防卫,所以沟通时几乎不会产生冲突,称之为安全区域。同时,两个人都有自己了解,但不准备让别人知道的部分,这部分称为隐藏区域。

你如果进入对方的隐藏区域,就有冲突的可能。不过,这部分由于属于自己了解的,一般冲突均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椭圆中褐色和红色的区域代表自己所不了解的自我。

褐色区域是一个很特别的区域,该部分的个性特征属于自己不了解,但别人了解的部分。你可能在无意中触怒别人,但由于他人了解你,可能会告诉你,但又担心伤害到你的感情,这也是一种潜在的冲突。当然最危险的情况就是红色区域,该部分属于未发现的自我,就是自己不了解,他人也不了解的部分。该部分极易引起冲突。


理想的约哈里窗模型如图所示:

约哈里窗口的再次学习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理想情况下,自己应绝对多的了解自己,同时将自己的绝大多数自我暴露在他人面前,这样可以形成更大的安全区域,在该区域里,冲突是极其轻微的。当然,也应该适当的保持部分自我,但该部分应绝对的最小化,能有多小就有多小。

理论上,人是不可以完全认识自我的。但有些自己所未认识的自我会被对方指出,该部分称为盲点区域,应在双方的努力下向安全区域转移,以减少冲突。

还有些自己未认识的自我也未被对方指出,这是危险区域,这些就是冲突的最大的来源,应该逐渐向盲点区域转移,也就是说争取被对方指出来或直接自己发现后向安全区域转移。

想认识自己,了解自己,除了身高、体重、血压等可以用仪器迅速而简便地测出外,其它诸如对品质、能力、品性、性格等等的了解就不是那么简单了。虽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设计了众多的测验和量表,但一般人还是不知从何着手讲行测试.更何况一些复杂品质在目前尚没有可行的方法或工县直接测试。因此,人们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往往采取一些间接的方法。

通常采用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来了解自己

我们看不见自己的面孔,常常借助于镜子,同样,我们不易评价自己的品质,就得依靠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和反应。

这正如心理学家库里所指出的,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是自我评价的一面镜子。

在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借自己的外显行为将自己介绍给别人,反过来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又影响着我们对自己的认识。

因此,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的人对自己如何评价。当然,他人的评价并非都很准确,这正如镜子因凸凹不平会歪曲人的形象一样。倘若我

们能和多数人交往,注意倾听多数人的意见或反应,善于从周围的人的一系列评价中,概括出一些较稳定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基础,这将大大有助于自我了解。

(二)通过和别人比较认识自己

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有一种评估自己的内驱力;在缺乏客观的、非社会标准的情况下,人们将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评估自己。

社会实践证实了这个理论的这两个观点。每当我们怀疑自己的能力,反躬自问自己:“我在某方面的能力到底如何”时,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和别人进行比较,以判定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和形象。

自己跑步的速度是通过与别人赛跑中比较出来的;个子的高矮也是通过“比个儿”而确定的;个人认识评价自己的品质、能力等都是如此。

我们总是通过和自己地位、条件相类似的人的对比来估价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环

境的关系。

(三)“约哈里窗”——利用回馈请客观认识自己

“约哈里窗”是社会学家约瑟夫卢福特和哈里·伊阿那设计的一种交流模型。根据“约哈里窗”的原理,人自身储存的信息有四种形态;或称其为有同种区域:

其一,开放区,即包括本人和其它人都知道的有关本人的信息;

其二,盲点区,包含其它人了解,而本人却没有意识到(或不了解)的有关本人的信息;

其三,隐藏(蔽)区,包含本人了解,而其它人也不了解的有关本人的信息;

其四,未知区,包含本人不了解,其它人也不了解的有关本人的信息。

运用“约哈里窗”认识和评价自我的方法,

第一步是,请5个或10个非常了解你的朋友,要他们列出你的优点和缺点。

可以先从好朋友做起,看到底怎么样看你。

如果想进一步客观地评价自己,再请那些你最不喜欢的人列出你的优缺点,也就是让别人做你的镜子,利用别人给你的回馈,帮助你认识自己,评价自己。

第二步,你自己也拿出一张纸来,自己列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然后将自己列出的与别人列出的—一比较,便可能产生上表中列出的四种情况。

由“约哈里窗”你也许会发现自己有许多优点,别人并不知道,也可能出现别人认为你的优点,你自己反而不觉得,这样你可进一步了解自己。

同样,你的缺点也可能有类似的情形。

“约哈里窗”了解和评价自己,要比从自我观察的材料中分析、评价自己更客观、准确、可靠。

(四)通过和自己比较认识自己

这种与自己的比较包括两方面:

一是将目前的“自我”与过去的或将来的“自找”作比较:

二是将自己的期望与实际获得的成就相比较。

这两方面都是客观、正确的自我认识不可缺少的。个体的自尊、自信、自大、自卑等主要取决于个体内在状态与自我期望等主观因素。往往是这些因素决定着个体对自己的感情、态度的判断和评估。

我们往往依据自己在一定活动中的成败,对自己的学识、素养和才能作出判断。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情:有的同学期望获得第一名,而以屈居第二为奇耻大辱,而有的同学却为成绩及格而兴高采烈;有的年轻朋友因某种条件较差的工作而愁眉不展,自叹苦不堪言,而老工人在相同的条件下却“以苦为乐”,干劲十足,如此等等,都反映了人们的判断水平。

每一个年轻朋友,都是将自己心目中形成的理想的“我”的形象与现在的“我”进行比较,这往往就是我们生活的动力。要追求寻长这个理想的“我”,就需要坚定、忍耐,专心致志和顽强地自我进取,就得克服懒惰、懈怠、消极、怯弱等习性。

(五)通过内省来观察自己认识自己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这说明了古人也懂得内省的重要。我们不仅应该依据他人的态度来观察自己,认识自己,更主要的还应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个体关于自己的情感、定势和信念的信息,主要来源于知觉自己的内心状态;观察自己的外显行为;观察与这些行为相关的环境。

要处理好这些信息,就需要“内省”。也就是说要认识自己还必须把自己正在进行的心理活动作为自己注意的对象,对自己已有的心理经验有所认识。

当然,正确的内省必须遵循现行社会中通行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普遍的社会文化准则和行为规范,否则,是不可能给自己作出公止客观的评价的。

青少年在青春期常用的一个方式就是记日记。日记不仅是自我暴露、自我交流的手段,还是白我分析、自我认识、自我监督的手段。

事实上很多名人及时不知道这些规律,但是他们已经做到了里面的一些关键东西,他们很多人都是非常善于内省和自我分析的。例如达尔文在自我分析时曾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且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我可能是在众人之上。”只有分析自己,认识自我,才能实现自我。

              ..全文结束。文章的图片和部分内容来源为不同网络渠道,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作者处理

你可能感兴趣的:(约哈里窗口的再次学习)